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褪黑激素对严重烧伤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韩晓华;徐珞

关键词:烧伤, 褪黑激素, 氧化性应激, 疾病模型, 动物
摘要:目的:观察褪黑激素对烧伤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和肺水肿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完成.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烧伤组和褪黑激素组3组,每组10只.烧伤组和褪黑激素组大鼠麻醉后将背部皮肤置于沸水中15 s造成30%Ⅲ度烫伤,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溶剂(体积分数为0.01的乙醇生理盐水)或褪黑激素10 mg/kg,30 min后腹腔注射15 mL生理盐水复苏.对照组除背部浸入37℃水中且未补液外,其余同烧伤组.所有动物均于伤后6 h断头处死,取出双肺测量以下指标: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肺质量(湿)/肺质量(干)比值.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含量:烧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2.02±0.52),(1.39±0.36),(1.11±0.29)μmol/g,P<0.01],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间差异不显著.②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烧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7.42±1.01),(12.67±1.68),(11.18±1.63)μmol/g,P<0.01],褪黑激素组仍低于对照组(P<0.05).③烧伤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01,P<0.01),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组高5.4倍(P<0.001).褪黑激素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烧伤组(P<0.01),髓过氧化物酶水平比烧伤组低21%(P<0.05).④肺质量(湿)/肺质量(干)比值:烧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4.42±0.51,3.57±0.64,3.98±0.15,P<0.01,0.05),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褪黑激素可明显抑制烧伤后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和肺水肿,对烧伤早期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康复锻炼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肺功能、胸椎后凸和体力活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8周的运动训练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肺功能、胸椎后凸和运动耐受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8/2005-01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年龄>65岁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20例,进行为期8周有计划的体育锻炼,3次/周,1 h/次;每次运动包括:5 min的上下肢伸展运动;15 min改善姿势的练习;20 min的行走练习;15 min改善呼吸肌张力的运动和5 min的放松练习.在锻炼开始和8周后分别测量呼吸功能、胸椎后凸角度和6 min行走实验,进行锻炼前后的对比.结果:8周后17例完成锻炼计划,进入结果分析.①肺功能:与锻炼前相比,大通气量增加11%;吸(气)肌和呼(气)肌的肌力明显改善,大吸气压力和大呼气压力分别增加27%和22%;肺活量、大肺活量和1秒钟用力呼气量也较锻炼前显著增加(P<0.01).②6 min内行走的远距离:锻炼后较锻炼前显著增加[(556±43),(485±52)m,t=-15.29,P<0.01].③胸椎后凸角度:锻炼8周后,测试者Cobb角减小了6%,从(57.2±10.6)°减少到(53.5±10.5)°(t=8.48,P<0.01).结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肺功能和胸椎后凸,而这又有助于患者行走距离的增加,且费用低廉,易于完成.

    作者:王冉东;王岩;白金柱;郭均;王晋东;柴伟;张国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不同年龄个体心肺功能及血脂水平对长期登山锻炼的应答

    目的:观察长期的登山锻炼对不同年龄个体心、肺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个案研究法,于1999-03/2005-03对坚持登山锻炼的3名健康男性(青年秋某,31岁;中年吴某,40岁;老年王某,62岁)进行6年时间的追踪调查.登山海拔约580 m,长约2.5 km,石级2千级以上,锻炼强度中等,用脉率监控.观察锻炼前后各受试者肺活量、晨脉、血压、血脂等主要心血管参数的变化.结果:3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功能:青年秋某、中年吴某和老年王某锻炼后肺活量分别增加了567,473.3和300 mL(P均<0.01).②心功能:青年秋某、中年吴某和老年王某锻炼后晨脉分别下降9.3,8.0和5.6次/min;收缩压下降15.1,9.1和5.3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下降12.0,9.0和4.5 mm Hg.除老年王某晨脉和舒张压下降无图蒲б庖逋?余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③血脂:青年秋某和中年吴某锻炼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下降有统计学差异(2.24,0.90 mmol/L;0.38,0.20 mmol/L,P<0.01);老年王某锻炼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上升0.09,0.16 mmol/L(P<0.01).青年秋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锻炼前下降(P<0.05或0.01);中年吴某锻炼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伊<0.001);老年王某锻炼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P<0.001).结论:长期登山锻炼能够增大肺活量,降低血压,减缓心率,促进血脂代谢的改善,提高心血管的适应力.同时发现: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血脂代谢中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与个体状况有关.

