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吴捷;黄彩鹏;周敏

关键词:咪达唑仑, 右美托咪啶, 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摘要:目的:拟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麻醉效果。方法拟行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5):咪达唑仑组(Ⅰ组)和右美托咪啶组(Ⅱ组)。Ⅰ组咪达唑仑组负荷量0.03mg/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0.04mg/kg.h;Ⅱ组右美托咪啶组负荷量1μg/kg,然后静脉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0.3μg/kg.h。负荷量注射完毕后5分钟时,静脉注射芬太尼负荷量0.5μg/kg。病人行为疼痛评分>2分或者Ramsay镇静评分<2分,追加芬太尼0.25μg/kg,注射时间为5分钟。手术开始前,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0.5罗哌卡因3~5ml。记录手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追加芬太尼量。结果两组在血压、心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芬太尼用量,Ⅱ组在总量和追加量均低于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优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50例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与听性脑干反应(ABR)测听之间的关系,了解儿童良性眩晕的发生部位以及愈后情况,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50例临床诊断为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患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并予分析结果。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进行双侧耳听力学检查,电测听未见异常,耳声发射通过,声导抗为A型曲线。其中12耳患儿听性脑干反应其中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且波间期也延长,反应阈正常,均为单侧(其余38例患儿其双耳潜伏期及波间期、反应阈均在正常范围内)。12耳经过临床对症治疗后,其波间期及潜伏期均恢复到正常范围,有统计学意义。听性脑干反应异常患儿经治疗后波形又恢复正常。结论 ABR是检测儿童眩晕的一种手段,对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并可能有助于对其发生部位有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杨一晖;张建丽;张新钢;杨锡儿;丁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对交通意外骨伤患者早期应用积极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交通意外所致的各种需要手术治疗的的骨折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心理干预,以降低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治疗满意度,使医患关系更和谐。方法在骨科病房中分两组医生,每组中按随机分配方法各选取上述病情患者5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在入院病情稳定后24小时内采用固定访谈法给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验后即刻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经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其量表分对比明显下降,经统计学检测P<0.001,有明显意义。结论通过早期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较低各种交通意外骨折需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骨折康复,提高满意度,能使医患关系更和谐。

    作者:管正通;何少波;宫本宏;罗献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T引导Hookwire定位对胸腔镜治疗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CT引导Hookwire定位技术结合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对于不明性质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手术的SPN患者的资料,69例术前行CT引导Hookwire定位行VATS为观察组,51例行单纯VATS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以及中转开胸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及其出血量和中转开胸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病理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引导下定位,并通过VATS对SPN的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恢复快并能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疼痛较轻,减少中转开胸率对SPN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增益价值。

    作者:顾勤花;沈琦斌;李冬;郑屹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皮斜行加横行克氏针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斜行加横行克氏针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对15例第5掌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用斜行加横行克氏针固定,术后支具或石膏托固定2~3周,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进行功能训练。结果15例骨折均获得解剖复位,达到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个月。手功能按TAM系统评定法评定:优14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闭合复位斜行加横行克氏针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对掌指关节干扰小,有利于手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杨方纬;杨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74例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74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DL分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Ⅳ级、Ⅴ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朝晖;娄晓辉;余一骏;郑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切口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及研究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切口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进行妇产科手术治疗的90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不同年龄、并发基础疾病情况、其他部位感染情况、手术时间、是否胎膜早破及BMI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以Logistic分析上述因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9056例手术患者中共发生66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73%,且年龄较大、并发基础疾病、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开腹手术及BMI值较高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经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与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仍需进一步控制,而年龄较大、并发基础疾病、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开腹手术及BMI值较高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桂君;张春华;王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延期手术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34例

    目的:探讨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佳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闭合性Pilon骨折34例,其中Ⅱ型19例,Ⅲ型15例。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无骨折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采用Mazur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26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1%。结论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效地保护了骨和软组织的活力,并发症少,恢复效果好,是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祝军峰;黎高明;倪红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磁共振在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MRI对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总结其MRI征象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关节镜证实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结果①直接征象:踝关节前外侧沟内及下胫腓关节前方软组织影增厚10例(83.3%);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者7例(58.3%),部分撕裂者2例(16.7%),难以判断有无撕裂者1例(8.3%);下胫腓韧带远侧束增厚5例(41.7%)。②间接征象:前外侧沟内积液增多7例(58.3%);局部脂肪间隙模糊不清6例(50.0%);骨软骨损伤6例(50.0%),皮下软组织肿胀4例(33.3%)。结论 MRI能有效显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的产生原因和病变程度,在踝关节前外侧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傅耀辉;钱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分析

    目的:总结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的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以腹部创伤为主的56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49例(87.5%),死亡7例(12.5%)。死于严重失血性休克3例、颅脑损伤脑疝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及MODS 1例。结论早期的快速急救与准确诊断、合理选择各部位和各脏器损伤的手术处理顺序、合理采用损伤控制、逐步建立多发伤的急诊一体化救治体系等,对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金成;孙华山;陈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53名氢氟酸中毒抢救体会

