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荣;莫新民
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证 ,临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以老年人多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支亦有很大进展,主要集中于中药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药研究应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起来,加快加深中药作用机理的探讨,同时,还应大力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期在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防治上有新的突破,使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取得更好的进展.
作者:孙淑荣;莫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龙蛇羊泉汤对BTT739荷瘤膀胱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BTT739肿瘤细胞接种T739小鼠,随机分组,①对照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0.15ml2次;②龙蛇羊泉汤组:每日2次龙蛇羊泉汤灌胃0.15ml;③MMC组每日1次腹腔给药1mg/kg;应用电镜,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测定龙蛇羊泉汤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荷瘤生存时间,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结果:龙蛇羊泉汤组小鼠肿瘤组织电镜下可见特征性凋亡细胞的出现,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在G1期前出现凋亡峰;龙蛇羊泉汤组小鼠的抑瘤率为30.5%,荷瘤生存时间为28.7天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为30%.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龙蛇羊泉汤可以直接抑制小鼠膀胱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龙蛇羊泉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重要信息传导途径.
作者:李传刚;李墨林;舒晓宏;刘用楫;贺瑞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加味二矾散煎剂防治尖锐湿疣手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80例尖锐湿疣患者先用多功能电离子治疗仪将肉眼可见之疣体气化后,按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加味二矾散煎剂局部熏洗)50例和对照组(α-干扰素皮下注射)3 0例,分别治疗6周,随访半年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46例,复发4例,治愈率92.00 % ;对照组治愈19例,复发11例,治愈率63.33%,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加味二矾散煎剂局部熏洗对于预防尖锐湿疣手术后复发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杨海魁;石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三焦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是中医脏象学说研究的疑难之处,自<难经>开始即对此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研究,众说纷纭,悬而未解.由于三焦学说对中医论治起着很大作用并至今仍在指导临床,因此研究三焦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意义.笔者研习古今文献 , 结合现代医学重大发现-脂肪组织是一个新的内分泌器官这一新理论,重新认识三焦,并在此与同道探讨.
作者:王智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保力康养生液是精选了人参、当归、鹿茸、灵芝等多种名贵中药.配以维生素B族、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牛黄酸等.用先进工艺科学加工提纯而成的具有保健作用的口服液. 具有补肾、健脾、益气、生精、养血、增强体质等功效.它能使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得以调和,从而使五脏系统和阴阳平衡所需要的物质得到充分的保障.
作者:常士军;亓振稼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就循证医学、传统西医与中医学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三者的异同点.论述了中医运用循证医学应注意的问题 ,强调了循证医学兴起对中医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有利于循证医学的普及、运用和推广,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志国;季绍良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行瘀清热法对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Chron ic Prostatitis Syndrome,CPS)中气血瘀滞、精络瘀阻证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组,共筛选纳入病例216例.治疗组110例,对照组106例.采用计分的方法,观察行瘀清热法对CPS前列腺压痛及前列腺液白细胞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前列腺压痛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为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白细胞数目大小比治疗前降低,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瘀清热法治疗CPS,在减轻临床症状、减轻前列腺组织的病理改变等方面有较好效果.
作者:王玺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医方法治疗慢性限局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限局性湿疹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服用自拟滋肾益肝汤,并同时配合梅花针等中医外治手段,对照组采用肤疾宁贴膏与去炎松尿素软膏联合使用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5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治愈率22.5%,总有效率62.5%,以上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内服及外用治疗慢性限局性湿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覃永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非Q波性心肌梗死是其严重的并发症,通常是由某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而引起,即斑块破裂处迅速形成血小板血栓使血流减少,但通常不完全阻断血流.目的:探讨疏血通对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非Q波性心肌梗死病例60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点,每日1次,2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缓解、血流动力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血通对非Q波性心肌梗死有显著疗效并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
作者:才晓君;梁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养阴剂与MVP化疗合用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 :将48例Ⅲ、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益气养阴剂加MVP化疗治疗 ,对照组单纯用MVP化疗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近期疗效有效率为46.15%对31.82%;治疗组对肺癌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明显,而对照组治疗改善不明显,两者比较P<0.05;在细胞免疫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细胞免疫增强明显.结论:益气养阴剂与化疗药合用有改善临床症状及增强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周红光;吴勉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盐制法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也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各个朝代对盐制中药的炮制方法及目的均有阐述.
