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继发性纵隔血肿三例

王荣品;邓奇平;刘昌杰;杜松林

关键词:继发性, 纵隔肿瘤, 液气胸, 分离粘连, 纵隔血肿, 少量胸腔积液, 剖胸探查术, 诊断价值, 增强检查, 圆形肿块, 楔形切除, 术后病理, 湿性罗音, 生命体征, 气管隆突, 密度, 临床资料, 肋骨骨折, 降主动脉, 肺呼吸音
摘要:发生于纵隔的继发性血肿非常少见,我院近年来收治3例,临床资料完整,现总结报告如下,旨在探讨其CT诊断价值。例1 男,28岁。从10m高处跌下后2天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下肺呼吸音稍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胸廓挤压征(-)。胸片示左侧液气胸,少量胸腔积液,肺压缩约10%,未见肋骨骨折。诊断为“闭合性左胸外伤液气胸”。10天后复查胸片见液气胸吸收好转,左纵隔旁见4cm×3cm大小中等密度团块影。CT平扫示气管隆突下方层面降主动脉左后方有一直径约2.5cm的圆形肿块影,密度中等,边缘光滑(图1),建议作增强检查。胸外科拟诊纵隔肿瘤而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肺与内胸壁广泛粘连,左上纵隔旁见一机化血肿,与脊前粘连,大小约3.5cm×3.0cm×3.0cm,分离粘连楔形切除。术后病理:左上纵隔血肿。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门子DRH型CT机DAS电源故障检修

    故障现象扫描检查时,曝光后监视器显示错误信息: ?US0082:interrupt bspii-warning, error fpa-decoding; ?US0088: inter rupt bspii-warning, parity error das; ?US0094:das-data-warning illegal value of stopward error in the stopward transmitted by das;同时图像诊断监视屏出现黑/白干扰线,轻时1~2条,严重时干扰线杂乱无章,以致无法正常观察诊断图像。

    作者:崔巍;柏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阑尾膀胱瘘一例

    患者男,25岁。反复泌尿道感染20余年,近5年来尿频、尿急、发热等泌尿系感染症状频繁发作。入院前1个月自尿道出现排气现象,并偶有菜叶、粪渣排出。镜下尿检:红细胞7~10个/HP,白细胞1~3个/HP。自诉幼时有阑尾炎病史(未手术)。否认结核病史。口服钡剂消化道造影及钡灌肠均未见异常。膀胱逆行造影:自尿道逆行向膀胱内注入20%泛影葡胺200ml后观察,膀胱充盈良好,膀胱右壁外上方可见一凸出膀胱壁外的小结节影(图1)。在不加压情况下观察15分钟,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注入对比剂并加压,该结节影向其外上方延伸扩张,呈囊状,边缘光滑,大小约3.1cm×2.7cm(图2)。至第40分钟时,该囊状影上方出现一小索条影与升结肠相连,对比剂进入升结肠,升结肠显影(图3)。

    作者:瓮国清;胡晓煜;李玉琦;潘纪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腹膜后单纯性囊肿一例

    患者男,10岁。2天前无意中被发现其右中腹部有一鸭蛋大小肿物而就诊。查体:右中腹部可触及一7cm×6cm大小肿物,质硬,可推动,无触痛,其余均无异常。B超检查:右中腹探及一6.7cm×5.3cm的无回声区,其内可见一2.7cm×2.2cm的稍强回声团。诊断:右中腹部囊实性肿物,考虑来自腹膜后。CT检查:右中腹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约5.8cm×6.4cm×6.0cm,呈囊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片状较高密度区,CT值18.2~30.8HU,囊壁厚度较均匀,CT值38.8HU,边缘清楚,与十二指肠关系密切(图1)。增强扫描示右中腹囊状肿物囊壁呈均匀强化,囊内无强化,肿物与十二指肠水平部前壁关系密切,肠系膜根部可见数个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图2)。CT诊断:右中腹囊性肿物,考虑来自腹膜后。

