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波消毒一次完成根管治疗术的临床观察

张泳

关键词:微波, 根管消毒, 一次性根充
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毒一次完成根管治疗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慢性根尖周炎患者217人,259个牙,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消毒及根充后即刻反应和一年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微波与FC消毒根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9.35 %、95.19 %,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但FC组封药、根充后短期内的不适反应却明显多于微波组.结论微波消毒根管操作简单、作用快捷、效果可靠、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消毒方法.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额筛骨复合骨折6例报告

    当鼻骨受到直接打击时,鼻额筛骨可同时发生骨折,称为鼻额筛复合骨折.此类骨折治疗上比较复杂,若处理不当有时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我科自1992年以来,共收治6例,报告如下:

    作者:管志江;朱雪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牙槽脓肿引发多间隙感染及纵膈脓肿1例报告

    患者,男,41岁,彝族.因双侧下后牙疼痛10天伴面部肿痛张口受限6天就诊.检查见:双侧嚼肌区,颞区,颌下区均肿胀.表面皮肤紧张、发红,发亮,皮温高,压痛明显,有凹陷性水肿,无波动感.张口受限,张口度1.0 cm,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17%,单核细胞3%.诊断:牙槽脓肿伴嚼肌间隙感染,收入院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入院3天,行双侧嚼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分别引流出15 ml及10 ml脓液.颜面部肿痛略减轻,但仍发热,咳嗽及吞咽困难.入院后第6天复查,白细胞计数26.0×109/L,中性粒细胞87%,淋巴细胞10%.改用氧哌嗪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静脉滴注.颜面部肿胀消退,但仍感吞咽困难,咽喉部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张承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改良型Bionator矫治反牙合的头影测量研究

    目的研究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早期反牙合颅颌面的改变.方法采用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牙合88例,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头影侧量分析研究.结果矫治后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上切牙唇倾;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乳牙反牙合改变明显,矫治后呈Ⅰ类骨面型.替牙期反牙合矫治后仍遗留骨骼异常,骨面型仍属Ⅲ类,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结论改良型Bionator矫治反牙合,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抑制下颌生长,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向正常.

    作者:毛靖;袁敬;赵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鸡抓伤引起的猫抓病1例报告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又称猫抓热或良性网状细胞增生病,本院收治1例由鸡抓伤引起的猫抓病,报告如下.

    作者:林敬涌;刘杏杰;李云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一次法根充用于牙髓治疗失败患牙再治疗的观察

    目的对牙髓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一次法根充在再次治疗时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分析157例200个牙髓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对168个非急性根尖周炎的患牙采用一次法根充和常规法根充进行比较.结果一次法根充和常规法根充的治疗成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采用一次法根充对牙髓治疗失败患牙进行再次治疗是可行的.览

    作者:贾智;刘南;王霜;林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人前磨牙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eNOS 、iNOS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内皮型与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与iNOS)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表达,探讨其分布与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新鲜健康的人前磨牙60个,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eNOS、 iNOS 的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eNOS 阳性免疫反应物出现于牙髓血管内皮细胞、部分平滑肌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在部分牙髓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纤维可见少量iNOS免疫阳性反应物.结论 eNOS在牙髓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牙本质细胞表达,提示eNOS在牙髓血流调节和牙本质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纤维有少量iNOS表达,提示少量iNOS可能也参与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作者:丁晓勇;朱世柱;薛敬玲;孟杨;王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镍合金铸造钢托过敏1例

    铸造钢托在义齿修复中应用已久,深受病人喜欢.近年,国外有报道铸造所用合金中的镍对一部分人有致敏、致突变作用[1],国内少见对此方面报道,作者遇到1例,含0.99 %镍铸造成的钢托过敏病例.

