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纹理分析在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孙振国;汪秀玲;朱辉;赵厚亮

关键词:原发性脑淋巴瘤, 高级别胶质瘤, 纹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MRI图像纹理分析对鉴别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HG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原发性脑淋巴瘤与18例HGG患者的MRI表现,并对T1WI增强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分别得到熵值、偏度、峰度及异质性等相关参数.结果 原发性脑淋巴瘤好发于深部脑组织,如胼胝体区、额叶及基底节区,在MRI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zWI呈等、稍高信号,边界较清,增强后多呈均匀明显强化;HGG在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多伴有囊变、坏死及出血成分.原发性脑淋巴瘤与HGG比较,多发病灶、强化方式和累及中线特征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纹理分析脑淋巴瘤组和HGG组中T1WI增强图像,脑淋巴瘤组的熵值与异质性参数低于HGG组的熵值与异质性参数,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纹理分析异质性参数明显优于熵值;当异质性参数Cut-off点取0.175时,鉴别诊断脑淋巴瘤与HGG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为86.7%、94.4%和90.9%.结论 纹理分析的熵值、异质性参数结合常规MRI平扫和增强表现,对鉴别原发性脑淋巴瘤与HGG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5年本院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40例BS患者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 BS可侵犯脊柱任何部位,以腰椎多,易累及L4椎体,受累椎体骨膜增厚,边缘性骨质破坏伴有骨质增生硬化,使椎体边缘呈“花边椎”改变,小破坏区无死骨,破坏范围较大时可见死骨,椎体形态变化不大,椎间盘破坏轻,椎周脓肿局限无流注,其内无钙化,多不累及腰大肌.结论 B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CT及MRI能为BS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白玉凤;牛娟琴;叶建军;陈纲;马强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肾上腺神经纤维瘤二例

    例1 女,28岁,体检发现右侧肾上腺包块入院.自诉无症状及体征,血压:111/81 mmHg,血K:3.8 mmol/L,血Na:138.1 mmol/L,血Cl:109.5 mmol/L,血Ca:1.97 mmol/L,尿常规(-),系统回顾无特殊.超声:右侧肾上腺区域约5.0 cm×4.0 cm ×6.8 cm稍低回声团块;CT增强扫描(图1A ~D)右侧肾上腺区见类圆形肿块影,约6.8 cm ×5.3 cm×7.0 cm,边界可见,密度欠均匀,注入对比剂后扫描肿块影中度强化,其内见小血管影穿行,CT值动脉期:57 HU,静脉期:69 HU,延迟扫描120 s:82 HU.左侧肾上腺未见异常.

    作者:刘玉建;仲建全;冯浩;杨靖;彭钰;张永涛;何朝梁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磁共振DTI参数与肢体肌力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与肢体肌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6例,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2周进行DTI扫描,重组皮质脊髓束(CST),并根据CST完整性分为1~4级,并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FMS)评分评估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2周以及末次随访(≥18个月)的肌力,分析DTI参数与肌力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不同CST分级的脑出血患者其病变侧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为1级>2级>3级>4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和末次随访时CST 1~2级患者的FMS评分显著高于3~4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和2级之间的F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时不同CST分级的脑出血患者其病变侧FA值为1级>2级>3级>4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和末次随访时不同CST分级患者的FMS评分为1级>2级>3级>4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病变侧的FA值与入院时的FM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653,P=0.012),而与末次随访时的FMS无显著相关性(r=0.326,P=0.053).入院2周时病变侧的FA值与入院时的FM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FMS均呈显著正相关(r=0.598,0.523,P=0.016,0.025).结论 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参数与患者的肌力均有关,与入院时相比,入院后2周的DTI参数与患者的肌力恢复的关系更为密切.

    作者:陈惠;冷桂香;刘少强;陈姝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观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图像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总结该病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肝左、右叶同时累及的多发病灶并伴有肝内及肺内多发转移.病灶大径1.3 ~15.8 cm,其中直径<4 cm者7例,直径>10 cm者5例.平扫11例呈低或等密度,其中9例密度不均,5例内可见CT值约-10~-30 HU的脂肪密度影,且均出现在直径>10 cm的病灶中.增强扫描,8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轻度强化,病理证实透明细胞比例较高;4例动脉期明显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组织,门静脉期呈相对低密度,病理证实透明细胞比例相对略低.5例肿瘤内见结节状强化的软组织密度影.6例可见环形的包膜样强化.结论 PCCCL因其透明细胞比例不同,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但CT检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特点,CT表现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终诊断仍需结合病理.

