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民;徐香玖;铁萍;龙晓宙;谢宗源;张庆;张恒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灌注成像(CTPI)技术对胃周血管、胃癌血供和血流动力学评价及临床意义.方法 87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62例采用体部灌注扫描序列对患者实行灌注扫描,分析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胃癌的局部侵袭性和分化的关系及相关性;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25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分析胃癌的位置及供血血管.结果 (1)25例胃癌患者19例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在容积再现(VR)上能够很清晰地显示出来,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细小血管较好,胃癌血供同肿瘤生长的位置有关,供应胃癌的血管基本都来自于胃的自身血管.(2)BF、BV、MTT、PS与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可反映胃癌大体分型的组织学特性;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比较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V、BF、MTT、P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28层螺旋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胃的血供及肿瘤血管,并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观察血管与肿瘤的关系;CTP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胃癌的局部侵袭性和分化程度.
作者:王治民;徐香玖;铁萍;龙晓宙;谢宗源;张庆;张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男,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1个月,伴咳嗽,无咳痰,无声音嘶哑,无头晕、头痛.行电子喉镜检查示:咽后壁右侧明显隆起,遮盖喉口,表面光滑.CT骨窗示:C2椎体不规则骨质破坏并累及右侧椎板,右侧颈前见软组织肿块影向口咽腔突入(图1).MRI示(图2~5):C2椎体及右侧椎板骨质破坏,呈长T1、混杂长T2信号,内见不规则分隔,并在颈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分叶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作者:陈懿;林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CT导引结合SPECT/CT穿刺活检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CT导引结合SPECT/CT经皮穿刺活检胸部病变34例,活检部位包括肺部30例,胸壁4例,使用18G ~ 20G穿刺针作穿刺抽吸活检.结果 穿刺活检成功率100%,穿刺活检诊断为恶性病变16例,良性病变15例.假阴性3例,穿刺活检正确率91.1%.并发症为轻度气胸(4例).结论 CT导引结合SPECT/CT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胸部病变是安全可行的诊断方法.
作者:张雪哲;黄振国;甄力莳;颜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扫描激发阈值,将接受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27例,触发阈值为120 HU;第2组26例,触发阈值为100 HU;第3组26例,触发阈值为80 HU;第4组24例,触发阈值为60 HU.同时选择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及左回旋支远段测量对比剂增强水平.统计分析四组的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对比剂增强水平及从对比剂注射到触发扫描前所用延迟时间.结果 不同触发扫描阈值所得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四组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 ±0.26)分,(4.65±0.27)分,(4.67±0.26)分,(3.40±0.02)分,前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与其他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及左回旋支远段平均CT值比较,前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从对比剂注射到触发扫描前所用延迟时间,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中确保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采取80 HU监测触发阈值时,能缩短扫描延迟时间,可以达到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对比剂用量.
作者:张惠英;陈伟彬;马春梅;宫凤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联合经患肢足背浅静脉顺行性溶栓(双向联合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9例急性LEDVT患者采取双向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39例中,经健侧股静脉成功逆行置管溶栓的患者为27例,技术成功率为69.23%(27/39),双向联合溶栓时间为5~10天,平均(7.92±1.24)天.27例患者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胭静脉及小腿深静脉段的平均血栓清除率分别为(54.07±28.32)%,(81.11±25.58)%,(82.96 ±23.17)%,(62.41 ±25.62)%,(69.44± 26.43)%和(47.04± 19.48)%.22例患者髂静脉存在不规则狭窄或闭塞,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出院时髂股静脉主干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闭塞分别为19例(70.37%),4例(14.82%)和4例(14.82%).临床疗效评价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16例(59.26%)、9例(33.34%)和2例(7.41%).溶栓期间没有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和大出血的发生,发生小的出血并发症3例(11.12%).结论 混合型LEDVT的溶栓治疗尽可能采用逆行置管溶栓快速清除患肢近端血栓,结合PTA和(或)支架置入恢复髂股静脉主干血流,同时联合患肢足背浅静脉顺行性溶栓促使侧支开放,降低静脉压,缓解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国平;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施万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分析双源CT泌尿系成像(CTU)检查的不同方法——普通扫描模式、大螺距扫描模式及双能扫描模式在诊断泌尿系疾病的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方法 搜集临床怀疑泌尿系疾病并行CTU检查的患者114例,所有患者经手术、随访或其他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普通扫描模式(Ⅰ组)、大螺距扫描模式(Ⅱ组)、双能扫描模式(Ⅲ组)三组,比较各组影像学诊断结果与临末符合情况、患者体重指数(BMl)、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三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患者BMI、扫描长度及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扫描时间(1.17±0.36)s明显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三组辐射剂量依次为Ⅰ组>Ⅲ组>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三组不同扫描模式均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及较好的图像质量,大螺距及双能扫描均朱增加辐射剂量且略有降低,同时大螺距扫描可以有效地减少扫描时间,双能扫捕可以为诊断带来更多图像信息.
