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宝红;程敬亮;张勇;张会霞;闫晨宇;白洁;孙梦恬
目的 探讨Inoue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或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6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或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PBMV,心导管测定患者PBMV前后的左右心房压力,心脏超声评价PBMV前后二尖瓣口面积、二尖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及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右房内径、右室舒张末径、每搏输出量及超声估测的肺动脉压(ePAP)等指标.结果 PBMV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无需要急诊外科干预病例.同扩张前相比,右房平均压力扩张后无明显改变,左房平均压术前(24.4 ±2.12) mmHg,术后(15.4 ±2.01) mmHg(P< 0.05).二尖瓣瓣口面积:术前(0.92±0.28) cm2,术后第2天(1.88 ±0.32)cm2(P< 0.05),术后第6个月(2.02 ±0.12)cm2,术后第12个月(1.94 ±0.24)cm2;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术前(2.87±0.34)m/s,术后第2天(1.27±0.36)m/s,术后第6个月(1.24±0.23) m/s,术后第12个月(1.21±0.28)m/s.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在术后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左房内径:术前(56.4±3.1) mm,术后第2天(52.6 ±2.84)mm,术后第6个月(46.6 ±2.49)mm,术后第12个月(43.2 ±2.68) mm;左室舒张末径:术前(39.36±5.62) mm,术后第2天(38.78±5.43) mm,术后第6个月(43.22 ±6.16)mm,术后第12个月(46.4 ±6.38)mm.右房内径:术前(46.4±3.2)mm,术后第2天(44.6±2.92) mm,术后第6个月(36.28 ±6.48)mm,术后第12个月(33.2 ±5.32)mm.右室舒张末径:术前(38.42 ±6.14)mm,术后第2天(36.24±4.68)mm,术后第6个月(32.46 ±5.64)mm,术后第12个月(28.3 ±5.28)mm.每搏输出量:术前(57.12±6.28) ml,术后第2天(60.22±5.24) ml,术后第6个月(63.22±4.82)ml,术后第12个月(68.2±4.4)ml.ePAP:术前(78.6±8.2)mmHg,术后第2天(63.2±6.1) mmHg,术后第6个月(55.8±7.4) mmHg,术后第12个月(43.2±5.8) mmHg.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裔忠;盛国太;李华泰;洪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运动校正算法(SSF)消除较快心率患者多排CT冠状动脉成像运动伪影效果,并与双扇区重建(SSB2)进行比较.方法 连续搜集于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扫描期间心率在65~75次/min之间的患者,采用GE宝石能谱CT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选取佳重建时相分别进行SSB2和SSF下薄层图像重建.按照冠状动脉15段分段法,采用5分制评分法,分别对SSB2及SSF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评分.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图像质量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研究,可评价冠状动脉共285段.不同图像质量评分等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9,P=0.000),SSF组质量评分等级优于SSB2组.可评价的所有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秩次SSF组为314.01,SSB2组为256.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3,P=0.000).结论 与SSB2相比,SSF技术能够在较快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消除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倩文;李鹏雨;苏壮志;姚新宇;王艳;王一帅;王臣;李坤成;杜祥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女,63岁.间断性头疼、头晕1月余,无恶心、呕吐、双眼视物模糊等不适,给予对症药物应用,头疼症状缓解,仍伴有头晕,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
作者:文宝红;程敬亮;张勇;张会霞;闫晨宇;白洁;孙梦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盆腔淤血综合征(PCS)及侧支循环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 选择行MSCTA检查的PCS患者113例,采用容积再现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组,分析左卵巢静脉(LOV)、盆腔静脉丛及侧支循环的表现.结果 113例PCS患者共发生侧支循环96例,发生率85% (96/113),LOV及左宫旁静脉丛均扩张,直径分别为(11.9 ± 1.7)mm、(4.7 ±0.9) mm,宫壁静脉及右宫旁静脉丛扩张49例,直径分别为(2.9 ±0.8)mm、(4.7±1.1)mm.左髂内静脉、右卵巢静脉、右髂内静脉、肠系膜下静脉侧支循环发生率分别为83.2% (94/113)、13.3%(15/113)、9.7%(11/113)、1.8% (2/113).左肾静脉(LRV)、LOV主干侧支循环发生率分别为18.6% (21/113)、6.2% (7/113).结论 MSCTA能准确诊断PCS及侧支循环.
作者:张应和;覃智颖;岑贤友;潘小舟;顾瑞基;梁晓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男,51岁.全身关节酸痛20余年,右肩及右侧腹部疼痛、淤黑3天.3天前患者轻度活动时扭伤右上肢及右侧腹部,伴疼痛、淤黑.体检:右肩、右上肢延及背部及右侧腹部可见片状瘀斑,呈紫黑色.右肘关节肿大变粗.右肩及右侧上肢无痛温觉.双手指呈纽扣状变形,呈屈曲状,萎缩不展.该患者8年前曾被诊断为脊髓空洞症,之后右肘关节进行性肿大变粗,无糖尿病史和其他慢性病史.
