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秀梅;李光乾
目的:通过胶原酶Ⅳ尾壳核内注射,探索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配到Ⅳ型胶原酶注射0.5 U组(A组,15只)、0.75 U组(B组,15只)及1.0 U组(C组,15只).制作脑出血模型后24 h、72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检测肢体功能缺损情况.通过多媒体病理图像分析仪测定脑血肿体积大小,并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除A组1例外其余大鼠均形成明显血肿,C组形成血肿体积大.3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以C组脑出血术后72h明显.但C组术后72 h病死率达73.3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4 h、72 h神经功能评分及血肿体积在A、B、C 3组间作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脑血肿区组织病理学观察表现为典型的脑出血改变.结论:0.75 U Ⅳ型胶原酶尾壳核内注射可以诱导建立稳定的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该模型肢体功能缺损明显,存活率高,能作为促进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研究的可靠应用平台.
作者:王振忠;诸葛启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瘦素在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α 1-酸性糖蛋白(RA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疲分析(RIA)法分别检测63例女性RA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瘦素的水平,并与RAG、TNF-α、CRP等作相关分析.同时按有无活动、有无治疗及病程(分<5年和>5年)等分组分析.结果:63例女性RA患者瘦素含量为(13.18±2.29)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92±1.91)μg/L(P<0.01).血清瘦素水平与RAG存在相关性(P<0.05),而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瘦素水平在活动组和非活动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按接受治疗情况分治疗前、未使用强的松、加用强的松三组比较瘦素水平,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程<5年组瘦素含量为(17.38±2.29)μg/L,明显高于病程>5年组的(9.55±2.09)μg/L(P<0.05).结论:女性RA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AAG存在相关性,但与病情活动等其他因素无关,推测瘦素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炎症细胞因子,在RA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丽青;赵秘胜;张文辉;朱小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常规体外受精(IVF)完全受精失败和低受精随后周期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的临床结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5月,30例IVF完全不受精和12例IVF低受精不育夫妇分别在随后周期采取38个周期(A组)和17个周期(B组)ICSI治疗,同期因男性因素行第1周期ICSI治疗的281个周期作为对照(C组),比较三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三组间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A组的胚胎种植率为14.3%,明显低于B组和C组(29.5%和26.0%,P均<0.05).结论:IVF低受精患者在随后周期改行ICSI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IVF完全受精失败患者随后周期改行ICSI的胚胎种植率较低,表明其完全受精失败至少部分原因是由于卵子异常而导致胚胎发育潜能的下降.
作者:周玮;黄学锋;周颖;张巍;肖仕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冰片对卡马西平(CBZ)及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ECBZ)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方法:CBZ和冰片灌胃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血浆和脑、心、肾、肝、脾、肺、脂肪、骨骼肌等组织中CBZ及ECBZ的浓度,并计算有关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合用冰片使CBZ在脑、肺、肝、脾等组织前60min内的含量明显增高,在血浆、脑、骨骼肌、脾、脂肪组织的相对摄取率(Re)和峰浓度比(Ce)均大于1.ECBZ在血浆、心、脑、肝、肾、脾、肌肉、脂肪组织前60 min内的含量也明显增高,在脑、骨骼肌、脾、脂肪组织的Re和Ce均大于1.结论:冰片可提高CBZ和ECBZ在小鼠各组织中分布的靶向性.