作者:张正华;黄建强;韩丹;潘晓龙;李仲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模型兔骨髓脂肪酸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12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及去势(OVX)组(n=6/组).分别在基线及术后3、6个月行磁共振波谱(MRS)及骨密度(BMD)扫描测定骨髓饱和脂质含量(SLC)及不饱和脂质指数(ULI)、BMD.离体L4及左侧股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OVX后SLC呈显著性增高而ULI逐渐降低,术后3个月SHAM及OVX组SLC分别为(34.0±5.7)%、(41.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ULI至术后6个月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3、6个月OVX组SLC较基线分别增高27.1% 、63.4%,而ULI较基线分别降低18.2% 、32.3%.OVX组BMD呈渐进性降低,至术后6个月组间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术后6个月L3 ~L4及股骨近端BMD分别较基线降低21.5% 、14.1%,L4大抗压缩载荷及抗压缩强度较SHAM组分别降低48.9% 、49.0%,而股骨大抗弯曲载荷及弹性模量较SHAM组分别降低16.4%、20.5%(P均<0.05).L3 ~L4及股骨BMD与SLC值负相关(r分别为-0.570、-0.672,P均<0.01),而与ULI值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506、0.613,P均<0.05).结论 PMOP骨受损伴随着骨髓饱和脂质增多而不饱和脂质降低,MRS可动态评价骨髓脂质成分.
作者:李冠武;常时新;秦玲娣;田芳;薛峰;周蕾;周自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321 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成人患者中55例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表现.结果 55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病程2天~ 20年不等.心前区疼痛30例,活动后胸闷、气短20例,背痛1例,心悸1例,晕厥1例;11例可闻及心前区杂音,44例无明显杂音;高血压29例,糖尿病12例,合并冠心病1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瘘管起自左前降支31例,回旋支6例,右冠状动脉7例,同时起自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11例;瘘管漏入肺动脉43例,冠状静脉窦1例,支气管动脉3例,右心房1例,右心室1例,左心房1例,左心室5例.多发瘘管共18例;瘘管扭曲41例,扩张20例,局限性狭窄9例;末端呈管状35例,呈丛状20例.结论 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临床表现复杂,无明显特异性表现,且易被其他心脏疾患所掩盖.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并能提供冠状动脉瘘的详细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
作者:刘光锐;郭曦;李铁铮;李彭;薛王国;黄小勇;黄连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静脉分别在正常人群和Budd-Chiari患者中的显示以及测量显示的直径,并评价肝尾状叶静脉在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Budd-Chiari综合征MRI资料(Budd-Chiari组)和54例上腹部MRI增强检查阴性病例(正常组),在横断位上观察正常组和Budd-Chiari组肝尾状叶静脉的显示,分别计算其显示率,测量正常组和Budd-Chiari组显示肝尾状叶静脉直径,在其下腔静脉汇入口处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MRI横断位上,两组病例中显示的肝尾状叶静脉都为一支,汇入下腔静脉左前壁或前壁,54例正常组显示4例,显示率为7.4%,显示直径为0.2~0.34 cm,平均0.26 cm;14例Budd-Chiari组显示9例,显示率为64%,显示宽径为0.4~1.69 cm,平均0.73 cm.Budd-Chiari组肝尾状叶静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直径大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综合判断肝脏形态及血供的前提下,肝尾叶静脉显示及扩张且扩张直径≥0.4 cm,要高度怀疑Budd-Chiari综合征的可能.
