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潘永海;吴成亮;邵选
目的:探讨反复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FS)是否能引起发育期大鼠脑损伤.方法:5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4)、高热对照组(HC组,n=19)及高热惊厥组(FS组,n=18).水浴法建立FS模型,每日诱导2次,共10次.采用HE染色观察FS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穗鞘、胶质细胞、缝隙连接、毛细血管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FS组海马神经元发生变性和坏死.TUNEL染色可见FS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电镜观察可见FS组神经元出现胞膜皱缩,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密度增加,核膜内陷,胞核深染;线粒体肿胀、脊断裂甚至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肿胀,密度低;突触间隙增宽;髓鞘松解;胶质细胞水肿;毛细血管周围水肿.结论:频繁的FS发作可导致发育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
作者:闫秀梅;李光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的可行性.方法:将无痛人工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单用异丙酚麻醉,B组用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麻醉.观察两组的异丙酚用量、注射痛、并发症、苏醒时间、术后宫缩痛评分和患者离院时间.结果:和A组比较,B组患者异丙酚的用量减少,注射痛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术后宫缩痛VAS评分较低.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人流术麻醉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作者:华平安;徐旭仲;贯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不同性别左心室肥大(LVH)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112例ECG诊断为LVH患者根据ST-T改变分成劳损组,早期劳损组和正常组,对比ECG与超声心动图(UCG)指标在男女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UCG(+)与UCG(-)与ECG电压关系及男女性别的区别. 结果:劳损组与早期劳损组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男性劳损组电压与UCG指数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女性则无相关性.结论:男性患者ECG的QRS电压结合ST-T改变对LVH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对女性的准确性则较差.
作者:孙丽卿;张怀勤;管丽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对课程的授课环节与考试环节实施分离的教考机制.目前大很多高校还是实行任课教师自己教学、自己命题、自己阅卷的传统模式,这种考试具有比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必须制定统一的考试标准,使考试模式统一化、标准化,以监控与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卢丽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和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该类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结果: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对特异的MR特点:病变多同时累及多个脑叶,均为弥漫性生长,没有明确肿块形成,T1WI像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等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病变一般没有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到结节状或斑点状的强化.典型的病理改变是:肿瘤呈弥漫性生长,在疏松基质中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或肥胖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结构轻度增加,细胞核不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电镜下可见胶质纤维异常和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这类肿瘤的生长方式表现为弥漫性,具备恶性特征,但细胞分化较好,临床预后较好;其MR表现为良性特征;容易误诊.
作者:陈昆明;李剑敏;方周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国南方人群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1612 5A/6A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NA测序法检测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05例对照的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序列.结果:①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1612 5A/6A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5A/5A、5A16A、6A/6A)符合Hardy-Weinberg分布.②与对照组相比,心梗组的基质溶解素-1基因5A/5A和5A/6A基因型较多见,差异有显著性,P<0.01.⑦基因型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5A/5A或5A/6A基因型携带者患急性心肌梗死风险是6A/6A基因型的3.050倍(95%可信区间:1.653-5.627).结论:基质溶解素-1基因启动子1612 5A/6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急性心肌梗死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5A等位基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高秋琦;徐力辛;陶志华;张怀勤;陈述开;林锡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克隆大鼠离子通道相关蛋白(FXYD5)基因全长cDNA,构建携带FXYD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裁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中的功能作准备.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的方法获得全长cDNA,并插入到载体pGEM-T Easy中测序分析.将FXYD5基因cDNA克隆至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随后在BJ5183细茵中与骨架载体AdEasy-1同源重组.筛选阳性克隆,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重组载体磷酸钙-DNA共沉淀法转染AD293细胞,获得携带FZYD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结果:大鼠FXYD5基因全长cDNA被成功地克隆;FXYD5重组腺病毒载体被成功地构建.