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酷似卵巢癌的子宫肌瘤一例

张宗斌;梁社富;林国成;张艳玲;周习茹

关键词:卵巢癌, 肿块, 实验室检查, 体位改变, 特殊异常, 经期出血, 腹痛, 活动度, 混合性, 子宫, 移动, 体检, 盆腔, 回声, 患者, 边界
摘要:患者女,45岁.腹痛,经期出血增多2个月,腹痛加重、扪及肿块6 d入院.体检:盆腔左侧可扪及一大小约10 cm×8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差,有轻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特殊异常.B超提示:子宫左侧混合性占位肿块,其内强弱回声不等,边界欠清,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一直是胸部影像学研究的重点,评价SPN的终目标是为了及早发现病灶和准确定性,以免延误能治疗的早期肺癌和避免良性结节的不必要手术.目前,影像学检出和定性SPN均有较大进展.笔者搜集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华;马大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后纵隔侵袭性胸腺瘤一例

    患者女,40岁.胸闷、胸痛,心悸半年,并进行性加重.体检:慢性贫血貌,左下肺叩诊浊音,震颤减弱.

    作者:涂珍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F99-ⅢA型X线机故障检修一则

    故障现象开机后透视正常,摄片时各继电器工作程序正常,但mA表指示时有时无,实测X线也时有时无.

    作者:申洪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细胞性肝癌多层螺旋CT表现与PTEN表达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与其PTEN蛋白表达间关系. 资料与方法 70例HCC进行MSCT双期扫描,术后标本进行HE染色及PTE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分析MSCT表现与病理和PTEN表达. 结果 PTEN蛋白表达率为65.7%.包膜完整组与不完整组中PTEN表达率分别为82.1%、54.8%(P<0.05);有癌栓与无癌栓组PTEN表达率分别为56.3%、86.4%(P<0.05). 结论 PTEN蛋白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包膜不完整及有静脉癌栓的HCC,根据HCC的MSCT表现可以间接推测PTEN蛋白表达.

    作者:葛英辉;李辉;吕传剑;朱绍成;程天明;孙晓平;张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和心肌声学造影对比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MR多技术扫描和心肌声学造影(MCE)在检测心肌灌注、判断心肌存活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应用MR多技术扫描对3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MCE结果对照. 结果共有81支冠状动脉狭窄≥70%,狭窄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为334个(57.99%)节段.MR心肌灌注扫描见268个(46.53%)节段呈缺血改变,MR心肌活性扫描见83个(14.41%)节段心肌梗死.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MR心肌灌注扫描的敏感性为80.2%,特异性为100%,总符合率为88.5%,Kappa值为0.773.定性MCE检查共有202个(35.07%)节段呈缺血改变.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定性MCE的敏感性为60.5%,特异性为100%,总符合率为77.1%,Kappa值为0.563.MR心肌灌注扫描所发现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468),MCE所发现的缺血节段比狭窄冠状动脉的供血节段少(P=0.000);MR心肌灌注扫描检出缺血节段比MCE检出的多(P=0.000). 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清晰显示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位置、程度,可重复性好,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较高.MCE为临床提供了无创、可重复地准确测定心肌缺血的新方法,但其评价方法具有一定主观性且低估心肌缺血的范围,检查者的经验和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准确性.

    作者:朱海云;田建明;王莉;程永德;张军;朱燕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L)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PTL的C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5岁. 结果 6例均有近期发现颈部迅速肿大病史,5例伴桥本甲状腺炎.CT显示单发结节型1例,多发结节型1例,弥漫肿大型4例;6例肿瘤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1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受累. 结论对于年龄>60岁的女性患者,有桥本甲状腺炎病史且近期甲状腺突然肿大者,CT表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密度均匀,强化不显著,应考虑PTL.