    作者:张哲;杨昱;关文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继发性纵隔血肿三例

    发生于纵隔的继发性血肿非常少见,我院近年来收治3例,临床资料完整,现总结报告如下,旨在探讨其CT诊断价值。例1 男,28岁。从10m高处跌下后2天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下肺呼吸音稍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胸廓挤压征(-)。胸片示左侧液气胸,少量胸腔积液,肺压缩约10%,未见肋骨骨折。诊断为“闭合性左胸外伤液气胸”。10天后复查胸片见液气胸吸收好转,左纵隔旁见4cm×3cm大小中等密度团块影。CT平扫示气管隆突下方层面降主动脉左后方有一直径约2.5cm的圆形肿块影,密度中等,边缘光滑(图1),建议作增强检查。胸外科拟诊纵隔肿瘤而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肺与内胸壁广泛粘连,左上纵隔旁见一机化血肿,与脊前粘连,大小约3.5cm×3.0cm×3.0cm,分离粘连楔形切除。术后病理:左上纵隔血肿。

    作者:王荣品;邓奇平;刘昌杰;杜松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及溶栓治疗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及局部溶栓治疗原发性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15例肺癌合并SVCS患者分别向狭窄的上腔静脉置入1枚直径10~14mm、长60~80mm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其中5例经导管注入尿激酶30~42万IU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5例支架置入一次成功,上腔静脉血流恢复通畅。14例患者SVCS症状很快消除;1例合并血栓者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5年,6例患者成活3个月~3年,无复发;5例患者术后4个月~2年因肺癌死亡时亦无复发。4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复发支架内血栓阻塞,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肺癌合并SVCS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及时局部溶栓治疗是防止近期复发的良好手段。为了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必须重视肺癌本身的治疗。

    作者:谢晓东;廖正银;卢武胜;官泳松;费泽军;文春玉;焦河;胡淑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马凡综合征心血管病变的MRI诊断

    目的研究马凡综合征(MS)心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符合MS诊断标准的患者20例,行胸部MRI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及梯度回波(GE)快速扫描序列。结果升主动脉瘤样扩张20例,其宽处位于升主动脉根部(窦部)18例(90%),范围从根部至升主动脉远段(弓前)常见(10例)。主动脉瓣环不同程度扩大(100%),MRI电影准确显示主动脉瓣返流。左心室增大20例(100%),其中心腔扩大伴心肌肥厚7例(35%),单纯心腔扩大12例(60%),仅心肌肥厚1例(5%)。主动脉夹层Ⅰ型5例,其中3例累及腹主动脉。肺淤血6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4例。肺动脉高压4例。左心房受压变扁14例。结论 MS的MRI征象具有特征性,可以准确判断心血管病理、病理生理及心功能状况,能代替心血管造影检查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朱培菊;白红利;周翔平;陈宪;缪竟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电子束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EBCT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63岁,平均15.6岁。17例行增强单层容积扫描,4例行增强连续容积扫描。全部病例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三维重建。17例有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其中9例单纯行造影,4例单纯行手术,4例造影后手术。结果 20例术前资料,EBCT诊断为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1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常连接8例。前者包括心上型3例,心脏型8例和混合型1例。EBCT均清晰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数目、分布和位置。1例术后复查病例,EBCT示吻合口狭窄。7例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者,EBCT提示合并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8例有手术对照者,EBCT对肺静脉异常连接的定性、定位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EBCT及其三维重建可准确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位置、数目和术后狭窄,对明确胸腹并发畸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的方法。

    作者:杨有优;孟悛非;戴汝平;荆宝莲;何沙;白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AIDS的影像学表现(下)

    中枢神经系统AIDS患者中,30%~75%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0%以神经症状为其首发症状。尸检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率达73%~79%。MRI对CNS病变的显示,不但有很高的敏感性,还有相当的特异性,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对病变的检出率和敏感性虽然不及MRI,但其普及率较高,增强CT和增强MRI一样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并可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故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AIDS的CNS病变可分为以下四类:(1)HIV感染; (2)机遇性感染; (3)肿瘤; (4)其他病变。

