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芬;徐慧芳;陈利萍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多模式镇痛,对照组应用静脉泵镇痛,比较术后镇痛效果、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6、24和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CRP及IL-6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升高幅度较观察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对照组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黄先杰;张玉光;陈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胃无蒂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45例胃无蒂息肉在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行EMR,观察其疗效、麻醉效果,记录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以评价切除效果。结果45例患者52枚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100%。9月后复查1例复发,总有效率为97.8%。术中出血3例给予药物喷洒、高频电凝,止血夹夹闭成功止血,无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麻醉意外。结论无痛胃镜下EMR治疗胃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患者易于接受的好方法,无痛胃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永平;冯慧琴;何咏梅;徐小艳;沈娟芬;郑铁成;焦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膝关节腔内注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效果的异同。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MFNB组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CFNB组为续股神经阻滞组。两组均持续镇痛2天,术后观察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VAS评分,MFNB组均低于CFNB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独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
作者:李庆华;邓芳;陶守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分析22例外伤性天幕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6例天幕与大脑凸面硬膜下复合血肿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清除沟通的凸面与天幕血肿;2例单纯巨大天幕硬膜下血肿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清除;1例大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大脑纵裂及天幕硬膜下血肿经枕叶小脑幕清除血肿。其余13例伤情较轻、血肿不大的均保守治疗。结果22例患者中,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2例均为合并凸面的硬膜下血肿。结论对于平铺于天幕表面的天幕硬膜下血肿,CT多平面重建有利于明确诊断。单纯天幕硬膜下血肿通常预后较好,而天幕与大脑纵裂或与大脑凸面巨大的复合硬膜下血肿病情复杂,治疗棘手。应根据血肿类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清除该处血肿。
作者:陈彦飞;李常伟;周斌;罗晨;鲍欢;徐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的再次妊娠妇孕、分娩方式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待产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200例,并根据其终的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经阴道分娩者50例,对照组再次剖宫产者150例。监测比较各组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新生儿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以及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妊振孕妇选择阴道分娩更利于产妇的围生期以及产后健康恢复,但其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健康影响没有区别,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罗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V-Y皮瓣、游离足踇甲瓣、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拇指皮肤缺损应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V-Y皮瓣(32例)、游离足踇甲瓣(2例)、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示指背侧岛状皮瓣(9例)修复。结果拇指皮肤缺损创口应用创必复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全部顺利愈合,64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受区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随访1个月~2年,创必复海肤康指套修复者指腹饱满,外观满意;皮瓣修复者质地和颜色与受区相近,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拇指皮肤缺损目前有很多修复方式供选择,临床上要根据受伤拇指具体情况及患者诉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操作简单的修复方法,大限度的恢复拇指功能。
作者:黄益楚;曾林如;章伟祥;邵生声;陈孝军;都巍;姬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全麻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观察组,n=3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时(T2)、切皮时(T3)、切皮后60分钟(T4)、术毕拔管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观察组手术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麻醉后各时期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中及拔管时HR、MAP明显上升,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P<0.05)。结论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使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安全性高。
作者:林小勇;杨凤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24小时内复查的头颅CT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对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特点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过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患者在饮酒史、入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量、血肿密度、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方面与血肿未扩大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血肿扩大患者病情重预后差。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发生血肿扩大概率较高,发病时病情轻重、血肿形态及血压控制情况对早期血肿扩大有重要影响,血肿扩大在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李新崇;阮立新;黄其川;陈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手术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通过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37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共存活31例(83.8%)。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机制对患者恢复进行评分,恢复良好2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8例,植物生存状态6例,死亡6例。结论大骨瓣减压手术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了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作者:过宓;吕庆伟;章国海;杨松斌;沈良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七氟醚、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接受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儿童进行研究。随机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治疗;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患儿进行麻醉。麻醉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并对围术期患儿的各项时间进行记录分析。术后,调查分析两组患儿的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HR、MAP及SpO2等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麻醉诱导时,两组患儿的HR、MAP均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时、麻醉5分钟、10分钟后及拔管5分钟的HR、MAP值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SpO2在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儿童在麻醉过程中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都要短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长、术后睁眼时长以及拔管时间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的配合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患者(χ2=35.2083,P=0.0000),手术时口腔分泌物增多的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要低(χ2=5.3333,P=0.0209),不自主运动、喉痉挛、恶心呕吐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没有很大区别(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效果相对于丙泊酚显著一些,患儿麻醉中血液流变学很稳定,安全性高,值得在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应用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宝钏;何小燕;黄华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