    作者:关玉宝;周良平;曾庆思;谢念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胎儿腹部异常的MRI诊断及评价

    目的分析胎儿几种腹部异常的MRI表现,说明MRI在胎儿异常诊断中的重要补充作用. 资料与方法对14例(12例经剖腹产或手术病理证实,2例随访观察)的胎儿腹部畸形的MRI表现进行研究. 结果 14例中5例为脐部畸形,其中3例为脐膨出, 2例小型,囊内为大网膜及小肠成分;另1例为巨型,囊内容物为肝脏及肠腔;2例为腹裂,突出物为肠腔结构.2例为肠系膜囊肿,胎儿腹腔内见囊样占位灶,1例直径约5 cm,另1例巨大,直径约10 cm.1例为先天性肛门闭锁,MRI表现为全肠腔明显扩张. 1例先天性巨结肠,以直肠扩张为主的肠腔扩张.1例为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MRI表现为胃泡明显扩张,胃泡右侧、肝脏下缘见囊样信号灶,呈双泡征表现.1例为环状胰腺、异位胰腺,MRI表现为十二指肠扩张,呈不全性梗阻改变.1例为肝脏囊肿,MRI表现为肝右叶前段包膜下囊性病灶,大小约3.1 cm×2.7 cm×2.4 cm.1例为双肾轻度积水,MRI见双侧肾盂稍饱满,肾盏略增宽.1例为左侧膈疝,MRI见左侧胸腔内正常肺组织消失,呈混杂肠腔信号. 结论 MRI作为产科胎儿超声检查的一种重要补充方法,对病变多方位的显示具有较高价值,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玉珍;张忠阳;刘明;周晶;范国平;李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对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ECG-MSCTPA)与传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进行对比研究,探讨ECG-MSCTPA在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8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分别行MSCTPA和ECG-MSCTPA检查,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估,包括肺栓塞的部位及心脏搏动伪影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例诊断有肺栓塞.ECG-MSCTPA可以显著消除心脏运动伪影(MSCTPA组42%,ECG-MSCTPA组15%,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经Kappa检验存在高度一致性(Kappa值=0.92,P<0.05).在对心缘旁肺动脉内栓子的诊断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5,P<0.05). 结论 ECG-MSCTA可显著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对肺栓塞的总体诊断效果与传统的MSCTPA效果相当,但对发生在心缘旁肺动脉内的肺栓塞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MSCTPA.

    作者:崔立明;韩萍;梁波;冯敢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多体素二维1H-MRS分析

    目的运用多体素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法(1H-MRS)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梗死灶和缺血灶代谢产物的代谢特征和变化规律. 资料与方法对经临床诊断的20例BD患者行磁共振头颅常规平扫和多体素二维1H-MRS检查.分别测量2.02、3.03、3.22×10-6处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峰下面积,计算BD梗死灶、缺血灶及对侧或邻近正常区的NAA/Cr、Cho/Cr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NA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缺血灶均出现Lac峰,而一部分梗死灶出现Lac峰.BD患者梗死灶的NAA/Cr、Cho/Cr比值与正常脑实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缺血灶的NAA/Cr比值与正常脑实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Cho/Cr比值与正常脑实质不存在显著差异(P>0.01);BD患者梗死灶的NAA/Cr、Cho/Cr比值与缺血灶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结论多体素二维1H-MRS能够显示BD患者梗死灶和缺血灶代谢产物的代谢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了解梗死灶和缺血灶的进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肖朝勇;顾建平;殷信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酷似卵巢癌的子宫肌瘤一例

    患者女,45岁.腹痛,经期出血增多2个月,腹痛加重、扪及肿块6 d入院.体检:盆腔左侧可扪及一大小约10 cm×8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差,有轻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特殊异常.B超提示:子宫左侧混合性占位肿块,其内强弱回声不等,边界欠清,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作者:张宗斌;梁社富;林国成;张艳玲;周习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 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 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良性GIST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 )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作者:邢伟;谭华桥;俞胜男;吴小凤;孙益芳;邱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 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 结果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 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 结论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作者:尹丹;邓利猛;王小宜;廖伟华;周建华;陈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先天性处女膜或阴道闭锁的MRI诊断