    作者:邱远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褪黑激素对严重烧伤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褪黑激素对烧伤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和肺水肿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完成.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烧伤组和褪黑激素组3组,每组10只.烧伤组和褪黑激素组大鼠麻醉后将背部皮肤置于沸水中15 s造成30%Ⅲ度烫伤,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溶剂(体积分数为0.01的乙醇生理盐水)或褪黑激素10 mg/kg,30 min后腹腔注射15 mL生理盐水复苏.对照组除背部浸入37℃水中且未补液外,其余同烧伤组.所有动物均于伤后6 h断头处死,取出双肺测量以下指标: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肺质量(湿)/肺质量(干)比值.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含量:烧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2.02±0.52),(1.39±0.36),(1.11±0.29)μmol/g,P<0.01],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间差异不显著.②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烧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7.42±1.01),(12.67±1.68),(11.18±1.63)μmol/g,P<0.01],褪黑激素组仍低于对照组(P<0.05).③烧伤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01,P<0.01),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组高5.4倍(P<0.001).褪黑激素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烧伤组(P<0.01),髓过氧化物酶水平比烧伤组低21%(P<0.05).④肺质量(湿)/肺质量(干)比值:烧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4.42±0.51,3.57±0.64,3.98±0.15,P<0.01,0.05),对照组和褪黑激素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褪黑激素可明显抑制烧伤后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和肺水肿,对烧伤早期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晓华;徐珞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与白细胞介素1基因的多态性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细胞因子家族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3/2005-06哈尔滨医科大学收治的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资料88例为观察组,男52例,女36例;同期选择与观察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吸烟者96名为对照组,男61名,女35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细胞因子家族不同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两组观察对象中的分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健康吸烟者96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ra RN2等位基因和RN2/2基因型的分布频率较健康吸烟组明显增加(0.307,0.151;0.125,0.042,P<0.05).白细胞介素1ra RN2纯合子和白细胞介素1ra RN2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286(95%可信区间:1.006~10.733)和2.555(95%可信区间:1.538~4.224).②等位基因白细胞介素1βB2和白细胞介素1βB2纯合子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中明显增加,与健康吸烟组差异有显著性(0.568,0.396;0.295,0.167,P<0.05).白细胞介素1βB2纯合子和白细胞介素1βB2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2.097(95%可信区间:1.035~4.246)和2.088(95%可信区间:1.326~3.043).③白细胞介素1α串联重复顺序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白细胞介素1α基因多态性不同,等位基因白细胞介素1RN2和白细胞介素1βB2的基因多态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易感性.等位基因白细胞介素1βB2、白细胞介素1 RN2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石玉枝;刘豹;霍建民;张薇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测定对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和结构的评价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术前行振荡电位检测对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共收集2002-03/2005-08在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77例(77眼)术前振荡电位总波幅及其子波的波幅、潜伏期资料,并与其术后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进行分析,以20例(20眼)正常受试者为对照组.结果:参加实验77例患者(77只眼),中途脱落2例,1例至外地就诊,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终进入结果分析为75例患者(75只眼),正常受试者20人(20只眼).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期患者振荡电位总波幅及各子波波幅与正常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患者振荡电位总波幅、振荡电位3的波幅除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③振荡电位2波幅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④振荡电位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相邻组别中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振荡电位4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以上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⑥振荡电位1~3的潜伏期变化在对照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亚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⑦振荡电位4的潜伏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0期组和增殖期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振荡电位总波幅、振荡电位2~3波幅的测定能客观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而各子波潜伏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评估的意义不大.

