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运辉;任志强;龙艾兵
应用邓铁涛教授邓氏冠心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0例.结果表明: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87.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70%,并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
作者:林晓忠;吴焕林;严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世纪之初呈现出一个较新的面貌.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各门学科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内容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又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文明,发展自己,更重要的是它应做为一块肥沃的土壤,其它各科从此汲取养分而使中医事业具有发展的后劲.笔者不揣浅陋,就<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路,供编者参考.
作者:林俊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近20多年来,深入研究血瘀理论一直是研究、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血瘀理论肇始于<内经>,散见于书中多篇,后虽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使血瘀理论得以深化, 但其内容仍显支离.尽管血瘀病证范围较广,变证百出,但血瘀为患,必有其内在、共同的病理基础,因而必然具备许多共同的且主要的临床特征.本文将以<内经>血瘀理论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治验,尝试从血瘀的致病特点与证候特征方面,探讨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丰富血瘀理论,以期为深入研究血瘀致病的辨证施治、发展转归及改善预后等提供借鉴.
作者:王均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橄榄解酒饮由橄榄、枳木具子等药物组成,目的: 观察橄榄解酒饮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胃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白酒灌胃法造模,连续5天.制作胃肠组织病理切片, 光镜下观察,与护肝胶囊对照.结果:光镜下,模型组胃肠粘膜充血,粘膜上皮细胞脱落.橄榄解酒饮大剂量组胃肠粘膜充血不明显,腺上皮出现轻度脱落;中、小剂量组胃肠粘膜各层已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腺上皮细胞可见轻度脱落.结论:橄榄解酒饮具有良好的保护胃肠道粘膜作用.
作者:彭勃;苗明三;朱平生;王颖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验证益气解毒中药合复方毛冬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对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确诊为小儿合胞病毒肺炎患儿65例,随机分为益气解毒中药合复方毛冬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36例 ,西药治疗组(对照组)29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宣肺解毒汤每日1剂,滴注复方毛冬青注射液 (1.5-2ml/kg/日,大1号10%葡萄糖液,浓度不超过10%),生脉注射液(5ml/人/日,加入10% 葡萄糖60~100ml);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及西药对症治疗(剂量按药典执行).结果: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88.89%,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率17.24%,总有效率51.7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咳嗽、罗音消退时间及住院日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气促消退时间比较有显著性.临床观察中, 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解毒中药合复方毛冬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赵春玲;李蔷华;朱南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唐氏总括了中焦脾胃在气、血、水、火诸血证病机中 ,有间运上下的作用.据此提出(1)治血凉血,独取阳明.应以泻胃夺实,清泻阳明为法;( 2)治血摄血,首理脾土.因血运上下,全赖脾气统摄;(3)治血复正,重视中焦.因血生于脾胃,复正必壮化源,精微才能上输心肺而化血.观其施方用药,皆以调理脾胃为基础,可谓治血独具匠心.
作者:赵文研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其发生的基本原因是有学血循环量不足,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良,导致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组病理生理改变,其主要临床特点为血压下降,收缩压10.61KPa(80mmHg)以下 , 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心排血量降低、心率增快、脉搏细弱而数、全身无力、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静脉萎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中医学的厥脱.
作者:周仲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胃溃疡的主要环节,绝大多数患者以中上腹部疼痛起病,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自拟胃溃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发现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修复胃粘膜、复发率小等优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磊;王立颖;刘成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体外试验五倍子两种提取物对致泻性弧菌的抑制活性.方法:平皿孔穴法.结果:五倍子对所试验的弧菌属的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拟态弧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首次证明五倍子对常见引起腹泻的海洋弧菌的抑制活性,为使用五倍子等中药治疗弧菌性腹泻提供了依据.同时弧菌属于常见海洋污损微生物,该发现也为舰船等防污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李春远;郑纪勇;渠桂荣;赵晓燕;李秀萍;蒋国俊;傅玉斌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对喉咳宁的药效学研究表明,喉咳宁对小鼠浓氨水引咳有明显延长引咳潜伏期并明显减少小鼠咳嗽次数的作用;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小鼠因热刺激所致的疼痛有明显减轻作用;对小鼠棉球肉芽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郑作文;邓家刚;周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寒热药配伍是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作者:李淑彦;李大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脑泰方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模型.利用放免法测定脑组织TXB2、6-Keto-PG1a及其血清TNF-2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TXB2、及其血清TNF-a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 而6-Keto-PG1a含量则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脑泰方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脑组织TXB2及其血清TNF-a的含量(P<0.05或P<0.01),并能显著升高脑组织6-Ke to-PG1a含量(P<0.05),且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组(P<0.05).结论:脑泰方保护缺血脑组织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调节TXA2与PGI2的相对平衡以增加脑血流量和减少TNF-α的生成,减轻TNF-α激活的炎性介质的致炎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脑泰方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与其调节TXA2与PGI2的相对平衡和抑制TNF-a的分泌有关.
作者:贺运河;张凤娥;胡彬文;葛金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保力康养生液是精选了人参、当归、鹿茸、灵芝等多种名贵中药.配以维生素B族、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牛黄酸等.用先进工艺科学加工提纯而成的具有保健作用的口服液. 具有补肾、健脾、益气、生精、养血、增强体质等功效.它能使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得以调和,从而使五脏系统和阴阳平衡所需要的物质得到充分的保障.
作者:常士军;亓振稼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医学统计学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已引起中医药界同仁的普遍重视.但是笔者发现有些同志由于对医学统计学不经常应用,以致掌握不好或应用不当.笔者发现近几年有些医学论文存在医学统计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作者:赖幼林;蒲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有关RA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报道概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魏东明;文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经络学说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反应及其特殊联系规律的总结.经络系统是古代医家或学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对人体某些现象(包括生理及病理变化及人体特定部位之间联系)的一种解释和总结.经络实质研究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中争论为激烈,而且又受重视的一个课题.就目前经络实质研究中选用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反思,并提出了今后经络实质研究可能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者:张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对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医基础理论、证候本质、中药、复方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思考.指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应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运用DME方法建立大范围的有别于西医的证的指标谱;加强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视道地药材的研究,建立规范的质控标准;重视复方中多成分与效用的关系 ,开展复方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临床中药药理研究基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中药复方研究为切入点,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
作者:白晶;刘迪谦;孙明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肝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亦应强调辨证施治,重点应把握五个主证的治疗,即利胆退黄,改善肝功;利尿除胀,消退腹水;利便泻热,苏醒神志; 凉血祛瘀,防止出血;清热解毒,控制感染.强调要掌握主证的缓急轻重,以便用药有所侧重.
作者:罗国钧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此病在由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该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显示比较好的苗头,且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实验研究也逐渐增多,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本文就单药及复方药物对抗单纯疱疹病毒的体内外实验研究进行了论述.
作者:李振洁;郑名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年来国内外对白头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含有三萜皂苷、三萜酸、木脂素、白头翁灵、白头翁英、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胡萝卜苷以及糖蛋白等成分.其中对三萜皂苷成分已有深入研究,分离鉴定十九种,分属于羽扇豆烷型和齐墩果烷型.白头翁药理活性显著,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作者:钟长斌;李祥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