作者:崔凤珍;王世雷;许灿;吕红涛;李玉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并评估定量CT在肺泡蛋白沉着症(PAP)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定量CT分析PAP患者大吸气末肺气体总容积、肺总重量、肺平均CT值、肺平均密度值结果及像素指数直方图,对15例PAP患者共18次行肺泡灌洗术的CT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肺功能检查(共14次)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PAP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定量CT检查显示肺气体总容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P =0.128),肺总重量从(1698±409)g减至(1307 ±381)g(P=0.001),平均CT值从(-761.7 ±36.1)HU减至(-895.7 ±26.3)HU(P=0.015),肺平均密度值从(0.5867±0.15) g/cm3减低至(0.4453±0.07) g/cm3(P=0.007).像素指数直方图直观显示灌洗后像素指数范围较灌洗前减小.支气管灌洗术后有14次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DLCO%从(50.15±19.18)%上升至(56.37±17.89)% (P =0.018)、DLCO/VA%从(70.01±19.18)%上升至(78.17±15.36)%(P=0.045);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EV1/FVC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量CT可对PAP灌洗术的疗效评估提供比较客观、精确的依据,为临床评估PAP肺泡灌洗术的疗效提供新的评价方法.
作者:刘勇彬;曾庆思;马壮;刘琴;陈淮;杨兴桂;曾焕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男,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1个月,伴咳嗽,无咳痰,无声音嘶哑,无头晕、头痛.行电子喉镜检查示:咽后壁右侧明显隆起,遮盖喉口,表面光滑.CT骨窗示:C2椎体不规则骨质破坏并累及右侧椎板,右侧颈前见软组织肿块影向口咽腔突入(图1).MRI示(图2~5):C2椎体及右侧椎板骨质破坏,呈长T1、混杂长T2信号,内见不规则分隔,并在颈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分叶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作者:陈懿;林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用MR灌注成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CVR).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在口服醋甲唑胺前后进行2次检查,选取双侧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丘脑、额上回、颞上回及楔叶作为兴趣区(ROI),测量的参数包括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公式局部脑血流量(rCBF)=rCBV/rMTT和CVR(%)=(服药后rCBF-服药前rCBF)/服药前rCBF×100%,计算CVR.结果 (1)糖尿病组各ROI的rMTT、rCBV和rCBF在醋甲唑胺负荷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ROI的rMTT在醋甲唑胺负荷后缩短(P<0.05),rCBV和rCBF在醋甲唑胺负荷后增加(P<0.05);(2)糖尿病组的CVR较对照组的CVR明显降低(P<0.05);(3)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的CVR较病程<10年的CVR明显降低(P<0.05);(4)糖尿病组中,视网膜正常组、合并视网膜病变Ⅰ~Ⅲ期组、合并视网膜病变Ⅳ~Ⅵ期组,CVR依次降低(P<0.05);(5)糖尿病组中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CVR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CVR较同年龄组正常人下降,处于亚临床缺血的状态,病程>10年者和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者,CVR下降更明显.
作者:金新安;陈伟;马壮;张煜;黄波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女,49岁.7个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右上腹隐痛不适,持续约半小时,疼痛可自行缓解.无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心脏不大,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检查:下腔静脉明显增宽,内见低回声团块,大小约120mm×56 mm,并与右房大小约26 mm × 18 mm 团块相通.主、肺动脉内径正常,各瓣膜形态、活动末见异常,左室壁不增厚,活动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房及下腔静脉占位性病变.
