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检测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

朱海云;田建明;王莉;曾浩;黄胜东;徐训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心肌灌注, 心肌活性, 动物
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检测心肌存活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选择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20只,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后1~2个月行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扫描(形态、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扫描),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其准确性. 结果 MRI检查发现20只猪中有3只形态扫描见左室侧壁变薄;负荷电影扫描见11(11/20)只猪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有9(9/20)只静息时左室节段不同程度运动减弱(n=7)或丧失(n=2).多巴酚丁胺负荷电影扫描检测到7只猪左室节段功能改善,但有2只猪无明显改善.心肌灌注扫描有13只猪共47.8个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有8只猪共23.6个节段坏死,病理检查发现共有7只猪23个节段坏死.与MRI延迟强化区所显示的梗死区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P>0.05). 结论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检出缺血、坏死心肌,并准确判断其程度和范围.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肌瘤的MR成像研究以--DSA为参照

    目的以DSA为参照评价子宫肌瘤的MRI表现. 资料与方法对DSA上有明显血供的子宫肌瘤行MRI检查,所有病例采用SE T1、turbo-SE T2WI和SE T1W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 mmol/kg体重,对不同成像序列的MRI信号特点和相关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 37个肌瘤T1WI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多为等、高信号(28个肌瘤),增强扫描肌瘤均出现明显强化,信号多数高于或等于子宫肌层(35个肌瘤).多数肌瘤内部为均匀结节状或团块状改变,其间可见分隔结构,肌瘤包膜在T1WI、T2WI和增强扫描时能明确显示. 结论 DSA表现明显血供的子宫肌瘤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肌瘤血供.

    作者:张伟国;罗香国;严景恩;陈金华;孙秀梅;刘玲;陈蓉;王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气肿性肾盂肾炎一例

    患者 女,65岁.口渴、多饮、多尿、消瘦16年,加重2周,昏迷1天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102次/min,Bp 70/50 mmHg,全腹压痛、反跳痛,双肾区叩击痛.

    作者:赵志梅;裴建国;李华子;朱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头颈部低剂量对比剂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16排多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3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对比剂量:100 ml、80 ml和60ml.根据原始图像和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像评价3组病例颈部动脉、颅内动脉的显示程度、静脉充盈程度以及伪影;并测量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 结果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在3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上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静脉充盈程度和伪影的主观评分亦无显著性差异.3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6排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李明利;金征宇;张云庆;王沄;赵文敏;陆菁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62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进行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I信号特征. 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6.8%(29/62)、88.7%(55/62)和64.5%(40/62).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高.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作者:王秀河;黄耀熊;黄力;刘斯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EMH)的影像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资料与方法报告2例EMH病例,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影像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结果 2例EMH正位X线胸片表现为下胸段脊柱旁向肺野突出的类圆形阴影.CT扫描为中下段胸椎旁单侧或双侧出现多发半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病变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或中度均匀强化. 结论 EMH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CT扫描结合临床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作者:陆建常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钙化二例

    例1 男,5个月.发热2 d,惊厥数次入院.体温38℃,惊厥时持续1~2 min,伴轻度腹泻,3~4次/d,为黄色稀便.患儿足月顺产,此前发育正常.

    作者:司建荣;朱德银;张雅丽;景莉萍;宋国余;姜兆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肩胛骨肩峰内生软骨瘤一例

    患者 男,14岁.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肩部疼痛,未诊治,疼痛渐加重.体检:右肩轻度肿胀,压痛,以肩峰为重,未触及明显肿物,右肩关节活动可,桡动脉搏动良好,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对称引出,右手霍夫曼征(+).

    作者:刘杰;张泽坤;高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癌钙化灶的检测及其影像学评价

    美国近年诊断的乳腺癌中,有12%~15%是乳腺导管原位癌,90%是由乳腺钼靶X线片发现的[1],钙化和肿块是乳腺癌的基本征象,显示钙化是乳腺摄片的大优势,也是早期乳腺癌在乳腺片上常见甚至是唯一的征象.其他检查方法(超声、CT、MR等)均不能较好地显示乳腺癌的钙化,钙化灶是乳腺片上乳腺癌早期识别和诊断的重点,对钙化灶的检测和分析也是乳腺疾患研究的热点.

    作者:殷汉民;陈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纵隔巨大淋巴管囊肿二例

    例1 男,3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中带血丝,未行治疗,自行缓解.半年前再次出现痰中带血,量不多,无黄脓痰,无畏寒、发热及胸痛.近2个月来晨起时痰中带血块,饱食后平卧自觉呼吸困难入院.体检无特殊.

    作者:孙红霞;初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肠系膜多发性间质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39岁.发现右下腹部包块,伴增大及有触痛感2个月入院.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检:腹平坦,中下腹可触及多个大小包块,轻触痛,质韧,轮廓清,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姚承;张坤泉;王耀程;白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量骨质溶解症一例

    患者男,20岁.右耻骨旁肿物8个月,无疼痛、红肿,近来肿块逐渐增大而就诊.体检:右腹股沟见一肿物,约6 cm×3 cm大小,周围界限清楚.局部无红、肿、热、痛,行走时有轻度牵拉痛.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父母及姐弟身体均健康.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血钙、磷、钾均正常,碱性磷酸酶2个金氏单.

