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淑琴;杨丽
中药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上下内外的几种趋向,这种趋向是和疾病表现出来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对中药功效的形象概括.中药升降浮沉具有固有性、特殊性、双向性、不显性和可变性.指出,炮制与配伍是改变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有些药物功效表现出两方面作用趋向,既可升浮,又能沉降.正确、全面地认识中药升降浮沉对于临床合理、高效地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皮肤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献资料归纳综述如下:
作者:徐志伟;柴雅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多系统、多脏腑受损,三大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痰病,临床中既要把握痰病的演变规律,又要依据个体化以达其变.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党参、黄芪、生地、麦冬、丹参等)内服,治疗糖尿病96例.总有效率90.6%,血糖疗效总有效率91.7%,尿糖疗效总有效率97.9%.提示本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作用.指出,糖尿病病机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有局限性,糖尿病是多系统、多脏腑,三大代谢紊乱的综合性痰病,治疗既要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善常法,又要依据个体化证候以达其变.
作者:魏耕树;张亚芬;焦正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观察排钱草总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大鼠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分别测定大鼠肝脏线粒体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和血清中SOD、谷丙转氨酶(SGPT)活性、MDA和透明质酸(HA)含量,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并与秋水仙碱进行药效比较.结果证明:无论是预防实验或是治疗实验,排钱草总生物碱均能显著提高肝纤维化大鼠肝线粒体及血清中SOD活性,降低肝线粒体及血清中MDA含量,降低血清SGPT活性、HA和肝组织中Hyp含量,效果与秋水仙碱相近,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指出,排钱草总生物碱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作者:余胜民;钟鸣;黄琳芸;杨增艳;雷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时振声教授对外感热病治疗融伤寒、温病于一炉,认为伤寒化热挟温即湿温.强调准确把握正邪的关系,特别是正虚邪实比较明显的疾病.总结治肾十三法,对顽固性肾病综合征的水肿长期不消者,指出要审证求因,注重调理气、血、水三者关系,阐发肾脏病的治疗规律,认为慢性病久治不愈时宜从胃进行论治,主张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稳定应以扶正为主,也要兼顾邪实,为肾病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刘宏伟;王国栋;张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蓼科植物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止滞、除湿化滞、活血化瘀、固脱等功效.用于痈疖疮毒、痢疾肠炎、赤白带下、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在传统的用药习惯中,酸模的根及根茎作为土大黄药用,酸模叶蓼的种子有些地区作水红花子药用,而在甘肃一些地区,则以全草入药,用途日益广泛.因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供临床药用或作为制药原料.
作者:李成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野山参,是指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nxginsong在森林中自然生长的人参.野生人参种自然落地或被鸟兽吞食后,排出体外,自然发芽生长的人参,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既不移动又不加任何人为条件而形成的人参.
作者:何立华;崔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观察狼毒蛋煎剂对大鼠的慢性毒性.实验证明:狼毒蛋煎剂对动物体重无明显影响,低剂量无明显毒副作用.但随着剂量增加可升高血清AST、ALT水平,停药后二者均显著降低,其中AST恢复至正常水平.狼毒蛋煎剂低剂量组对各器官无组织学损伤,中、大剂量组有实验动物肝脏、睾丸出现少量实质细胞变性,肾脏、肾上腺、肺组织、脑组织部分间质组织损伤,其它脏器无病理组织学改变.停药2周后损伤可恢复正常.
作者:孙志刚;梁为民;王东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采用苦寒泻下加饥饱失常法塑造脾阳虚家兔模型,然后分别于巳、申、亥时采用附子理中汤灌胃疗法,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率,红细胞CRI活性.结果显示:附子理中汤能提高脾阳虚家兔T淋巴细胞转化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并以脾经的峰值时辰巳时组为著,申时组次之,亥时组又次之,且均显著优于自愈组,证明择时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为探讨临床辨证择时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作者:严桂珍;郑家铿;许少峰;李奕棋;吴敏怡;王芗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四川产的金钱草,在现今中药材市场上,常见的商品有两种:大金钱草、小金钱草.
作者:徐树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通过研究中医古代文献及现代医学对男性性器官、性生理、性病理、性治疗的认识,概括地阐述了脾胃在男性性活动中的生理功能及在性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脾胃所主之水谷精微物质是性反应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些物质,性反应就失去了存在条件,性涉及天癸、肾、脑、心、肝、肺等器官的功能状态,但脾胃确在性医学中充当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应受到充分重视.
作者:刘建荣;曹继刚;白兰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张珍玉教授幼承家学,基础扎实,博闻强记,学验俱丰.1958年调入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学院的前身)任教,如今虽至耄耋之年,依然身体强健,思路敏捷,坚持工作在教学、临床第一线.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中医事业的兴旺发达,精心培育着许多人才.张老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处事原则,对学生的影响颇为深刻.张老在教学中既注重传道授业、又强调教书育人,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后学效仿的楷模.
作者:张庆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后的1~3周发生,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常见的是柯萨奇B3,其次为埃可等肠道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困难,心电图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除减经或消除临床症状外,主要还在于改善其心电图异常.笔者就该病治疗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张艳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分析中医研究冠心病现状,提出存在重治疗轻预防、个体治疗与群体治疗难以兼顾、分型研究重虚寒轻实热、缺乏实证性研究、理论研究滞后、治则治法有待更新等问题.认为:加强体质研究是实现学科发展的突破点.指出:单纯依赖现代实验医学的方法是不够的,必须尊重和应用中医学的方法,坚持以临床为中心,以实践为根本,逐步建立新概念、新理论,这是中医学研究冠心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者:鲁明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强调在小儿未病时应注意食物营养;有病时应顾护脾胃,认为芳香醒脾助运而无壅滞敛邪的白豆蔻,寒温并用,可起到监制调和药性之功,又可针对病因,清除热邪,无苦寒太过之弊.配伍白豆蔻其气芳香,其味不苦,小儿易于接受.
作者:杨红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医学称骨痹,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许多骨科学者都在致力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以终止或逆转病变,挽救缺血性坏死股骨头,以便使病人自身的股骨头恢复和保持髋关节功能.笔者应用中医补肾活血化瘀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金才;汪金霞;赵广富;彭晓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分析总结了高血压出血性中风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想效果.对所经治的56例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有44例入院时血压明显高于正常值水平.在明确有外科手术指征后急诊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给予常规的预防和治疗.多数出血得到控制,有7例复发者多次治疗并请消化内科协助治疗好转.3例因消化道大出血而迅速死亡.指出,中风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经积极的预防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绝大多数疗效满意.
作者:刘德亮;魏峥;常杰;富蓉;李扬;陈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往往依赖药物暂解头痛之苦.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头痛部位的电刺激疗法治疗5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计毅;刘艳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观察清肝活血退黄汤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将91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清肝活血退黄汤每日1剂煎服,6周后观察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42%,对照组总有效率65.12%,两组比较P《0.05.指出,清肝活血退黄汤能有效降低各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指标水平,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王奕;张玮;邢练军;王雨侬;张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