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构建人体颅骨三维教学模型

李迅;叶频;付少武;冯成安

关键词:构建, 人体, 颅骨, 三维, 形态结构, 精确量化, 计算模式, 诊治, 疾病
摘要:人体是形态结构非常复杂整体,由于缺少精确量化的计算模式而限制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诊断无症状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鉴别基础状态下左室充盈模式正常的无症状性Ⅱ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化发生率,以正确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发病率.方法:对63例血糖控制良好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应用二尖瓣血流充盈模式区分左心室舒张功能状态,应用Valsalva实验鉴别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化与左心室正常充盈状态.结果:左心室充盈状态正常34人(54%)、异常29人(46%),后者中左心室舒张功能损害18人(29%)、假性正常化11人(17%).结论:在血糖控制良好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也常发生;对于在基础状态下二尖瓣血流充盈模式正常者,Valsalva动作可以鉴别出左室舒张功能假性正常化患者.

    作者:范春艳;吴长君;张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典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模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经典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模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胆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7年6月1238例择期开腹单纯胆囊切除术中并发12例胆漏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开腹经典胆囊切除术921例,发生胆漏4例,胆漏发生率0.4%;开腹模仿LC 317例,发生胆漏8例,胆漏发生率2.5%.开腹经典胆囊切除术组与开腹模仿LC组术后胆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胆囊切除术较开腹模仿LC胆漏发生率低.

    作者:夏业富;侯军;葛国祥;杨宏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现状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是位于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U),SU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SU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SU损伤的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U骨折脱位,破坏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另外,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U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U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U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本文就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王亮;臧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提高胚鼠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克隆形成的一种方法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1],因其特有的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较低的免疫原性、能向病灶迁移等诸多优点而倍受关注.但将NSCs用于治疗疾病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3],神经干细胞的体外获取、增殖和纯化是其中之一.本研究改良一种体外培养和克隆NSCs的方法,旨在获得高的细胞克隆形成率.

    作者:耿慧慧;赵莉;赵保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颅脑动脉血管显示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颅脑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脑血管的显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MSCTA检查,将所得薄层图像传至AW4.1工作站上.分别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血管后期重建.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颅脑1~4级血管.其中4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3例未发现异常血管.结论:MSCT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筛检方法.

    作者:李立;朱丹;熊燕;谢晓红;张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鼻内镜中鼻甲手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鼻内镜中鼻甲手术提供相关解剖学资料.方法:对60具完整成年尸头标本中鼻甲的矢状位和冠状位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中鼻甲有无被筛窦气化、中鼻甲弯曲形态;以鼻前棘为标志点,测量鼻前棘与中鼻甲前缘顶点、与中鼻甲前缘与中鼻甲下缘移行处及与中鼻甲基板中点间距离,并以鼻腔底部为水平面测量其与上述三条测量线所成的夹角.结果:中鼻甲被筛窦气房气化率为34.1%,中鼻甲反向弯曲率为19.2%.鼻前棘至中鼻甲前端顶部距离为48mm,两点连线与鼻腔底部成角75°;鼻前棘至中鼻甲前缘与中鼻甲下缘移行处的距离为35 mm,两点连线与鼻腔底部成角60°;鼻前棘至中鼻甲基板中部距离43mm,两点连线与鼻腔底部成角55°.结论:中鼻甲是鼻内镜手术的重要标志,熟练掌握中鼻甲的应用解剖可以有效预防鼻内镜手术颅内及眶内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彦娜;吴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自体牙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牙移植术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将21例患者自身无功能牙或埋伏的阻生智齿拔出后,经过适当的处理再移植到磨牙区替代不能保留的残根残冠或缺失牙部位,行自体牙移植术.结果:21例患者22颗自体牙移植,三年期复查显效17例,有效5例;五年期复查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例.结论:自体牙移植手术操作简单,成功后可产生较好的咀嚼效果,且经济实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修复手段.

    作者:刘馥菲;孟培松;王娜;马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治疗进展

    创伤、感染、先天性骨病及肿瘤切除所致的节段性长骨缺损(segmental bone defect)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的难题和研究热点.一般认为,小于6 cm的节段性缺损多可通过传统的自体皮质松质骨或人工骨移植基本恢复患肢的长度和功能[1];而大段长骨缺损的修复则较为复杂,目前临床运用广泛的方法为带血供的自体骨移植、牵拉成骨技术以及同种异体骨移植.本文就近年来大段长骨缺损的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汪春阳;柴益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7年来经CT证实的134例SAH患者中18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观察癫痫发作类型与SAH之Fisher分级间的关系.全组均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对于癫痫发作2次及以上的病人同时给予抗癫痫治疗.结果:于SAH 72 h内继发癫痫发作12例,于病程第4~15天继发癫痫发作6例.18例中,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强直组)10例,简单部分性运动发作(简单组)4例,复杂部分性运动发作(复杂组)4例;除强直组与简单组Fisher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GOS量表评定疗效,本组优9例,良2例,中2例,死亡5例.结论:SAH继发癫痫多发生在SAH早期,且以强直-阵挛发作为多见;其发作类型与SAH出血量和出血波及大脑皮质的范围密切相关.