    作者:张大海;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先天性心脏病复杂畸形的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与X线心血管造影的影像对比研究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复杂畸形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28例先心复杂畸形和大血管畸形患者术前同时接受DCE-MRA、平扫和/或电影以及X线心血管造影(CAG)检查。对DCE-MRA原始图像进行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和多轴位重建法(MPR)重建处理。以手术病理发现为基础,将MR图像与CAG进行诊断价值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DCE-MRA所获取的图像对比鲜明,靶血管轮廓清晰,其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能力与CAG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88。2种检查方法均能良好地显示心脏、大血管病变,DCE-MRA发现病变能力略优于CAG,两者显示病变符合率达93%。结论 DCE-MRA检查安全、无创,与CAG一样能显示复杂的、多部位的病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望部分替代常规血管造影而成为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作者:梁波;冯敢生;孔祥泉;韩萍;刘定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膀胱外翻和泄殖腔外翻

    膀胱外翻(exstrophy of bladder)和泄殖腔外翻(cloacal exstrophy),此两种畸形是泌尿生殖系统中严重、复杂的类型,均外翻又均有显著的耻骨联合分离。此病早发生于胚胎第6周,表现为由中胚层衍化的脐部下方的腹壁在中线部未能正常融合,同时伴有泌尿生殖窦或生殖结有发育上的缺陷,其结果可产生轻重不一的、各种各样的畸形,如双阴茎、尿道上裂或伴尿道重复畸形、膀胱上裂、膀胱外翻和泄殖腔外翻等,其中典型的膀胱外翻约占60%,尿道上裂约占30%,泄殖腔外翻约占10%。膀胱外翻的发生率约为1/30 000次分娩,男女之比约为3∶1。

    作者:徐德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体部CT和MR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学习班

    此系卫生部批准的200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将于2001年10月在北京举办,授予18学分。主要内容为体部CT和MR影像技术的新方法、诊断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由李果珍、韦嘉瑚、潘纪戍、周诚教授等高级医师10余人授课。欲参加者请来信或来电报名,具体事宜见正式通知或与我科联系。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北京医院放射科收,邮政编码:100730;联系人:刘甫庚邓晓涛;联系电话:010-65132266转3822;e-mail: Liufugeng@sina.com.cn 。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支气管软骨瘤一例

    患者男,42岁。因胸痛、咳嗽3个月就诊。透视发现左肺门旁上方有一肿块影,拟诊:左肺癌。体检:左上肺呼吸音稍减低,浅表淋巴结未肿大。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CT表现:左肺上叶尖后段、气管隆突水平有一球形肿块,靠近纵隔,约3.0cm×2.8cm×2.4cm,边缘光整,无毛刺与小棘状突起,但可见多个浅分叶,略低于软组织密度。CT值29HU,在肿块周边部有多个小结节状钙化灶,CT值128HU,无脂肪密度影。未见肺不张及阻塞性病变,纵隔淋巴结未肿大。CT诊断:左肺上叶占位病变(附图)。手术所见:肿块位于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上方,切除肿块,见表面光滑呈分叶状,质较硬,切面灰白色,半透明状。

    作者:黄科峰;赵国宏;贾丛凤;方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一例

    患者男,22岁。因反复胸闷、乏力8年余,伴胸痛6月余入院。8年前每于剧烈运动后即出现胸闷、乏力,休息后症状消失。半年前活动后症状加重并出现胸痛,有时在休息状态下持续3~5分钟后自动好转。查体:Bp 140/90mmHg(1mmHg=0.133kPa),心脏浊音界稍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B超及彩超提示:二尖瓣少量返流,左房、左室增大。室间隔中下段、前壁心尖段活动减弱。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明显增粗、扭曲,并见有较多的侧支逆行充盈左冠状动脉,随着充盈时间的延长可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及肺动脉显影(图1、2)。右心导管侧压:主肺动脉压35/8mmHg,平均压25mmHg;右心室压力38/8mmHg,平均压21mmHg。手术所见:切开主肺动脉,在肺动脉与主动脉交界处上方约2cm处有一直径0.5cm的小孔。行左冠状动脉主干缝合结扎、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左冠回旋支架桥、左内乳动脉-前降支架桥术。

