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耘;颜海斌;吴利云;应成龙;罗斌
目的:探讨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分析22例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6例天幕与大脑凸面硬膜下复合血肿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清除沟通的凸面与天幕血肿;2例单纯巨大天幕硬膜下血肿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清除;1例大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大脑纵裂及天幕硬膜下血肿经枕叶小脑幕清除血肿。其余13例伤情较轻、血肿不大的均保守治疗。结果22例患者中,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2例均为合并凸面的硬膜下血肿。结论对于平铺于天幕表面的天幕硬膜下血肿,CT多平面重建有利于明确诊断。单纯天幕硬膜下血肿通常预后较好,而天幕与大脑纵裂或与大脑凸面巨大的复合硬膜下血肿病情复杂,治疗棘手。应根据血肿类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清除该处血肿。
作者:陈彦飞;李常伟;周斌;罗晨;鲍欢;徐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经皮内窥镜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火激光切除术(PELD)后的护理与康复过程中应用超声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并观察疗效。方法3年内符合要求的PELD术后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在基础护理同时采用超声药物导入疗法,对照组以基础护理为主,1疗程(10次)结束后将两组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护理评估等的评定比较。结果术后2组患者均出现有并发症,疗程结束后消失。试验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直腿抬高、间歇性跛行(一次步行的距离)比对照组有改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总有效率:试验组93.2%,对照组85.4%,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F=0.077)。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能有效缓解PELD术后的疼痛、改善体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静;张兰君;赵正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腕部挤压伤的治疗方法,为腕部挤压伤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腕部挤压伤患者先运用骨科、显微外科技术彻底减压、重建骨骼结构、修复血管、神经、肌腱,清除坏死组织,辅助负压封闭引流技术Ⅰ期封闭创而、Ⅱ期扩创缝合或植皮修复创面。结果19例患者腕部肿胀快速消退,通过Ⅱ期扩创缝合或植皮修复,外观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早期的彻底减压、尽可能Ⅰ期修复组织及辅助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使腕部挤压伤修复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胡静波;姜德欣;李大为;蒋明;高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的31例胎粪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患儿多为足月儿,确诊29例,均予回流灌肠或口服胰酶肠溶胶囊联合开塞露灌肠保守治疗取得了成功。2例拟“新生儿肠梗阻”行手术治疗,2例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胎粪性肠梗阻确诊后大多可经保守治疗成功,很少数患儿保守治疗失败或怀疑有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才需手术治疗。
作者:娄伟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膝关节腔内注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效果的异同。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MFNB组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CFNB组为续股神经阻滞组。两组均持续镇痛2天,术后观察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VAS评分,MFNB组均低于CFNB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独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
作者:李庆华;邓芳;陶守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两组均以每21天为1个周期,治疗8个周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和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改善率为69.57%,高于对照组治疗改善率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CD8+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CD8+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 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其疗效确切、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吴旻骅;吴伟主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用三维数字成型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少见并发症及相关经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67例应用钛网三维适型颅骨修补术,总结术前、术中、术后的处理方法和经验教训。结果共发生各类少见并发症9例,其中面瘫1例,张口困难1例,失血性休克1例,脑梗塞1例,头皮缝合困难1例,眉毛上扬困难1例,颞部不整1例,皮瓣中心坏死1例,面部畸形1例。结论使用三维数字成型钛网,术前定制钛网、术中选切口、分离头皮、放置固定钛网、术后处理均需掌握一定经验技巧,除有效减少或控制常见并发症外,还要考虑到可能的少见并发症。
作者:万默各;钱佳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TileB-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到2013年6月,来本院诊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2例,根据术前检查后所有病例骨盆骨折Tile分型。Tile B型23例,其中Tile B1型11例,Tile B2型5例,Tile B3型7例;Tile C型49例,其中Tile C1型19例,Tile C2型16例,Tile C3型14例。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方法不同组别,即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组34例,后路锁定重建钢板固定治疗组12例,后路骶髂关节固定治疗组10例,前后联合入路固定治疗组16例,术后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评估、骨盆复位后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文手术时间平均(127.22±8.46)分钟,术中出血量(482.69±51.17)ml,所有骨盆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81±1.53)个月。本文72例患者中,Majeed标准,49例工作者,优34例,良6例,可7例,差2例;未工作者,优16例,良4例,可3例,差0例。 Matta标准评估,优58例,良9例,可4例,差1例。 Cole标准评估,优55例,良12例,可5例,差0例。结论对于TileB-C型骨盆骨折,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选择有效地手术方法和内固定物,均能得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云斌;张智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佳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闭合性Pilon骨折34例,其中Ⅱ型19例,Ⅲ型15例。结果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无骨折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采用Mazur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26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2.1%。结论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效地保护了骨和软组织的活力,并发症少,恢复效果好,是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祝军峰;黎高明;倪红联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数据分析总结,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风险因素,并为神经外科手术后避免感染提出相关循证依据。方法通过对本院在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共计84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感染人数为129例,约为15.35%;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伤口、上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影响因素主要有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原发疾病、患者年龄、气管插管/切开、脑室外引流。结果在129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居多,产生感染的因素以气管插管/切开和脑室外引流影响大。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很容易发生术后感染,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刘新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CT定位下微创治疗加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CT定位抽吸联合术后中医辩证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联合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治疗患者40例作为保守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40例患者作为传统手术组。