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茂金;郑亿庆;张志钢;许耀东;区永康;陈穗俊;杨海弟;黄秋红;邱泽恒
目的:研究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残疾量表(THI)及视觉模拟量表(VAS)的相关性,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THI、VAS评分分值进行比较.方法:采用THI及VAS,分别在治疗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询问并记录,对治疗前后的THI及VAS评分分值,THI及VAS两个计量资料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治疗前后患者THI、VAS评分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I及VAS具有显著相关;不同耳鸣频率组、耳鸣响度组、听力损失水平组的THI、VAS评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性聋治愈组、显效组的THI、VAS评分降低比有效组、无效组明显(P<0.01).结论:临床使用THI及VAS,可以作为评估突发性聋伴耳鸣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及评价疗效的一种方法,为耳鸣耳聋康复提供评估依据.
作者:王培;邱泽恒;陈玲;甘小玲;余佳莹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慢性化脓性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是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术者对于颞骨CT的认识、耳显微解剖的熟悉、手术方式、听小骨是否破坏[1]、手术设备等.目前鼻颅底影像导航无疑对鼻颅底手术起着术中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有一定耳显微外科基础的临床医生而言,如何树立术前中耳乳突三维立体解剖理念,更好地加快手术速度,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自行将颞骨CT进行数字化处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进;王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由耳聋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遗传性聋可占先天性耳聋发病原因的半数以上[1-2],并和迟发性耳聋、渐行性耳聋、药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后天性耳聋疾病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耳聋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进展,一方面在分子层面不断推动对听觉功能途径及聋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耳聋在基因水平上的诊断和预防成为可能.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遗传性聋基因诊断和一级预防的进展做简要介绍,并对值得关注的一些难点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相关探讨.
作者:杨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众所周知,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数据证实,新生儿永久性听力损失(permanent hearing loss,PHL)发病率为1‰~3%,是常见的新生儿先天性疾病[1-5].PHL会极大影响弱听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影响其言语语言发育,影响沟通交流能力,终影响机会学习能力.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患PHL的婴幼儿,6月龄后进行干预的效果显著差于6月龄前进行干预的效果[6-9].又有研究证明,即使轻微听力损失,长远来看,也会影响婴幼儿[10].普遍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即对每一个新生儿都进行听力筛查,能大限度减少甚至避免PHL对弱听婴幼儿的负面影响.
作者:郑芸;李刚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分析鼓室注射曲安奈德与鼻咽癌放疗后中耳压力(MEP)及并发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RSOM)的相关性.方法:将52例放疗前无中耳炎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一组17例(34耳),放疗开始前1h每侧鼓室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第1~7周每周1次;治疗二组17例(34耳),放疗开始前1h每侧鼓室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第1~12周每周1次;对照组18例(36耳),不行鼓室注射.放疗开始及开始后第1、2、3个月末测104耳的MEP.结果:放疗开始时至开始后1、2、3个月末治疗一组、二组及对照组RSOM罹患率逐渐增高,MEP逐渐减小,其中治疗二组RSOM罹患率低,MEP大(P<0.01);治疗一组RSOM罹患率较低,MEP较大(P<0.05);对照组RSOM罹患率高,MEP小(P>0.05).结论:鼓室注射曲安奈德可减轻中耳放射性损伤,用药时间与MEP呈正相关,与RSOM罹患率呈负相关,且疗程越长疗效越显著;放疗后3个月末RSOM、MEP变化趋势明显,可能与放疗后3个月始中耳放射损伤较修复更为活跃有关,长期疗效仍须继续观察.
作者:谢华;孙文忠;秦卫红;阙颖;戴善军;郑青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作者:凡启军;刘宇鹏;贾欢;杨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病之一[1].其中,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V,PC-BPPV)常见.PC-BPPV可以依靠Epley手法复位获得满意疗效.Epley法自问世以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被改良,且均要求复位者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较为特定的治疗平台,并且患者必须在有治疗经验的医师存在时才能完成复位.
作者:杨强威;尹时华;刘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中耳胆脂瘤本质上是长期鼓室通气障碍导致的疾病,病程涉及一系列中耳腔黏膜病理改变及黏膜下组织和骨质的破坏.根据鼓室通气障碍理论,中耳腔的疾病应表现为双侧发病.本研究旨在检查中耳胆脂瘤对侧耳的临床状况,分析对侧耳的耳镜、听力状况及颞骨CT扫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010-01-2013-01期间在我科就诊的50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9~74岁,平均43.6岁.
作者:金舰;欧阳治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瘢痕疙瘩是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由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耳部是瘢痕疙瘩的好发部位之一,尤其耳垂,多由穿耳洞佩戴饰物刺激或外伤(包括手术)引起.临床表现为形态大小不一,表面性异常增高凸凹不平,质地较硬的肿瘤样组织,使耳廓变形,影响美观,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和心理健康.虽然治疗方法具有多样性,但其易复发,目前依然是临床上治疗和预防的难题之一.本文对我院1999-12-2010-10期间收治的104例耳垂瘢痕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历建强;纪育斌;亓晓茗;周长波;赵月菊;亓华峰;吕春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作者:冉向群;赵兴宇;童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丙酸倍氯米松联合He-Ne激光照射治疗鼻前庭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鼻前庭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鼻前庭外擦丙酸倍氯米松霜剂治疗,1次/d;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辅以He-Ne激光照射治疗,1次/d;对2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倍氯米松霜剂联合He-Ne激光照射治疗对鼻前庭湿疹的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具有明显的抗炎、止痒、镇痛的作用.
