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及其肿瘤生物治疗应用

葛莲英

关键词:树突细胞, 免疫疗法, 基冈疗法
摘要:全文主要对树突状细胞(DC)的来源及生物学特征、DC参与抗肿瘤的机制、DC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及DC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颈癌特异性转移因子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了解子宫颈癌特异性转移因子(STF)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STF.『结果]生存分析实验组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无大差别,但STF可能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结论]初步发现短疗程STF对延长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能有效,但其疗效受STF本身及患者体质特别是患者使用STF的疗程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王鹤;陈心秋;王威廉;周德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恶性胸腔积液来源树突状细胞的纯化培养研究

    [目的]建立体外恶性胸腔积液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的纯化方法,观察DCs的形态学.[方法]从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分离、纯化出DCs前体细胞,加入IL-4、GM-CSF、TNF-α诱导出DCs.用电镜和光镜观察培养的DCs,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的表面分子.[结果]在体外诱导出恶性胸腔积液来源的功能健全的成熟DCs,电镜和光镜分析表明具有DCs的典型形态;高表达HLA-ABC、HLA-DR、CD86,较高表达CD80、CD54,也表达CD83,CD-la;当DCs体外培养到第48h时,表面分子的表达率相对较高.『结论]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来源的DCs经过纯化及48h的培养后,不仅在形态上成熟,而且高表达特异性表面分子.

    作者:黄慧;曾波航;陈静琦;吕嘉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氟尿嘧啶脂质体为主治疗44例晚期胃肠癌

    观察复方氟尿嘧啶脂质体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44例晚期胃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陈苏娟;陈平;陈苏蓉;帖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胃肠间置管内引流32例报告

    采用硅胶管肝内胆管-胃肠间置管内引流术,研究肝内胆管-胃肠间置管内引流治疗恶性肿瘤并发高位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手术前后的ALT(P<0.01)、ALP(P<0.01)、TB(P<0.005);TB与手术后天数的依存关系符合直线回归方程:Y=125.6-9.9X,相关系数r=-0.97,表现为紧密负相关.

    作者:武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放疗后复发食管癌3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NP方案)治疗放疗后复发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2例放疗后复发食管癌患者采用NP方案化疗,NVB 30mg/2,快速静脉滴入d1.8DDP 80mg/m2,静脉滴入d1.228天为1个周期,共83个周期,平均每例2.6个周期.[结果]总有效率为40.5%,完全缓解(CR)6.2%、部分缓解(PR)34.3%、稳定(SD)37.5%、进展(PD)22%,中位缓解期(TTP)4.8个月.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发生率84.3%.[结论]NP方案治疗放疗后复发食管癌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姚卫华;路平;马盛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Ⅱb期子宫颈鳞癌术后淋巴结局部置管化疗12例分析

    [目的]探讨Ⅱb期子宫颈鳞癌术后未切除的转移淋巴结局部置管化疗的效果.[方法]12例有转移呈团块的淋巴结无法切除,共20处.每处置管,术后第3、15d,术后1、2个月,每处注射5-Fu 500mg,共2000mg.后2次每次加注30%碘海醇10ml,X线检查置管是否通畅和部位是否改变.术后3个月CT复查.『结果112例病人术后均按计划完成化疗,无明显毒副反应.20条置管术后2个月时仅有2条从后腹膜脱入腹腔.CT可监测到的16处转移淋巴结术后3个月时6处消失,6处缩小,无一例增大.有效率75%(12/16).[结论]Ⅱb期子宫颈鳞癌术中有转移的淋巴结不能剥除者可行局部置管化疗.

    作者:王天成;刘丽霞;温兰英;王慧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放化疗综合治疗21例晚期肿瘤癌性疼痛分析

    对21例癌性疼痛患者的原发灶及转移灶进行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放疗方法骨转移灶剂量为30~45Gy/2~3周,原发灶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灶为50~60Gy/5~6周.化疗方案根据疾病类型选用相应方案.全组病例疼痛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CR19.1%,PR 714%MR9.5%,缓解时间及疗效凶部位不同而异,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

    作者:王湘连;乔田奎;陈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苦参素改变端粒酶活性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QGY体外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QGY体外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检测HepG2与QGY增殖抑制的程度;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分布及凋亡;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苦参素对HepG2和QGY细胞增殖的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具有时间依赖性,各浓度时间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从细胞周期分析,苦参素能阻滞HepG2和QGY细胞周期进程,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各细胞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苦参素对细胞端粒酶均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苦参素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左国庆;何松;张燕;汤为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作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P法).『结果]2例肿瘤患者均为青壮年,临床上首发症状均表现为皮下结节,单发或多发,继而向上累及皮肤,向下累及筋膜.镜下见2例肿瘤均呈脂膜炎样生长,肿瘤细胞围绕单个脂肪细胞呈花环状排列,可见核碎裂,局灶性脂肪坏死及泡沫状组织细胞.肿瘤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结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特殊类型皮肤淋巴瘤,应与良性脂膜炎及其它皮肤坏死疾病相鉴别.