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和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有确实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长忠;朱平;徐鸿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颌下区肿块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对2009至2013年,收治的46例以下颌下区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例的术前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来源于下颌下淋巴结及颌下腺的肿块占绝大多数,约为78.26%。慢性炎症、良性肿瘤发生率高,占91.3%;恶性肿瘤较少,占8.7%。结论应用B超、CT、MRI、细针穿吸细胞学等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晓红;刘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神经外科患者气道管理和防治肺部感染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本院45例年龄大于65岁、GCS小于等于8分的,行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患者。分析其意识改善、气切手术时间,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并发症等资料,住院天数、全身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45例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及术中死亡,一过性气管痉挛1例,轻度皮下血肿1例,1周后患者昏迷程度评分(GCS评分)从(5.0±1.5)分,升高到(9.8±2.9)分。平均带管时间为(25±12)天。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33±16)天。结论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可以方便有效管理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气道,减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意识状态,缩短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传统的气切方法低。
作者:吴顺发;钱薇;李锂;王冠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诊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研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Bommann分型、TNM分期等一般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胃癌患者均在3年内保持随访,胃癌根治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84%(126/150),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52%(78/150);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Bommann分型、淋巴结清扫、辅助化疗、TNM分期、淋巴结清扫等因素能够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回归分析,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血管侵犯能够独立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血管侵犯等因素能够显著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因此,制定早期胃癌筛查模式对于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向美;卢国春;方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止血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选择临床诊断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需行ESD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中常规止血,实验组加用MPH喷洒于创面。记录5分钟止血率和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果实验组五分钟止血率为88%(4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1例);对照组五分钟止血率为42%(21例)(P值<0.05),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8%(4例)(P值<0.05)。结论胃镜下ESD手术采用MPH止血快速有效,且可能减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作者:梁显军;朱临江;滕晓生;梁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的再次妊娠妇孕、分娩方式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待产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200例,并根据其终的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经阴道分娩者50例,对照组再次剖宫产者150例。监测比较各组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新生儿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以及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妊振孕妇选择阴道分娩更利于产妇的围生期以及产后健康恢复,但其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健康影响没有区别,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罗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麻醉手术期间患者血液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本院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的患者156例,按照输血方式不同分为自体输血组80例和异体输血组76例,异体输血组输入异体浓缩红细胞,自体输血组输入术野自身回收洗涤红细胞。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输血方式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自体输血组术后Hb、Hct均高于异体输血组,输入异体血量明显少于异体输血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异体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过程中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术中回收自身血液以供手术中使用,可保证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同时也加快患者术后病情恢复。
作者:林锋;张雅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围术期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组。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抽取静脉血检测TEG(Thromboelastography),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K时间、α角、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及LY30。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结果全麻组R、K术中及术后均低于术前,其中R值术后组内明显低于术前(P<0.05),组间明显低于硬膜外组(P<0.05);全麻组α、MA、CI及LY30术中及术后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组内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明显高于硬膜外组(P<0.05);LY30硬膜外组术后组内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硬膜外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前者作用更强。
作者:林素风;许红英;方妩梅;沈社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Narcotrend监测下3种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ASAⅠ~Ⅲ级老年患者120例,根据D0、D2、E13种不同Narcotrcnd分级(NTS)随机依次分为A、B、C组3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T3)、手术结束(T4)、拔管时(T5)的HR、MAP,分别于术后24、48和72小时3个时间点评估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2、T5时点A组HR加快(P<0.05),且快于B、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3组MAP均显著降低(P<0.05),且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A组T2、T5时点的MA显著升高(P<0.05),且高于B、C两组(P<0.05)。 C组在T2~T4时的MAP显著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两组患者的术后3天POD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P>0.05)。结论老年腹部手术中将NTS维持在D2或E1水平可降低POD的发生率,且D2水平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佳。
作者:沈炜玲;朱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斜行加横行克氏针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对15例第5掌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用斜行加横行克氏针固定,术后支具或石膏托固定2~3周,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进行功能训练。结果15例骨折均获得解剖复位,达到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个月。手功能按TAM系统评定法评定:优14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闭合复位斜行加横行克氏针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对掌指关节干扰小,有利于手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作者:杨方纬;杨锦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