作者:王亚男;江林;廖大伟;周全中;柏拉拉;张体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舌鳞癌MRI及PET/CT征象,进一步探讨MRI联合PET/CT在舌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舌鳞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及PET/CT检查,两种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周.综合分析病灶部位、形态、大小、MRI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及转移情况.根据AJCC分期标准,结合MRI及PET/CT征象,对舌鳞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分期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18例舌鳞癌患者中发生于舌体者14例,占77.8%,舌根3例,舌尖1例.淋巴结转移5例.MRI图像上可见正常舌肌结构受推压或被破坏,病灶在T1WI呈混杂稍低信号,在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T2WI抑脂像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3例肿瘤范围较大出现坏死无强化区.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PET/CT肿瘤原发灶SUVmax值达2.5以上17例,5以上13例,10以上7例.MRI联合PET/CT对舌鳞癌患者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结论 MRI、PET/CT能清楚显示舌鳞癌病灶发生部位、形态、大小、累及范围及转移情况,MRI联合PET/CT在评估肿瘤原发灶大小、周围结构浸润、骨质受累情况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优势互补,对舌鳞癌患者术前明确诊断及准确分期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文波;张水兴;梁长虹;孙倩;陈君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诊断及其术前T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经消化道内镜诊断为食管癌患者行常规MRI及DWI横断面扫描,b=500、800、1000 s/mm2,分别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信噪比(SNR);在不同b值下DWI图像上测量病变长度,并与食管钡餐造影、CT、常规T2 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且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应用不同影像学方法对食管癌行术前T分期,并与病理分期间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45例食管癌病灶在MR-DWI上均呈高信号,高于正常食管壁.随着b值增大,病变ADC值逐渐减小,分别为(1.77 ±0.27) x10-3mm2/s、(1.61 ±0.29)×10-3mm2/s、(1.39±0.24)x10-3mm2/s,其SNR逐渐减低.b值为500、800、1000 s/mm2时,DWI及T2WI、食管钡餐造影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39);不同影像学方法测量病变长度与病理标本间相关性系数以b值=500 s/mm2 DWI高(r=0.992).DWI结合常规序列对于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与病理分期间的吻合系数(k值)为0.733(较强),高于常规MRI序列(k值=0.578)和CT检查(k值=0.323).结论 DWI结合常规序列在食管癌的定量诊断及分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陈伟;周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双源CT泌尿系成像(CTU)检查的不同方法——普通扫描模式、大螺距扫描模式及双能扫描模式在诊断泌尿系疾病的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方法 搜集临床怀疑泌尿系疾病并行CTU检查的患者114例,所有患者经手术、随访或其他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普通扫描模式(Ⅰ组)、大螺距扫描模式(Ⅱ组)、双能扫描模式(Ⅲ组)三组,比较各组影像学诊断结果与临末符合情况、患者体重指数(BMl)、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三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患者BMI、扫描长度及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扫描时间(1.17±0.36)s明显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三组辐射剂量依次为Ⅰ组>Ⅲ组>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组不同扫描模式均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及较好的图像质量,大螺距及双能扫描均朱增加辐射剂量且略有降低,同时大螺距扫描可以有效地减少扫描时间,双能扫捕可以为诊断带来更多图像信息.
作者:张正华;黄建强;韩丹;潘晓龙;李仲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克-雅氏病(CJD)头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基底节病变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CJD头部DWI资料,其中脑活检确诊1例,9例为很可能,1例为可能.结果 11例DWI均出现异常高信号,8例DWI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同时存在高信号,3例仅见大脑皮层高信号,8例基底节DWI高信号累及尾状核和壳核,1例伴双侧丘脑枕稍高信号.结论 DWI显示大脑皮层和基底节的高信号改变是CJD的主要特征,基底节病变主要累及尾状核和壳核,DWI是CJ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伟;马林;娄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静脉分别在正常人群和Budd-Chiari患者中的显示以及测量显示的直径,并评价肝尾状叶静脉在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Budd-Chiari综合征MRI资料(Budd-Chiari组)和54例上腹部MRI增强检查阴性病例(正常组),在横断位上观察正常组和Budd-Chiari组肝尾状叶静脉的显示,分别计算其显示率,测量正常组和Budd-Chiari组显示肝尾状叶静脉直径,在其下腔静脉汇入口处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MRI横断位上,两组病例中显示的肝尾状叶静脉都为一支,汇入下腔静脉左前壁或前壁,54例正常组显示4例,显示率为7.4%,显示直径为0.2~0.34 cm,平均0.26 cm;14例Budd-Chiari组显示9例,显示率为64%,显示宽径为0.4~1.69 cm,平均0.73 cm.Budd-Chiari组肝尾状叶静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直径大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综合判断肝脏形态及血供的前提下,肝尾叶静脉显示及扩张且扩张直径≥0.4 cm,要高度怀疑Budd-Chiari综合征的可能.
作者:唐伟;张小明;翟昭华;曾南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扩散张量成像(DTI)中扩散梯度方向数目对图像信噪比(SNR)和各向异性分数(FA)的影响.方法 应用7种不同扩散梯度对17名志愿者进行了DTI扫描,计算多个感兴趣区(ROI)的SNR和FA值,分析这两个参数随扩散梯度不同的变化趋势.结果 17名志愿者皮质脊髓束均能清晰显示,且图像的视觉效果变化也很小.施加6、9、12、15、18、21、30不同数目的扩散梯度方向,图像SNR分别为60.45±1.01、60.08±0.91、62.60±1.22、62.96 ±0.97、62.82±1.21、63.84±1.09、63.33±0.98.各个ROI的FA值并不随扩散梯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DTI的临床应用中,选择6个方向的扩散梯度也能达到目的.
