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李新崇;阮立新;黄其川;陈列

关键词:脑出血, 血肿扩大, 危险因素, 预后
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24小时内复查的头颅CT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对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特点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过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患者在饮酒史、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方面与血肿未扩大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血肿扩大患者病情重预后差。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血肿扩大概率较高,发病时病情轻重、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情况对早期血肿扩大有重要影响,血肿扩大在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62例危重症患者经皮气管切开围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在床旁行微创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以提高其护理水平。方法对62例施行床旁经皮气管切开术的重症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其疗效。结果62例患者行PDT成功率100%。有1例出现术后出血,1例出现术后气囊破裂。无1例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 PDT创伤小,手术过程简单方便,用时短,定位准确,配合严密的术后护理,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徐海燕;鲁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胃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诊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研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Bommann分型、TNM分期等一般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胃癌患者均在3年内保持随访,胃癌根治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84%(126/150),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52%(78/150);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Bommann分型、淋巴结清扫、辅助化疗、TNM分期、淋巴结清扫等因素能够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回归分析,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血管侵犯能够独立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血管侵犯等因素能够显著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因此,制定早期胃癌筛查模式对于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向美;卢国春;方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切口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及研究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切口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进行妇产科手术治疗的90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不同年龄、并发基础疾病情况、其他部位感染情况、手术时间、是否胎膜早破及BMI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以Logistic分析上述因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9056例手术患者中共发生66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73%,且年龄较大、并发基础疾病、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开腹手术及BMI值较高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经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与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仍需进一步控制,而年龄较大、并发基础疾病、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开腹手术及BMI值较高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桂君;张春华;王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外伤性天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探讨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分析22例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6例天幕与大脑凸面硬膜下复合血肿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清除沟通的凸面与天幕血肿;2例单纯巨大天幕硬膜下血肿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清除;1例大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大脑纵裂及天幕硬膜下血肿经枕叶小脑幕清除血肿。其余13例伤情较轻、血肿不大的均保守治疗。结果22例患者中,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2例均为合并凸面的硬膜下血肿。结论对于平铺于天幕表面的天幕硬膜下血肿,CT多平面重建有利于明确诊断。单纯天幕硬膜下血肿通常预后较好,而天幕与大脑纵裂或与大脑凸面巨大的复合硬膜下血肿病情复杂,治疗棘手。应根据血肿类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清除该处血肿。

    作者:陈彦飞;李常伟;周斌;罗晨;鲍欢;徐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游离足部皮瓣治疗掌指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

    目的:探讨掌指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采用Ⅰ期彻底清创,Ⅱ期游离足部皮瓣修复治疗手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11例。致伤原因:二甲苯注射伤4例,油漆注射伤7例。术后随访,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评价手部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1例供、受区创面均甲级愈合,皮瓣完全成活。术后3~24个月,皮瓣色泽与质地同受区接近,外形无臃肿,皮肤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5.0~8.3mm。患指主、被动屈伸活动良好。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行走站立无明显不适。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1]评价手部关节功能:优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1.8%。结论Ⅰ期彻底清创,通畅引流,Ⅱ期游离足部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手部化学品高压注射伤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申丰;曾林如;任国华;许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和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全身麻醉和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需要麻醉的手术老年创伤患者,按照麻醉方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其中A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B组采用单侧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观测手术前和期间的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情况、PQRS评分、MMSE评分和POCD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麻醉方式的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实施前后采用PQRS评分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A组和B组在手术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术后15、40分钟以及手术1、3、7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比B组评分有显著性的提高;而术后1个月的情况显示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手术结束后的第7天和1个月的MMSE评分低于手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手术后7天和1个月,B组要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POCD发生率,B组的发生率要高于A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损伤较小,可以极大降低老年患者的POCD发生率。

    作者:何燕娜;张县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颅骨多点钻孔治疗烟雾病6例

    目的:总结并探讨颅骨多点钻孔治疗烟雾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例经外院DSA确诊而转入的烟雾病患者,全部行颅骨多点钻孔术治疗。结果5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例效果不佳,未出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颅骨多点钻孔术是近年来治疗烟雾病的一种重要的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的特点。