及研究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切口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进行妇产科手术治疗的90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中不同年龄、并发基础疾病情况、其他部位感染情况、手术时间、是否胎膜早破及BMI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以Logistic分析上述因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9056例手术患者中共发生66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73%,且年龄较大、并发基础疾病、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开腹手术及BMI值较高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经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与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妇产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仍需进一步控制,而年龄较大、并发基础疾病、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开腹手术及BMI值较高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桂君;张春华;王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分析全身麻醉和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需要麻醉的手术老年创伤患者,按照麻醉方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其中A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B组采用单侧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观测手术前和期间的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情况、PQRS评分、MMSE评分和POCD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麻醉方式的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实施前后采用PQRS评分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A组和B组在手术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术后15、40分钟以及手术1、3、7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比B组评分有显著性的提高;而术后1个月的情况显示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手术结束后的第7天和1个月的MMSE评分低于手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手术后7天和1个月,B组要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POCD发生率,B组的发生率要高于A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损伤较小,可以极大降低老年患者的POCD发生率。
作者:何燕娜;张县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护理干预对镇痛分娩导致尿潴留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并经妇产科医生及麻醉医生检查后可进行无痛分娩的产妇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前的健康宣教,产后心理护理、按摩、热敷排尿体位。观察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及尿滁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平均排尿时间为(3.5±1.1)小时,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4.9±1.3)小时(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6小时者4例,即4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4.7%显著性低于对照组20.0%(12/60)(χ2=4.615,P<0.05)。结论产前、产时及产后护理干预可有助于产妇及早排尿,对减少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胡亚芬;徐慧芳;陈利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的基础上,比较夫西地酸钠与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后并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开颅术后并发MRSA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夫西地酸钠治疗组与万古霉素对照组各13例,分别给予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0%、88.9%(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90%、94.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1.1%(P>0.05),万古霉素组不良反应程度较重。结论夫西地酸钠治疗开颅术后并发肺MRSA感染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万古霉素相当。
作者:张锦贤;楼永锋;黄君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用干预前后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259例,比较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结果经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药物选择更趋于合理,联合用药情况明显减少,合理性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因素有了明显改善。
作者:陆耘;颜海斌;吴利云;应成龙;罗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监测组)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52例(对照组)手术患者的疗效、并发症作比较。结果通过随访进行ADL评分,监测组预后优于对照组;而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照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3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每个瞬间的颅内压,通过个体化治疗,控制颅内压,保持脑灌注,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术后再出血,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苏苟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治疗Rockwood Ⅲ型脱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例30例,采用入院时随机分组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分别采用AO钢板内固定与Twin Tail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参照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B组病例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等围手术期指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 Tail TightRope内固定治疗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提高肩关节活动度,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是治疗该型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郭子仪;伍峻松;凌志恒;郑永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逆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与顺行经皮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顺行经皮输尿管镜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50例纳入研究的观察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超声引导下逆行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碎石成功率、手术情况和应激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碎石成功率(96%)高于对照组(χ2=8.306、P<0.05);手术时间(62.3±10.8)分钟、住院总时间(8.6±2.5)天长于对照组,CRP (34.8±6.4)mg/L、肾上腺素(82.3±10.1) ng/ml、去甲肾上腺素(108.2±14.2) ng/ml、肾素(2.1±0.3) pg/ml、血管紧张素Ⅱ(24.3±5.2)p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顺行经皮输尿管镜治疗能够提高碎石成功率,减小手术创伤和应激,促进术后恢复,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理想方法。
作者:汤忠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经皮内窥镜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火激光切除术(PELD)后的护理与康复过程中应用超声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并观察疗效。方法3年内符合要求的PELD术后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在基础护理同时采用超声药物导入疗法,对照组以基础护理为主,1疗程(10次)结束后将两组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护理评估等的评定比较。结果术后2组患者均出现有并发症,疗程结束后消失。试验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直腿抬高、间歇性跛行(一次步行的距离)比对照组有改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总有效率:试验组93.2%,对照组85.4%,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F=0.077)。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能有效缓解PELD术后的疼痛、改善体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静;张兰君;赵正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坐骨结节囊肿切除的佳操作方法,既保证减少手术创伤,又保证对囊壁切除的彻底性,防止复发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指入引导方法切除坐骨结节囊肿,术中加强无菌操作及止血彻底,无需放置引流。结果本组住院3~5天,术后10天拆线,均获彻底治愈,无1例发生脂肪液化、积液、血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指入引导方法在坐骨结节囊肿切除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作者:章胜伟;陆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