学术投稿

改良的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李贤海;胡起文;赵嘉懿;徐浩

关键词:后外侧入路, 胫骨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后外侧入路在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2010至2013年间,采用改良的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观察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膝关节根据HSS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6%。结论采用改良的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暴露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镇痛分娩导致尿潴留的影响

    目的:对护理干预对镇痛分娩导致尿潴留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并经妇产科医生及麻醉医生检查后可进行无痛分娩的产妇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前的健康宣教,产后心理护理、按摩、热敷排尿体位。观察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尿滁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平均排尿时间为(3.5±1.1)小时,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4.9±1.3)小时(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6小时者4例,即4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4.7%显著性低于对照组20.0%(12/60)(χ2=4.615,P<0.05)。结论产前、产时及产后护理干预可有助于产妇及早排尿,对减少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胡亚芬;徐慧芳;陈利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大骨瓣减压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3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手术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通过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37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共存活31例(83.8%)。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机制对患者恢复进行评分,恢复良好2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8例,植物生存状态6例,死亡6例。结论大骨瓣减压手术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了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作者:过宓;吕庆伟;章国海;杨松斌;沈良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游离足部皮瓣治疗掌指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

    目的:探讨掌指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采用Ⅰ期彻底清创,Ⅱ期游离足部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11例。致伤原因:二甲苯注射伤4例,油漆注射伤7例。术后随访,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评价手部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1例供、受区创面均甲级愈合,皮瓣完全成活。术后3~24个月,皮瓣色泽与质地同受区接近,外形无臃肿,皮肤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5.0~8.3mm。患指主、被动屈伸活动良好。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行走站立无明显不适。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1]评价手部关节功能:优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1.8%。结论Ⅰ期彻底清创,通畅引流,Ⅱ期游离足部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手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申丰;曾林如;任国华;许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创伤性膈疝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38例创伤性膈疝患者受伤的原因,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检查资料及手术时机、死亡原因;钝性伤22例,锐器穿透伤16例;左膈疝32例,右膈疝6例;经腹手术23例,经胸手术15例。结果32例(84.21%)术后痊愈,6例死亡,死亡率15.79%。结论创伤性膈疝是胸腹部创伤患者较为隐秘、易漏诊的损伤之一,临床表现常被合并伤的表现所掩盖,应仔细询问受伤的原因,体位及外力作用的方向,全面认真的体检,及时、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创伤性膈疝一经发现,应尽快给予手术治疗。

    作者:黄永祥;吕荣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部穿透性锐器伤病情评估与手术探查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腹部穿透性锐器伤的病情评估与手术探查。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探查的腹部穿透性锐器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剖腹探查54例,腹腔镜探查6例,共有13例探查阴性,总阴性探查率为21.7%。1例死亡,主要死因为下腔静脉破裂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结论腹部穿透性锐器伤患者的病情评估需注重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准确的病情评估是降低手术阴性探查率的前提,腹腔镜探查在部分病人中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沈坤彪;陈友法;陈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手术感染部位、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控制

    目的: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数据分析总结,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风险因素,并为神经外科手术后避免感染提出相关循证依据。方法通过对本院在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共计84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感染人数为129例,约为15.35%;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伤口、上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影响因素主要有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原发疾病、患者年龄、气管插管/切开、脑室外引流。结果在129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居多,产生感染的因素以气管插管/切开和脑室外引流影响大。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很容易发生术后感染,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刘新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分析经后腹腔途径施行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25例)与开放手术肾切开取石术(30例)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方法;统计分析后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留置引流管时间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住院天数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结石清除率对比,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可选择的一种相对微创手术,尤其适用于同时合并有其他上尿路疾病的患者。

    作者:陈永良;叶利洪;樊彩斌;钱卫良;何建松;李王坚;尚庆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对曲马多抗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曲马多用于单侧经皮肾镜碎石术瑞芬太尼麻醉后抗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90例单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P:生理盐水5ml组,T:曲马多1 mg/kg组,TL:利多卡因1.5mg/kg+曲马多1mg/kg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术毕前15分钟分别静注生理盐水或镇痛剂,观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呼吸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的VAS:T、TL组低于P组(P<0.05),TL组低于T组(P<0.05);不同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T、TL组均高于P组(P<0.05),TL组高于T组(均P<0.05);T组和TL组自主呼吸恢复的初始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低于P组(13.4±2.6次/分),而自主呼吸完全恢复的时间(6.8±1.8,7.0±1.9)相当(P>0.05);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多卡因1.5mg/kg能增强曲马多1 mg/kg用于单侧经皮肾镜碎石术瑞芬太尼麻醉后的镇痛及抗痛觉过敏作用,有一定的镇静效果,不影响麻醉复苏,对胃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仍不能完全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陈超;汪卫星;胡四平;何焕钟;吴鹤芬;刘洋;单汉民;余亮;潘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24小时内复查的头颅CT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对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特点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过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患者在饮酒史、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方面与血肿未扩大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血肿扩大患者病情重预后差。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血肿扩大概率较高,发病时病情轻重、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情况对早期血肿扩大有重要影响,血肿扩大在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李新崇;阮立新;黄其川;陈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眶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HR-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因眼眶外伤接受法医鉴定来本院就诊的80例,行多层螺旋CT原始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技术重组。比较MSCT与常规CT诊断结果。结果直接骨折24(30.0%)例,爆裂骨折38(47.5%)例,复合骨折14(17.5%)例,未见骨折4(5.0%)例。常规扫描漏诊、误诊16例(20.0%)。80例眶骨骨折病例均经MSCT确诊。 MSCT诊断与常规CT诊断结果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4.0,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真实显示眶骨骨折处结构,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鼻骨骨折的部位、范围,为法医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朱斌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角膜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角膜外伤患者68例6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34眼。治疗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rhEGF滴眼液滴眼,对照组单独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记录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0天后的上皮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角膜上皮缺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10天,治疗组角膜上皮缺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角膜外伤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