    作者:王柏灿;俞蓉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金属烤瓷修复对活髓基牙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以活髓牙作金属烤瓷固定桥的基牙的可行性.方法选择75例173个活髓牙作金属烤瓷固定桥的基牙,按金属烤瓷冠的要求进行牙体预备.结果除1个牙因意外穿髓引起牙髓炎外,其余牙经0.5年~3年观察均无牙髓炎发生.结论只要备牙方法得当,选择活髓牙作金属烤瓷固定桥的基牙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胡彬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陶瓷化骨粉复合盖髓剂的研究与评价

    目的研究异体陶瓷化骨粉的相关理化性能及其复合制剂的体外抑菌效果,探索一种新的复合型生物盖髓材料.方法对陶瓷化骨粉及其复合制剂,分别进行pH测定,成分分析等检测,分组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陶瓷化骨粉含多量钙、磷、镁、铁、锌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与一定量克林霉素复合,pH为7.5;0.3 g骨粉内加入37.5 ug克林霉素粉,即对三种实验菌有明显抑菌作用,优于单纯骨粉,骨粉碘仿糊剂及氢氧化钙糊剂.结论陶瓷化骨粉克林霉素糊剂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复合型生物盖髓材料.

    作者:周先略;章宏毅;徐靳;倪红英;谢则平;唐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Ⅲ类骨性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骨性反牙合的矫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对9例骨性反牙合儿童,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力量300~500 g侧,方向向下向前与牙合平面呈20°角.结果 9例患儿均取得满意外形,SNA增加1.87°,ANB增加3.12°,MP-SN增加0.91°.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亮

    作者:官玉芹;史建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唾液对宿主龋病敏感性的生物学研究

    唾液是口腔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口腔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是口腔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抗龋作用,如唾液的缓冲作用、抗菌作用、清洁作用等.近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唾液有机组成不同可能导致口腔微生物在牙面的定植不同,唾液对微生物的清除作用有差异.因此,在评价唾液对龋病的作用时应考虑遗传因素对龋敏感性的影响,考虑唾液中的有机组成对龋病的影响,本文拟从遗传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宿主的龋病敏感性.

    作者:邹静;周学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骨性下颌前突术前正畸去代偿治疗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去代偿在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矫治中的作用.方法 18例已接受过正畸-外科联合治疗的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其术前正畸去代偿的前后结果进行研究.结果在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普遍存在牙齿的代偿现象,牙代偿不仅存在于下颌,而且存在于上颌;并同时存在于前牙和后牙;去代偿后,上、下牙齿相对于基骨的位置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术前去代偿为外科手术后退下颌骨至正常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术前正畸去代偿,是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的重要步骤.也是获得高质量手术结果的可靠保证.

    作者:孙应明;段银钟;惠光艳;林珠;胡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口腔扁平苔癣患者组织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口腔扁平苔藓(OLP)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OLP患者(其中糜烂型12例,非糜烂型18例)及健康献血员各30例,分别检测局部病变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NO含量(硝酸还原酶法)和NOS活性(化学比色法),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NO值,OL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糜烂型虽高于非糜烂型(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NOS值,OL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糜烂型也明显高于非糜烂型(P<0.01).结论在OLP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NO和NOS呈动态变化,过多的NO含量及NOS活性增加确与OLP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提示,NO生成抑制剂可作为一种新型药物,用于辅助治疗OLP.

    作者:苏涛;孙庆顺;吴立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暂时性球囊阻断结合SPECT术前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对颈动脉切除后的耐受

    目的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结合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术前评价颈内动脉可能在术中切除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对颈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方法 27例术中可能切除颈动脉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经股动脉导入双腔球囊导管,达到患侧分叉以上的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时,注射造影剂充盈球囊阻断颈动脉45 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的神经系统的变化.在球囊阻断后30 min,静脉内注射25 ml 99mTe-ECD进行SPECT的扫描.结果 27例进行颈动脉阻断评价的头颈部肿瘤患者,17例阴性,10例阳性.阳性病例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在SPECT上脑血流灌注不足.基于此评价,该组阳性病例术中8例行肿瘤及所及颈动脉切除的同时行人造血管重建颈动脉;7例术中切除了肿瘤及所及颈动脉,未行颈动脉重建;12例术中将肿瘤与颈动脉分离.切除或重建颈动脉的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结合SPECT可以对颈内动脉可能在术中切除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术前实验评价,以掌握其对颈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该评价不仅具有诊断价值, 还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新东;邱蔚六;张志愿;毛青;侍行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Kr:F准分子激光对牙体硬组织的热效应研究

