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在老年重症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

吴顺发;钱薇;李锂;王冠军

关键词: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 重症监护, 脑外伤, 大面积脑梗死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神经外科患者气道管理和防治肺部感染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本院45例年龄大于65岁、GCS小于等于8分的,行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患者。分析其意识改善、气切手术时间,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并发症等资料,住院天数、全身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45例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及术中死亡,一过性气管痉挛1例,轻度皮下血肿1例,1周后患者昏迷程度评分(GCS评分)从(5.0±1.5)分,升高到(9.8±2.9)分。平均带管时间为(25±12)天。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33±16)天。结论经皮改良气管切开术可以方便有效管理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气道,减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意识状态,缩短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传统的气切方法低。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分析经后腹腔途径施行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25例)与开放手术肾切开取石术(30例)治疗肾结石的手术方法;统计分析后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留置引流管时间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平均住院天数腹腔镜组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结石清除率对比,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两组无统计学上差别(P>0.05)。结论后腹腔镜下肾动脉阻断肾实质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肾结石可选择的一种相对微创手术,尤其适用于同时合并有其他上尿路疾病的患者。

    作者:陈永良;叶利洪;樊彩斌;钱卫良;何建松;李王坚;尚庆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补肾活血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膝关节骨质增生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观察组采用补肾活血方进行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作者:张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远期效果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到2014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性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进行12~48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大致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性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内肿瘤复发率为3例,占9.38%,对照组五年内肿瘤复发率为2例,占6.25%,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可获得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后相同的远期疗效恢复和存活率,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作者:王竞;杨汉良;邵世飚;刘君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外伤性主动脉夹层7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线索及急诊救治方法。结果3例患者死亡。存活的4例患者中,2例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保守治疗,均随访1年以上,未见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降低此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作者:徐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T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后踝骨折病人21例,均采用T型支撑钢板固定,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及中药熏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病例均获得较完整的跟踪随访,随访时间为7~19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结果按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8例,良3例,差0例,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和切口缘皮肤坏死。结论采用T型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效果确切,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少兵;陈建良;张龙君;王水桥;郑晓东;许勇;万蕾;邵营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74例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74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DL分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Ⅳ级、Ⅴ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朝晖;娄晓辉;余一骏;郑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胸部钝性伤肺深部裂伤31例临床分析

    目的:归纳小儿肺深部裂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31例14岁以下小儿肺深部裂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受伤年龄以3~7岁为多(54.84%);车祸伤为主(58.06%),合并肋骨骨折(48.39%);肺挫伤多伴血气胸(74.19%);死亡2例,其余均治愈。结论早期明确诊断、保守治疗方案合理、手术指征严格、术中阻断肺门、迅速控制出血,是提高小儿肺深部裂伤病人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管伟;詹晓洪;项信青;楼伟华;滕志华;楼国梁;楼正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下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的疗效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的疗效及相关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内括约肌切除术的2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及改行Miles术者,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2.5±12.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60±15)毫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1.5)天;术后住院时间为(12.5±4.5)天;术后共出现1例(5%)吻合口瘘、1例(5%)血栓性外痔、2例(10%)吻合口狭窄;所有病人的末端回肠造口均在(8±2)月内还纳;造口还纳术后1、3、6、12月分别对患者的肛门功能进行评估,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肛门功能总体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内括约肌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只要病人条件符合,均可尝试行该手术。

    作者:余森龙;王治国;阮灿平;游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视频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23例体会

    目的:探讨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4月至2013年11月经视频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行切除术的23例病例,包括鼻腔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复发性上颌窦息肉7例,上颌窦囊肿5例,真菌性上颌窦炎6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加轴位CT扫描,选择的病例为病变位于上颌窦内壁及泪前隐窝区,考虑经上颌窦自然口入路而病变不能完整切除者;若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则在术前行MRI检查,并明确为上颌窦病变。结果23例病例经试探性手术证明经上颌窦自然口入路不能完整切除病变部位,改行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并随访6~24个月。术后鼻后滴漏、流涕、鼻腔臭味、头痛、头晕症状逐渐消退,其中1例由于病变累及鼻泪管而将鼻泪管切除,导致术后发生溢泪现象,继而给予视频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而好转,至术后第6个月时,溢泪现象消失。1例患者术后于术侧上颌中、侧切牙部位有麻木感,1个月后消退。1例术后病理检查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性变,经院外放射治疗失访,余下随访的22病例中,1例下鼻甲形态略有缩小,其余病例均形态良好,上颌窦光滑,下鼻道开窗形态良好。结论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能良好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损伤小,便于病变观察和切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形态及功能。同时为开展翼腭窝等侧颅底区域手术提供了一种入路方法。

