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姗;任翠萍;李莹;李见见;肖翠萍;李飞
目的 探讨左前降支心肌桥(LAD-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冠状动脉CTA资料823例,其中LAD-MB完全包绕型199例(A组)、不全包绕型55例(B组),无MB者569例(C组).利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等三维技术显示LAD-MB,统计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观察LAD斑块特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x2检验.结果 LAD-MB 254例,发现MB 269处,近、中、远段分别为3(1.1%)、246(91.5%)、20(7.4%)处.A、B、C组中LAD、PDA、LCX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51.8%、47.3%、47.5%;32.2%、25.5%、28.1%;29.6%、20%、20.9%;A组、B组在LAD-MB近侧段、MB段、MB远侧段的硬化发生率分别为51.8%、0.5%、4.5%;47.3%、0%、1.8%;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无差异(P>0.05).A、B、C组LAD近段、中段、远段硬化发生率分别为44.7%、19.1%、2.5%;36.4%、20%、1.8%;40.2%、26.7%、0.5%;A+B组与C组比较,近段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中段、远段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LAD-MB的存在不影响冠状动脉各支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其LAD斑块分布MB近侧段多于MB段及MB远侧段.与对照组比较,斑块发生率LAD中段低、而远段高,后者可能导致左心室心尖及下壁的缺血.
作者:李菊香;应彩云;康江河;段少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分化肝癌(WHCC)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肝胆特异期的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HCC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行肝脏平扫及Gd-EOB-DTPA增强多期扫描.结果 15例中,12例单发,3例多发,共19个病灶.肝胆特异期,根据病灶信号强度,分为3型.Ⅰ型3个,病灶内见斑片状、环形等、稍高信号;Ⅱ型13个,病灶呈稍低信号;Ⅲ型3个,病灶为低信号.肝胆特异期对病灶边界显示较常规扫描更清楚.结论 肝胆特异表现WHCC的Gd-EOB-DTPA大多能摄取一定量对比剂,对诊断WHCC可能有帮助.
作者:杨新官;刘光俊;何敏丽;胡玉芳;戴文海;邱维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研究脾静脉(S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动脉期SpV强化而SMV未强化的16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门静脉主干内SpV与SMV血流的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门静脉左支(LPV)与门静脉右支(RPV)、肝脏左叶与右叶CT值;分析SpV和SMV的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脏内的分布区域及规律.结果 (1)SpV和SMV血流在门静脉主干内分布情况:分层分布(A组)占61.81% (102/165);螺旋形分布(B组)占24.85% (41/165);紊乱分布(C组)占13.33% (22/165).(2)动脉期LPV的CT值>RPV占84.24%(139/165),<RPV占15.76% (26/165),肝脏左叶CT值>右叶占85.45%(141/165),<右叶占14.55% (24/165);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组内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V和SMV血流在肝门静脉内存在分层分布、螺旋形分布、紊乱分布.84.24%的患者SpV血液主要流入LPV进入肝左叶,SMV血液主要流入RPV进入肝右叶.
作者:周永霞;吕发金;李晓燕;张翱;胡勇;胡良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Ts)的MRI特征,提高PTs与纤维腺瘤(FAs)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行MRI检查的PTs患者10例及FAs患者33例,分析其MRI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10例PTs中,术后病理诊断良性2例,交界性8例.叶状肿瘤具有短期内明显增大病史,在大横径、深分叶、T1WI上存在高信号区域、T2囊性成分、低信号的分隔、不均匀强化、增多的血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与FAs有统计学差异(P =0.026).在T2WI信号、胆碱(Cho)峰值上,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PTs和FAs在MRI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有助于PTs的正确诊断.
作者:毛怡;张伟国;徐琰;陈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伴肠腔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伴肠腔内出血患者64排螺旋CT的影像表现特点,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CT扫描及CTA重组对图像进行分析,重组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7例患者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小肠肠管内小圆形高密度影,周围可见线样高密度影(4例位于空肠,2例位于回肠,1例位于结肠),静脉期高密度影范围增大、密度减低.5例显示病变区肠管管壁增厚,2例病变区肠管周围可见少量渗出性改变.7例患者CTA检查显示肠系膜微小动脉瘤存在(直径0.4~0.8 cm),其中1例显示多发微小动脉瘤.结论 MDCT双期增强扫描及CTA重组对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合并肠腔内出血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成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刘辉佳;张雪宁;夏庆来;彭景;李桂来;励贺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 女,57岁.以双眼视力减退半年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进行性减退,右眼为重.体检:视力左眼0.5,右眼0.5米内数指,眼底检查见视盘颞侧颜色变淡,边界清.MRI检查:鞍区不规则团块状占位,约27 mm×26 mm×28 mm,边界清晰;病灶信号不均匀,呈等T1、短T2信号,内有点状长T1、长T2信号;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明显受压上移,垂体后叶高信号及垂体柄未见明确显示(图1、2);DWI序列呈不均匀低信号(图3);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4).