    目的评价Kr:F准分子激光照射牙齿后,对牙体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测量Kr:F准分子激光照射后牙齿硬组织的温度,并与Nd:YAG激光照射组进行比较.结果 10 s、60 s时,Kr:F准分子激光组牙齿硬组织的温度升高值明显低于Nd: YAG激光照射组(P<0.01).在照射10 s~60 s时间内,Kr:F准分子激光照射后牙齿硬组织的温度变化值也明显低于Nd:YAG激光照射组(P<0.01).结论 Kr:F准分子激光照射牙齿产热较少.

    作者:俞未一;朱庆萍;陆炜炜;于金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微波消毒一次完成根管治疗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微波消毒一次完成根管治疗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慢性根尖周炎患者217人,259个牙,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消毒及根充后即刻反应和一年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微波与FC消毒根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9.35 %、95.19 %,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但FC组封药、根充后短期内的不适反应却明显多于微波组.结论微波消毒根管操作简单、作用快捷、效果可靠、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消毒方法.

    作者:张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甲醛甲酚过敏反应1例报告

    甲醛甲酚是口腔科常用根管消毒剂,有较好的消毒防腐作用,作者接诊1例因使用甲醛甲酚消毒根管而引起广泛血管神经性水肿的过敏反应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20岁,因|6深龋,穿髓,伴急性牙髓炎就诊,给予根管治疗,首诊置樟脑酚棉捻开放根管,3天后复诊,自觉症状消失.去除樟脑酚棉捻,进一步扩管,冲洗,拭干后置甲醛甲酚棉捻牙胶封洞,嘱5天复诊.次日见整个面部肿胀,发红,上达眶下缘,下至颈上部,上下唇水肿突起,诊断为过敏反应,立即去除暂封物,生理盐水冲洗后用丁香油棉捻消毒根管,同时给予异丙嗪,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2天后肿胀消退,完成根管充填.为证实甲醛甲酚过敏,经甲醛甲酚斑贴试验为阳性.

    作者:朱国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切牙神经管的解剖学特点

    目的研究国人切牙神经管的位置及下颌管、颏管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据开60侧湿下颌骨标本,对下颌管前端、颏管和切牙神经管进行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在下颌管前端分出颏管和切牙神经管.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1.76±0.26 mm,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9.53±1.43 mm,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3.54±0.72 mm.切牙神经管内为切牙神经,主要分布到下颌前牙.结论颏管和切牙神经管由下颌管发出,颏管向后、上、外转弯上行,切牙神经管向前行.

    作者:王建华;田铧;尹群生;李国菊;吕艾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及治疗措施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一般生活接触和蚊虫叮咬不造成传染.加热煮沸、0.2%次氯酸钠、0.2%戊二醛、50%乙醇均可在10分钟内灭活HIV.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导致死亡.AIDS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一种新型传染病.

    作者:林梅;周红梅;刘英;杨娅;李秉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Halimeter与嗅觉测量口臭的相关研究

    目的比较Halimeter与感官分析测量口臭的相关性. 方法用Halimeter测量68名受试者,与嗅觉测量的结果作相关分析.结果二者有显著相关,r=0.807(P<0.01).结论二者用于口臭测量有显著相关.提示Halimeter可作为用于口臭临床研究的一种简便工具,可更准确地表达口臭的程度.

    作者:马骏驰;俞未一;朱玲;刘卫红;吴友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