结论:运用细菌内同源重组的方法可以在大肠杆茵中快速高效地构建腺病毒载体;FXYD5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成功构建为探讨FXYD5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小旺;方飞;施翔翔;黄晓燕;张怀勤;杨德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我院门诊就诊人群6年前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变化,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分别收集2000年6-12月和2006年6-12月在我院的门诊就诊者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检测值.2000年4072例,其中男2441例,女1631例;2006年3704例,其中男1818例,女1886例,UA以>420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TG以>1.7 mmol/L为升高,TCH以>5.7 mmol/L为升高,对不同年龄男女人群高尿酸、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2%,其中男性为21.2%,女性为6.3%;2006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0.7%,其中男性为32.9%,女性为8.3%.2000年和2006年高TG患病率较接近,高TCH患病率明显下降.该两年高尿酸血症男性以40~49岁患病率高,女性以60岁以上患病率高,并且这个年龄段高TG和高TCH血症患病率也高,TG和TCH升高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因素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作者:刘存丽;陈筱菲;施建有;王薇薇;高志宏;袁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感觉不持续的腕部不适3个月,桡侧三指半麻木,疼痛,有麻醒,醒后行甩手或搓手等活动后好转,于2005年10月21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倪佩琦;董海欣;王汛;邵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显示免基底动脉的结果,为建立兔脑血管痉挛(CVS)动物模型奠定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20只),制备模型.按25 mg/kg氯胺酮加复方氮丙嗪针肌注麻醉后,经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Omnipaque 300 mgI/ml).使用GE Lightspeed pro(16层)多层面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兔基底动脉扫描,视野(FOV)9.6 cm,图像后处理工作站ADW4.2版本,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和大密度投影(MIP).结果:25只大耳白家兔行基底动脉MSCTA检查,成功率达100%;根据MIP测得实验兔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2 mm,横径平均1.56 mm;YR测得实验兔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0 mm,横径平均1.30 mm;本实验同时获得了SHA后免基底动脉痉挛的动态变化.结论:MSCTA是动态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新方法.
作者:陈伟建;王小同;杨运俊;谭显西;钟鸣;王勇;诸葛启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感染穿通支原体(Hpe)后其超微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对53例胃癌患者的血液和肿瘤组织进行Mpe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取5例Mpe检出阳性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以及5例Mpe阴性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在电镜下进行观察比较.结果:53例胃癌患者中17例检出阳性(32.1%,17/53),与非肿瘤对照组(1.6%,1/6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现Mpe检出阳性胃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表现为部分癌细胞间连接稀疏,细胞膜溶解缺损,线枉体空泡变性,内质网扩张,少数细胞溶解坏死,而凋亡现象减少;在Mpe检出阴性的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未能见到Mpe颗粒,见肿瘤细胞正常凋亡.结论:胃癌患者中穿通支原体检出率显著增高,穿通支原体阳性肿瘤组织电镜下见溶解坏死.
作者:黄颖鹏;方周溪;黄金伟;周丽萍;蓝升红;温秀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16层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CCA)对不同成分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相关性,并评估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检查时间间隔1个月的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CCA齐备的影像资料,对发现的斑块根据成分划分为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和软斑块.以病人为单位根据斑块性质分别计算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以CCA与HDCT评价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及软斑块三者之狭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854,0.773,总体相关系数为0.610.以病人为单位,16层MDCT判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1.3%、80%、91.30%,80%;按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软斑块则分别为83.33%、77.78%、45.45%,95.4%;100%、100%、100%、100%;90.91%,91.30%、90.91%、95.45%.结论:MDCT冠状动脉造影对混合型斑块及软斑块造威的狭窄程度能作出较可靠的判断,但易过度评价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16层MDCT冠脉成像基本上能满足冠心病对可疑或中、低风险病人筛选性初步诊断的需要.
作者:余苔痕;吴恩福;姜亿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主动脉食管瘘(Aortoesophageal fistula,AEF)是一种少见且预后凶险的疾病,发生率约为2%,由法国Dulreuil于1818年首次报告[1].
作者:叶光华;喻林升;张益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各种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要求有良好的肌松,以往采用区域神经阻滞、镇静加短效肌松剂等方法完成手术.但臂丛阻滞有3%~30%阻滞不全[1],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会感到紧张和恐惧.