    作者:王润洁;许岚;卜瑞芳;包欣;史惠琴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中国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之间的关联.方法:实验于2005-10/1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完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国内1989-01/2005-08公开发表的有关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地点在中国.②研究因素中包括被动吸烟.③效应指标为OR.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检索出的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再分析,定量综合评价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O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提示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OR=1,揭示暴露与疾病间无关联.95%CI为总体OR的可信区间,该区间不跨1,OR有统计学意义,否则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病例-对照研究,共累计病例1 879例,对照2040例.10项研究无一致性,Q=20.13,P<0.05;被动吸烟的OR合并(随机效应模型)为1.94,OR合并的95%CI为(1.80~2.10).结论:被动吸烟与乳腺癌发病有关联,被动吸烟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女性的1.94倍.

    作者:周晓彬;张健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脊髓水肿的作用

    背景:研究发现在脊髓损伤及感染过程中血液内白细胞介素6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白细胞介素6参与了脊髓损害过程.推测白细胞介素6与这些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脊髓水肿存在着关联.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对外伤性脊髓水肿的影响,探讨白细胞介素6在外伤性脊髓水肿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4-01/12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创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每组10只.方法:①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液压冲击伤致胸部脊髓水肿,损伤区用微量注射器注入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②创伤组:无上述置管、给药步骤.③生理盐水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换成无菌生理盐水,余步骤同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④正常组:不作处理.各组大鼠于伤后24 h进行磁共振检查,干湿重法测定脊髓含水量,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图像分析及电镜观察大鼠脊髓水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磁共振检查结果.②各组大鼠脊髓含水量.③病理图像分析及电镜观察大鼠脊髓水肿情况.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与创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T2加权像上水肿减轻.②生理盐水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创伤组脊髓损伤区含水量较正常对照组高[(81.68±1.39)%,(79.72±1.49)%,(82.59±1.12)%,(77.19±0.64)%,P<0.01].创伤组脊髓损伤区含水量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较创伤组低(P<0.01).③创伤组灰质胞体收缩、细胞周围间隙加大,并有神经元丢失;生理盐水对照组与创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组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较创伤组轻.结论: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对于外伤性脊髓水肿有治疗作用,内源性白细胞介素6参与了外伤性脊髓水肿的发生.

    作者:钟环;郑鸿;蔡小娴;布林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运动饮料对大鼠负重游泳训练疲劳状态的干预效应