    作者:林琳;田建明;张维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脾结核的影像学诊断(附9例报告)

    目的分析脾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9例脾结核患者经胸部摄片、CT、超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4例病理证实,5例抗结核治疗证实。结果 8例肺部有结核灶,9例脾肿大,7例肝肿大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脾内有多发低密度灶或回声减低区,合并左肾结核小低密度灶、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各1例及颈淋巴结结核4例。结论 CT、超声检查对脾结核的诊断有价值而无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及其他部位结核或抗结核治疗有效作出诊断。

    作者:周荣智;冉崇建;刘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脑胶质瘤术后影像学随访检查

    脑胶质瘤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术后随访检查对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近20年来各种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使脑胶质瘤的术后影像学研究丰富多彩。围绕着术后自然修复征象、肿瘤术后残留和复发、放射性脑损伤等术后影像诊断的疑难点,现就这些问题概述如下。

    作者:唐秉航;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颅内胶质瘤术后不同时期的MRI表现对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价

    目的探讨颅内胶质瘤术后不同时期的MRI增强特点,客观地评价脑胶质瘤切除程度。材料与方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13例脑胶质瘤,对照组包括15例脑膜瘤和13例脑内血肿。于手术后早期(3天内)、中期(10天左右)、后期(1~2个月)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产生非肿瘤组织强化的原因,找出检查的佳时期。结果术后3天内的早期MRI检查(EPMRI)能正确反映颅内手术情况,而中期及后期的检查中有许多干扰因素,可出现非肿瘤组织强化,影响正确的判断。结论术后3天内MRI检查可作为评价胶质瘤切除程度的确切手段。

    作者:金德康;倪瑞军;金国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治疗

    目的评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ipoleiomyoma,ALL)的CT诊断价值及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LL的CT表现,并与19例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ALL多见于女性。外向性ALL(周边型肿瘤)病灶较大,直径大于4cm。肿瘤出血及自发性肾破裂是本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23例多脂肪及少脂肪ALL CT可作出诊断,脂肪成分很少或无脂肪的ALL应结合B超、MRI诊断。结论 CT对ALL及瘤内出血、自发性肾破裂多能作出明确诊断,对确定治疗方式有指导作用。少或无脂肪成分ALL B超、MRI检查较敏感。

    作者:潘爱珍;甘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目的评价MRI对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4例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部位、信号强度等MRI表现。结果 13例良性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7例,肌肉内血管瘤2例,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血管瘤病各1例,瘤血管成分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肿瘤有不等量的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T1WI上呈略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结论良性血管瘤MRI检查可以确诊,血管外皮细胞瘤符合恶性肿瘤表现,但无法进行组织学判断。

    作者:韩月东;赵海涛;刘燕丽;魏梦琦;常英娟;徐长杰;刘满生;张贵祥;方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孤立肾并肾血管平滑肌脂及瘤一例

    患者男,46岁。腹部隐痛5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缺如,左肾上极内有一肿块。查体:左肾区有轻微叩击痛。实验室报告:尿RBC 2~3/H,WBC 0~1个/H。CT检查:右肾缺如。左肾上极内可见一4cm×4cm圆形混杂密度影,边界不太清晰,其内密度不均匀,大部分病灶CT值为20~42HU,内有低密度灶,CT值-76HU,上肾盏受挤压变形。增强扫描后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70~58HU(图1、2)。

    作者:秦卫和;张友林;付飞先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皮穿脾门静脉插管技术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穿脾门静脉插管的可行性、操作技术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用微创穿刺器械,对23例需行门静脉插管介入治疗而不适合采用经皮穿肝或手术置管等方法的肝癌患者,在X线导引下采用经皮穿脾的方法行门静脉插管。结果 20例(86.96%)患者经皮穿脾门静脉插管获得成功,3例(13.04%)失败(均因脾静脉穿刺失败)。1例(4.35%)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腹痛伴腹腔内出血,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皮穿脾途径行门静脉插管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门静脉插管方法。

    作者:王建华;邵国良;颜志平;程洁敏;王小林;龚高全;刘清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