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在脑WHOⅡ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李晓光;康厚艺;张伟国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低级别胶质瘤
摘要: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在脑内WHOⅡ级少突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6例脑WHOⅡ级胶质瘤,包括21例星形细胞瘤(AC)、1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OD)和8例少突-星形细胞瘤(OA).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大相对脑血容量灌注(rCBVmax)值,分别对3组肿瘤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C与OD/OA鉴别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各肿瘤rADC与rCBVmax相关性.结果 AC、OD及OA组肿瘤实性rADC值分别为2.09、1.51、1.60,AC组与OD、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OD及OA组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AC、OD及OA组肿瘤实质rCBVmax值分别为1.43、3.34、2.77,OD组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与O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表明,以rADC 1.94为阈值,鉴别AC与OD/OA诊断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1.9%;以rCBVmax 2.15为阈值,鉴别AC与OD/OA诊断敏感性96.0%,特异性为81.0%,准确性为88.7%.AC组rADC与rCBVmax呈负相关(P<0.01),OD或OA组以及OD/OA组rADC与rCBVmax均无相关性. 结论 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区分脑WHOⅡ级OD、OA与AC间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OD与OA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鉴别AC与OD/OA方面,rADC值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鉴别诊断准确性rCBVmax具有较高的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醋甲唑胺负荷MR灌注成像对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用MR灌注成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CVR).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在口服醋甲唑胺前后进行2次检查,选取双侧尾状核头部、豆状核、丘脑、额上回、颞上回及楔叶作为兴趣区(ROI),测量的参数包括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公式局部脑血流量(rCBF)=rCBV/rMTT和CVR(%)=(服药后rCBF-服药前rCBF)/服药前rCBF×100%,计算CVR.结果 (1)糖尿病组各ROI的rMTT、rCBV和rCBF在醋甲唑胺负荷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ROI的rMTT在醋甲唑胺负荷后缩短(P<0.05),rCBV和rCBF在醋甲唑胺负荷后增加(P<0.05);(2)糖尿病组的CVR较对照组的CVR明显降低(P<0.05);(3)病程>10年的糖尿病患者的CVR较病程<10年的CVR明显降低(P<0.05);(4)糖尿病组中,视网膜正常组、合并视网膜病变Ⅰ~Ⅲ期组、合并视网膜病变Ⅳ~Ⅵ期组,CVR依次降低(P<0.05);(5)糖尿病组中高血压组较血压正常组CVR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CVR较同年龄组正常人下降,处于亚临床缺血的状态,病程>10年者和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者,CVR下降更明显.

    作者:金新安;陈伟;马壮;张煜;黄波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误诊脑膜瘤一例

    患者女,63岁.间断性头疼、头晕1月余,无恶心、呕吐、双眼视物模糊等不适,给予对症药物应用,头疼症状缓解,仍伴有头晕,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

    作者:文宝红;程敬亮;张勇;张会霞;闫晨宇;白洁;孙梦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脊髓空洞症合并夏科氏关节病一例

    患者男,51岁.全身关节酸痛20余年,右肩及右侧腹部疼痛、淤黑3天.3天前患者轻度活动时扭伤右上肢及右侧腹部,伴疼痛、淤黑.体检:右肩、右上肢延及背部及右侧腹部可见片状瘀斑,呈紫黑色.右肘关节肿大变粗.右肩及右侧上肢无痛温觉.双手指呈纽扣状变形,呈屈曲状,萎缩不展.该患者8年前曾被诊断为脊髓空洞症,之后右肘关节进行性肿大变粗,无糖尿病史和其他慢性病史.