    作者:王夏婉;刘星雨;高剑波;柴亚如;李秋雨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扩散峰度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评价扩散峰度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以来至2016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扩散峰度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应用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QUADAS条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纳入研究的相关数据信息.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Meta分析合并诊断效应量及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研究病灶共265个,汇总加权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8(95% CI0.81 ~0.93)、0.87(95% CI0.81~0.91)、52.49(95% CI17.36 ~ 158.67)、6.25(95% CI3.17~12.32)、0.16(95% CI 0.08 ~0.36);SROC曲线AUC为0.9439.结论 扩散峰度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红林;方进;蔡湘怡;邹亚妮;胡钰;周全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腹膜间皮瘤(PM)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或)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8例PM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18例PM的CT表现为:(1)恶性PM 13例,其中弥漫型10例,局限型3例;10例弥漫型表现为腹膜、肠系膜及网膜不规则增厚,9例伴腹腔积液;4例腹膜、肠系膜呈肿块状、斑片状增厚,3例肠系膜、网膜呈“饼状”、“污垢状”增厚,3例腹膜呈多发小结节状增厚;6例增强扫描后增厚的腹膜、肠系膜及网膜明显强化;3例局限型表现为腹腔巨大孤立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伴壁结节,2例增强后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2)良性囊性PM 3例,表现为单囊性或多囊性液性密度肿块,囊壁薄而均匀,2例增强扫描后无强化;(3)高分化乳头状PM 2例,表现为附件区不规则囊实性肿块,1例伴钙化灶及少量盆腔积液,1例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结论 PM的CT表现多样,恶性者有一定的相对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和鉴别诊断,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胡浩;吴恩福;黄文;张文娟;周利华;彭俊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原发性性腺外内胚窦瘤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内胚窦瘤(EST)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性腺外ES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临床、CT及MRI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前纵隔5例,腹膜后1例,骶尾部8例,颅脑3例.男7例,女10例.CT及MRI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及信号不均匀,13例为实性肿块,4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度-高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10例瘤体内可见走行迂曲的线状或条状血管影.17例行血清学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组织形态多样,间质排列成疏松的网状结构,其内可见S-D小体,嗜酸性小体.结论 原发性性腺外ES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再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AFP检查等资料有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作者:付芳芳;刘冬;张继良;王梅云;朱绍成;史大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纹理分析在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RI图像纹理分析对鉴别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HG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原发性脑淋巴瘤与18例HGG患者的MRI表现,并对T1WI增强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分别得到熵值、偏度、峰度及异质性等相关参数.结果 原发性脑淋巴瘤好发于深部脑组织,如胼胝体区、额叶及基底节区,在MRI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zWI呈等、稍高信号,边界较清,增强后多呈均匀明显强化;HGG在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多伴有囊变、坏死及出血成分.原发性脑淋巴瘤与HGG比较,多发病灶、强化方式和累及中线特征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纹理分析脑淋巴瘤组和HGG组中T1WI增强图像,脑淋巴瘤组的熵值与异质性参数低于HGG组的熵值与异质性参数,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纹理分析异质性参数明显优于熵值;当异质性参数Cut-off点取0.175时,鉴别诊断脑淋巴瘤与HGG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为86.7%、94.4%和90.9%.结论 纹理分析的熵值、异质性参数结合常规MRI平扫和增强表现,对鉴别原发性脑淋巴瘤与HGG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振国;汪秀玲;朱辉;赵厚亮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双源CT低剂量成像结合纯化单能谱技术在超重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能量成像模式下纯化单能谱技术在改善超重者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方法 将120例受检者随机均等分为两组,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B组采用双能量成像模式,图像重组均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法);将B组数据按6个单能谱keV水平(65 keV、70 keV、75 keV、80 keV、85 keV、90 keV)进行重组.测量各组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开口水平)管腔内的CT值、噪声值(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单能谱keV水平各指标,选择佳keV;比较佳keV水平的B组与A组间各测量指标及辐射剂量.结果 B组不同keV水平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开口处)CT值、SD、SNR、CN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 keV水平有较高的CT值且SNR及CNR值高,同时降低了SD,故选择75 keV为佳单能谱图像;75 keV水平B组的CT值、SNR及CNR显著高于A组,SD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图像主观评分为(4.63±0.25)分,B组为(4.79±0.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辐射剂量(ED)为(3.3±0.4) mSv,A组为(6.8±0.7) 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双能量低剂量成像条件下,佳单能量谱keV水平为75 keV时能够提高超重者的图像质量.

