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教育特色研究

刘桂荣;米鹂

关键词:教育规律, 中医特色, 中医教育特色, 思维模式, 人才思想
摘要:在普遍的教育规律之下,某一门类或学科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为了认清中医药教育规律,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必须研究中医教育特色,使中医教育走进自己的发展轨道.中医教育的特色主要是:几千年来内化的固有的思维模式,继承中医特色的教育传统的连续性、更新性,中医学术体系中文化的渗透、学科的融合,关注能力、重视实践教育的人才思想,经典教育是莘莘学子登堂入室的捷径,师传承授是成功的传统教育模式.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法测定复方黄芪注射剂中两种黄酮苷的含量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复方黄芪注射剂中芒柄花苷和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的含量,进一步完善了黄芪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工作.方法:用Nova-parkR C183.9×150mm4μm色谱柱;乙腈-水(20:8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高效液相法能更好分离和检测复方黄芪注射剂中的有效成份.芒柄花苷和9,10-二甲氧基紫檀烷苷分别在0.3~4.2μg和0.4~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0.9998和0.9995,平均回收率为分别为100.2%和100.5%,RSD分别为1.51%和1.22%.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捷,可以有效的控制复方黄芪注射剂的质量.

    作者:关延彬;李永吉;李秋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方剂配伍研究思路创新的顶层设计

    中医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创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学习方剂更加重点突出,学以致用,临床医生应用方剂更加得心应手,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如何解决,虽涉及到诸多方面,但核心的问题是必须解决方剂配伍研究思路创新的顶层设计.因此,研究方剂必须从当今庞大的方剂数目中解脱出来,必须从实践中认识到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的重要性、实用性、科学性与迫切性;以新思维、新方法研究方剂配伍方法,尤其是研究具有代表性质的方剂配伍方法;从而揭示研究方剂重在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以研究方剂配伍思路创新而引导学用方剂,达到从方剂配伍中学会用好一个代表方,带动学用一类方,达到学用方剂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作者:王付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甘肃中药资源现状及其产业发展思路

    对甘肃中药资源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甘肃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发展提出了粗略见解.

    作者:陈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虽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本病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给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等因素有关,但任何一种发病学说都无法概括该病的全部.深化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寻找有效治疗途径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对其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福生;祝淑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刘燕池教授对丹溪治疗思想的发挥

    刘燕池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和临床工作,对金元四家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有着深入的研究.本文撷取刘燕池教授的临症经验,从注重滋阴、养胃、行气、顺时治疗等方面探讨了刘燕池教授对朱丹溪治疗思想的发挥.

    作者:张保春;刘燕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防己类药材的基源名称及功用辨析

    防己自古就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但传统应用,忽视了其植物种的区别,造成药物名称比较混乱,功效应用难以准确区分.本文从植物基源、药物名称及功效应用等方面对防己类药材作以辨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王社利;安秀群;丁翔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指标(HBV-M、HBV-DN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脾疏肝汤组和对照组门诊和住院病例各50例,治疗组予健脾疏肝汤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予乙肝清热解毒中剂合乙肝养阴活血中剂,每次各1包,每包各10g,每日3次,3个月为1疗程.两组病例均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8.1%和42%,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观察表明,健脾疏肝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抑制HBV病毒复制,减轻肝损害,且未发现健脾疏肝汤有毒副作用,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的方剂.

    作者:张广业;邢继霞;邢继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当归四逆汤之临床体会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寒伤厥阴,血脉凝滞的名方.现结合临床验案2则,谈谈临床运用当归四逆汤的体会.