作者:唐伟;张小明;翟昭华;曾南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至2012年4例SSEH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4例患儿临床表现均有肢体无力,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2例行CT扫描.结果 4例SSEH血肿全部位于椎管脊髓背侧,病变范围超过5个椎体节段.颈胸段3例,胸段1例.血肿T1WI、T2WI均呈混杂低、高、等信号.结论 婴幼儿当出现不明原因肢体无力时,需尽快完善MRI检查,排除SSEH.
作者:刘鸿圣;庞万良;曾斯慧;肖伟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克-雅氏病(CJD)头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基底节病变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CJD头部DWI资料,其中脑活检确诊1例,9例为很可能,1例为可能.结果 11例DWI均出现异常高信号,8例DWI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同时存在高信号,3例仅见大脑皮层高信号,8例基底节DWI高信号累及尾状核和壳核,1例伴双侧丘脑枕稍高信号.结论 DWI显示大脑皮层和基底节的高信号改变是CJD的主要特征,基底节病变主要累及尾状核和壳核,DWI是CJ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伟;马林;娄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运动校正算法(SSF)消除较快心率患者多排CT冠状动脉成像运动伪影效果,并与双扇区重建(SSB2)进行比较.方法 连续搜集于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扫描期间心率在65~75次/min之间的患者,采用GE宝石能谱CT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选取佳重建时相分别进行SSB2和SSF下薄层图像重建.按照冠状动脉15段分段法,采用5分制评分法,分别对SSB2及SSF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评分.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图像质量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研究,可评价冠状动脉共285段.不同图像质量评分等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9,P=0.000),SSF组质量评分等级优于SSB2组.可评价的所有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秩次SSF组为314.01,SSB2组为256.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3,P=0.000).结论 与SSB2相比,SSF技术能够在较快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消除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倩文;李鹏雨;苏壮志;姚新宇;王艳;王一帅;王臣;李坤成;杜祥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诊断及其术前T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经消化道内镜诊断为食管癌患者行常规MRI及DWI横断面扫描,b=500、800、1000 s/mm2,分别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信噪比(SNR);在不同b值下DWI图像上测量病变长度,并与食管钡餐造影、CT、常规T2 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且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应用不同影像学方法对食管癌行术前T分期,并与病理分期间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45例食管癌病灶在MR-DWI上均呈高信号,高于正常食管壁.随着b值增大,病变ADC值逐渐减小,分别为(1.77 ±0.27) x10-3mm2/s、(1.61 ±0.29)×10-3mm2/s、(1.39±0.24)x10-3mm2/s,其SNR逐渐减低.b值为500、800、1000 s/mm2时,DWI及T2WI、食管钡餐造影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39);不同影像学方法测量病变长度与病理标本间相关性系数以b值=500 s/mm2 DWI高(r=0.992).DWI结合常规序列对于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与病理分期间的吻合系数(k值)为0.733(较强),高于常规MRI序列(k值=0.578)和CT检查(k值=0.323).结论 DWI结合常规序列在食管癌的定量诊断及分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陈伟;周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胸壁肋间神经鞘瘤CT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提高胸壁肋间神经鞘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 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壁肋间神经鞘瘤12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12例均为良性肿瘤,且为单发.质地均匀7例,平均直径2.9 cm,镜下以Antoni A型细胞为主,质地不均匀5例,平均直径5.9 cm,镜下以Antoni B型细胞为主.邻近骨质压迫吸收7例,肋间隙增宽4例,肿瘤侧出现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为血性.肿瘤不论体积大小,均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胸壁肋间神经鞘瘤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与其病理表现密不可分,了解其特征表现有利于提高影像诊断率.