作者:王姗;任翠萍;李莹;李见见;肖翠萍;李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胆囊腺瘤(AG)及其局部癌变的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AG患者的MRI资料,其中5例局部癌变.由2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分别独立进行图像分析,观察肿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信号、强化程度、肿瘤与胆囊壁的关系及伴随情况.结果 18例中位于胆囊体部10例,底部7例,颈部1例;单发病灶15例,多发3例.13例AG中,大径<0.5 cm2例,均呈乳头状,表面光整,动脉期呈轻度均匀强化.0.5 ~1 cm4例,乳头状和椭圆形各2例;表面光整1例,表面不光整并桑葚征3例;动脉期轻度均匀强化1例,中度均匀强化3例.> 1cm7例,乳头状1例,椭圆形和菜花状各3例;表面均不光整,并可见桑葚征;增强扫描动脉期中度均匀强化6例,明显强化1例.所有病灶均为窄基底,在T1WI和T2WI上为均匀等信号.5例AG局部癌变病灶(大小?),椭圆形1例,菜花状4例;边界光整1例,表面不光整并桑葚征4例;窄基底2例,宽基底3例.在T1WI和T2 WI上均为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3例,侵犯肝脏1例.结论 胆囊内窄基底肿块伴桑葚征,应考虑AG的诊断;若病灶局部基底增宽、桑葚征减少、明显不均匀强化、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周围组织侵犯,需考虑AG癌变的可能.
作者:张超;陈璐;余日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鉴别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结节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本院超声首诊提示前列腺结节(性质待查)并行3.0 T MRI常规三平面T2 WI扫描患者91例,并严格排除20例不符合标准患者,终纳入PCa(n =33)、BPH(n =38)71例,年龄50~84岁,平均(62.8±7.52)岁;71例患者均行前列腺能谱成像.(1)图像处理:参照MRI定位前列腺结节,2名观察者独立测量前列腺结节的单能量、混合能量图CT值、有效原子序数,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2)数据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PCa和BPH的单能量CT值、混合能量CT值与有效原子序数之间的差异;分别按斜率=(CT40 keV-CT100 keV)/60计算两组结节在40~90 keV条件下能谱曲线斜率,其差异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比较;绘制不同能量与有效原子序数ROC曲线,并计算相应AUC值和95%CI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显示70~90 keV单能量显示解剖较好;PCa和BPH所测CT值及斜率均符合正态分布;BPH与PCa在40 ~80 keV时差别较明显.PCa与BPH在40 ~ 70 keV的单能量CT值存在统计学差异[40 keV(t=5.507、P=0.000)、50 keV(t=5.453、P< 0.000)、60 keV(t =4.422、P=0.0003)、70 keV(=2.889,P=0.0094)];但在80 ~140 keV时显示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混合能量比较BPH与PCa无统计学差异(t=0.8883,P=0.3953);有效原子序数间比较BPH与PCa具有统计学差异(t=3.869,P=0.001);能谱曲线斜率Mann-Whitney U比较,40 keV (U=64、P=0.000)、50 keV(U=63、P=0.0002)、60 keV(U=65、P=0.0003)、70 keV(U=71.5、P=0.0005)、80 keV(U=83、P=0.0005)、90 keV(U=63、P=0.000)均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显示40 keV、50 keV、有效原子序数均有较高准确性,对应的AUC均>0.9;80~ 100 keV有低准确性(AUC 0.5 ~0.7);110 ~ 140 keV无诊断价值(AUC <0.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鉴别明确病灶部位PCa与BPH结节的良恶性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邓明;王良;张进华;李拔森;蔡杰;闵祥德;冯朝燕;可赞;胡志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近年来肺部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囊性纤维化等.根据WHO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有近6500万人是中重度的COPD患者,超过23500万人为哮喘患者,并且大部分为儿童.肺功能检测(PFT)仍是目前诊断COPD金标准,但对其早期诊断不敏感,并且不能提供肺结构定位信息.肺部X线摄影仅得到肺结构信息.多层螺旋CT虽能提供肺功能信息,但对COPD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且有较强辐射风险.SPECT、PET对肺癌诊断应用较广,能得到其功能信息,但空间分辨率较低,不能用于COPD的诊断.由于肺组织质子含量低,且磁场不均匀,使得常规MR的信号低;加之呼吸运动、心脏搏动等伪影干扰,导致常规肺MRI图像质量欠佳,肺部诸多疾病不能诊断.
