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青;陈眉
痄腮是常见的中医肺系疫病之一,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通过对痄腮病名溯源及清代以前中医著作有关文献的梳析,进一步明确痄腮的病名源流、致病病因、发病条件、病机特点、证治方论及预防,以便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思路和启迪.
作者:吴兆利;王庆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洋金花提取物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期间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给药组.用Chiu氏评分法观察肠黏膜的损伤程度并检测肠黏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 -6).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可见明显的肠黏膜损伤,TNF -α和IL -6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肠黏膜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且TNF -α和IL -6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洋金花提取物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的肠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该作用与TNF -α和IL-6的减少有关.
作者:林斌;张扬;吴人杰;章建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龙血竭(LXJ)对博莱霉素肺损伤大鼠肺间质过度修复及其TGFβ1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博莱霉素肺损伤组(BLM)及龙血竭组(LXJ),每组20只,再分成两亚组,每亚组10只,通过博莱霉素一次性气管内滴入复制肺损伤修复大鼠模型,并在肺损伤修复过程中予龙血竭灌胃干预,分别于14和28天取大鼠肺组织,运用组织芯片,进行HE、胶原纤维染色及免疫组化分别定量肺内炎性细胞数、胶原蛋白、Ⅰ型胶原,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技术定量转化生长因子beta( 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龙血竭对两时相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和胶原(IOD分别从0.5492±0.2105和0.9578±0.3756降至0.2749±0.1592和0.3181±0.1210)及28天的Ⅰ型胶原过度沉积(IOD从0.9348±0.3774降至0.5045±0.2796)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对两时相TGFβ1 mRNA表达(从0.0219±0.0110和0.0170±0.0157分别1降至0.0083±0.0024和0.0062±0.0051)有明显下调的作用(P<0.05).结论:龙血竭具有抑制炎症性肺损伤促进修复,并可通过抑制胶原尤其是Ⅰ型胶原的过度沉积而调控肺损伤肺间质过度修复之作用,后者可能主要与下调肺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杨礼腾;刘欣;程德云;方洵;穆茂;胡晓波;聂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损伤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以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为病理特征.诸多肝损伤因素在其致病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伴有氧化应激,这些病因不祛除、长期作用于肝脏即可导致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近年来,氧化应激与肝纤维化,特别是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就氧化应激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李丰衣;张琳;聂为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故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一直是当今神经科学的热点问题.对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周红英;戚观树;侯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药材的地道性是中药的特色之一,也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地道药材的概念、属性及影响药材地道性的因素方面对地道药材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
作者:李艳丽;许亮;杨燕云;张建逵;康廷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李振华从出身于豫西乡村一个中医世家的普通中医,成长为国医大师,这决非偶然.从李振华60余年的医教研工作业绩中研究其成才规律:他仁善为本,济世活人;法于经典,采撷各家;虚心求教,博学多识:精于临床,务实求真;教学相长,及时总结;献身中医,孜孜不倦,构成了其成才规律.国医大师李振华成才的规律,将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启迪,对中医药的传承,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海军;李郑生;王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来肝纤维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实验结果对肝纤维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选择、建立方法及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分析.结论:以40% CCl4油剂为基础,及(或)其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病因干预因素的综合法复制病证结合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病理上符合肝纤维化疾病模型,大鼠外在一般表现符合中医证的模型,并经中医药反证,表明该病证结合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
作者:包剑锋;黄劲松;张永生;徐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查阅近10年来辨证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文献资料,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45篇)录入到Excel表格,转化为SPSS16.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频率.结果:20个证候类型中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证候是:肾精亏虚证、痰迷心窍证、痰浊血瘀证.得到证候要素15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肾、心、脾;病性证候要素(10个)出现的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血瘀、痰浊、精亏.结论:轻度认知障碍以肾精亏虚证为主要病机,以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为主,其间常相互联合,相互为因,使病机变的复杂,而证候要素则能简洁、灵活地反映疾病本质.
作者:赵明星;李亚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对脾气虚证肺癌转移小鼠TIMP1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用苦寒泻下法建立脾气虚证Lewis肺癌转移小鼠模型,药物治疗组小鼠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处理,用药15天后,眼球取血,脱颈椎处死小鼠,无菌剥取瘤块,取肺及肿瘤组织.检测血清木糖及胃泌素水平,计算抗转移率,采用RT - PCR方法检测TIMP1 - mRNA转录水平.结果:黄芪建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抑制转移灶,上调TIMP1 - mRNA的转录水平,以高剂量组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建中汤上调TIMP1 - mRNA的转录,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转移的机理之一.
作者:包素珍;郑小伟;宋红;曹月娇;孙在典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莪术油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的机理.方法:2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三苯氧胺组、康莱特组及莪术油小、中、大剂量组.采用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干预治疗4周,第8~14周分4批处死动物,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标本中VEGF mRNA表达情况.结果:各试验组不同类型乳腺组织中VEGFmRNA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阳性率呈递增趋势.非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各干预组VEGF mR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各干预组的VEGF mRNA阳性细胞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莪术油组低于康莱特和三苯氧胺组(P<0.05).对VEGF mRNA表达阳性的非典型增生标本,莪术油大剂量组VEGF mRNA阳性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莪术油能够有效的降低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VEGFmRNA表达强度,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其阻断乳腺癌发生的有效机制.