作者:周红宇;陈醒言;黄成坷;蒋文高;胡国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科技论文是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载体,是反映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个地区、某个单位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评价,可以衡量该地区或单位的科研水平及综合实力,为发现和培养人才提供客观依据,为确定重点学科、制定科研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赵丽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反复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FS)是否能引起发育期大鼠脑损伤.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4)、高热对照组(HC组,n=19)及高热惊厥组(FS组,n=18).水浴法建立FS模型,每日诱导2次,共10次.采用HE染色观察FS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穗鞘、胶质细胞、缝隙连接、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FS组海马神经元发生变性和坏死.TUNEL染色可见FS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电镜观察可见FS组神经元出现胞膜皱缩,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密度增加,核膜内陷,胞核深染;线粒体肿胀、脊断裂甚至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肿胀,密度低;突触间隙增宽;髓鞘松解;胶质细胞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水肿.结论:频繁的FS发作可导致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
作者:闫秀梅;李光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B)、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基因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应用RT-PCR方法测定71例肝组织标本,包括对照组(C)12例,HCC组34例和癌旁组织(PTT)组25例的CB mRNA、uPA mRNA,uPAR mRNA表达,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HCC组CB mRNA、uPA mRNA、uPAR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C组和PT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TT组与C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B mRNA与uFA mRNA(R=0.805),CB mRNA与uPAR mRNA(r=0.786),uPA mRNA与uPAR mRNA(r=0.874)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1).结论:肝癌组织CB mRNA,uPA mRNA、uPAR mRNA均呈现高表达,它们之间可能相互诱导,协同促使肝癌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徐昌隆;郑君杰;薛战雄;黄智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在慢性低O2高CO2情况下,葛根素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线拉体途径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慢性低O2高CO2周组(H2w组)、慢性低O2高CO24周组(H4w组)、慢性低O2高CO24周+葛根素组(H4w+G组),每组10只.TUNEL,法检测PASMCs凋亡;免疫组化测定PASts线枉体细胞色素C(Cyt-c)释放量及胞浆Bcl-2、Bax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肺组织匀浆caspase 9酶活性.结果:①H2w组、H4w组和H4w+G组mPAP、RV/(LV+S),PAMT、PASMCs胞浆Bcl-2含量均显著高于N组(P<0.01),Cyt-c释放量、Bax含量及肺组织匀浆caspase 9酶活性均显著低于N组(P<0.01);H2w组、H4w组各级PASMCs和H4w+G组肺弹力型动脉和肺微细动脉PAS31Cs凋亡指数显著低于N组(P<0.01).②H4w+G组mPAP、RV/(LV+S)、PAMT、肺弹力型动脉和肺微细动脉PASMCs中Bcl-2含量均显著低于H4w组(P<0.01);弹力型动脉和肌型动脉PASMCs凋亡指数、Cyt-c释放量,肺组织匀浆caspase 9酶活性均显著高于H4w组(P<0.01);Bax含量在H4w+G组与H4w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葛根素有抑制慢性低O2高CO2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建的作用,促进PASMCs通过线粒体途径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丁城;王良兴;陈少贤;黄晓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感觉不持续的腕部不适3个月,桡侧三指半麻木,疼痛,有麻醒,醒后行甩手或搓手等活动后好转,于2005年10月21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倪佩琦;董海欣;王汛;邵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和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该类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结果: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对特异的MR特点:病变多同时累及多个脑叶,均为弥漫性生长,没有明确肿块形成,T1WI像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等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病变一般没有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到结节状或斑点状的强化.典型的病理改变是:肿瘤呈弥漫性生长,在疏松基质中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或肥胖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结构轻度增加,细胞核不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电镜下可见胶质纤维异常和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这类肿瘤的生长方式表现为弥漫性,具备恶性特征,但细胞分化较好,临床预后较好;其MR表现为良性特征;容易误诊.
作者:陈昆明;李剑敏;方周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的可行性.方法:将无痛人工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单用异丙酚麻醉,B组用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两组的异丙酚用量、注射痛、并发症、苏醒时间、术后宫缩痛评分和患者离院时间.结果:和A组比较,B组患者异丙酚的用量减少,注射痛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术后宫缩痛VAS评分较低.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麻醉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作者:华平安;徐旭仲;贯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显示免基底动脉的结果,为建立兔脑血管痉挛(CVS)动物模型奠定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20只),制备模型.按25 mg/kg氯胺酮加复方氮丙嗪针肌注麻醉后,经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Omnipaque 300 mgI/ml).使用GE Lightspeed pro(16层)多层面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兔基底动脉扫描,视野(FOV)9.6 cm,图像后处理工作站ADW4.2版本,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和大密度投影(MIP).结果:25只大耳白家兔行基底动脉MSCTA检查,成功率达100%;根据MIP测得实验兔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2 mm,横径平均1.56 mm;YR测得实验兔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0 mm,横径平均1.30 mm;本实验同时获得了SHA后免基底动脉痉挛的动态变化.结论:MSCTA是动态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新方法.
