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玲
民族药是我国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前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应大力发展民族药,开创民族药的时代.
作者:李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味(白术、山药)抗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方法:①监测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味对正常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功能的影响;②建立免疫功能低下动物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入白色念珠菌,使小鼠发生白色念珠菌深部感染,观察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味对正常及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发生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后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味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PP)和吞噬指数(PI);有延长发生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后的小鼠存活时间的作用.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当归补血汤加味可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对小鼠具有全身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有阳气虚阴寒盛理论、瘀血理论、痰瘀相关理论等.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及现代实验研究,可知在众多的冠心病发病机理中,气虚血瘀是其根本的病理改变,因之而产生的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法则.冠心病发病机理中,气虚血瘀是其根本的病理改变,该观点及因之而产生的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冠心病的思想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气虚血瘀可能兼挟痰浊、阴虚、气郁等病理改变,在以益气活血为根本法则的基础上,兼治痰浊、阴虚、气郁等,由此阻断冠心病的病机演变.
作者:梁煜;林代华;王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将自拟温经通络散与艾绒结合,经过加工制作成药炷,探讨其治疗风湿痹痛的疗效.方法:选取风湿痹痛者分治疗组180例,对照组60例,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半月评定疗效以及通过动物试验.验证温经通络散的药理作用、急性毒性试验、透皮吸收毒性试验及皮肤致敏试验.结果:药炷灸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艾绒灸,温经通络散具有明显镇痛作用,抑制肿胀,无毒性反应及致敏作用.结论:药炷灸是灸法之一,将药与艾结合为一体,弥补了纯艾灸见效慢、疗程长、疗效单一的不足,是一种疗效可靠的灸疗器具.
作者:赵文海;闻辉;沙里泉;朱东平;李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1〕。由于在采收、流通、临床应用等环节不太注重品种的鉴别,因此,在土茯苓生产经营中品种比较混乱。目前,市面上土茯苓主要分红土苓、白土苓两种,而红、白土苓又分别有不同的药用植物来源。考虑到临床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用土茯苓品种亟待规范化,进而更加合理地利用土茯苓资源。
作者:黎万寿;方清茂;陈幸;李彬;梁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通过对我国传统学术和中医学理论发展变化过程的比较,将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分为方技时期、临床积累期、系统整理期、医理形成期、医学实学期、西医影响期等六个时期.揭示了传统学术在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医学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医学实践,中医学要在学术风范的不断变化中寻求具有其自身学科特点的发展道路,不能异化为外来学术.
作者:陈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笔者采用艾灸配合超短波治疗7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梅;黄淑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金元以后的针刺辅助手法进行了整理,详细地描述了不同针刺手法的发展及不同医家对不同针法的论述.由于师承有别、著者有异、年代先后不同,同一手法会有不同的解释,在记述中完全遵循古人的说法,但笔者认为后学者在继承古人手法的基础上,应该本着尊古而不泥古的做法.
作者:马瑞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辨证分型治疗该法是按照中医的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认为慢乙肝发病不是一个固定模式,而是多方面的,所以中医医务工作者对慢乙肝的认识不同,治疗角度也不同,遣方用药差异较大,但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除传统的辨证用药外,还有些学者根据证型制定了系列方剂,既保持了辨证施治的特点,又弥补了用方差异大,不易总结分析和重复的缺点.
作者:庄灿;粟洁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再灌注后,其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不仅没有减轻和缓解,反而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了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效果.现代医学对此做了大量实验,但临床上并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传统的中医药却在这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活血化瘀药.本文就活血化瘀方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于彩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滋补肝肾、活血祛痰方药早期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形成的影响.方法: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孕期及子代出生后10周前给予滋补肝肾、活血祛痰方药治疗,观察该方药对其子鼠血压、左室肥厚及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10周龄SHR即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左室肥厚,经滋补肝肾、活血祛痰方药早期干预,其子代大鼠血压显著下降(P<0.05),左室肥厚明显消退(P<0.01),动脉VSMC的Ca2+明显低于未加处理的SHR对照组(P<0.01).结论:子代胚胎形成期及出生后10周前可能是SHR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在此期经滋补肝肾、活血祛痰方药干预,能够减弱及其发病,并对其并发心肌肥厚有积极预防作用.
作者:李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解毒退黄合剂是由茵陈、栀子、黄柏、虎杖等6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功效.用于各型黄疸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为了控制该产品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效果,本实验对解毒退黄合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
作者:陈鸿;王军;史志刚;陶峥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病变,其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食物过敏、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并提出多种学说.近年来由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多发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层炎、虹膜炎、Graves病等自身免疫性肠外表现,用肾上腺素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作者:任明智;王垂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婴儿痉挛又叫west综合征,是早使用ACTH及皮质激素控制其发作的癫痫综合征.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针刺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作,本文特对21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从病名、证候、病机、辨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着重指出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中医治疗心衰的基本大法.
作者:黄平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储积过多,是能量摄取大于消耗的代谢性疾病,它不仅仅导致体态臃肿、行动笨拙,还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各种心脑血管的主要诱因〔1〕。
作者:童毅;周志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认为缺血性中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仍是超早期治疗的难点,尽管有人认为溶栓治疗是超早期治疗首选的重要治法,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在早期必须进行综合性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研究已从经验医学进入到实验医学的领域.大量的研究证实,许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尤其是活血化淤药物有明显的改善其病理生理过程(如脑缺血后再灌注继发脑损害等)的作用,此外,还对模型脑的含水量、细胞离子浓度、神经递质及超微结构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以上很多中药对缺血性损害有保护或逆转作用,为中医药超早期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科学性提供了依据.
作者:卢延年;虢周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TZ诱发的DR大鼠4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22只,针刺组24只,同时设同批次同种属大鼠9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组给予电针治疗,模型组与空白组不予治疗.结果:针刺治疗后针刺组F-ERGa、b、OPs各子波Op1、Op2、Op3波延迟的峰潜时、振幅得到明显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针刺组降低OPs波总振幅恢复,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肯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使异常的视觉电生理得到改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糖尿病大鼠针刺F-ERGa、b、OPs各子波OP1、OP2、OP3波延迟的峰潜时、振幅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模型组的上述改变不大,甚至进一步恶化.由视觉电生理理论可以推论,针刺治疗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循环,增强视网膜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减轻高血糖对视网膜的病理学损害,从而起到保护糖尿病大鼠视功能的作用.
作者:张虹;廖方正;蔡定均;段俊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已暴露出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1].为保证教学质量,近几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手段,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作者:黄枫;梁德;陈基长;黄良文;何振辉;何才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初上临床,对临床工作不熟悉、不适应,我们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儿科特点,开设专题讲座,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儿科病历书写,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儿科常用中成药等内容,使学生顺利从课堂学习过渡到临床实践,初步了解儿科诊疗规程,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作者:邢向晖;姜玉婷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