    先天性处女膜或阴道闭锁是妇科常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既往主要依靠临床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亦有CT检查的报告,但MRI诊断此类疾病的报道甚少.近期我院经MRI检查并手术治愈3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宝忠;夏平;郝敬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30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 资料与方法 30例均经病理证实.使用Siemens Plus 4A CT扫描仪.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1)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4例,位于肾上腺者19例,位于交感神经链上11例.(2)肿块不规则形14例,类圆形16例;边缘清楚25例,边缘模糊5例.(3)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CT表现具有特征:平扫与肾脏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有较粗大无定形钙化伴有血管的包埋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的特征性没有前者明显. 结论大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根据其CT表现、好发于肾上腺及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CT可作出诊断.

    作者:吴爱兰;韩萍;冯敢生;郑金龙;史河水;田志梁;刘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髂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

    患者女,29岁.发现右髋部肿物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不慎摔伤致右髋部疼痛,但无明显红肿,可自行站立行走,当时未作特殊处理.自后右髋部肿物日渐增大,遂来院求诊.体检:右髋部红肿,皮温正常,可扪及一约9 cm×6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缘清晰,无明显压痛,活动度差.

    作者:刘海凌;李小荣;欧陕兴;钱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胆囊穿孔、腹腔包裹性积液误诊肝包虫一例

    患者男,65岁.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伴恶心,无呕吐,伴有肩背痛.入院后体检: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隆起,可见胃型,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略紧张,右上腹平脐叩诊浊音,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既往史:患者曾于20年前行两次肝包虫手术.

    作者:党延平;王怀常;安慧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1 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神经元逐渐发生变性凋亡所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症.多见于中老年,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多不明.由于同其他很多疾病和病症相重叠,所以其临床和病理表现复杂,加之缺乏特异的生化、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国内外对该组疾病认识仍然不足.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和MRS对该组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不断加深,其中MRS作为目前唯一无创性研究活体组织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的分析方法,广泛用于神经和精神病学研究,倍受世人关注[1].因1H核自然丰度高,且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灵敏度好,故其在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中的应用广泛.笔者综述了1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方雷;余永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搜集8例经临床诊断高血压脑病患者,行MR T1WI和T2WI检查,其中4例加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血压变化、MRI表现及ADC值变化. 结果发病时平均血压199.63/123.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升高25.73%/28.71%.MRI上病变主要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以顶枕叶、小脑半球多见.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ADC值较正常平均升高58%.仅1个病灶DWI出现明显高信号,ADC值减低. 结论 MRI有助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DWI是将其与急性脑梗死区分开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孙志华;李威;张云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一例

    患儿女,11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2个月就诊.患儿2个月前突发阴道流血,血量不多,每次持续约3~4 d,间断29 d左右又出现第二次阴道流血.体检:身长约80 cm(较同龄儿高),双侧乳房增大(约3 cm×3 cm);外阴色素稍沉着.精神、运动发育基本正常.盆腔CT检查提示:子宫明显增大,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头颅MRI检查:冠状位T1WI显示鞍上偏左侧有一类圆形等信号结节状病灶,大小约1.2 cm×1.0 cm,信号均匀,边缘清楚(图1),T2WI见肿块与灰质等信号;矢状位显示病灶与下丘脑相连,垂体柄受压,增强后瘤体无强化(图2).MRI诊断考虑为:下丘脑错构瘤.术后病理证实与MR诊断相符.

    作者:徐女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源于血管的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者男,64岁.于左股骨中下部触及8.5 cm×5.0 cm软组织肿物,界限不清,质硬,轻度压痛,活动差,左小腿肌腹轻度肿胀,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作者:付文利;韩耀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