作者:张群;彭先兵;石建国;戴润芝;余盛富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原因,提高对本病的治愈率,强调术后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对54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包括病史、鼻内镜检查、CT检查并按照Krouse确定的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并对手术前影像学评估与术中观察进行对比,研究判定肿瘤原发部位的有效指标,疗效评估包括术后定期随访中内镜检查及结合CT检查结果.结果:54例患者中发病部位以筛窦、鼻腔外侧壁发病率高,累及上颌窦,额隐窝复发率高,中鼻甲未见发病,同时伴癌变占1.85%,无异时癌变.结论:复发原因主要与术前误诊为息肉,手术次数与病变部位有关,累及额隐窝,上颌窦前下壁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前准确判定肿瘤原发部位及术中彻底切除是治愈本病的有效手段.术后鼻内镜复查并结合鼻CT检查是评估复发的有效手段.
作者:邬旭;孙东;孟宪影;袁益兵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GJB2相关性耳聋患者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对其导致的显性突变及综合征型聋报道较少,本研究总结分析中国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GJB2基因显性遗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聋病分子诊断中心GJB2基因相关耳聋患者1 641例,回顾性分析其GJB2基因突变情况,总结显性遗传突变谱,进行相关听力、皮肤等相关表型的分析.结果:1 641例GJB2相关耳聋患者中9例为显性遗传(0.55%),其中较常见的突变为R75W、G130V、R143Q、p.R184Q,听力表型主要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其中1例患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伴掌跖角化症.结论:GJB2显性遗传在中国耳聋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综合征型较少见,其听力表型差异较大,但主要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作者:黄莎莎;黄邦清;袁永一;王国建;戴朴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疾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症状性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有耳闷塞感,伴或不伴听力下降,鼓膜检查无明显异常)22例(3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5例(20耳).所有患者术前咽鼓管测压(TMM)均证实为咽鼓管功能不良,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用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对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耳内水泡声、耳鸣等进行主观症状评估,记录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评分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TMM及鼓膜积液恢复情况.结果:术前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VAS评分为8.2±1.4、6.2±1.2,术后1周VAS评分为2.0±1.2、3.1±0.8,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症状持续消失,术后6个月症状无反复.TMM正常R值比例显著提高.单纯咽鼓管不良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有效率为95.0%.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短期治疗效果良好,可能为解决咽鼓管功能障碍疾病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作者:梁茂金;郑亿庆;张志钢;许耀东;区永康;陈穗俊;杨海弟;黄秋红;邱泽恒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评估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术的临床特点,总结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2-2012年间进行的25例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术患者的资料.主要分析再次植入手术的原因、术中的发现、术中电极植入的数量及再次植入术前后的听力及言语的表现.结果:本次再次植入术的原因中,8例植入体物理故障,8例为电极位置不佳,4例首次植入术后效果不佳,3例皮瓣感染导致植入体暴露,1例颞骨病变,1例术后面神经刺激征.25例患者均在我科成功进行人工耳蜗再植入术,术后患者原并发症均治愈,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及图文识别软件测试言语识别率显著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耳蜗再植入者原因具有多样性,需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处理.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术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及听力效果,而且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路远;曹克利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前庭导水管扩大患儿的发现途径与首诊年龄,以及二者与听力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01-2014-04期间,在我院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确诊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122例患儿,按发现途径分为筛查组与未筛查组:筛查组分为双耳未通过组、单耳未通过组及双耳通过组;未筛查组分为声音不敏感组、言语发育不良组、突发性听力下降及其他组.分析各组发现途径与首诊年龄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对各组的发现途径及首诊年龄与听力损失程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查组84例(68.85%),平均首诊年龄(17.24±17.08)个月;未筛查组37例(31.15%),平均首诊年龄(30.92±18.21)个月,筛查组较未筛查组的首诊年龄提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筛查组中,双耳通过占14.29%(12/84),双耳或单耳未通过占85.71%(72/84),其中双耳未通过占67.85%(57/84),单耳未通过占17.86%(15/84),3组平均首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16,P<0.01),两两比较显示双耳通过组较双耳未通过组的首诊年龄晚(P<0.01);未筛查组中,对声音不敏感组的首诊年龄[(19.69±11.16)个月]较言语发育不良组[(37.13±15.62)个月]和突发性听力下降组[(47.40±24.70)个月]提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筛查组和未筛查组听力损失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筛查组中轻中度听力损失比极重度听力损失的首诊年龄晚(P<0.01).结论:研究提示,绝大部分前庭导水管扩大患儿可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得到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但部分患儿表现为迟发性或渐进性听力损失,尤其是轻中度听力损失发现较晚,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杨亚利;黄丽辉;程晓华;傅新星;刘佳星;倪婷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作者:胡连德;宁亚萍;任树北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是指在广泛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融入聋病易感基因分子水平筛查的理念,即除了实施常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3d内采集脐带血或足跟血筛查聋病易感和常见基因,策略上亦包括普遍人群筛查和目标人群筛查[1-2].这一联合筛查的模式是作者在2007年首先提出和倡导的一种具有我国特色的联合筛查模式,目标是第一时间筛查出听力异常新生儿、第一时间发现患儿的病因、第一时间发现迟发型听力损失高危儿.我国是首先普遍实施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的国家,也可以认为是临床开展联合筛查广泛的国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联合筛查新型聋病预警模式.
作者:王秋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鼻中隔矫正术后中隔负压引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隔负压引流51例,Merocel鼻腔填塞组51例,比较两组的舒适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隔负压引流组术后鼻腔局部疼痛及头胀痛等不适反应均比Merocel鼻腔填塞组明显减轻,并发症发生并无增加.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后中隔负压引流是鼻中隔矫正术后较为理想的止血方法.
作者:任慧君;童雷;吴国民;洪建和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作者:杜婉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