作者:张敏鸽;王官良;樊树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在脑内WHOⅡ级少突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6例脑WHOⅡ级胶质瘤,包括21例星形细胞瘤(AC)、1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OD)和8例少突-星形细胞瘤(OA).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大相对脑血容量灌注(rCBVmax)值,分别对3组肿瘤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C与OD/OA鉴别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各肿瘤rADC与rCBVmax相关性.结果 AC、OD及OA组肿瘤实性rADC值分别为2.09、1.51、1.60,AC组与OD、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OD及OA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AC、OD及OA组肿瘤实质rCBVmax值分别为1.43、3.34、2.77,OD组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与O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表明,以rADC 1.94为阈值,鉴别AC与OD/OA诊断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1.9%;以rCBVmax 2.15为阈值,鉴别AC与OD/OA诊断敏感性96.0%,特异性为81.0%,准确性为88.7%.AC组rADC与rCBVmax呈负相关(P<0.01),OD或OA组以及OD/OA组rADC与rCBVmax均无相关性. 结论 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区分脑WHOⅡ级OD、OA与AC间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OD与OA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鉴别AC与OD/OA方面,rADC值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鉴别诊断准确性rCBVmax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李晓光;康厚艺;张伟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并结合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终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其中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扫描表现为肺的单发肿块3例,1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2例可见间质浸润征,误诊为炎性病变1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2例;多发肿块1例,可见间质浸润征和跨叶分布征,误诊为中央型肺癌合并肺转移;实变型3例,其中单纯实变型1例,实变型合并结节型2例,3例均可见充气支气管征,2例可见支气管扩张症,2例可见血管造影征,1例可见跨叶分布征,误诊为大叶性肺炎1例,中央型肺癌合并肺转移1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例;多发结节型1例,可见间质浸润征,误诊为肉芽肿性病变.7例中,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4例.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瘤细胞沿肺内淋巴道或支气管、血管周围间隙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中阳性表达较高者为LCA和CD79α.结论 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病,临床症状及CT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误诊.瘤内或实变影中出现充气支气管征,同时合并支气管扩张症和/或血管造影征,肿块、结节周围间质浸润的出现以及没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可提示本病的可能,终确诊须结合肺活检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周永;蒋黎;文智;努尔兰;阿里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noue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或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6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或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PBMV,心导管测定患者PBMV前后的左右心房压力,心脏超声评价PBMV前后二尖瓣口面积、二尖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及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右房内径、右室舒张末径、每搏输出量及超声估测的肺动脉压(ePAP)等指标.结果 PBMV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无需要急诊外科干预病例.同扩张前相比,右房平均压力扩张后无明显改变,左房平均压术前(24.4 ±2.12) mmHg,术后(15.4 ±2.01) mmHg(P< 0.05).二尖瓣瓣口面积:术前(0.92±0.28) cm2,术后第2天(1.88 ±0.32)cm2(P< 0.05),术后第6个月(2.02 ±0.12)cm2,术后第12个月(1.94 ±0.24)cm2;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术前(2.87±0.34)m/s,术后第2天(1.27±0.36)m/s,术后第6个月(1.24±0.23) m/s,术后第12个月(1.21±0.28)m/s.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在术后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左房内径:术前(56.4±3.1) mm,术后第2天(52.6 ±2.84)mm,术后第6个月(46.6 ±2.49)mm,术后第12个月(43.2 ±2.68) mm;左室舒张末径:术前(39.36±5.62) mm,术后第2天(38.78±5.43) mm,术后第6个月(43.22 ±6.16)mm,术后第12个月(46.4 ±6.38)mm.