    作者:肖虎;潘存雪;刘文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宝石能谱CT成像对结直肠管状腺癌分化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能谱参数观察和分析,初步探讨能谱CT对结直肠管状腺癌分化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结肠镜或术后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管状腺癌共45例,按照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中分化组26例、低分化组19例,应用GE宝石能谱CT在能谱扫描模式(GSI)下行数据采集.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腹GSI动脉期、门静脉期及静脉期三期扫描,运用能谱分析软件进行能谱图像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病灶的碘浓度、水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比(NIC)、有效原子序数及病灶在各期能谱曲线斜率K值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各能谱参数评定结直肠癌(CRC)分化程度的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佳诊断阈值及Youden指数,评估各项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能谱参数比较,发现中分化组动脉期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斜率K值的绝对值均高于低分化组,且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其他两期所见能谱各参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水浓度三期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K值的AUC分别为0.723、0.772、0.750和0.769,当其诊断阈值分别设为>5.85(100 μg/ml)、>0.08、>7.95、<-1.04时,其判定结直肠管状腺癌中、低分化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3%、52.6%)、(88.5%、73.7%)、(92.3%、68.4%)、(73.7%、88.5%).结论 动脉期能谱CT多参数对结直肠管状腺癌中、低分化有一定价值,特别是NIC具有更加可靠的诊断效能.

    作者:石义志;杨明慧;邱晓明;柯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评估

    目的 探讨双能CT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胰腺癌评估中替代常规真实平扫(TNC)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胰腺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能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图像经双能软件处理得到VNC图及碘分布图(碘图).比较TNC、动脉期虚拟平扫(AVNC)、实质期虚拟平扫(VVNC)三组图像中胰腺癌组织的CT值、标准差值(SD)、信号噪声比(SNR);比较三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以及对胰腺癌的检出敏感性差异.结果 胰腺癌组织AVNC及VVNC的CT值与TNC的CT值呈正相关(动脉期r=0.793,实质期r=0.555);TNC、AVNC和VVNC三组图像中胰腺癌组织的CT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NC、AVNC、VVNC,SD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NC、VVNC、AVNC,SNR值由大到小依次为AVNC、VVNC、TNC,分别两两比较三组病灶的CT值、SD及SNR值,三者TNC与AVNC及VVNC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VNC与VVN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观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图像对胰腺癌检出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能CT所得VNC图像质量完全能满足诊断要求,可以代替以往动态增强扫描中作为基线的常规平扫,碘图具有额外的价值.

    作者:张宏霞;茅国群;敖炜群;杨光钊;程有根;李嘉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血管、腹膜及肠系膜源性急腹症的MSCT诊断

    目的 探讨血管、腹膜及肠系膜源性急腹症的MSCT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影像及临床证实的血管、腹膜及肠系膜源性急腹症MSCT平扫、增强及多种后处理技术成像资料.结果 动脉瘤破裂并假性动脉瘤6例,发生在腹主动脉4例,腹腔干、左髂总动脉各1例;CT平扫表现为紧贴主动脉壁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对比剂自主动脉腔溢出壁外进入动脉瘤外的血肿包块;腹主动脉夹层8例,CT增强7例见真假“双腔”,1例见腔内新月形无强化的稍高密度影,提示壁内血肿;血管栓塞16例,包括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6例,肾动脉栓塞3例,脾动脉栓塞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5例,CT平扫2例表现为相应动脉或静脉内稍高密度影,3例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均呈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肠系膜扭转3例,CT增强扫描示肠系膜及其血管呈“旋涡征”改变;肠系膜脂膜炎2例,肠系膜密度增高呈雾状,周边见“假包膜征”,病变中可见“脂环征”及多发小结节;原发性化脓性腹膜炎2例,表现为腹腔积液、积气,网膜、肠系膜密度增高、水肿,腹膜多发脓腔形成.结论 MSCT增强及CTA重组是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重要技术;合适的窗宽、窗位可以增加腹膜、肠系膜源性急腹症疾病诊断信息;肠系膜局部雾状密度增高,其中多发小结节影及纤维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有“假包膜征”和“脂环征”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依据.