    目的:观察灌胃给予含糖、电解质、微量元素的运动饮料对于负重游泳训练SD大鼠恢复运动疲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2/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将48只7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40 g/L葡萄糖组(n=18),饮料组(n=18).将每组大鼠在水温平均(30±1)℃,水深50 cm,直径50 cm的陶瓷缸中用细线绳固定5 g重铅块进行负重游泳训练.②游泳前实验大鼠灌胃,每只每次4mL液体,分别为生理盐水、40g/L葡萄糖、自行设计配制的运动饮料,灌胃时间每只平均15 s.③第1次负重游泳30min后取出大鼠快速进行第2次灌胃.用红外线取暖器对鼠笼保温休息20 min,立即进行第2次负重游泳50 min,取出后快速进行第3次灌胃.以同样方式保温休息20 min,进行第3次负重游泳至力竭.④力竭判断标准为大鼠沉入水中超过10 s,无法浮出水面,视为力竭,记录力竭时间.结果:实验纳入48只大鼠全部完成训练,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3组大鼠负重游泳持续时间的均值分别为对照组(124.00±52.11)min、40 g/L葡萄糖组(138.61±83.05)min、饮料组(204.50±75.20)min.②3组大鼠力竭时间的区间分别为对照组(59~240)min、40g/L葡萄糖组(30~316)min饮料组(108~393)min.③3组大鼠游泳至力竭时间,对照组与40 g/L葡萄糖组无统计学差异,与饮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6);40 g/L葡萄糖组与饮料组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结论:①含糖、电解质、微量元素的运动饮料能够明显延长大鼠负重游泳至力竭时间.②保持运动前、中、后机体的水、电解质及能量平衡是快速消除运动疲劳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军;王辉;李闻捷;徐玉莲;惠小阳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7/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日龄45~50 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1 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 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 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1,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作者:熊新贵;梁清华;陈疆;李春燕;何金华;李霞玲;张花先;刘小春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脉冲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显像评价西尼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脉冲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是临床常用的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方法,用脉冲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评价西尼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3/2004-11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门诊收治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0例,男34例,女6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6 g/m2(男)及左心室质量指数>104g/m2(女)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15例,非左心室肥厚组25例;健康对照组16例,13例,女,3例.测定二尖瓣血流频谱E波速度、A波速度、E波速度/A波速度、E波减速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并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侧壁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及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以左心室质量指数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非左心室肥厚组及左心室肥厚组,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高血压组患者经2周导入期,给予西尼地平(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 mg/片、H20020577)5 mg,1次/d口服.每2周随访患者1次,测量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及心率.若2周后舒张压仍大于95mm Hg(1 mm Hg 0.133kPa),则增量至10 mg,1次/d口服,共治疗8周.治疗后亦测量上述指标,与治疗前进行比较,观察降压效果及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患者40例,其中1例因头痛,2例因欠合作而退出,共37例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1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非左心室肥厚组及左心室肥厚组E波速度/A波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比对照组降低(0.93±0.19,0.82±0.18,1.18±0.38;0.90±0.23,0.72±0.11,1.15±0.40,F=8.17~9.81,P<0.01),且左心室肥厚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与非左心室肥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81,P<0.05);左心室肥厚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对照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均降低[(7.42±1.45),(9.66±2.56),(9.33±1.75)cm/s,P<0.01].②西尼地平治疗8周后两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129±10),(148±13),(86±6),(99±3)mm Hg,t=3.77~13.63,P<0.001].③西尼地平治疗8周后两组高血压患者E波减速时间、等容舒张时间较治疗前降低[(158.53±27.09),(170.85±32.59)ms;(88.12±14.45),(101.54±20.20)ms;P<0.05~0.001],E波速度、E波速度/A波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71.06±13.34),(66.63±12.45)cm/s;(0.92±0.19),(0.87±0.18);(921±2.02),(8.44±1.80)cm/s;(0.93±0.20),(0.82±0.21):P<0.01~0.001].结论:与正常人相比高血压患者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侧壁组织运动速度在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方面较二尖瓣血流频谱更准确;西尼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作者:孙丽萍;谭红伟;黎莉;刘新;刘军杰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缺氧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氧程度与瘢痕成纤维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3在湘雅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3~6个月的瘢痕为取材对象.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在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培养24 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信号强度分别为47.50±9.29,96.00±18.29,209.17±19.64,263.83±13.24,各浓度比较差异显著(F=261.01,P<0.01).体积分数为0.2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部分为弱阳性,体积分数为0.1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基本弱阳性,体积分数为0.0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以阳性表达为主,体积分数为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基本为阳性.②Western Blot印迹检测: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相对含量分别为0.02,0.26,0.39,0.97,呈逐渐增高趋势,均明显高于体积分数为0.2的氧浓度条件下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结论:随着氧浓度的降低,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强度可间接反映瘢痕组织内的氧浓度.