    目的:总结153名氢氟酸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突发事件救护重点:规范院前急救流程、树立急救护理理念、制定氢氟酸救治流程、建立应急预案,形成一套有序而紧张的救护体系、加强护理配合工作。结果153名患者入院后得到了及时的救护,148名患者在急诊留观4~24小时经临床观察,症状消失后离院,5名患者因病情严重经急诊抢救后收住ICU,其中3名患者经专家积极救治无效死于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结论合理规范的突发事件救护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张燕君;张灵先;赵彩花;张丽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肌瘤粉碎器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2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应用肌瘤粉碎器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的利弊。方法本院收治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子宫肌瘤行腹腔镜下剔除共426例的全部病例资料。对全部病人的术中、术后病理情况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在本院行子宫肌瘤手术的患者无1例术后病理提示肉瘤变,仅9例提示子宫多发性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或恶性潜能未定,占2.11%,其中行全子宫切除的6例术后无复发,3例行子宫肌瘤剔除的术后随访,其中1例复发并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回报提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另外2例无复发。总结应用肌瘤粉碎器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有效,且利大于弊。

    作者:许微霞;郑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n=3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时(T2)、切皮时(T3)、切皮后60分钟(T4)、术毕拔管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观察组手术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麻醉后各时期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中及拔管时HR、MAP明显上升,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P<0.05)。结论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使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安全性高。

    作者:林小勇;杨凤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自体血液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脊柱外科住院患者64例进行分析,按照临床试验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手术中采用异体输血,治疗组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电解质、输血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似,但治疗组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失血量平均为(1230±360)ml,平均回收血量为(580±260)ml,平均回收量占失血量的47.15%;治疗组术后第1天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天和第7天相关指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电解质(Na+、K+、HCO3-、PH值)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结论脊柱外科手术中失血较多,应用自体血液回输能够减少自体血丢失及异体血输入,从而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及感染性疾病传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燕;潘应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小儿阑尾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进行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于小儿阑尾手术后24小时的镇痛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行阑尾择期手术的患儿80例,根据患儿手术时所采取的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全身麻醉后,对照组患儿应用0.2ml/kg 0.25%的罗哌卡因进行手术切口部位的局部浸润;而实验组组患儿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的阻滞麻醉,注入0.5ml/kg 0.25%的罗哌卡因,手术结束后应用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镇痛(PCA)后送回病房。详细记录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值、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术后48小时芬太尼总用量,以及患儿在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结果手术后第1小时内,对照组的镇痛效果相对较好,患者的芬太尼消耗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VAS评分值低于实验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实验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芬太尼总消耗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VAS评分较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穿刺引起的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于小儿阑尾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定位准确,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周蔚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59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用干预前后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259例,比较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结果经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药物选择更趋于合理,联合用药情况明显减少,合理性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因素有了明显改善。

    作者:陆耘;颜海斌;吴利云;应成龙;罗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肠后肿瘤6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直肠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直肠后肿瘤患者65例均行直肠指检、B超检查、CT或MRI检查作出诊断。65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单纯经骶入路手术35例,单纯经腹入路手术17例,经腹经骶联合入路手术13例。结果本组肿瘤完全切除有59例,部分切除6例,肿瘤切除率90.8%。术后直肠瘘1例,切口Ⅰ期愈合58例,术后切口感染3例,骶前脓肿3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65例中有56例获得随访6月~4年。3例术后复发,再手术后治愈。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方式是治疗直肠后肿瘤的关键,同时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积极的辅助治疗以及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也是需要重视的。

    作者:刘源炜;盛勤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危重症老年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危重症老年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的关系。方法对108例收入ICU的老年危重病患者进行APACHE Ⅱ评分,按照APACHE Ⅱ评分分值的高低分成3组(<15分组,15~20分组,>20分组),同时按照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不同组别间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转铁蛋白/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NAG/肌酐)的差异。结果危重症老年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转铁蛋白/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NAG/肌酐)与其APACHEⅡ评分的分值成正相关(r=0.636、0.694、0.533,P<0.01);按照A-PACHE Ⅱ评分<15分组、15~20分组、>20分组间的转铁蛋白/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NAG/肌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的APACHE Ⅱ评分的分值较存活组明显增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对监测、治疗、改善危重症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梦燕;牟利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将74例尺桡骨干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情况及术后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为91.89%,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为81.0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建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探究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的再次妊娠妇孕、分娩方式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待产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200例,并根据其终的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经阴道分娩者50例,对照组再次剖宫产者150例。监测比较各组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新生儿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以及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妊振孕妇选择阴道分娩更利于产妇的围生期以及产后健康恢复,但其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健康影响没有区别,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罗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连续股神经置管复合吗啡膝关节注射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

    目的:观察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膝关节腔内注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效果的异同。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MFNB组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CFNB组为续股神经阻滞组。两组均持续镇痛2天,术后观察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VAS评分,MFNB组均低于CFNB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独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

    作者:李庆华;邓芳;陶守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