    作者:崔凤珍;王世雷;许灿;吕红涛;李玉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顺性分析金坛市人民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肺MALT淋巴瘤的CT影像资料7例.结果 7例肺MALT淋巴瘤中共检出肺实变、肿块、结节、磨玻璃影病灶13个,病灶单发4例,多发3例;多发病例均为双肺多发.肺实变2例共5个病灶,其内均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Ⅲ型);肺肿块或结节影4例共5个病灶,均无毛刺征,可见空气支气管征(Ⅲ型3例及Ⅴ型2例),增强后呈中等均匀强化;磨玻璃影1例共3个病灶.1例患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肺MALT淋巴瘤CT常表现为伴Ⅲ及Ⅴ型空气支气管征的单发/多发性肺肿块或结节影、肺实变或磨玻璃影;结合相对缓慢的病变过程可提示MALT淋巴瘤的诊断.

    作者:朱小云;单飞;邢伟;邱建国;陈铜兵;王青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颈椎脊索瘤一例

    患者男,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异物感1个月,伴咳嗽,无咳痰,无声音嘶哑,无头晕、头痛.行电子喉镜检查示:咽后壁右侧明显隆起,遮盖喉口,表面光滑.CT骨窗示:C2椎体不规则骨质破坏并累及右侧椎板,右侧颈前见软组织肿块影向口咽腔突入(图1).MRI示(图2~5):C2椎体及右侧椎板骨质破坏,呈长T1、混杂长T2信号,内见不规则分隔,并在颈前形成软组织肿块,分叶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作者:陈懿;林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PBMV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Inoue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或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疗效.方法 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64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有或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接受PBMV,心导管测定患者PBMV前后的左右心房压力,心脏超声评价PBMV前后二尖瓣口面积、二尖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及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右房内径、右室舒张末径、每搏输出量及超声估测的肺动脉压(ePAP)等指标.结果 PBMV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无需要急诊外科干预病例.同扩张前相比,右房平均压力扩张后无明显改变,左房平均压术前(24.4 ±2.12) mmHg,术后(15.4 ±2.01) mmHg(P< 0.05).二尖瓣瓣口面积:术前(0.92±0.28) cm2,术后第2天(1.88 ±0.32)cm2(P< 0.05),术后第6个月(2.02 ±0.12)cm2,术后第12个月(1.94 ±0.24)cm2;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术前(2.87±0.34)m/s,术后第2天(1.27±0.36)m/s,术后第6个月(1.24±0.23) m/s,术后第12个月(1.21±0.28)m/s.二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面积在术后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左房内径:术前(56.4±3.1) mm,术后第2天(52.6 ±2.84)mm,术后第6个月(46.6 ±2.49)mm,术后第12个月(43.2 ±2.68) mm;左室舒张末径:术前(39.36±5.62) mm,术后第2天(38.78±5.43) mm,术后第6个月(43.22 ±6.16)mm,术后第12个月(46.4 ±6.38)mm.右房内径:术前(46.4±3.2)mm,术后第2天(44.6±2.92) mm,术后第6个月(36.28 ±6.48)mm,术后第12个月(33.2 ±5.32)mm.右室舒张末径:术前(38.42 ±6.14)mm,术后第2天(36.24±4.68)mm,术后第6个月(32.46 ±5.64)mm,术后第12个月(28.3 ±5.28)mm.每搏输出量:术前(57.12±6.28) ml,术后第2天(60.22±5.24) ml,术后第6个月(63.22±4.82)ml,术后第12个月(68.2±4.4)ml.ePAP:术前(78.6±8.2)mmHg,术后第2天(63.2±6.1) mmHg,术后第6个月(55.8±7.4) mmHg,术后第12个月(43.2±5.8) mmHg.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裔忠;盛国太;李华泰;洪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病理特征与误诊分析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并结合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终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其中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扫描表现为肺的单发肿块3例,1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2例可见间质浸润征,误诊为炎性病变1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2例;多发肿块1例,可见间质浸润征和跨叶分布征,误诊为中央型肺癌合并肺转移;实变型3例,其中单纯实变型1例,实变型合并结节型2例,3例均可见充气支气管征,2例可见支气管扩张症,2例可见血管造影征,1例可见跨叶分布征,误诊为大叶性肺炎1例,中央型肺癌合并肺转移1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例;多发结节型1例,可见间质浸润征,误诊为肉芽肿性病变.7例中,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4例.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瘤细胞沿肺内淋巴道或支气管、血管周围间隙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中阳性表达较高者为LCA和CD79α.结论 原发性肺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病,临床症状及CT表现缺乏特征性,易误诊.瘤内或实变影中出现充气支气管征,同时合并支气管扩张症和/或血管造影征,肿块、结节周围间质浸润的出现以及没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可提示本病的可能,终确诊须结合肺活检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周永;蒋黎;文智;努尔兰;阿里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扩散梯度方向数目对DTI参数SNR和FA的影响