作者:刘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急性重症胆管炎起病多急,病情凶险,合并症多,死亡率高,在临床治疗中颇感棘手. 我院自1998~2001年间以大剂量生大黄煎汁口服配合抗生素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24例,与同期同类病人单纯以西药治疗相比,疗效优于对照组,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建西;侯智亮;彭红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胃溃疡的主要环节,绝大多数患者以中上腹部疼痛起病,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笔者自拟胃溃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发现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修复胃粘膜、复发率小等优点,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磊;王立颖;刘成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金元医家,学有渊源,又不拘本本;既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倾听临床实践的声音,尊重客观临床实践方面的收获,这是他们取得自身学术成就的根本要则.他们没有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弘扬了中医学本身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实用科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让理论自觉地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在实践的检验中来证实原有的理论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作者:徐建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金银花药材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性.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对金银花4个道地产地和1个非道地产地的土壤进行了元素和有机质分析;对以上5个产地的药材进行了连续3年的动态采样,并用HPLC法对各产地药材中主成分绿原酸和4种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对金银花产地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对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以探求影响其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4个道地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区划等方面具有共性;道地和非道地产地金银花药材中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结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形成、积累与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如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中的绿原酸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悬殊,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远高于非道地产区药材的含量,提示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才能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河南和山东金银花主产地在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等方面的相似性,可能是道地药材质优的重要原因; 结合金银花中主成分的动态积累分析,综合道地和非道地产地的土壤和气候等信息,推断在生态因子中,土壤可能不是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决定因子,而日照时数可能是其有效成分子的决定因子;为寻求道地药材的形成本质及建立其质量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为金银花药材GAP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邢俊波;李萍;张重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笔者就<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作者:吴启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有关记述,提出百合病及栀子豉汤证病位为三焦,并分析了其虚实特点及适宜的治疗原则.
作者:王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舌苔在糜烂性胃炎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146例经内镜诊断的糜烂性胃炎(EG),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病理、Hp、舌苔等动态观察.结果:舌苔与糜烂程度、HP感染,症状轻重有密切关系,Hp感染者,糜烂程度及症状重者,黄苔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糜烂治愈后,黄苔发生率为27.7%,较治疗前的82.19%,明显减少(P<0.01).结论:黄苔在胃热辨证及疗效评价中有重要参考意义,黄苔应引为胃热辨证的主证之一.
作者:王长洪;陆宇平;王艳红;王立新;朱虹;陈山泉;杨卓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近20多年来,深入研究血瘀理论一直是研究、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血瘀理论肇始于<内经>,散见于书中多篇,后虽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使血瘀理论得以深化, 但其内容仍显支离.尽管血瘀病证范围较广,变证百出,但血瘀为患,必有其内在、共同的病理基础,因而必然具备许多共同的且主要的临床特征.本文将以<内经>血瘀理论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治验,尝试从血瘀的致病特点与证候特征方面,探讨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丰富血瘀理论,以期为深入研究血瘀致病的辨证施治、发展转归及改善预后等提供借鉴.
作者:王均宁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药,尤其是花类中药,往往含有各种鲜艳的色素.在目前,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明,缺乏可靠的化学鉴定方法来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色泽便是从外观上判断药品质量好坏的指标之一.通过多年摸索实践,采用丙三醇同贮法养护花类中药,行之有效.解决了医院或零售药店正在配方使用期间的已拆除包装的花类中药易变色、难养护的问题,且扬长避短,避免了几种传统养护方法的不足.
作者:黄裕新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