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的患者的应用价值

苏苟大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外伤, 开颅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监测组)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52例(对照组)手术患者的疗效、并发症作比较。结果通过随访进行ADL评分,监测组预后优于对照组;而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照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3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每个瞬间的颅内压,通过个体化治疗,控制颅内压,保持脑灌注,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术后再出血,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下区肿块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颌下区肿块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对2009至2013年,收治的46例以下颌下区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病例的术前诊断、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来源于下颌下淋巴结及颌下腺的肿块占绝大多数,约为78.26%。慢性炎症、良性肿瘤发生率高,占91.3%;恶性肿瘤较少,占8.7%。结论应用B超、CT、MRI、细针穿吸细胞学等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黄晓红;刘柏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成人外伤性癫痫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成人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发生的高危因素,并针对主要因素进行治疗。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病患319例。其中并发PTE病患78例,记为观察组;其余未出现癫痫症状的病患241例记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以及颅脑损伤类型,并记录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对比和分析。结果在319例颅脑损伤病患中出现PTE症状占24.45%(78/319),且晚期癫痫病患更多,达到83.33%(65/78)。再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脑重度损伤、硬脑膜破裂、大脑皮层损伤以及凹陷性颅骨骨折等因素,是导致PTE并发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PTE的发生受颅脑损伤程度、硬脑膜是否破裂等影响。因此,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这些高危因素对PTE并发症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

    作者:李伟;朱岁军;单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在胫骨远端Pilon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98例获得8个月以上随访的胫骨远端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MIPPO手术治疗49例(观察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49例(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对两种术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0.4±9.1)分钟、(168.4±62.3)ml、(10.4±1.2)周,对照组相应指标为(91.2±10.2)分钟、(271.8±69.4) ml、(15.3±2.1)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病率(12.2%)明显低于对照组(30.6%),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个月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87.8%)明显高于对照组(73.5%),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踝关节功能,并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且操作简单,是一种目前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杨军;汤优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小儿阑尾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进行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于小儿阑尾手术后24小时的镇痛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行阑尾择期手术的患儿80例,根据患儿手术时所采取的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全身麻醉后,对照组患儿应用0.2ml/kg 0.25%的罗哌卡因进行手术切口部位的局部浸润;而实验组组患儿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的阻滞麻醉,注入0.5ml/kg 0.25%的罗哌卡因,手术结束后应用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镇痛(PCA)后送回病房。详细记录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值、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术后48小时芬太尼总用量,以及患儿在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结果手术后第1小时内,对照组的镇痛效果相对较好,患者的芬太尼消耗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VAS评分值低于实验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实验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芬太尼总消耗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VAS评分较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穿刺引起的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于小儿阑尾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定位准确,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周蔚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多模式镇痛,对照组应用静脉泵镇痛,比较术后镇痛效果、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6、24和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CRP及IL-6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升高幅度较观察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对照组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黄先杰;张玉光;陈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失败原因探讨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门诊治疗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1周后复查X线片。结果病例均获得较完整的跟踪随访,石膏固定后1周及2周后门诊复查,70例中,1周后复查X线发现有10例骨折端出现不同程度移位,2周后再次复查只有1例骨折发生移位,分析骨折再移位的原因。结论笔者认为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固定欠妥当,骨折本身为不稳定性骨折,骨质疏松,功能锻炼不当及隐匿性骨折线的存在。

    作者:陈建良;张龙君;朱少兵;王水桥;郑晓东;许勇;万蕾;邵营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远期效果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到2014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性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进行12~48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大致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性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内肿瘤复发率为3例,占9.38%,对照组五年内肿瘤复发率为2例,占6.25%,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可获得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后相同的远期疗效恢复和存活率,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应用。

    作者:王竞;杨汉良;邵世飚;刘君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53名氢氟酸中毒抢救体会

    目的:总结153名氢氟酸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突发事件救护重点:规范院前急救流程、树立急救护理理念、制定氢氟酸救治流程、建立应急预案,形成一套有序而紧张的救护体系、加强护理配合工作。结果153名患者入院后得到了及时的救护,148名患者在急诊留观4~24小时经临床观察,症状消失后离院,5名患者因病情严重经急诊抢救后收住ICU,其中3名患者经专家积极救治无效死于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结论合理规范的突发事件救护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张燕君;张灵先;赵彩花;张丽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分析

    目的:总结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的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以腹部创伤为主的56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49例(87.5%),死亡7例(12.5%)。死于严重失血性休克3例、颅脑损伤脑疝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及MODS 1例。结论早期的快速急救与准确诊断、合理选择各部位和各脏器损伤的手术处理顺序、合理采用损伤控制、逐步建立多发伤的急诊一体化救治体系等,对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金成;孙华山;陈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继发于颅脑外伤术后的颅内感染危险因素临床评估

    目的:观察本院颅脑外伤后行开颅手术治疗发生颅内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收集本院7年间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的患者1021例,对比分析发生颅内感染和未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的有64例,感染率为6.27%,感染者中脑脊液阳性者31例,细菌检出率为48.44%;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前GCS评分较低(<8分)、年龄较大(≥60岁)、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时间较长(>5小时)、短期手术次数较多(>2次)、切口脑脊液漏、两侧同时手术、术后低蛋白质血症(白蛋白≤25g/L)和急症手术等。结论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率为6.27%,术前GCS评分较低、年龄较大开放性颅脑外伤、手术时间>5小时、短期手术>2次、切口脑脊液漏、两侧同时手术、术后白蛋白≤25g/L和急症手术等,是颅内感染发生的高度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观察和预防。