右房内径:术前(46.4±3.2)mm,术后第2天(44.6±2.92) mm,术后第6个月(36.28 ±6.48)mm,术后第12个月(33.2 ±5.32)mm.右室舒张末径:术前(38.42 ±6.14)mm,术后第2天(36.24±4.68)mm,术后第6个月(32.46 ±5.64)mm,术后第12个月(28.3 ±5.28)mm.每搏输出量:术前(57.12±6.28) ml,术后第2天(60.22±5.24) ml,术后第6个月(63.22±4.82)ml,术后第12个月(68.2±4.4)ml.ePAP:术前(78.6±8.2)mmHg,术后第2天(63.2±6.1) mmHg,术后第6个月(55.8±7.4) mmHg,术后第12个月(43.2±5.8) mmHg.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裔忠;盛国太;李华泰;洪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螺旋CT和MR增强动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变化,并探讨各自优势的原因.方法 10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共125个小肝癌病灶,均行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与MR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同相位(IN-PHASE)、反相位(OUT-PHASE)、肝脏容积加速采集(LAVA)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两种检查.由两名有5年以上腹部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PACS工作站共同阅片,观察病灶的密度(信号),大小,数目,部位,有无包膜及含脂情况,并重点观察CT与MRI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的密度(信号),与背景肝实质比较,分为高、稍高、等、稍低、低5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时相小肝癌的密度(信号)等级评分.结果 125个小肝癌病灶中:CT动脉期41个呈高密度(5级),44个呈稍高密度(4级);CT延迟期47个呈稍低密度(2级),43个呈低密度(1级);MRI动脉期74个呈高信号(5级),32个呈稍高信号(4级);MRI延迟期34个呈稍低信号(2级),33个呈低信号(1级).CT动脉期、CT延迟期、MRI动脉期、MRI延迟期小肝癌的等级评分分别为3.81±1.16、1.94 ±0.79、4.35±0.98、2.38±1.11.MRI动脉期小肝癌的等级评分显著高于(t=-4.753,P=0.000)CT动脉期,CT延迟期小肝癌的等级评分显著低于(t=-4.461,P=0.000)MRI延迟期.结论 MRI动脉期较CT动脉期能更好地检出富血供小肝癌.CT延迟期小肝癌的消退效应优于MRI延迟期,尤其是乏血供肝癌常在CT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而在MRI延迟期未显示,这就需要结合MRI的其他序列进一步评估.
作者:缪小芬;陆健;张学琴;黄爱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PNET的CT和MRI表现,其中中枢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PNET)4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13例,男11例、女6例.13例行CT检查,其中8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CT增强检查;8例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平扫加增强,1例行MRI平扫.结果 4例cPNET位于脑内及鞍区,3例表现为较大肿块,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呈稍高密度(或稍长或等T1、长T2信号),周围伴有轻-中度水肿,1例伴出血,4例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13例pPNET中,4例位于胸壁,3例累及骨骼,腹壁、肩部、椎管、下肢软组织、鼻窦及肾上腺各1例.软组织pPNET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骨pPNET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未见骨膜反应及钙化,1例在MRI上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结论 PNET的CT与MRI表现缺乏特征性,但在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等方面有其重要价值.
作者:金开元;李邦国;宋之光;王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用MR灌注成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CVR).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在口服醋甲唑胺前后进行2次检查,选取双侧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丘脑、额上回、颞上回及楔叶作为兴趣区(ROI),测量的参数包括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公式局部脑血流量(rCBF)=rCBV/rMTT和CVR(%)=(服药后rCBF-服药前rCBF)/服药前rCBF×100%,计算CVR.结果 (1)糖尿病组各ROI的rMTT、rCBV和rCBF在醋甲唑胺负荷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ROI的rMTT在醋甲唑胺负荷后缩短(P<0.05),rCBV和rCBF在醋甲唑胺负荷后增加(P<0.05);(2)糖尿病组的CVR较对照组的CVR明显降低(P<0.05);(3)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的CVR较病程<10年的CVR明显降低(P<0.05);(4)糖尿病组中,视网膜正常组、合并视网膜病变Ⅰ~Ⅲ期组、合并视网膜病变Ⅳ~Ⅵ期组,CVR依次降低(P<0.05);(5)糖尿病组中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CVR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CVR较同年龄组正常人下降,处于亚临床缺血的状态,病程>10年者和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者,CVR下降更明显.
作者:金新安;陈伟;马壮;张煜;黄波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