作者:潘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小肠粪便征(SBFS)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方法 搜集27例SBF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腹MS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MSCT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结合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SBFS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7例SBFS患者中,18例(66.7%)伴有肠梗阻,9例(33.3%)无肠梗阻.SBFS的主要MSCT表现:含有气泡的混杂密度斑驳影,长条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以不规则形(74.1%)多见,边界清或不清,无包壳结构,大部分单发(70.4%),亦可多发(29.6%),增强后SBFS无强化.结论 SBFS具有特征性的MSCT表现,全腹扫描、MPR及合适的窗宽、窗位有助于该征象的检出,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孙小丽;温廷国;杨磊;段永利;王仁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 女,54岁.因体检胸片发现左肺门旁肿块20余天入院.22年前行左乳包块切除术.体检:气管居中,颈静脉无充盈,呼吸运动正常,无胸膜摩擦感,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左乳见一长约4 cm陈旧性瘢痕.肺功能检查显示患者存在小气道气流受阻,中度肺气肿,通气储备功能中度下降,过度通气,肺功能轻度受损.心脏彩超示左心房增大,左心室饱满,舒张功能降低.骨扫描提示右肩峰放射性浓聚增高灶.
作者:路涛;蒲红;杨诚;蒲锘;王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15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方法与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不同形状的瘤囊,提示肺部动静脉畸形病灶,并将病灶分型,其中简单型12例,复杂型3例.15例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3例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好转,2例复杂型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可疑肺动静脉畸形患者应及时行CTA明确诊断,介入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董祥军;周国锋;梁斌;李林;郑传胜;梁惠民;冯敢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与左心室短轴位定位获得的右心室容积数据,评价前者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分别采用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与左心室短轴位定位方法获得30名健康志愿者的心脏连续层面磁共振电影图像,测量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搏出量、射血分数,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方法下左心室及右心室搏出量,并评价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差异.结果 左心室短轴位与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所得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17.4±23.8)ml,(125.6 ±25.2)ml]、收缩末期容积[(60.4±14.4) ml,(66.8±15.8)ml]、右心室搏出量[(57.1±12.7)ml,(58.8±12.8)ml]、右心室射血分数[(48.7±4.9)%,(46.9±4.8)%]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除射血分数外,均以后者得到的容积更大.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所得右心室搏出量与左心室短轴位所得左心室搏出量无统计学差异,97%(29/30)数值位于一致性界限内.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所得右心室容积数据较左心室短轴位定位所得右心室容积数据具有更小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差异,其偏差标准差和一致性界限更小.结论 两种定位方法计算得到的右心室容积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的可重复性更好.
作者:陈友三;刘定西;李丹;王冰;吴文骏;孔祥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SCT增强扫描及门静脉血管成像评价门静脉高压镰状韧带上组静脉分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门静脉高压镰状韧带上组静脉扩张患者的CT资料,确定侧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及引流静脉情况.结果 本组镰状韧带上组静脉常穿行肝实质与门静脉左支囊部、内支和/或外支吻合,吻合静脉直径1.7 ~15.9mm,平均4.7 mm.镰状韧带上组侧支静脉沿镰状韧带腹侧向前腹壁走行,抵达前腹壁内缘后转向剑突方向走行.镰状韧带上组侧支静脉远侧主要引流至胸廓内静脉及胸腹壁静脉,少数静脉支引流至脐周静脉网.结论 镰状韧带上组静脉与门静脉左支及前胸腹壁静脉存在吻合,在门静脉高压时可形成门-体静脉分流的通道,MSCT可用于评价镰状韧带上组静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
作者:邓军;曾朝霞;黄小宁;李五根;彭碧波;刘颖;李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CT肝脏密度变化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探讨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所致肝脏密度减低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CT的肝脏密度变化及相应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65例患者中,62例肝脏密度不同程度减低,平均值为(35.91±15.47)HU;治疗后9例患者肝脏密度恢复正常,余53例肝实质密度不同程度升高.65例患者CRP在治疗前平均值为(184.2±63.43) mg/L,治疗后平均值为(49.97±15.06) mg/L.治疗前后肝脏密度改变及CRP测量值变化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肝脏密度值与CRP测量值相关系数r为-0.673(P <0.05),治疗后肝脏密度值与CRP测量值相关系数r为-0.658(P <0.05).结论 绝大多数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肝脏损害在CT上表现为短暂性的肝脏密度减低,其程度与CRP水平呈负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作者:殷敏敏;余长亮;余永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 男,70岁.30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阴囊肿物,有坠胀感,初肿物质软、无皮肤破溃,呈逐渐增大趋势.近半年来肿物显著增大如拳头大小,质地变硬伴有皮肤破溃.体检:左侧阴囊内可扪及一实性肿块,质硬,边界清,透光试验(-),无压痛,肿物皮肤表面可见两处溃疡,伴有脓性渗出.