    作者:刘家明;赵保钢;宋超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股骨头坏死术前术后DSA评价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坏死病例术前术后行DSA检查,了解其术前股骨头血供情况,评价术后疗效.方法:对55例股骨头坏死病例行DSA检查.手术前病例25例,其中FicatⅡ期10例、Ⅲ-Ⅳ期15例,均伴髋关节异常.手术后30例,其中大转子转移股骨头成形术15例,带血管蒂髂骨骨瓣移植髓腔减压术15例.所有患者均选择旋股内外血管造影.结果:术前25例患者中20例旋股内动脉终末支中断、消失,3例股骨头染色良好,2例支持带动脉正常;25例均未见髋部静脉显影.术后30例髋部动脉造影示全部病例随手术方式不同出现髋部动脉发生解剖性变化,股骨头圆韧带动脉均未见显示.结论:股骨头坏死术前DSA造影可准确判断病侧股骨头动脉供血情况,对确定手术方式具有指导意义.手术后DSA造影对判断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于晶;徐廷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长骨造釉细胞瘤3例报道

    1临床资料例1,女,20岁.左小腿疼痛半年,加重2个月入院.查体:左胫前中部可触及上下两处各0.5cm×0.5cm、1.0cm×1.5cm大小的包块,压痛明显.

    作者:刘庆阳;丁长伟;佟侍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修复与不修复喙锁韧带在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clavicular hook plate,CHP)固定后修复与不修复喙锁韧带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38例Allman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修复组20例应用CHP固定并修复喙锁韧带;不修复组18例CHP固定后不修复喙锁韧带.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疗效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5~27月,平均18.6月.按Karlsson疗效评定标准,修复组和不修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5.0%、9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较不修复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锁关节脱位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喙锁韧带可不予以修复.

    作者:吴加东;王友华;周振宇;王洪;刘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工毛乳头与毛乳头的形态学和活性比较

    目的:通过对人工毛乳头与毛乳头的对比观察,从形态学、细胞活性、膜通透性等方面对人工毛乳头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高压电场微囊发生器,以APA微囊包裹分离毛乳头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下观察对比新鲜分离的毛乳头与毛乳头细胞微囊(人工毛乳头)的大体形态和超微结构;MTT法比较微囊化和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的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比较人工膜和生物膜的通透性.结果:毛乳头细胞微囊与新鲜分离的人头皮毛乳头在大体形态及超微结构方面非常相似,培养14天后两种细胞的活性趋于一致;直径400μm的微囊中的荧光强度高于新鲜分离的毛乳头中的荧光强度(P<0.05).结论:人工毛乳头与毛乳头的形态和活性相似,APA膜的通透性优于毛乳头的基膜.

    作者:林常敏;李宇;黄铿;纪影畅;蔡湘娜;李国强;张锦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椎后路术后颈椎曲度不良与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后颈椎曲度不良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85例,其中全椎板减压术26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9例和单开门棘突重建扩大成形术20例,观察手术后颈椎后凸畸形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经6-7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颈椎后凸与否,各组之间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单开门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颈椎后凸发生率低于全椎板减压术(P<0.05);颈椎无后凸与轻度后凸(与A、B、C的对应关系)畸形之间的轴性症状发生率无差异,但与明显后凸组相比有差异性(P<0.05).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法,具有椎管容积扩大明显等优点.但减少手术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损伤并对此复合体进行有效修复,可以减少颈后凸畸形和轴性症状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占蓓蕾;叶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下电切扩张治疗继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并发症的预防与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继发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方法:采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电切扩张治疗继发性UPJO 34例患者.结果:34例中一次性行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切开取得成功的有31例,3例行二次手术取得成功.其中肾周尿外渗的发生率为5.9%,大出血的发生率为5.9%.结论: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下电切扩张治疗继发性UPJO,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熟悉局部解剖,熟练掌握手术和腔镜操作技巧,术中精细操作,可以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军;袁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以急性脑血管病为首发症状的低血糖症的治疗体会

    低血糖综合征的表现多种多样,早期心悸、多汗、饥饿感,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失常、抽搐等症状,有些则以偏瘫失语类似脑血管病的症状发生,容易误诊.现将我科2004-2006年收治的3例以急性脑血管病为首发症状的低血糖症报道如下.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气管、支气管异物36例误诊原因分析

    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症,及时正确的诊治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但临床上由于诸多因素,有许多病例长期误诊误治,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现就我院1980年1月~2004年12月遇到误诊误治的气管、支气管异物36例作一分析,以吸取经验教训.

    作者:曹光明;何虹;严欣;褚晓玲;陈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产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胎盘植入等产科出血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对加例因胎盘植入等各种病因发生产科大出血的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并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术,其中8例胎盘植入和5例宫颈妊娠者栓塞前先行化疗药物灌注.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0 min内阴道流血量显著减少,栓塞术后病人仅表现轻微的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发热,无严重并发症.20例均治愈并保留了生殖功能.结论: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具有止血迅速、创伤小、并发症及副反应少的特点,且可同时药物灌注,是治疗产科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申庆文;靳丽杰;谭玉林;张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甲状腺再次手术中手术入路探讨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的技术要点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重点讨论再次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因甲状腺恶性肿瘤而再次手术48例,因甲状腺良性疾病再次手术55例.结果: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6.79%(7/103),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94%(2/103);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为4.85%(5/103),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为0.97%(1/103).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难度大,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术中操作技巧.

    作者:江学庆;钟源;郑英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模拟临床经乳突入路的方法,分层解剖20个成人湿性头颅标本(40侧颞骨),显露并观测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面神经垂直段的长度为(17.39±1.78)mm、直径为(2.13±0.13)mm,面神经垂直段与水平段的夹角(向前)为(115.5±6.89)°,面神经垂直段近端至外半规管隆突距离为(2.86±0.31)mm,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发出点至茎乳孔距离为(5.99±0.74)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索神经的夹角(向上)为(38.6±1.99)°,锥隆起尖到面神经垂直段垂直距离为(2.05±0.65)mm,后半规管至面神经垂直段短距离为(2.89±0.36)mm.有5%(2/40侧)的面神经垂直段的近端位于外半规管隆突外侧.结论:外半规管、鼓索神经、茎乳孔、锥隆起、后半规管是手术中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熟悉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面神经垂直段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韩跃峰;张明洁;孙本路;李慧;李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主管: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