作者:付志辉;贡志刚;周建华;朱建亚;朱吉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顺性分析金坛市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肺MALT淋巴瘤的CT影像资料7例.结果 7例肺MALT淋巴瘤中共检出肺实变、肿块、结节、磨玻璃影病灶13个,病灶单发4例,多发3例;多发病例均为双肺多发.肺实变2例共5个病灶,其内均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Ⅲ型);肺肿块或结节影4例共5个病灶,均无毛刺征,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Ⅲ型3例及Ⅴ型2例),增强后呈中等均匀强化;磨玻璃影1例共3个病灶.1例患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肺MALT淋巴瘤CT常表现为伴Ⅲ及Ⅴ型空气支气管征的单发/多发性肺肿块或结节影、肺实变或磨玻璃影;结合相对缓慢的病变过程可提示MALT淋巴瘤的诊断.
作者:朱小云;单飞;邢伟;邱建国;陈铜兵;王青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PNET的CT和MRI表现,其中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PNET)4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13例,男11例、女6例.13例行CT检查,其中8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CT增强检查;8例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平扫加增强,1例行MRI平扫.结果 4例cPNET位于脑内及鞍区,3例表现为较大肿块,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呈稍高密度(或稍长或等T1、长T2信号),周围伴有轻-中度水肿,1例伴出血,4例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pPNET中,4例位于胸壁,3例累及骨骼,腹壁、肩部、椎管、下肢软组织、鼻窦及肾上腺各1例.软组织pPNET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骨pPNET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未见骨膜反应及钙化,1例在MRI上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结论 PNET的CT与MRI表现缺乏特征性,但在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等方面有其重要价值.
作者:金开元;李邦国;宋之光;王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灌注成像(CTPI)技术对胃周血管、胃癌血供和血流动力学评价及临床意义.方法 87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62例采用体部灌注扫描序列对患者实行灌注扫描,分析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胃癌的局部侵袭性和分化的关系及相关性;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25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分析胃癌的位置及供血血管.结果 (1)25例胃癌患者19例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在容积再现(VR)上能够很清晰地显示出来,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细小血管较好,胃癌血供同肿瘤生长的位置有关,供应胃癌的血管基本都来自于胃的自身血管.(2)BF、BV、MTT、PS与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可反映胃癌大体分型的组织学特性;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比较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V、BF、MTT、P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28层螺旋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胃的血供及肿瘤血管,并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观察血管与肿瘤的关系;CTP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胃癌的局部侵袭性和分化程度.
作者:王治民;徐香玖;铁萍;龙晓宙;谢宗源;张庆;张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良、恶性涎腺肌上皮瘤(ME、MM)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ME和9例MM的CT表现.15例ME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3 ~ 68岁,中位年龄52岁;9例MM中男7例,女2例,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3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ME位于腮腺8例、颌下腺1例、硬腭2例、软腭3例、舌根1例.小径0.9 cm,大径5.2 cm,呈椭圆形12例、分叶状3例,边缘清晰12例、模糊3例.CT平扫呈等密度11例、稍低密度4例,密度均匀9例、不均匀6例(2例病灶内见小囊变区、1例见钙化灶).11例病灶增强后呈轻度强化3例、显著强化8例,后者以静脉期强化明显.MM位于腮腺7例、硬腭及面颊部皮下各1例.小径1.9 cm,大径7.6 cm,呈椭圆形3例、分叶状6例,边缘均较模糊,1例边缘见钙化,1例相邻腭骨压迫吸收.CT平扫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3例病灶内见囊变区.7例病灶增强后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以静脉期强化明显.结论 涎腺ME和MM的CT表现无明显特征性,确诊目前仍依靠病理,但当CT增强扫描肿瘤静脉期出现显著分叶状强化,且肿块内见囊性结构时,有助于提示交界性ME和MM.
作者:童娟;廖欣;王波;于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在脑内WHOⅡ级少突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6例脑WHOⅡ级胶质瘤,包括21例星形细胞瘤(AC)、1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OD)和8例少突-星形细胞瘤(OA).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大相对脑血容量灌注(rCBVmax)值,分别对3组肿瘤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C与OD/OA鉴别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各肿瘤rADC与rCBVmax相关性.结果 AC、OD及OA组肿瘤实性rADC值分别为2.09、1.51、1.60,AC组与OD、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OD及OA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AC、OD及OA组肿瘤实质rCBVmax值分别为1.43、3.34、2.77,OD组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与O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表明,以rADC 1.94为阈值,鉴别AC与OD/OA诊断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1.9%;以rCBVmax 2.15为阈值,鉴别AC与OD/OA诊断敏感性96.0%,特异性为81.0%,准确性为88.7%.AC组rADC与rCBVmax呈负相关(P<0.01),OD或OA组以及OD/OA组rADC与rCBVmax均无相关性. 结论 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区分脑WHOⅡ级OD、OA与AC间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OD与OA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鉴别AC与OD/OA方面,rADC值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鉴别诊断准确性rCBVmax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李晓光;康厚艺;张伟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