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海;陈宁;李爱华;钮心怡
胡天成教授认为,小儿肺系疾病中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哮喘等病,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其病因多系外感六淫,病机多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其证型多有相类之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辨证施治.
作者:石岫岩;吴力群;耑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藏医学是在藏民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中医学及古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与中医学有着不同的学术体系,但同中医学一样都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藏医火灸疗法与中医灸法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和深入分析,发现藏医火灸疗法有些独到的特色为中医所不具备.兹介绍如下:
作者:雒成林;常进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效果.方法:依就诊顺序将193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补肾活血方组)102例和对照组(尼尔雌醇组)91例.30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6.3%,对照组总有效率64.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是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赖远征;张小玲;陈冰心;陈晓燕;曾洪辉;刘美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黄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小鼠颈背皮下注射D-半乳糖生理盐水液1.25g/kg,造亚急性衰老模型,给予掌叶大黄多糖干预治疗.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多糖(100、200、400mg/kg)能使衰老模型小鼠血红细胞SOD、CAT及全血GSH-Px活力升高,血浆、脑匀浆和肝匀浆中LPO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大黄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
作者:姚广涛;张冰冰;何丽君;郝永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内经选读>是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必修课,然而其中存有部分疑点.
作者:贾延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的自身性质,所采取的加工处理的不同方法为中药炮制,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亦称炮炙.总之,中药炮炙对降低中药毒性或副作用,提高疗效,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改变缓和药性,保证药物的净度,利于贮藏,娇嗅娇味,利于服用,便于调剂和制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薛素兰;魏颖捷;薛淑缓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系疾病是世界上公认的难治之病.目前,中西医学对这类疾病都还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赵绍琴教授认为其主要是因为对慢性肾病认识上存在着失误,因此有必要对慢性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进行深入探讨,突破旧说,提出新理论,才能另辟蹊径,提高疗效.本着这一精神,经过反复探讨和实践验证,以新说指导临床,采用中药治疗为主,配合饮食调控和运动锻炼的新方法,治疗慢性肾病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赵文远;方万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对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药物血清学方法,采用MTT法.观察露蜂房、赤芍、铁树叶、石见穿、泽兰叶5味常用活血化瘀抗癌中药对SPC-A-1肺腺癌细胞株生长的抑制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SPC-A-1肺腺癌细胞株进行Annexin-V凋亡检测,探讨5味活血化瘀中药在肿瘤生长、凋亡中的作用.结果:MTT法示铁树叶对SPC-A-1细胞培养早期RI达26%,其余4味中药晚期RI分别达31.9%、37.26%、32.12%、40.8%.其余4味则显示出作用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的特点.Annexin-V凋亡检测:5味药物的LR分别为8.53%、8.36%、13.22%、7.87%、9.73%;UR分别为69.47%、70.72%、67.62%、75.59%、66.72%.结论:5味活血化瘀对SPC-A-1人肺腺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和促凋亡作用,除铁树叶有一定促细胞早期凋亡的作用外,其余4味均主要促进癌细胞的晚期凋亡.
作者:朱晏伟;高虹;姜维洁;陈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补肾排毒合剂改善慢性肾衰营养不良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肾衰组和肾衰补肾排毒合剂治疗组,并取大鼠脂肪、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的蛋白表达.结果:慢性肾衰后脂肪组织Leptin表达增强;肾脏Ob-R的表达降低;经补肾排毒合剂治疗后,肾脏Ob-R的表达有所恢复.结论:补肾排毒合剂有可能通过调节肾脏Ob-R活性而改善慢性肾衰营养不良.
作者:于俊生;庄文青;杜雅静;罗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5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41例治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所治41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均由眼科医生确诊.其中男性9例,13只眼,女性32例,49只眼.年轻者为27岁,年长者为65岁,平均年龄为50.4岁.