    目的 探索扩散张量成像(DTI)中扩散梯度方向数目对图像信噪比(SNR)和各向异性分数(FA)的影响.方法 应用7种不同扩散梯度对17名志愿者进行了DTI扫描,计算多个感兴趣区(ROI)的SNR和FA值,分析这两个参数随扩散梯度不同的变化趋势.结果 17名志愿者皮质脊髓束均能清晰显示,且图像的视觉效果变化也很小.施加6、9、12、15、18、21、30不同数目的扩散梯度方向,图像SNR分别为60.45±1.01、60.08±0.91、62.60±1.22、62.96 ±0.97、62.82±1.21、63.84±1.09、63.33±0.98.各个ROI的FA值并不随扩散梯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DTI的临床应用中,选择6个方向的扩散梯度也能达到目的.

    作者:付志辉;贡志刚;周建华;朱建亚;朱吉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骨骼肌失神经损伤的单体素质子波谱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健康人群及骨骼肌失神经损伤患者的单体素质子波谱(1H-MRS)各代谢物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1H-MRS在骨骼肌失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16名健康志愿者及19例尺神经损伤患者(男16例,女3例,年龄16~ 57岁).所有志愿者及患者均采用相同方法对尺神经支配的第一骨间背侧肌行1H-MRS检测.后将1H-MRS检查所得各代谢物含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损伤侧组骨骼肌细胞内脂质(IMCL)含量及其相对含量的总体秩和分别为507.5和498,健侧组分别为233.5和243;损伤侧组骨骼肌细胞外脂质(EMCL)含量及相对含量的秩和分别为490和477,健侧组分别为251和264;损伤侧组肌酸含量的秩和为475,健侧组秩和为266.以上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损伤组IMCL、EMCL含量及各自相对含量与志愿者组相比较也存在相似的统计学差异(P<0.05),肌酸含量在损伤组与志愿者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H-MRS技术可以较好地区分开IMCL及EMCL.IMCL于失神经损伤早期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EMCL对骨骼肌失神经损伤的远期诊断及动态监测可能价值较大.

    作者:杨波;吴轶慧;沈忆文;嵇鸣;叶春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DWI在食管癌定量及定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诊断及其术前T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经消化道内镜诊断为食管癌患者行常规MRI及DWI横断面扫描,b=500、800、1000 s/mm2,分别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信噪比(SNR);在不同b值下DWI图像上测量病变长度,并与食管钡餐造影、CT、常规T2 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且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应用不同影像学方法对食管癌行术前T分期,并与病理分期间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45例食管癌病灶在MR-DWI上均呈高信号,高于正常食管壁.随着b值增大,病变ADC值逐渐减小,分别为(1.77 ±0.27) x10-3mm2/s、(1.61 ±0.29)×10-3mm2/s、(1.39±0.24)x10-3mm2/s,其SNR逐渐减低.b值为500、800、1000 s/mm2时,DWI及T2WI、食管钡餐造影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39);不同影像学方法测量病变长度与病理标本间相关性系数以b值=500 s/mm2 DWI高(r=0.992).DWI结合常规序列对于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与病理分期间的吻合系数(k值)为0.733(较强),高于常规MRI序列(k值=0.578)和CT检查(k值=0.323).结论 DWI结合常规序列在食管癌的定量诊断及分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陈伟;周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28层螺旋CT对胃癌血供和血流动力学的评价及意义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灌注成像(CTPI)技术对胃周血管、胃癌血供和血流动力学评价及临床意义.方法 87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62例采用体部灌注扫描序列对患者实行灌注扫描,分析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胃癌的局部侵袭性和分化的关系及相关性;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25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分析胃癌的位置及供血血管.结果 (1)25例胃癌患者19例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在容积再现(VR)上能够很清晰地显示出来,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细小血管较好,胃癌血供同肿瘤生长的位置有关,供应胃癌的血管基本都来自于胃的自身血管.(2)BF、BV、MTT、PS与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可反映胃癌大体分型的组织学特性;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比较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V、BF、MTT、P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28层螺旋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胃的血供及肿瘤血管,并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观察血管与肿瘤的关系;CTP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胃癌的局部侵袭性和分化程度.