    作者:余上海;刘涤瑕;晋淑慧;吴太忠;张水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雌激素调节蛋白PS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和PS2的表达.[结果]全组PS2表达阳性率38.1%.在ER阳性和阴性病例中,PS2阳性率分别为48.6%和29.4%(x2=5.977,P<0.05);在PR阳性和阴性组中,PS2阳性率分别为50.8%和28.9%(x2=7.664,P<0.01).PS2的表达与病人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腋淋巴结状况(P<0.001)、临床分期(P<0.05)有关.此外,PS2的表达在民族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S2的表达与ER、PR呈正相关关系,并与腋淋巴结状况和临床分期有关.PS2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孙刚;马斌林;赵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DNA双链断裂修复抑制与放射增敏

    全文着眼于近期以抑制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修复为放射增敏策略的相关研究:加温、化疗、DSBs修复基因或蛋白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以进一步探讨放射增敏的生物学机制,并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春刚;王雅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56例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主要的毒副反应,化疗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可导致严重的感染,部分患者常因此而延迟或中断治疗,严重影响疗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疗效肯定,但价格昂贵,临床应用难以推广.我科自2002年9月~2003年9月,使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56例,疗效可靠,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俊杰;周成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吻合器治疗上段食管癌13例

    13例上段食管癌切除后经食管床上提胃到颈部,用CDH-25型吻合器完成食管胃吻合术.13例病人使用吻合器行颈部吻合均获成功,全组上切线均未见癌残留,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无手术死亡,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张琦;刘海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单味中药拮抗长春瑞宾外渗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临床常用拮抗长春瑞宾外渗损伤的中药进行单味实验筛选.『方法]建立SD大鼠长春瑞宾外渗损伤模型,设中药拮抗实验组及损伤实验对照组,在损伤周围封闭注射单味中药提取液,并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评分.[结果]金银花、五倍子、丹参等中药拮抗长春瑞宾外渗损伤作用效果明显;红花、当归大黄等中药拮抗长春瑞宾外渗损伤作用不明显;血竭对治疗长春瑞宾外渗损伤有副作用.『结论]不同单味中药拮抗长春瑞宾外渗损伤作用不同,临床使用时需认真加以区别.

    作者:李海燕;张兰凤;孟凡迅;施耀成;段文娟;高媛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MTT法检测子宫颈癌体外药物敏感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了20种常用化疗药物在46例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药物敏感性,计算其平均抑制率,并与临床研究中单药的化疗疗效比较.[结果]单药平均抑制率>20%的药物有DDP,CBP,NVB,Oxa,Vp-16,VM-26,e-ADM,MMC,ADM,THP,CPT-11,HCPT,Topotecan,MTX,VDS,Taxol,5-Fu,BLM,Gemzar.与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比较,多数临床经验用药也是体外药物敏感度较高的药物.[结论]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化疗疗效并不完全一致,但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对于筛选和指导临床用药,提高化疗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玺;蔡树模;李子庭;王华英;薛木全;唐美琴;臧荣余;凌云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广泛转移1例

    1资料患者男性,32岁,主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间歇性左上腹痛,对症处理无明显好转.2003年11月1日在当地医院行彩超检查提示:腹腔及盆腔巨大占位,腹腔少量积液.转诊南京军区总医院于11月11日行腹腔肿块姑息切除术(约20cm×10cm×20cm)+DDP60mg腹腔化疗.术后病理镜检:瘤组织由致密深染小细胞构成,被纤维组织分隔成片或成团;瘤细胞无特殊排列,无或有极少胞桨,核深染,分裂象较多,局灶性瘤细胞有向神经方向分化的特点;局部系膜及网膜有侵犯;免疫组化:CD99(++)、Ckpan(-)、EMA(-)、VIM散在(+)、Cal(-)、MC(-)、CgA(-)、Syn散在(+)、CD117(+-)、CD34(-)、LCA(-);病理诊断: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术后半个月行CAO+Vp-16化疗1个周期,术后1个月发现右侧腹股沟可扪及肿大淋巴结,直径约2cm,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肿瘤淋巴结转移.

    作者:李前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子宫颈癌葡萄糖转运体蛋白1型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葡萄糖转运体蛋白1型(GLUT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20例子宫颈组织包括正常子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40例,60例子宫颈癌病理组织行GLUT1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LUT1和PCNA在不同子宫颈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GLUT1在子宫颈鳞癌和腺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临床分期、子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CNA表达与子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子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均无关(P>0.05).『结论]组织中GLUT1和PCNA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子宫颈良恶性肿瘤鉴别的标志;GLUT1协助区别鳞癌和腺癌,可作为鳞癌的预后指标.

    作者:蔡昱;邵淑丽;王全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食管癌支架置入配合放射治疗36例

    1资料与方法2000年至2003年采用置入支架结合放射治疗36例食管癌.病人全部病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进食梗阻,其中5例伴有食管气管瘘.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岁.

    作者:刘俐;谢悦;唐新生;徐晓微;段恒英;孙世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介入化疗治疗子宫颈癌49例分析

    [目的]评价经子宫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对子宫颈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49例子宫颈癌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并分别插管至左、右子宫动脉行灌注化疗.[结果]介入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100.0%,均行根治术.46例患者可观察到肿块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93.8%.[结论]经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可作为根治术前常规的辅助方法.

    作者:赵玲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及其肿瘤生物治疗应用

    全文主要对树突状细胞(DC)的来源及生物学特征、DC参与抗肿瘤的机制、DC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及DC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葛莲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肿瘤学杂志

肿瘤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省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