    作者:陈志成;揭波盛;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 内固定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治疗Rockwood Ⅲ型脱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例30例,采用入院时随机分组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分别采用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参照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B组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等围手术期指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 Tail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是治疗该型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郭子仪;伍峻松;凌志恒;郑永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下颌下区肿块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颌下区肿块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对2009至2013年,收治的46例以下颌下区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例的术前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来源于下颌下淋巴结及颌下腺的肿块占绝大多数,约为78.26%。慢性炎症、良性肿瘤发生率高,占91.3%;恶性肿瘤较少,占8.7%。结论应用B超、CT、MRI、细针穿吸细胞学等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晓红;刘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目的:拟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麻醉效果。方法拟行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5):咪达唑仑组(Ⅰ组)和右美托咪啶组(Ⅱ组)。Ⅰ组咪达唑仑组负荷量0.03mg/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0.04mg/kg.h;Ⅱ组右美托咪啶组负荷量1μg/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0.3μg/kg.h。负荷量注射完毕后5分钟时,静脉注射芬太尼负荷量0.5μg/kg。病人行为疼痛评分>2分或者Ramsay镇静评分<2分,追加芬太尼0.25μg/kg,注射时间为5分钟。手术开始前,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0.5罗哌卡因3~5ml。记录手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追加芬太尼量。结果两组在血压、心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芬太尼用量,Ⅱ组在总量和追加量均低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优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

    作者:吴捷;黄彩鹏;周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眶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HR-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因眼眶外伤接受法医鉴定来本院就诊的80例,行多层螺旋CT原始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技术重组。比较MSCT与常规CT诊断结果。结果直接骨折24(30.0%)例,爆裂骨折38(47.5%)例,复合骨折14(17.5%)例,未见骨折4(5.0%)例。常规扫描漏诊、误诊16例(20.0%)。80例眶骨骨折病例均经MSCT确诊。 MSCT诊断与常规CT诊断结果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4.0,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真实显示眶骨骨折处结构,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鼻骨骨折的部位、范围,为法医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朱斌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将74例尺桡骨干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情况及术后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为91.89%,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为81.0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建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

    目的:报道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共8例。结果本组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部分恢复,供区损伤小,效果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管解剖相对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凌峰;蔡晓斌;蓝益男;李健;江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左肾旁前间隙入路在胰岛细胞瘤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左肾旁前间隙入路在胰岛细胞瘤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就诊行左肾旁前间隙入路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62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岛细胞瘤患者均顺利完成左肾旁前间隙入路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62例患者全为良性,21例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1例为胰岛素瘤。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病情良好,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14.32±32.52)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12.42±41.73)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2.13±0.73)天,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平均为(2.21±0.28)天,住院时间平均为(7.21±1.26)天。术中及术后情况,术中无输血病例,术后胰瘘2例,切口感染4例,无腹腔感染和脾梗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68%,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左肾旁前间隙入路在胰岛细胞瘤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作者:戴启强;王爱东;张法标;方哲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24小时内复查的头颅CT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对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特点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过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患者在饮酒史、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方面与血肿未扩大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血肿扩大患者病情重预后差。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血肿扩大概率较高,发病时病情轻重、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情况对早期血肿扩大有重要影响,血肿扩大在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李新崇;阮立新;黄其川;陈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T引导Hookwire定位对胸腔镜治疗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CT引导Hookwire定位技术结合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于不明性质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手术的SPN患者的资料,69例术前行CT引导Hookwire定位行VATS为观察组,51例行单纯VATS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以及中转开胸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及其出血量和中转开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病理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引导下定位,并通过VATS对SPN的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恢复快并能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疼痛较轻,减少中转开胸率对SPN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增益价值。

    作者:顾勤花;沈琦斌;李冬;郑屹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麻醉手术期间血液保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麻醉手术期间患者血液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本院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的患者156例,按照输血方式不同分为自体输血组80例和异体输血组76例,异体输血组输入异体浓缩红细胞,自体输血组输入术野自身回收洗涤红细胞。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输血方式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自体输血组术后Hb、Hct均高于异体输血组,输入异体血量明显少于异体输血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异体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过程中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术中回收自身血液以供手术中使用,可保证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同时也加快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作者:林锋;张雅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分析经后腹腔途径施行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25例)与开放手术肾切开取石术(30例)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方法;统计分析后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留置引流管时间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住院天数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结石清除率对比,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可选择的一种相对微创手术,尤其适用于同时合并有其他上尿路疾病的患者。

    作者:陈永良;叶利洪;樊彩斌;钱卫良;何建松;李王坚;尚庆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目的:探讨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骨外露、骨缺损患者,多次清创和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采用Papineau技术开放肉芽创面植骨,Ⅱ期植皮或直接缝合闭合创面。结果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1月,平均16月。18例感染控制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VSD结合Papineau技术能有效控制感染,消灭骨死腔促进骨愈合,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慢性骨髓炎及骨缺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建杰;虞建浩;应一鸣;徐建桥;童松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n=3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时(T2)、切皮时(T3)、切皮后60分钟(T4)、术毕拔管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观察组手术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麻醉后各时期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中及拔管时HR、MAP明显上升,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P<0.05)。结论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使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安全性高。

    作者:林小勇;杨凤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