作者:陈爱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黄芪地黄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HSPS)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儿血清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GMC)增殖的影响及IL-6、TNF-α水平变化.方法:收集HSPN 80例,随机分成两组,西医组40例,中西医结合组40例(西医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黄芪地黄汤),并建立正常儿童对照组30例.用药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患儿缓解半并测定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血清对rGMC增殖的影响.结果:治疗前,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的IL-6、TNF-α水平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3个月疗程后,中西医结合组总缓解率为87.5%,西医组疗效总缓解率为60%,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组IL-6水平基本降至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TNF-α水平有下降,西医组IL-6及TNF-α水平仅略有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及P<0.01).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体外培养rGMC的OD值相比,治疗前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均有增高(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无差别,而西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更有效地下调IL-6、TNF-α水平,减少系膜细胞增殖,黄芪地黄汤的疗效可能与减轻系膜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林瑞霞;杨青;陈敏广;庄捷秋;陈晓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异常增生性疾病,机制不清,治疗效果差.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7年6月间应用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 14例,其中中危组(中危Ⅰ+Ⅱ)10例,高危组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金旸缙;赵敏蕾;陈延杰;陈玉;李淋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冰片对卡马西平(CBZ)及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ECBZ)在小鼠体内分布的影响.方法:CBZ和冰片灌胃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血浆和脑、心、肾、肝、脾、肺、脂肪、骨骼肌等组织中CBZ及ECBZ的浓度,并计算有关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合用冰片使CBZ在脑、肺、肝、脾等组织前60min内的含量明显增高,在血浆、脑、骨骼肌、脾、脂肪组织的相对摄取率(Re)和峰浓度比(Ce)均大于1.ECBZ在血浆、心、脑、肝、肾、脾、肌肉、脂肪组织前60 min内的含量也明显增高,在脑、骨骼肌、脾、脂肪组织的Re和Ce均大于1.结论:冰片可提高CBZ和ECBZ在小鼠各组织中分布的靶向性.
作者:周红宇;陈醒言;黄成坷;蒋文高;胡国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胶原酶Ⅳ尾壳核内注射,探索建立一种稳定的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配到Ⅳ型胶原酶注射0.5 U组(A组,15只)、0.75 U组(B组,15只)及1.0 U组(C组,15只).制作脑出血模型后24 h、72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检测肢体功能缺损情况.通过多媒体病理图像分析仪测定脑血肿体积大小,并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除A组1例外其余大鼠均形成明显血肿,C组形成血肿体积大.3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以C组脑出血术后72h明显.但C组术后72 h病死率达73.3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4 h、72 h神经功能评分及血肿体积在A、B、C 3组间作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脑血肿区组织病理学观察表现为典型的脑出血改变.结论:0.75 U Ⅳ型胶原酶尾壳核内注射可以诱导建立稳定的重度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该模型肢体功能缺损明显,存活率高,能作为促进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研究的可靠应用平台.
作者:王振忠;诸葛启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时睾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睾酮合成功能的改变.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后一组给以高脂饮食加小剂量(25 mg/kg)链脲佐茵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后处死.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睾丸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逆转录-PCR法检测睾丸组织类固醇激素合成灵敏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regulatory proteins,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及17a-羟基化酶/17,20-裂解酶(P450c17)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黄体生成素(leutelnizing hormone,LH)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光镜下主要表现为Leydig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透射电镜下主要见到Leydig细胞萎缩;睾丸组织的StAR mRNA和P450scc mRNA含量糖尿病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450c17含量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中睾酮和LH含量降低(P>0.05).结论:成年期2型糖尿病可以引起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功能降低,形态结构改变.
作者:陈锡文;吴晓烨;方周溪;陈国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为葫芦科苦瓜属植物,因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人们已成功地从苦瓜中提取了数种蛋白质,其中MAP30(Momordica anti-HIV protein of 30 kD)为1990年Lee等[1]从苦瓜的种子及果实中纯化得到的碱性蛋白.
作者:叶爱芳;尹丽慧;熊术道;吴建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