    作者:施葓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目的:探讨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骨外露、骨缺损患者,多次清创和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采用Papineau技术开放肉芽创面植骨,Ⅱ期植皮或直接缝合闭合创面。结果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1月,平均16月。18例感染控制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VSD结合Papineau技术能有效控制感染,消灭骨死腔促进骨愈合,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慢性骨髓炎及骨缺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建杰;虞建浩;应一鸣;徐建桥;童松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Narcotrend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目的:研究Narcotrend监测下3种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ASAⅠ~Ⅲ级老年患者120例,根据D0、D2、E13种不同Narcotrcnd分级(NTS)随机依次分为A、B、C组3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T3)、手术结束(T4)、拔管时(T5)的HR、MAP,分别于术后24、48和72小时3个时间点评估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T5时点A组HR加快(P<0.05),且快于B、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3组MAP均显著降低(P<0.05),且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A组T2、T5时点的MA显著升高(P<0.05),且高于B、C两组(P<0.05)。 C组在T2~T4时的MAP显著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患者的术后3天POD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中将NTS维持在D2或E1水平可降低POD的发生率,且D2水平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佳。

    作者:沈炜玲;朱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拇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V-Y皮瓣、游离足踇甲瓣、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拇指皮肤缺损应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V-Y皮瓣(32例)、游离足踇甲瓣(2例)、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示指背侧岛状皮瓣(9例)修复。结果拇指皮肤缺损创口应用创必复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全部顺利愈合,64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受区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随访1个月~2年,创必复海肤康指套修复者指腹饱满,外观满意;皮瓣修复者质地和颜色与受区相近,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拇指皮肤缺损目前有很多修复方式供选择,临床上要根据受伤拇指具体情况及患者诉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操作简单的修复方法,大限度的恢复拇指功能。

    作者:黄益楚;曾林如;章伟祥;邵生声;陈孝军;都巍;姬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疗效观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两组均以每21天为1个周期,治疗8个周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和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改善率为69.57%,高于对照组治疗改善率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CD8+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CD8+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 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其疗效确切、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吴旻骅;吴伟主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74例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74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DL分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Ⅳ级、Ⅴ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朝晖;娄晓辉;余一骏;郑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指入引导坐骨结节囊肿切除临床应用总结

    目的:探讨坐骨结节囊肿切除的佳操作方法,既保证减少手术创伤,又保证对囊壁切除的彻底性,防止复发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指入引导方法切除坐骨结节囊肿,术中加强无菌操作及止血彻底,无需放置引流。结果本组住院3~5天,术后10天拆线,均获彻底治愈,无1例发生脂肪液化、积液、血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指入引导方法在坐骨结节囊肿切除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作者:章胜伟;陆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13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9例患者中术后有8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76%。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另3例再次手术,均获治愈。结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病因素复杂,充分肠道准备、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生,抗感染、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少数病例需行剖腹探查肠造瘘术。

    作者:李文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 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治疗Rockwood Ⅲ型脱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例30例,采用入院时随机分组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分别采用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参照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B组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等围手术期指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 Tail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是治疗该型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郭子仪;伍峻松;凌志恒;郑永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下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的疗效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的疗效及相关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内括约肌切除术的2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及改行Miles术者,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2.5±12.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60±15)毫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1.5)天;术后住院时间为(12.5±4.5)天;术后共出现1例(5%)吻合口瘘、1例(5%)血栓性外痔、2例(10%)吻合口狭窄;所有病人的末端回肠造口均在(8±2)月内还纳;造口还纳术后1、3、6、12月分别对患者的肛门功能进行评估,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肛门功能总体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内括约肌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只要病人条件符合,均可尝试行该手术。

    作者:余森龙;王治国;阮灿平;游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