作者:周仲瑜;何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恩师王本立,本人外祖父.他从医近60年,精通经典,擅长各科疑难杂病的辨证论治,余侍诊5年,口传心授,获益良多,今就他的内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特色经验作一介绍,以求正于同道.
作者:蒋天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 bronchial cancer)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简称肺癌(Cancer of lung).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肺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就如何统一中医辨证标准、制定治疗规范、疗效评价标准,如何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吴勉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川大黄粉用20%硫酸(1:8)于70℃在3h可完成结合态大黄酸的水解,水解后大黄酸增加91.55%.丙三醇作为助溶剂加入三氯甲烷中可增加大黄酸的溶出量且不会增加杂质的溶出.丙三醇在三氯甲烷中的佳量为10%,此时提取的大黄酸比纯三氯甲烷的多315%,溶剂的用量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用0.1%KHCO3革取大黄酸纯度高于85%、净收率0.66%,比2.5%KHCO3革取纯度54%、净收率0.51%高.
作者:袁吕江;李学刚;赵海伶;何红梅;何国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系统总结了周学平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认为本病多因禀赋素虚,调摄不慎,病邪复感,直接感受风湿热之邪,或风寒湿三邪,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如阳热体质,或阴血亏耗所致.治疗当辨明病机及兼夹,以法统方,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
作者:刘征堂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肠炎康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各组结肠病理损伤、IL-1β、TNF-α、SOD、MDA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肠炎康对小肠推进运动、炎症和疼痛的影响.结果:肠炎康能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损伤;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1β、TNF-α、结肠组织MDA含量,而提高SOD含量;能明显降低小肠内墨汁推进率,减慢小肠蠕动速度;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化学因素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结论:肠炎康有减轻结肠炎症损伤、减轻氧自由基的损害、解痉、抗炎镇痛的作用.
作者:陈欣童;吴启端;李翎;方永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根据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部分文献分析,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主要是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邪实重在湿浊、血瘀、湿热.病位在肾,涉及脾、肝.辨证分型以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为主要证型,用药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清热解毒药及温里药为主,作者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施治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陈一清;雷震;陈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别观察耳尖放血疗法和耳尖电刺激疗法对SHR大鼠的即时降压疗效,并对两种方法的即时降压效应进行比较.方法:将16只SHR大鼠随机分成耳尖放血组和耳尖电刺激组,记录下治疗前后15分钟的血压,以观察两种疗法的降压作用.结果:两个组治疗后的血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血压(耳尖放血组P<0.05,耳尖电刺激组P<0.01),两个组治疗前后血压差值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耳尖放血疗法和耳尖电刺激疗法都具有很好的即时降压疗效,两种疗法的即时降压作用无显著性差别,但耳尖放血疗法的特点是方法简单实用.
作者:王翀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是能体现中医心理治疗特色的常用疗法.它以中医七情理论为基础,通过引起情志变化治愈疾病.而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科医生森田正马教授结合东方传统文化与思维模式所提出的独特理论与治疗体系.二者在文化起源上有一定联系,导致理论与具体治疗手段有相似之处,但在治疗程序与亲和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为创制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模式提供理论模型,加深中医心理疗法的现代认识,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
作者:陈嵘;秦竹;赵宗翼;杨玉芹;楚更五;杨卫东;陈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诊治疑难杂证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即治病求本,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制定治法、方药.根据邪正斗争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或按阴阳失调情况调整阴阳,脏腑、气血功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药.
作者:钟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核承气汤是现代临床应用较多的一首方剂,其配伍特点是活血药与泻热药合用,瘀热互治,再加甘草护胃安中,全方入血脉,破瘀结,导热下行.本实验在传统的中医理论指导下,借助现代的实验方法,抓住桃核承气汤中各主要药对进行拆方的实验研究,选择血液流变学以及凝血指标作为实验观察的客观指标.将全方拆分为活血组、泻热组、益胃组3组.并与全方组、模型组、对照组以及各组之间的作用加以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论证中医方剂配伍的意义.
作者:何赛萍;徐晓东;毛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