    作者:李高峰;谭军;钟茜;罗成群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新生鼠脑损伤性神经变性的电镜观察

    背景:由于儿童脑的发育尚未成熟,加上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临床处理不当将影响其生长发育.对未成熟脑损伤性神经变性的进一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的:通过建立新生7 d SD大鼠顶叶皮质脑挫伤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同侧顶叶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形态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以及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6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神经形态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以及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电镜室完成.19只新生7 d 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手术对照组2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 方法:实验组用自由落体脑外伤装置建立新生7 d SD大鼠顶叶皮质脑挫伤动物模型.手术对照组除无自由落体重力锤撞击外,麻醉、头部皮肤切开等操作与实验组相同.正常对照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经常规电镜处理,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同侧顶叶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9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电镜下,实验组神经元有两种类型的形态改变.其一为神经元树突和胞体呈巨大膨胀,伴随着细胞器的改变.早期内质网池扩大,线粒体致密和浓缩.此后内质网空泡化,线粒体进行性肿、胀和空泡化,多聚核糖体从粗面内质网上解离,并散在于胞浆中,核的改变出现于胞浆改变明显之后.核染色质由簇状集聚于核膜下呈钟面排列到向中央积聚成轮廓不规则的团块.轴突基本正常.变化二为胞浆和胞核均浓缩,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空泡.②手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同侧顶叶皮质和海马细胞均无异常改变.结论:脑损伤后脑细胞肿胀、胞浆和胞核均浓缩,对未成熟脑创伤性神经变性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章惠英;何正瑞;朱平;顾峻;陈黎华;刘文超;丁文龙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偏瘫患者行走能量消耗与速度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行走的能量消耗及其与速度的关系.方法:于1999-08/12选择北京医院康复科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例为观察对象,男8例,女2例;年龄53~70岁,平均58.4岁;病程1.5~54.0个月,平均13.8个月;均能独立行走,无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自己选择自然行走速度,室内行走200m,如感觉疲劳、肌紧张等继续行走感到不适可终止行走.设备采用便携式呼吸气体分析仪,测试仪由检查者携带同行,测试时间:行走前站立2 min、行走全过程、行走停止后5 min测定氧代谢当量(MET)、行走氧值[每公斤体质量单位距离的耗氧量,mL/(kg·m)]=行走期间平均能量消耗值×3.5×行走时间/行走距离、速度(m/min).结果:纳入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行走速度4.2~53.4 m/min,平均(23.5±15.2)m/min.②站立时能量消耗平均为(1.69±0.25)MET,行走时平均为(2.85±0.50)MET,行走后休息迅速降低到行走前水平,自然速度行走与自然站立能量消耗相差(1.15±0.44)MET,行走速度与行走能量消耗值有相关性(r=0.645,P<0.05).③行走氧值0.23~1.85 mL/(kg·m),平均(0.65±0.49)mL/(kg·m),行走过程中耗氧量曲线平稳,行走速度与行走氧值有相关性(r=-0.768,P<0.01).结论:偏瘫患者舒适行走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站立和行走的耗氧量均增高,行走氧值明显增高.行走速度与能量消耗呈正相关,与耗氧量呈.负相关.

    作者:高霞;李京平;陈刚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小鼠心室肌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索更简单实用和重复性好的小鼠心肌细胞分离技术.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大连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选择8~16周龄昆明小鼠15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30~40g,由大连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采用原位主动脉插管和动脉夹固定法酶解分离小鼠心室肌细胞,并在室温下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可将主动脉插管的时间控制在1.5 min内,所获心室肌细胞横纹清晰,一次性复钙可获得50%~60%的耐钙细胞,分离所得细胞可在全细胞膜片钳方式下记录到一过性外向钾电流(Ito).结论:原位主动脉插管和动脉夹固定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的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克服了原有方法体外心脏插管时间长,每次插管时间差异较大,分离效果不稳定的弊端.