    作者:王治民;徐香玖;铁萍;龙晓宙;谢宗源;张庆;张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右侧中颅窝巨大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男,9个月.因反应差、呕吐10余天,抽搐2天入院.既往无类似病史,出生无窒息抢救史,家族中无癫痫患者.体检:患者神志清,哭闹,右下肢自发活动少;左下肢肌力Ⅳ级,左侧腱反射减弱,右侧腱反射亢进,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双侧巴氏征阳性.

    作者:钟小梅;黄飚;杨万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综合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结合6例HH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系统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征.6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肠镜检查,1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及MRI检查示病变特征包括:肝大、肝门区血管迂曲增宽紊乱、肝实质结节样强化、肝内胆管扩张、肝肺内动静脉畸形及脾大出血等.DSA示肝动脉及肠系膜动脉末梢分支增粗,动静脉畸形,静脉早显.结论 HHT表现为累及多脏器的血管发育异常,具有一定特征性,胸腹部CT及MRI扫描是诊断HHT的可靠方法.

    作者:郝传玺;金龙;陈尘;高健;胡立宝;洪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访临床明确诊断为早期RA患者30例纳入研究,另选20例志愿者作对照.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分析MRI异常征象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滑膜大强化率(ERmax)、大上升斜率(Slopemax)和滑膜厚度.采用秩和检验及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量化参数的差异,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早期RA动态增强扫描后关节囊增厚滑膜、血管翳及腱鞘增厚滑膜组织明显强化,不同部位滑膜、血管翳显示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增厚,其TIC曲线25例呈上升平台型,5例呈延迟上升型;对照组TIC曲线均呈缓慢略上升平台表现.早期RA与正常对照组ERmax值分别为(269.07±112.81)%、(39.24±34.42)%,Slopemax值分别为399.57±392.95、57.30±24.53,滑膜厚度分别为(3.29 ±0.78)mm、(1.37 ±0.62) mm.两组间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32、-5.18,t值为8.960).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1、0.978、0.966,以大约登指数为佳诊断切入值,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诊断早期RA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0.0%和83.3%,特异性分别为53.3%、100%和86.7%.结论 动态增强MRI扫描的TIC曲线及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等量化指标,结合MRI早期征象可全面反映早期RA的病理改变,在早期RA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基明;翟建;张峥嵘;吴琛;丁治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少见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的一些少见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5例肺部原发淋巴瘤的一些少见的CT表现,并探讨这些少见的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结果 5例均为双肺多发病灶,1例为双肺多发结节灶伴多发薄壁空腔,1例为两肺多发薄壁空腔伴有弥漫性间质性改变.3例为肺内节段性实变伴支气管扩张及病灶内空腔病灶,但空腔壁外缘显示不清.4例患者经治疗后空腔壁变薄或消失.结论 肺内原发淋巴瘤的CT表现可以多种形态,以薄壁空腔样病灶出现的CT表现虽为少见,但仔细分析其周围病灶形态,结合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吴爱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肝脏多发脾种植一例

    患者男,33岁.发现左肝占位20天入院.患者因上腹不适1年余至外院就诊,外院MR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结核或炎性假瘤可能性大.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左腹部胸骨旁线见一长约20 cm纵行手术瘢痕.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

    作者:张婧;金新安;王显龙;温志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婴幼儿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影像分析

    目的 探讨婴幼儿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SEH)的临床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至2012年4例SSEH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4例患儿临床表现均有肢体无力,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2例行CT扫描.结果 4例SSEH血肿全部位于椎管脊髓背侧,病变范围超过5个椎体节段.颈胸段3例,胸段1例.血肿T1WI、T2WI均呈混杂低、高、等信号.结论 婴幼儿当出现不明原因肢体无力时,需尽快完善MRI检查,排除SSEH.