    作者:刘晓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继发于颅脑外伤术后的颅内感染危险因素临床评估

    目的:观察本院颅脑外伤后行开颅手术治疗发生颅内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收集本院7年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的患者1021例,对比分析发生颅内感染和未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的有64例,感染率为6.27%,感染者中脑脊液阳性者31例,细菌检出率为48.44%;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前GCS评分较低(<8分)、年龄较大(≥60岁)、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时间较长(>5小时)、短期手术次数较多(>2次)、切口脑脊液漏、两侧同时手术、术后低蛋白质血症(白蛋白≤25g/L)和急症手术等。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率为6.27%,术前GCS评分较低、年龄较大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时间>5小时、短期手术>2次、切口脑脊液漏、两侧同时手术、术后白蛋白≤25g/L和急症手术等,是颅内感染发生的高度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观察和预防。

    作者:杨寿吉;薛继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对交通意外骨伤患者早期应用积极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交通意外所致的各种需要手术治疗的的骨折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心理干预,以降低患者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治疗满意度,使医患关系更和谐。方法在骨科病房中分两组医生,每组中按随机分配方法各选取上述病情患者5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在入院病情稳定后24小时内采用固定访谈法给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验后即刻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经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其量表分对比明显下降,经统计学检测P<0.001,有明显意义。结论通过早期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较低各种交通意外骨折需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骨折康复,提高满意度,能使医患关系更和谐。

    作者:管正通;何少波;宫本宏;罗献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

    目的:报道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共8例。结果本组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部分恢复,供区损伤小,效果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管解剖相对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简便,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凌峰;蔡晓斌;蓝益男;李健;江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将74例尺桡骨干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情况及术后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为91.89%,对照组治疗后优良率为81.0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疗效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建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创伤性膈疝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38例创伤性膈疝患者受伤的原因,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检查资料及手术时机、死亡原因;钝性伤22例,锐器穿透伤16例;左膈疝32例,右膈疝6例;经腹手术23例,经胸手术15例。结果32例(84.21%)术后痊愈,6例死亡,死亡率15.79%。结论创伤性膈疝是胸腹部创伤患者较为隐秘、易漏诊的损伤之一,临床表现常被合并伤的表现所掩盖,应仔细询问受伤的原因,体位及外力作用的方向,全面认真的体检,及时、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创伤性膈疝一经发现,应尽快给予手术治疗。

    作者:黄永祥;吕荣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创与常规方法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病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66例患者行微创与常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观察期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6至2014年6月,本院66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病例随机平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术后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术后VSA评分、矢状位指数、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58±2.41)个月。微创组与常规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VSA评分、矢状位指数、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矢状位指数、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善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术后疼痛缓解明显。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裘情密;施绒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药物导入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钬激光切除术后的应用

    目的:在经皮内窥镜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火激光切除术(PELD)后的护理与康复过程中应用超声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并观察疗效。方法3年内符合要求的PELD术后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在基础护理同时采用超声药物导入疗法,对照组以基础护理为主,1疗程(10次)结束后将两组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护理评估等的评定比较。结果术后2组患者均出现有并发症,疗程结束后消失。试验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直腿抬高、间歇性跛行(一次步行的距离)比对照组有改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总有效率:试验组93.2%,对照组85.4%,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F=0.077)。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能有效缓解PELD术后的疼痛、改善体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静;张兰君;赵正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24小时内复查的头颅CT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对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特点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过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患者在饮酒史、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方面与血肿未扩大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血肿扩大患者病情重预后差。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血肿扩大概率较高,发病时病情轻重、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情况对早期血肿扩大有重要影响,血肿扩大在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李新崇;阮立新;黄其川;陈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后对记忆的影响

    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被证实能显著减少癫痫发作的次数,但手术同时可能会造成术后记忆力的下降,出现严重的顺行性遗忘。如何权衡手术所带来的收益和副作用,做出一个对患者有利的医疗抉择成为一项重要难题。本文就手术对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力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做出合理的医疗抉择提供帮助。

    作者:吴建跃;王卫民;肖国民;袁云鹏;丁皓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胃镜下ESD手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止血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选择临床诊断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需行ESD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中常规止血,实验组加用MPH喷洒于创面。记录5分钟止血率和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果实验组五分钟止血率为88%(4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1例);对照组五分钟止血率为42%(21例)(P值<0.05),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8%(4例)(P值<0.05)。结论胃镜下ESD手术采用MPH止血快速有效,且可能减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作者:梁显军;朱临江;滕晓生;梁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无蒂息肉45例分析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胃无蒂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45例胃无蒂息肉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EMR,观察其疗效、麻醉效果,记录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以评价切除效果。结果45例患者52枚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100%。9月后复查1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7.8%。术中出血3例给予药物喷洒、高频电凝,止血夹夹闭成功止血,无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麻醉意外。结论无痛胃镜下EMR治疗胃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的好方法,无痛胃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永平;冯慧琴;何咏梅;徐小艳;沈娟芬;郑铁成;焦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