    作者:徐明;周士胜;李龙天;迟庆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离心性肌肉训练改善髌腱末端病患者疼痛的效果

    目的:观察离心性肌肉训练对髌腱末端病患者疼痛的疗效,并与常用的理疗相比较.方法:选择2004-10/2005-0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髌腱末端病患者29例,随机分为两组:①理疗组(n=13):以微波+激光治疗,微波温热(输出功率100W),15 min/(次·d);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以局部有舒适感为宜,15min/(次·d).②离心训练组(n=16):以自行设计的离心性训练动作(单腿伸直位站立,在能承受的疼痛范围内缓慢平稳下蹲至屈膝90°,然后双手扶住栏杆,双侧下肢同时负重,负重0~15 kg,缓慢站起)治疗,2次/d,15 min/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评分法(0~100,分数越高症状越轻,100为无痛)和目测类比评分法(0~100,分数越高症状越重,100为剧痛)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9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评分:理疗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离心训练组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68.5±15.8,38.3±13.2,P<0.05);治疗前后差值离心训练组大于理疗组(30.2±6.5,7.4±2.7,P<0.05).②目测类比评分:理疗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离心训练组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20.1±12.3,52.9±9.7,P<0.05);治疗前后差值离心训练组大于理疗组(32.4±5.3,9.3±4.9,P<0.05).结论:离心性肌力训练可以显著减轻髌腱末端病患者的疼痛,效果优于传统理疗方法.

    作者:封旭华;华英汇;陈世益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构建空肠弯曲菌致兔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动物模型

    背景:近年来,吉兰-巴雷综合征和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屡有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受累部位包括视神经、脑干和小脑.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患者的脑干和脊髓小脑束发现MRI异常信号.因此建立空肠弯曲菌感染后脑炎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影像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方法手段探讨其形成机制是实验出发点.目的:建立空肠弯曲菌Penner4型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动物模型.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子影像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5只.方法:实验组于第1周将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与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对抽充分乳化后,分别于双腋窝、双腹股沟及背部脊柱旁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每处1 mL,每只总量5 mL.以后每2周以单纯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腹腔注射加强免疫,每只每次总量5 mL,共5次.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空肠弯曲菌菌液,注射方法及时间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评价方法:①症状与体征:观察动物精神状态、饮食、尿便及肢体活动状况等.②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③影像学观察:使用TOSHIBA 1.5 T磁共振成像设备分别于每次免疫前随机抽取两组实验动物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扫描参数为500/15ms(TR/T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4000/108ms(TR/T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参数为10 000/120 ms(TR/TE),翻转角90°,以上扫描层厚4.0mm,层间距0.8mm.④组织学检查:发病动物于初次免疫后4周经心脏灌注致死,立即开颅取视神经、部分白质、海马、脑干、小脑及颈、胸、腰各段脊髓,固定于40g/L甲醛溶液,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坚固蓝染色及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后10周于实验组内随机选取5只及对照组5只以同样方法获得组织学标本.主要观察指标:症状与体征;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影像学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纳入动物15只,14只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中1只动物于免疫后4周时死亡.①实验组1只动物于免疫后2周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活动障碍.②实验组动物血清抗空肠弯曲菌-IgG抗体滴度在2~4周达到高峰,自第2周起,实验组动物血清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1.923±0.403,0.973±0.633,P<0.05).IgG型GM1(A值)在第8周时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0.115±0.042,0.097±0.039,P>0.05).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A值)均在第8周时显著上升(0.134±0.041).③影像学检查发现实验组动物在免疫后2~4周出现不同程度的颅脑MRI异常信号.④组织学改变见实验组动物脑干、延髓、颈髓、胸髓及腰髓等部位髓鞘肿胀,未见炎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对照组上述部位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空肠弯曲菌Penner 4型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作者:刘怀军;陈薇;刘瑞春;李春岩;王勇;李林芳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亚低温治疗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血压的影响