    作者:刘鸿圣;庞万良;曾斯慧;肖伟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扩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评估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及运动功能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8 ~15天内行3.0T MR常规及DTI检查,基于感兴趣区测量患侧及对侧放射冠、内囊后肢及大脑脚区的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依据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DTT)图患侧CST受损程度分为A组(CST未破坏组)和B组(CST破坏组).比较两组放射冠、内囊后肢、大脑脚区rFA值(患侧FA值/对侧FA值)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随访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肌力(MRC)评分的差异.分析不同部位rFA值与入院NIHSS、随访mRS及随访MR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30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DTI显示CST受压移位者18例(A组),部分破坏者1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内囊后肢、大脑脚区rFA值、血肿体积、入院NIHSS评分、随访mRS评分、随访MRC上肢评分及MRC下肢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内囊后肢及大脑脚区rFA值与入院NIHSS、随访mRS、MRC上肢及MRC下肢评分均有相关性(P<0.05).大脑脚区rFA值评估神经运动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0.810±0.083)大于内囊后肢rFA值的曲线下面积(0.757±0.093).大脑脚区rFA值基于mRS评分评估神经运动功能预后的佳截断值为0.851(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77.8%).结论 在基底节脑出血中,DTI成像能定量评估CST损害的微细结构变化,大脑脚区rFA值较放射冠及内囊后肢更能评估脑出血远期神经运动功能预后.

    作者:徐青青;孙军;郭辰;武新英;毛存南;张红;刘林栋;张颖冬;殷信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4cm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透明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回顾性分析直径≤4 cm的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透明细胞癌(CCRCC)的CT表现,以期提高二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少脂肪AML及45例CCRCC的CT扫描图像,包括多种CT征象、病灶各期密度值及增强程度值,对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少脂肪AML与CCRCC在性别、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及病灶中心定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年龄、瘤内坏死或囊变、肿瘤直径、形状、钙化、边界、皮质掀起征、强化类型及病灶与正常肾实质交角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脂肪AML病灶平扫密度高于CCRCC(P <0.05);皮质延髓期及早期排泄期肿瘤密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CCRCC肿瘤增强程度值均高于少脂肪AML(P <0.05).结论 平扫密度、增强均匀性、病灶中心定位及肿瘤增强程度值对二者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莹莹;罗实;徐荣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MRI评价肝尾状叶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静脉分别在正常人群和Budd-Chiari患者中的显示以及测量显示的直径,并评价肝尾状叶静脉在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Budd-Chiari综合征MRI资料(Budd-Chiari组)和54例上腹部MRI增强检查阴性病例(正常组),在横断位上观察正常组和Budd-Chiari组肝尾状叶静脉的显示,分别计算其显示率,测量正常组和Budd-Chiari组显示肝尾状叶静脉直径,在其下腔静脉汇入口处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MRI横断位上,两组病例中显示的肝尾状叶静脉都为一支,汇入下腔静脉左前壁或前壁,54例正常组显示4例,显示率为7.4%,显示直径为0.2~0.34 cm,平均0.26 cm;14例Budd-Chiari组显示9例,显示率为64%,显示宽径为0.4~1.69 cm,平均0.73 cm.Budd-Chiari组肝尾状叶静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直径大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综合判断肝脏形态及血供的前提下,肝尾叶静脉显示及扩张且扩张直径≥0.4 cm,要高度怀疑Budd-Chiari综合征的可能.

    作者:唐伟;张小明;翟昭华;曾南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