    作者:梁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弥漫性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表现一例

    患者 女,39岁.3个月前因一过性腹痛到医院行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病变.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体力、饮食及二便均正常.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 14 U/L、谷草转氨酶(AST)21U/L、血清白蛋白(ALB)40.8 g/L、碱性磷酸酶(ALP) 105 U/L,甲胎蛋白4.48 ng/ml,癌胚抗原2.24ng/ml,CA199 7.7 U/ml,HbsAg(-),Anti-HCV (-).

    作者:马风荣;周刚;李霞;谢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肝脏炎性假瘤“厚壁圆环中心点”征CT与MR表现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TL)“厚壁圆环中心点”征的CT与MR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经病理诊断(8例)及临床诊断(9例)的IPTL共17例常规肝脏CT及/或MR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综合分析病灶的形态及密度/信号表现.结果 (1)全部病例病变影像形态学均可分为两部分,即“厚壁圆环”和“中心点”.“厚壁圆环”表现:厚壁结构占病灶大部;部分/全部呈较明显类圆形,内外缘较清晰;呈多层不同厚度、欠规则同心环状,但整体厚度较均匀一致;呈渐进性强化.“中心点”表现:中心区仅占小部分或呈近似点状;每个病灶内可为一点或多点;各期无强化.(2) 17例患者中单发11例,双发或多发6例、其中2例弥漫多发.(3)单发或散在多发“厚壁圆环中心点”14例,多个该结构融合(7例,其中部分病例为多发病灶中的部分融合).(4)病变各部无固定CT密度值或MR信号特征.(5)病理证实的8例占同期纳入研究的IPTL病例的21.6% (8/37).结论 “厚壁圆环中心点”征是部分IPTL的一个较特异影像征象,能否作为IPTL的一种独立影像分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见增;胡海东;王巍巍;董景辉;安维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脑功能网络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早老性痴呆,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介于正常老年人的认知改变和AD患者的早期改变之间,属于过渡阶段.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1](amnestic MCI,aMCI)是MCI的一个亚型,以记忆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伴有或无其他认知领域的功能障碍(如注意力、执行能力和视觉空间能力等),具有进展为临床AD的高风险.

    作者:吴娟;顾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后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 女,25岁,因左后背痛2个月,加重1个月,气急、胸闷5天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后背阵发性疼痛,可忍受,自行缓解,与体位呼吸无关,无发热、咳嗽.于1个月后患者自觉疼痛加重,平躺为甚,难以忍受,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并出现左乳头下胸壁皮肤麻木、疼痛,活动时和左侧卧位时胸闷、气急.该患者无任何既往史.体检:肩胛骨内侧缘左后第5、6肋间叩诊浊音,两肺呼吸音清,未触及摩擦感.