    背景:亚低温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实施体表亚低温是否会影响血压,此影响有利还是有弊,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血压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对脑保护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只.方法:实验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 h将动物置于4℃环境中,使肛温控制在(34±1.0)℃;对照组置于室温(20℃)环境中.所有动物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后2 h开始再灌注.用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肛温和血压.24 h后麻醉下处死动物,取脑组织作梗死灶总体积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实验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和血压变化.②两组大鼠梗死灶体积.结果:①两组阻塞后的血压均较阻塞前明显升高[(150±7.2),(129±5.7)mm Hg;(149±7.5),(130±2.2)mm Hg,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开始亚低温后,亚低温组的血压明显降低(P<0.04).②亚低温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153.17±26.83)mm3对(251.45±36.70)mm3,P<0.01].结论:亚低温在缩小脑梗死体积的同时,能引起血压明显降低.

    作者:李涛;李承晏;余绍祖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等离子刀装置消融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

    目的探讨等离子刀装置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消融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03/2005-07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采用等离子装置进行椎间盘髓核射频消融治疗.于相应平面距离棘突6~10 cm处穿刺进入椎间盘,注入抗生素溶液1.0~2.0 mL,用100~150 W输出功率进行髓核消融处理2~4 min.手术后卧床休息2 d后行三维慢速牵引1周.结果①症状消失78例,明显好转23例,中度好转12例,有效率94%,7例无效,无明显并发症.②椎间盘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100%.射频消融作用时间平均2.5 min.结论等离子装置进行椎间盘消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适应证较切割手术广泛,利用适当的射频剂量和积极的手术后处理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霖;彭力;王俊华;李小力;周选民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女子体操运动员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体操员出现髋关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破坏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采用凋查方法分析女子体操运动训练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关系,以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方法:于2003-09/2005-09采用文献资料、运动员、医生及专家凋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女子体操运动员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训练现状、训练损伤情况、对股骨头坏死病损了解状况、股骨头损伤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结果:发放运动员、医生等人问卷188份,回收完整问卷162份,回收率为86.2%,纳入结果分析162份.分3轮发放专家问卷32份、29份、25份,分别有效回收29份、27份、24份进入结果分析,回收率分别为91%,93%,96%.80份专家问卷数据显示结果:①体操项目中的持续性训练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影响(权重值0.382 2).②技术动作错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影响(权重值0.314 8).③部分外界环境因素(权重值0.303 1)也是影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因素之一.结论:体操运动训练的持续性、技术动作错误以及周围环境因素均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伤病损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晓峰;岳为民;赵斌;徐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建立

    目的:建立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了解其病理变化特点,探索组织工程化成肌细胞移植的适宜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修复重建实验室完成.选择5月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10组,正常对照组、术后1,3,5,7,10 d,2,4,8,12周组,每组3只,6个样本.采用液氮冷冻后的金属条按一定时间放置于大鼠胫前肌表面,造成胫前肌深度冻伤,测定大鼠胫前肌冻伤前后肌重、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骼肌受冻伤后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Ⅳ型胶原染色观察受冻肌组织基膜损伤及再生情况;采用Mallory三色染色法观察冻伤组织修复时胶原增生情况,以了解其纤维化愈合的程度.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重变化:冻伤前,冻伤后1,3,5,7,10 d,2,4,8,12周肌重平均值分别为0.5889,0.7066,0.7302,0.6735, 0.5929,0.5687,0.5496,0.4099,0.3493,0.3036 g.术后1,3,5 d组肌重均增高(P<0.05);术后7,10 d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2,4,8,12周组均降低(P<0.05).即冻伤后的胫前肌经历初5 d肌肉肿胀,肌重增加,2周开始肌重呈明显下降的过程.②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MM含量:术后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MM较冻伤前明显下降,术后3 d呈逐渐降低趋势.③组织学观察:大鼠胫前肌经深度冻伤后,肌组织变性、坏死,肌纤维的基膜保持较完整,深度冻伤局部缺乏成肌细胞,修复以脂肪性变和纤维增生为主,后期肌肉明显萎缩.结论: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适合作为成肌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斌;黄富国;杨志明;李万里;戚超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