作者:侯芬;李恒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38例有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行全腹部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诊断为胃肠道血管畸形的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1例患者进一步行DSA及动脉栓塞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25例血管畸形位于胃3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2例,回肠7例,结直肠8例和阑尾1例.21例行DSA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中,MSCT血管成像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均与DS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100%),2例行手术治疗也证实了MSCT血管成像诊断.参照DSA检查结果,MSCT血管成像对21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76.2%和42.9%,对动静脉瘘的显示率为80.0%.结论 MSCT血管成像能对胃肠道血管畸形作出准确的诊断,可作为血管畸形所致隐匿性胃肠道出血的常规筛查技术.
作者:江岷芮;赵明泽;程诚;王璐;李然;王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3D CE-MRA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动脉断裂3例,动脉部分裂伤6例(合并有假性动脉瘤5例和动静脉瘘1例),动脉挫伤(动脉内膜挫伤并血栓)12例,动脉胁迫征9例(完全动脉胁迫征4例和部分动脉胁迫征5例);3D CE-MRA诊断正确27例,另3例不能鉴别动脉损伤类型.结论 3D CE-MRA能清楚诊断四肢动脉损伤的部位和类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作为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夏成德;王娟;方挺松;柯祺;周守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体部不典型表皮样囊肿的MSCT特征及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3例患者共36个病灶的临床、MSCT及病理资料,其中2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31例单发,2例多发.病灶主要位于躯干部(17/36),其次为头面部(12/36),发生于四肢(7/36)者较少.囊壁增厚并强化者19个(52.8%),呈片状软组织密度并不均匀强化者7个(19.4%),病理显示继发感染、肉芽肿性炎或不同程度的异物巨细胞反应;呈高密度者6个(16.7%),其中伴钙化4个;完全钙化者4个(11.1%),病理示囊内同样为豆腐渣样物质,与角化物皂化及钙化或是含有较高浓度蛋白成分有关.结论 体部不典型表皮样囊肿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能够反映病灶炎症、感染及钙化等病理特点.
作者:马焕;吕玲;张大福;王洪波;陶海波;李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脏普美显增强MRI中,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动脉期期相的选择对动脉期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0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100例,扫描中分别采用1.0 ml/s、1.5 mL/s和2.0ml/s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所得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计算图像整体得分、动脉期伪影得分,对所得图像按照动脉期期相分组标准分为动脉早期组及晚期组,并比较各组无伪影率.结果 实际入组进行扫描的患者281例,1.0 ml/s组、1.5 ml/s组、2.0 ml/s组图像质量总体得分为16.79±1.9275、16.64±1.90、10.64±3.32,经统计分析,1.0ml/s组与1.5 ml/s组间图像质量总体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601);1.0 ml/s组、1.5 ml/s组与2.0ml/s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000、0.000),即2.0 ml/s组图像得分低于其他2组.1.0 ml/s组、1.5ml/s组与2.0 ml/s组动脉期伪影得分情况为2.543±0.669、2.277 ±0.781、1.526±0.861,经两两比较分析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动脉期图像质量1.0 ml/s组优于其他2组.281例受检者中属于动脉早期118例,属动脉晚期163例,动脉早、晚期的无伪影率分别为50.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即动脉晚期伪影发生率低于动脉早期.动脉期晚期中无伪影者119例中1.0 ml/s、1.5 ml/s及2.0 ml/s组中所占比率分别为61.3%、34.5%、4.2%例,3组间差异显著,即在动脉晚期组中1.0 ml/s组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 在肝脏普美显增强MRI中,以1.0 ml/s、1.5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所得整体图像质量优于2.0 ml/s流率注射.动脉期伪影情况1.0 ml/s组明显优于其他2组,在动脉晚期组中1.0 ml/s组的伪影发生率低.故以1.0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并于肝动脉晚期采集图像,能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作者:韩玉娟;于长路;贾科峰;杨剑;张磊;温鹏;孙诚;李津花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