    作者:杨寿吉;薛继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KTL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TKTL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KTL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KTL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TKTL1 mRNA表达水平在胶质瘤组织中明显上调,在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KTL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比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表达增强,推测TKTL1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密切相关。

    作者:杨明;周岩方;陶崇清;刘丽;陈敏江;徐锦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胃癌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诊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研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Bommann分型、TNM分期等一般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胃癌患者均在3年内保持随访,胃癌根治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84%(126/150),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52%(78/150);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Bommann分型、淋巴结清扫、辅助化疗、TNM分期、淋巴结清扫等因素能够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回归分析,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血管侵犯能够独立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NM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及血管侵犯等因素能够显著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因此,制定早期胃癌筛查模式对于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童向美;卢国春;方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59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用干预前后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259例,比较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结果经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药物选择更趋于合理,联合用药情况明显减少,合理性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因素有了明显改善。

    作者:陆耘;颜海斌;吴利云;应成龙;罗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创伤性膈疝早期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38例创伤性膈疝患者受伤的原因,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检查资料及手术时机、死亡原因;钝性伤22例,锐器穿透伤16例;左膈疝32例,右膈疝6例;经腹手术23例,经胸手术15例。结果32例(84.21%)术后痊愈,6例死亡,死亡率15.79%。结论创伤性膈疝是胸腹部创伤患者较为隐秘、易漏诊的损伤之一,临床表现常被合并伤的表现所掩盖,应仔细询问受伤的原因,体位及外力作用的方向,全面认真的体检,及时、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创伤性膈疝一经发现,应尽快给予手术治疗。

    作者:黄永祥;吕荣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连续股神经置管复合吗啡膝关节注射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

    目的:观察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膝关节腔内注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效果的异同。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MFNB组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CFNB组为续股神经阻滞组。两组均持续镇痛2天,术后观察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VAS评分,MFNB组均低于CFNB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独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

    作者:李庆华;邓芳;陶守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针刀神经根内口减压结合颈神经阻滞治疗根型颈椎病探索

    目的:探索小针刀神经根管内口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临床疗效、安全性。方法采用神经根内口阻滞结合小针刀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7例,以1992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标准,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事件、复发情况进行调查记录,随访12~24个月。结果其中优良率83.7%,有效率94.6%。1例出现低颅压头痛症状,经卧床休息、补液、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采用本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便快捷、疗效显著,优势明显。但其潜在风险较高,操作失误时可能的不良反应较重,对施术医生的技术能力要求高,推广有一定的困难。

    作者:吴士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13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9例患者中术后有8例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76%。5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另3例再次手术,均获治愈。结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病因素复杂,充分肠道准备、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可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生,抗感染、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少数病例需行剖腹探查肠造瘘术。

    作者:李文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拇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V-Y皮瓣、游离足踇甲瓣、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拇指皮肤缺损应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V-Y皮瓣(32例)、游离足踇甲瓣(2例)、拇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示指背侧岛状皮瓣(9例)修复。结果拇指皮肤缺损创口应用创必复海肤康护创指套23例全部顺利愈合,64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受区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随访1个月~2年,创必复海肤康指套修复者指腹饱满,外观满意;皮瓣修复者质地和颜色与受区相近,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拇指皮肤缺损目前有很多修复方式供选择,临床上要根据受伤拇指具体情况及患者诉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操作简单的修复方法,大限度的恢复拇指功能。

    作者:黄益楚;曾林如;章伟祥;邵生声;陈孝军;都巍;姬强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眶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HR-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眶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因眼眶外伤接受法医鉴定来本院就诊的80例,行多层螺旋CT原始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技术重组。比较MSCT与常规CT诊断结果。结果直接骨折24(30.0%)例,爆裂骨折38(47.5%)例,复合骨折14(17.5%)例,未见骨折4(5.0%)例。常规扫描漏诊、误诊16例(20.0%)。80例眶骨骨折病例均经MSCT确诊。 MSCT诊断与常规CT诊断结果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34.0,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真实显示眶骨骨折处结构,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鼻骨骨折的部位、范围,为法医鉴定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朱斌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视频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23例体会

    目的:探讨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4月至2013年11月经视频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行切除术的23例病例,包括鼻腔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复发性上颌窦息肉7例,上颌窦囊肿5例,真菌性上颌窦炎6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加轴位CT扫描,选择的病例为病变位于上颌窦内壁及泪前隐窝区,考虑经上颌窦自然口入路而病变不能完整切除者;若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则在术前行MRI检查,并明确为上颌窦病变。结果23例病例经试探性手术证明经上颌窦自然口入路不能完整切除病变部位,改行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并随访6~24个月。术后鼻后滴漏、流涕、鼻腔臭味、头痛、头晕症状逐渐消退,其中1例由于病变累及鼻泪管而将鼻泪管切除,导致术后发生溢泪现象,继而给予视频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而好转,至术后第6个月时,溢泪现象消失。1例患者术后于术侧上颌中、侧切牙部位有麻木感,1个月后消退。1例术后病理检查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性变,经院外放射治疗失访,余下随访的22病例中,1例下鼻甲形态略有缩小,其余病例均形态良好,上颌窦光滑,下鼻道开窗形态良好。结论视频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能良好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损伤小,便于病变观察和切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形态及功能。同时为开展翼腭窝等侧颅底区域手术提供了一种入路方法。

    作者:刘晓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