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及治疗方法探讨

赵佳威;何立明

关键词:角膜穿孔伤, 外伤性白内障, 手术时机, 人工晶体植入术,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 现报告如下, 儿童外伤性, 治疗效果, 双眼单视, 眼外伤, 视功能, 预防, 弱视
摘要:角膜穿孔伤常伴有外伤性白内障,是眼外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外伤性白内障多发于单眼,为了较好地恢复视功能,应及时进行人工晶体植入,这对恢复双眼单视及预防儿童外伤性弱视甚为重要.本院于1999年10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角膜穿孔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48例,于伤后2~6天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近端可膨胀髓内钉在老年人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骨折,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其发生率愈来愈高.老年人心肺功能差,往往不能耐受长期卧床,因此应选用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快的手术治疗方法.本院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股骨近端可膨胀髓内钉(Expandable Proximal Femoral Nail,EPFN)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35例,效果满意.

    作者:吕军;张喆;吴健;吴向阳;顾晓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股骨髁间骨折35例治疗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是较常见但治疗较为困难的骨折类型.骨折通常呈粉碎性,这与该处骨皮质较薄,髓腔宽大,以松质骨为主,软组织附着少等有关.本院于1998年9月至2003年9月手术治疗股骨髁间骨折共35例,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岩;叶克勇;季林美;陈焕庆;杨蔚;温喜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血小板抗体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疾病或症状,如同种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等.目前,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方法,已报道的有多种[1,2],如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SPRCA)、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改进的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等.

    作者:单筠;毛克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鞍区肿瘤术后水钠紊乱的临床因素及对策研究

    鞍区肿瘤毗邻垂体柄、下丘脑等重要结构,中枢性尿崩、水电平衡紊乱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水钠紊乱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通过分析56例鞍区肿瘤手术病例,对发生水钠紊乱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治疗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赵冬青;张建军;徐建军;王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创LISS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一般手术治疗创伤大、暴露广泛,易出现内固定松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术后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常规内固定往往需要骨折解剖复位,钢板和骨紧密贴合才能提供坚强固定,以利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金永明;陈锦平;黄亚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可吸收钉棒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16例分析

    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临床中较为常见,多见为急性肩关节脱位造成.以往手术切开多采用松质骨螺钉、克氏针及张力带等内固定.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本院对16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采用可吸收螺钉或固定棒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欣;池永龙;毛方敏;黄俊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比较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机体应激反应小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领域.为探讨其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同期开展的同类开腹手术23例为对照,对腹腔镜治疗盆腔炎性包块51例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飞芳;陈君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闭合性肾外伤的急诊救治

    闭合性肾损伤在泌尿外科急诊中较为常见.统计本院在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肾损伤6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冠培;翁责茗;贾万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听神经瘤的MRI表现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有时影像学表现与三叉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等相似,易误诊.今收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MRI和临床资料完整的听神经瘤病例,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如下.

    作者:邱鹏根;马周鹏;滕华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胰腺闭合性创伤的早期诊断及急救策略

    闭合性胰腺损伤是胰腺创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虽然仅占腹部创伤的2%左右,却是腹部为复杂而严重的一类创伤,病死率平均约20%,腹腔感染、胰瘘、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达40%[1].本院近年来收治腹部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19例.报告如下.

    作者:廖宇;袁小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创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36例体会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中不少见,但临床处理却比较棘手.空心钉内固定术是骨科医师较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采用闭合复位还是采用开放复位、是否需要完全复位、空心钉在股骨颈内采取何种布局及如何才能降低骨折不愈和股骨头坏死机率等问题,值得探讨.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本院共收治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病人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忠伟;吴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目的 评价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自行研制的手术器械,对30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行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内固定并分析其临床效果.其中男18例,女12例;寰枢关节脱位12例,陈旧齿状突骨折伴寰齿关节脱位5例,Jefferson骨折7例,单纯前弓骨折5例,寰椎结核1例;7例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ASIA分级为C级2例、D级5例,ASIA评分为55~87(77.1±11.7)分;27例有颈痛症状患者术前VAS评分3.9~7.2(5.6±0.9).结果 所有患者的寰枢椎运动均得到有效控制,关节复位及骨质愈合满意,颈痛和神经症状改善,VAS评分减至1.8~4.8(2.9±0.8),ASIA评分上升至80~100(95.3±7.5),统计检验提示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前路侧块螺钉对寰枢椎不稳的固定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可Ⅰ期行侧块关节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有一定风险,要求术者合理使用配套器械,并熟悉局部解剖特点,严格掌握适应征.

    作者:范奔;池永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可吸收钉治疗四肢骨折18例体会

    自可吸收钉发明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因该钉能在体内降解、吸收,免除了二次手术拆钉的痛苦,受到病人的普遍接受.本院自2003年6月以来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骨折1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程鹏;朱珉珞;王大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透析膜对重型脑损伤合并肾衰患者氧饱和度的影响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衰者约占50%,死亡率可高达80%[1],血液透析(HD)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衰者的主要方法之一.笔者采用血氧饱和度检测仪检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衰患者,应用不同膜材料透析时外周血血氧饱和度水平的变化,探讨不同透析膜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衰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作者:杨欣刚;李胜云;刘海龙;安海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发肋骨骨折后肺不张31例治疗分析

    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血气胸、肺不张等,而肺不张在胸外科处理极为棘手.本文将2000年至2006年本院因多发肋骨骨折后肺不张由外科转至ICU的病人31例,分别行一般治疗(吸痰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一般治疗上加纤支镜下吸痰术治疗,探讨两组治疗效果.

    作者:王云超;卢明;潘侃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防治策略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病情危重,病因复杂,处理棘手.过去一般认为,颅脑外伤术中发生脑膨出是急性脑肿胀引起的,死亡率几乎达100%.近15年来笔者加强了对颅脑外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的观察研究,发现这种急性脑膨出,除急性脑肿胀外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颅内迟发性异位血肿等其他原因引起.针对病因,结合综合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泽洪;林俊杰;张晓云;赖晓亮;朱雷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股骨远端骨折大多由高能量暴力造成,伤情严重而复杂,如处理不当,易致严重伤残.有移位的股骨远端骨折常需要开放复位内固定,但至今没有一种手术方法和内固定能适用于各种型骨折[1].本文对股骨远端骨折行逆行交锁髓内针、动力髁螺钉、股骨髁钢板及松质骨拉力螺钉4种不同内固定方法作一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钟永翔;吴永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颅底骨折治疗体会

    创伤性前颅底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处理有其特殊性.本院自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臻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螺旋CT重建在肘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肘关节在发生骨折后,特别是粉碎性骨折及多骨骨折,累及关节面伴骨块游离,使正常的关节对合关系丧失,常规X线平片检查很难显示关节面及骨块移位情况.

    作者:张治邦;王少健;庞学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28例临床分析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也可见于其他年龄,偶见50岁以上老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为单个骨浸润病灶,极少累及皮肤和内脏、骨骼系统,常见于颅骨、颌面骨、肋骨、脊柱、盆骨、肩胛骨和长骨.本文报告2000年以来本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且经病理证实的28例患者,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加以讨论.

    作者:柳萌;杨迪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