    作者:魏江漫;韩长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肾上腺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 女,61岁,体检发现右侧肾上腺占位3周入院.无头晕、头痛,无心悸、多汗、身体乏力等不适,无特殊病史.专科情况:双肾区无红肿,双肾下极无触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无明显压痛.体格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肖玉辉;黄俊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128层螺旋CT CARE kV联合SAFIRE技术在肺动脉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智能佳kV扫描技术(CARE kV)联合正弦图确定迭代重组(SAFIRE)算法,对CT肺动脉成像(CTPA)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行CTPA检查的患者60例,均采用128层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 AS+,Siemens,Germany)进行扫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管电压120 kV,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 Dose 4D),参考管电流150 mAs.试验组:开启CARE kV,参考管电压120kV,参考管电流150 mAs.对照组图像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组,获得A方案图像;试验组图像分别采用FBP和SAFIRE(重组强度选择3)重组,获得B方案和C方案图像.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吸收剂量(ED).测量肺动脉强化CT值,椎旁肌CT值及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由两名工作10年以上的影像学专家采用双盲法,根据肺动脉强化程度、肺及纵隔结构的显示情况(包括轴位图、MIP图和MPR图)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C三种方案图像的CT值、背景噪声、SNR、CNR,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3种重组后图像的主观评分,组内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ED分别为(2.0±0.7)mSv、(2.9±0.5)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665,P<0.001),前者较后者下降约31.03%.A、B、C方案重组后图像主观评分和背景噪声分别为(4.30±0.47)、(4.27±0.45)、(4.67±0.48)分和(9.38±1.12)、(9.96±1.59)、(6.82±1.18)HU,其中A和B方案图像的主观评分及背景噪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84,P=0.776;F=48.268,P=0.093),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和C:Z=-2.818,P=0.005:F=48.268,P<0.001.B和C:Z=-3.079,P=0.002;F=48.268,P<0.001).A、B方案之间及A、C方案之间的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B、C方案图像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方案图像的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C方案图像的SNR和CNR均高,B方案次之.结论 与常规120 kV扫描模式相比,采用CARE kV扫描技术联合SAFIRE重组算法不仅能有效降低CTPA检查的辐射剂量,又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赵洁;余建明;雷子乔;廖佳;孔祥闯;杨明;罗昆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覆膜支架弹性回直致TIPS分流道失功能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弹性回直致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分流道失功能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31例行介入下分流道修复患者资料.根据两次介入手术DSA影像资料对比将31例患者分为弹性回直组(A组=16例),与非弹性回直组(B组=15例).37例TIPS术后随访时间超过2年且分流道通畅患者设为对照组(C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测量覆膜支架肝静脉端、门静脉端与肝实质分流道的夹角分别记为α、β角,观察各组覆膜支架肝静脉端覆盖情况.结果 A组一期通畅时间(18.9±14.6)个月,B组一期通畅时间(4.0±4.8)个月,C组随访时间为(30.6±5.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性别、年龄、TIPS适应症、肝硬化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β角167.2°±8.9°,B组β角164.5°±21.3°,C组β角175.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A组44%覆膜支架覆盖至肝静脉开口,B组67%覆膜支架覆盖至肝静脉开口,C组92%覆膜支架覆盖至肝静脉开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β角(OR=0.929,P=0.010)、覆膜支架覆盖至肝静脉开口(OR=0.100,P=0.002)与TIPS分流道失功能相关.结论 覆膜支架弹性回直是TIPS术后中远期分流道失功能的主要因素.覆膜支架门静脉端弯曲角度过大、覆膜支架肝静脉端长度过短是覆膜支架弹性回直致分流道失功能的重要原因.

    作者:陈斯良;胡朋;林志鹏;赵剑波;陈勇;何晓峰;李彦豪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层螺旋CT扫描胸部影像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M SCT胸部影像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 搜集PSP 45例及性别、年龄匹配胸部无明确病变(对照组)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SSP)患者各45例.测量前两组第六肋骨(6th)倾斜度、气管分叉平面胸廓内径,观察肋骨内突(PRIL)、肺气肿样改变(BB)及气胸组胸膜孔情况.组间变量值和计量数差异分别采用t和x2检验.结果 PSP组与对照组6th倾斜度分别为:(54.5±16.8)°、(65.6±17.5)°(t=6.79,P<0.05);10 ~19岁、20 ~29岁和30~39岁气管分叉平面胸廓横径/前后径值分别为:2.65±1.24、2.58±1.02、2.61±1.12和2.04±0.74、2.08±0.87、2.05±0.78(t =4.28、4.05、4.39,P值均<0.05);PRIL、BB检出例数分别为:25和10例(x2=8.16,P<0.05);35和4例(x2=40.72,P<0.01).PSP和SSP胸膜孔检出率分别为26.67%和6.67%(x2 =5.12,P<0.01).结论 胸廓扁平、PRIL、BB及胸膜孔为PSP特征影像,胸廓扁平增加跨肺压利于BB形成,PRIL增加胸膜压迫磨损,易致BB破裂或胸膜薄弱漏气形成PSP及胸膜孔.

    作者:朱小东;曹和涛;苏海兵;高小红;谢留海;曹勇;杨卫;王美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