    作者:嵇克刚;高桂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1816例眩晕辨证分型探讨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作者:白长川;吴美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胃炎康加维酶素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炎康加维酶素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Ha-ras、EGFR、c-erbB2的表达.结果:治疗后胃黏膜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其中胃炎康加维酶素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维酶素组(对照组),无论是阳性表达率,还是表达强度(光密度积分)都优于对照组.结论:胃炎康加维酶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胃黏膜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而发挥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作者:陈欣童;蒋红玉;陈李华;李小球;匡忠生;谢宇辉;方永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全息论与中药鉴定

    基于对全息论的理解,用一架普通的显微镜和简单的植物解剖工具,对常见的百余种植物中药易混品进行鉴定尝试,发现如果把全息论中的全息形态原理引入到植物中药的鉴定中来,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某种意义上能达到某些高科技手段几乎同样的目的.

    作者:富同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作用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笔者从血管新生的类型,影响因素,治疗方法以及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促进血管新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为中医药在血管新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三印;陈士林;沈映君;杨大坚;杨鹏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针灸上病下取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针灸上病下取,治疗组在肩部病变处采用针刺,用梅花针重叩出血,局部拔火罐,再取膝以下穴位强刺激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62%,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肩周炎采用上病下取法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观察

    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咙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证候群.笔者利用针刺方法配合头皮针,治疗此病65例,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另53例单纯采用一般针刺手法,疗程相同,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白燕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320例老年人肾阳虚与性功能改变的调查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对肾阳虚体质与补肾药作用机制的探讨取得了多方面进展,广泛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学和基础代谢等方面.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衰老过程.有人从肾阳虚入手研究衰老发现老年人体能表现与肾阳虚相似,认为人的衰老是生理慢性肾虚,为了进一步探讨肾阳虚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笔者对320名老年人肾阳虚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按沈氏肾阳虚患者具有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的学说,对这些老年人的性功能情况进行了了解,并检测了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血浆睾丸酮(T),雌二醇(E2)现把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施傲听;陈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牛膝酒牛膝饮片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牛膝、酒牛膝饮片药理作用的区别,探讨炮制原理.方法:通过小鼠耳廓肿胀法、热板邋法、扭体法及地塞米松血瘀模型比较牛膝、酒牛膝饮片抗炎、镇痛及活血化瘀作用.结果:牛膝、酒牛膝饮片均有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牛膝、酒牛膝均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P<0.01),酒牛膝作用稍强于牛膝饮片(P>0.05,P<0.01).结论:牛膝酒炙增强活血化瘀作用,而抗炎、镇痛变化不大.

    作者:张振凌;黄显峰;石延帮;王智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观察与研究

    目的:观察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重点观察了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细胞因子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其一般状况、症状体征、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经各评分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细胞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豆根管食通口服液能明显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血清IL-2、IL-12、IFN-γ及IgA、IgG、IgM的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作者:郑玉玲;王祥麒;张明智;王新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医各家学说》学术流派教学体会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各家学说>中重要内容之一,了解并掌握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及纵横交融,以及学术流派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可以拓宽学术视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今后的临床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成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免疫性肝损伤小鼠Th1/Th2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在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尾静脉注射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建立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分离小鼠淋巴细胞,经佛波醇乙酯(PMA)、离子霉素、莫能菌素刺激培养6小时后,收获细胞,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2/Th2比例;另外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培养72h后,收集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IL-2、IFN-γ、IL-4、IL-10的水平,同时观察地塞米松对Th1/Th2细胞的影响.结果:在模型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小鼠外周血PBMC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逐渐升高,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逐渐降低,Th1细胞的百分率逐渐升高,Th2细胞的百分率逐渐降低,Th1/Th2的比值逐渐增大,与肝组织损害程度呈现正相关.地塞米松能够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Th1细胞的百分率,恢复Th1/Th2的比例,对肝组织损害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P<0.05).结论:Th1/Th2细胞失衡是造成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原因之一,Th1应答占主导地位.

    作者:黄育华;晏雪生;彭亚琴;明安萍;盛国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评价及思考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针灸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D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PD的疗效评价指标较多,主要集中在实验研究方面,临床上疗效评定标准仍较随意,尚缺乏客观、重复性好的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的评价.本文从病理生理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影像学等方面,综述了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疗效评价指标,并提出了有关问题和见解.

    作者:姜雪梅;黄泳;王升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