作者:宋爱莉;许振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左金丸中盐酸小檗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的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ODS C18柱(250mm ×4.6mm,5μm);以乙腈-0.3%磷酸-0.3%三乙胺为流动相连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盐酸小檗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分别在5.00~500.00(R2=0.9992)、1.13-30.00(R2=0.9999)、1.25~50.00(R2=1)μg.m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5.04%( RSD=3.04%)、92.98%( RSD =1.23%)、97.90%( RSD=1.44%).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左金丸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林崇良;郑冰珊;陈晓城;黄珍珍;林观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析长期小剂量中成药鼻渊舒胶囊治疗慢性鼻-鼻窦炎(CRS)的疗效.方法:将不伴息肉的CRS患者依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鼻渊舒组和对照组.鼻渊舒组24例患者口服鼻渊舒胶囊0.9g(0.3g/粒),1次/天(前2周3次/天;接下来的2周2次/天),使用12周;对照组24例患者口服克拉霉素片0.25g,1次/天(前2周为2次/天),使用12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res scale,VAS)和Lund - Mackey 鼻窦CT评分对患者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估.结果:鼻渊舒组治疗后VAS、鼻窦CT平均得分为4.42±1.53和5.68±2.43,显著低于治疗前7.42±1.09和8.92±2.64,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克拉霉素组治疗后VAS、鼻窦CT平均得分为3.54±1.84和3.75±2.59,显著低于治疗前7.42±1.09和8.92±2.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鼻渊舒组与克拉霉素组比较,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9,P>0.05),而两组鼻窦C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7,P<0.05).结论:12周小剂量的中成药鼻渊舒胶囊治疗CRS有效,但该药在鼻窦CT影像学评估的改善程度上不及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
作者:刘巨波;李献华;张君忠;谭益;鲁翔;刘丽亚;黎强;扬小霞;冯志坚;洪奕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配合运动疗法对心衰病人生活质量疗效的影响.方法:共选取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60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配合运动康复疗法和6min步行法的测定,8周后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的评分和症状积分的比较.结果:中药加康复运动治疗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积分和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结合运动疗法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作者:张艳;宫丽鸿;王辰;廖佳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n=10).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65mg/kg)制作糖尿病模型,成模后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葛根素注射液80mg/kg,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成模6周后麻处死大鼠,分离各组大鼠的左侧股骨,于小动物放射成像系统上,测其近段骨密度,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成模6周后,糖尿病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糖尿病大鼠其股骨头表面成骨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而葛根素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高糖可影响骨组织代谢及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造成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而葛根素对骨质疏松的进程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永华;潘寒松;梁一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法(BIA)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营养状况,为临床采取有效的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量56例MHD患者与60名健康志愿者的体重(WT)、体质指数(BMI)、体脂肪量(FM)、瘦体重(LBM)(即非脂肪量FFM)和体脂肪率(Fat%),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的性别、年龄及BMI的MHD患者的人体成分.结果:MHD患者人体成分的各项参数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在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男性MHD患者的FM和Fat%低于女性,≥45岁的MHD患者FM和Fat%明显高于<45岁的患者.比较不同BMI的MHD患者的人体成分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应用BIA测定MHD患者的人体成分准确、无创、快捷,对有效评估MHD患者的营养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洪海兰;王莲凤;杨彩娟;黄冬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白塞氏综合征(BD)患者治疗前后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及清补活血法的干预作用,进一步评价清补活血法对B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8例BD患者,随机分为清补活血汤组(治疗组)54例,泼尼松组(对照组)54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SF - 36生存质量测定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半定量症状分级法对BD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积分统计,进行前后对比治疗研究.结果:BD患者焦虑抑郁指数(SAS+ SDS积分)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5);BD患者生活质量(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观察指标有不同的升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BD患者处于轻中度精神抑郁状态,生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清补活血法可改善BD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史彦章;李桂;贾凤新;高向红;云雅卿;王永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DPN是糖尿病日久、久病入络所致,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其主要病机,络虚与络瘀并存是本病的特征,治疗当以通补为宜,治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为主.
作者:朱智耀;高彦彬;邹大威;李敏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以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鉴定了乔松素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产物.方法:分析乔松素经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和大鼠口服给药后的胆汁、尿液、粪便中的代谢产物,以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分离鉴定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肝微粒体和胆汁、尿液、粪便中共检测到5个代谢产物,根据裂解规律及与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其中3个代谢产物的结构,推测了另外2个代谢产物的结构.结论:通过大鼠体内外代谢产物的比较,发现乔松素的代谢途径主要是羟基化和葡萄糖醛酸化.其原型和柚皮素是在体内的主要作用形式,在胃肠道及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化是其代谢失活的主要途径.
作者:李元圆;赵婷;徐冲;王峥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书成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佚不全,经西晋王叔和首次整理到宋臣校定《伤寒论》,期间八百余年,该书时隐时现,纷杂散乱的流传,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根据宋以前的有关文献资料,作一梳理,以探讨宋以前《伤寒论》的流传概况.
作者:张维亮;李金田;付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