    作者:刘习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畸形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经导管栓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安全性和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10例PAVMs患者进行了经导管栓塞治疗,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12岁(6个月~28岁),均为先天性.临床表现有紫绀和杵状指/趾7例,劳力性呼吸困难6例,胸部血管杂音4例,咯血2例和心功能不全2例.栓塞时用微型钢丝圈2例,普通钢丝圈8例. 结果 PAVMs病灶为多发性7例,单发性3例.10例共做栓塞治疗12次,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结束时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单发病灶完全消失,多发病灶者主要异常血管不再显影.术后血氧饱和度从平均78%增至96%.2例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术后症状消失;胸部血管杂音消失.术后出现轻微胸痛5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1例术后2个月死于栓塞肺叶肺梗死继发化脓性感染.9例随访18个月~9年,一般情况良好,日常生活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除2例弥漫型动静脉畸形血氧饱和度持续在85%~90%外,其余缺氧症状未再复发. 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PAVMs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刘凤永;王志军;高育(王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6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胃周侧支循环研究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SCT)门静脉成像时胃周静脉曲张的表现特点及其规律性,并评价其在胃周静脉曲张临床处理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78例疑有胃周静脉曲张的患者行上中腹部门静脉早期增强扫描,进行门静脉成像. 结果共显示胃周静脉曲张64例,其中胃左静脉曲张63例;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曲张45例(31例伴发胃左静脉曲张);脾肾或胃肾分流63例;胃网膜静脉曲张5例. 结论 16排SCT门静脉成像可多方位、多角度直观显示胃周静脉曲张,效果较满意.可为选择患者、优化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提供客观详细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张刚;邓开鸿;周翔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检测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估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检测心肌存活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选择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20只,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后1~2个月行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扫描(形态、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扫描),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其准确性. 结果 MRI检查发现20只猪中有3只形态扫描见左室侧壁变薄;负荷电影扫描见11(11/20)只猪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有9(9/20)只静息时左室节段不同程度运动减弱(n=7)或丧失(n=2).多巴酚丁胺负荷电影扫描检测到7只猪左室节段功能改善,但有2只猪无明显改善.心肌灌注扫描有13只猪共47.8个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有8只猪共23.6个节段坏死,病理检查发现共有7只猪23个节段坏死.与MRI延迟强化区所显示的梗死区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P>0.05). 结论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检出缺血、坏死心肌,并准确判断其程度和范围.

    作者:朱海云;田建明;王莉;曾浩;黄胜东;徐训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右眼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并出血一例

    患者 女,30岁.以右侧头痛及眼眶痛约1周,右眼不能视物半天入院.体检:右眼无光感,眼睑肿胀,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肿胀,前房浅,虹膜面有积血样物附着,瞳孔固定散大,直径约8 mm,晶状体及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呈漏斗样灰白隆起,眼压升高达66 mmHg.余未见异常.

    作者:岳军艳;李恒国;康举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螺旋CT结肠成像初探

    目的探讨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16例受检者肠道准备后,经直肠导管注入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CT值-200~-240 HU)1 500 ml,观察螺旋CT结肠成像质量,病变的检出率,受检者对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的耐受性和对比剂的副作用. 结果结、直肠内充盈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后,CT横断位图像质量良好,能顺利进行包括CT仿真内镜在内的螺旋CT结肠成像检查.结、直肠各段1级扩张和准备分别为71.1%(128个肠段中91个)和48.4%(128个肠段中62个).>10 mm病变的检出率88.9%.14个结、直肠癌均检出且定位准确.受检者在检查期间和检查后48 h随访中无明显不适. 结论超低密度脂肪对比剂在螺旋CT常规检查和包括仿真内镜在内的螺旋CT结肠成像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帅;吴斌;彭卫军;师英强;钟国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皮质旁骨肉瘤一例

    患者 男,25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屈曲受限,3个月前偶然发现左膝后有一肿块.X线片见左股骨远端后方直径约7.0 cm肿块影,内有较大瘤骨形成,肿块与股骨分界较清,股骨骨质未见异常(图1).

    作者:高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巨大卵巢囊腺瘤一例

    患者 女,68岁.腹部包块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入院.体检:腹部膨隆,皮肤张力高,可扪及巨大包块.B超: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内见细弱点状声影.

    作者:卢意;周映华;冉隆富;袁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癫痫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癫痫是神经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高发疾病,其中约70%的病例可用药物治愈或控制,其余为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是控制顽固性癫痫的重要手段.目前,手术能使80%的患者癫痫发作得到有效控制,其治疗效果有赖于癫痫灶和脑功能区的准确定位.近年来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飞速发展,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手术治疗评价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于爱红;朴常福;李坤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 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 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 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作者:彭旭红;张雪林;许尚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