作者:陈伟建;王小同;杨运俊;谭显西;钟鸣;王勇;诸葛启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人群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1612 5A/6A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NA测序法检测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05例对照的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序列.结果:①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1612 5A/6A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5A/5A、5A16A、6A/6A)符合Hardy-Weinberg分布.②与对照组相比,心梗组的基质溶解素-1基因5A/5A和5A/6A基因型较多见,差异有显著性,P<0.01.⑦基因型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5A/5A或5A/6A基因型携带者患急性心肌梗死风险是6A/6A基因型的3.050倍(95%可信区间:1.653-5.627).结论: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1612 5A/6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急性心肌梗死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5A等位基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秋琦;徐力辛;陶志华;张怀勤;陈述开;林锡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对不同种抗茵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Kirby-Bauer法(以下简称K-B法)对92例H.pylori菌进行抗茵药物敏感实验.结果:H.pylori对甲硝唑敏感率达91.3%,对克拉霉素达92.3%,对阿莫西林达99.0%,对呋喃唑酮达99.0%,对阿奇霉素达95.6%,对左氧氟沙星达100%.结论: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仍是治疗H.pylori的首选药物,当以上药物耐药时,可以选用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阿奇霉素来代替.
作者:李爱芳;杜季梅;林刚;王尧杰;朱忠力;郑玉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07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患者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10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发生水中毒,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满意率述94.6%.93例月经过多患者中87例基本改善,6例稍有缓解,31例合并痛经患者中30例术后症状消失,1例痛经程度明显缓解,48例合并贫血患者均得到纠正.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作者:姜亚芬;吴国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16层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CCA)对不同成分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相关性,并评估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检查时间间隔1个月的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CCA齐备的影像资料,对发现的斑块根据成分划分为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和软斑块.以病人为单位根据斑块性质分别计算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以CCA与HDCT评价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及软斑块三者之狭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854,0.773,总体相关系数为0.610.以病人为单位,16层MDCT判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1.3%、80%、91.30%,80%;按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软斑块则分别为83.33%、77.78%、45.45%,95.4%;100%、100%、100%、100%;90.91%,91.30%、90.91%、95.45%.结论:MDCT冠状动脉造影对混合型斑块及软斑块造威的狭窄程度能作出较可靠的判断,但易过度评价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16层MDCT冠脉成像基本上能满足冠心病对可疑或中、低风险病人筛选性初步诊断的需要.
作者:余苔痕;吴恩福;姜亿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705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肝损害的发生率、肝损害程度以及对病程的影响.结果:70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288例合并肝损害,占40.9%,其中轻症胰腺炎165例,重症12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较轻症急性胰腺炙肝损害发生率高(分别为100%和28.3%,二者比较P<0.01).SAP肝功能损害较MAP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较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肝功能损害也更为严重.结论: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程度与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
作者:吴康为;吴金明;林春景;吴建胜;黄智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对课程的授课环节与考试环节实施分离的教考机制.目前大很多高校还是实行任课教师自己教学、自己命题、自己阅卷的传统模式,这种考试具有比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必须制定统一的考试标准,使考试模式统一化、标准化,以监控与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卢丽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初筛为Rh(D)阴性样本中弱D、Del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血型,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弱D,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用PCR-SSP法检测样本RhD基因8个外显子结构.结果:常规血清学初筛Rh(D)阴性60例中经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为弱D4例,占6.67%;56例Rh(D)阴性标本经吸收放散试验后确认13例为Del,占21.67%;对其中2例弱D和5例Del标本的D基因8个外显子检测都完整存在,排除了弱D、Del的10例Rh(D)阴性标本其基因检测有完全缺失和部分缺失两种可能.结论:为了临床输血安全,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或吸收放散试验检测是否为弱D或Del.
作者:林甲进;朱碎永;白植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给教育战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维度和思路.
作者:吕一军;张玮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