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金琴辉;陈爱菊;杨友谊
目的 探讨阿瓦斯汀(Avastin)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并探讨不同浓度Avastin对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 选取翼状胬肉患者200例,分为Ⅰ、Ⅱ、Ⅲ和对照组,各50例,Ⅰ、Ⅱ、Ⅲ组于术前3d分别给予浓度为0.15、0.5、1.5 mg/ml的Avastin滴眼液治疗,4组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对照组采用0.1%氟米龙和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4周,Ⅰ、Ⅱ、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联合浓度为0.15、0.5、1.5 mg/ml的Avastin滴眼液治疗4周.检测Ⅰ、Ⅱ、Ⅲ组相关药代动力学指标并对比优化指数G,观察4组术后临床疗效、眼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优化指数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优化指数G高.术后12个月,Ⅱ、Ⅲ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Ⅰ组和对照组(均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Ⅰ组和对照组(均P< 0.05).术后4组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术后1个月Ⅲ组眼压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随访12个月,4组干细胞移植片均存活良好,无脱落情况,术后1周Ⅲ组中有3例出现眼痛、畏光、结膜水肿症状,其他3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0.5 mg/ml为低安全有效浓度,将此浓度Avastin滴眼液用于翼状胬肉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安全性良好.
作者:贺挺;袁建树;贺思源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等6种炎症指标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血培养且同时检测PCT、血常规和CRP的患者62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PCT、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LR、PLR、CRP水平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同时比较上述炎症指标在革兰阳性菌(G+菌)组和革兰阴性菌(G菌)组之间的水平差异.结果 除PLR外,血培养阳性的PCT、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LR和CRP均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均P<0.05).进一步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对血流感染的诊断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CT、中性粒细胞比例、NLR、CRP、WBC、PLR,其中PCT的AUC大于0.70,以0.22 μg/L作为截断值时,其敏感性为84.60%,特异性为52.50%.除WBC和PLR外,G菌感染患者的PCT、中性粒细胞比例、NLR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G+菌感染患者(均P>0.05).结论 PCT对诊断血流感染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不同种类病原体感染的水平差异显著.
作者:陈业劲;孙毅;胡耀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子宫松弛改善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建立气腹后(T2)、手术结束(T3)及气管插管拔管(T4)时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麻醉恢复情况(完全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结果 两组子宫松弛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T4时刻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完全苏醒、气管拔管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可有效改善子宫松弛情况,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麻醉恢复指标,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周利;严厚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子宫肌瘤,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有研究报道子宫肌瘤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为25%,而尸体解剖统计中发病率可达50%以上;但由于子宫肌瘤的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仅偶然在体检时发现,发病率其实难以估计.随着女性对生殖健康观念的增强的和超声筛查技术的普及和成熟,此数据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子宫肌瘤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性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肌瘤生长的速度、有无症状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后来确定个体化的治疗与管理.手术虽然是根治子宫肌瘤的唯一方法,但由于子宫肌瘤恶变率仅为1/300,临床上也有大量带瘤生存的客观事实,对于无变性、无肌瘤合并相关临床症状以及拒绝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也得到了更多的肯定,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作者:刘丹秋;汪期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7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由家属自愿自觉地给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再予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10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效.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8%,治疗组为93.8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作者:徐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口服纽曼思益生菌胶囊联合凯妮汀阴道栓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RVV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凯妮汀阴道栓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纽曼思益生菌胶囊联合凯妮汀阴道栓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阴道菌群多样性、阴道优势菌群、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内总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ALT、AST、GLU、TC、T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菌群多样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优势菌群是乳酸杆菌,占95.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恶心、干呕及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内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口服纽曼思益生菌胶囊联合凯妮汀阴道栓治疗RVVC能够降低患者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革兰阳性菌等不益菌在阴道的分布,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徐文宣;尤丽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磷酸肌酸钠预处理对全身麻醉骨科患者止血带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42例择期行骨科手术且需使用止血带的患者,分为对照组(Co组,17例)和磷酸肌酸钠预处理组(CP组,25例).止血带充气前10 min,CP组缓慢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2g(磷酸肌酸钠2 g溶于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而Co组用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代替.术中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时(T0)、麻醉插管时(T1)、止血带充气时(T2)、之后每隔15 min(即T3~T8)、放止血带时(T9)以及放止血带之后5 min时(T10)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T2和T10抽桡动脉血检测乳酸、pH值、PaCO2指标的变化;记录术中各种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及其总量.结果 在T4~T10时点,CP组的HR和RPP均明显低于Co组(均P<0.05);在T10时点,CP组的PETCO2明显低于Co组(P<0.05);Co组的乳酸差值明显高于CP组(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预处理能够改善止血带导致的HR增加并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也能降低因止血带引起的乳酸堆积和CO2的生成量增加.
作者:殷利军;贾有海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氏不动杆菌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状况,以及与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收集分离自痰标本的20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膜孔蛋白oprD基因和32种B-内酰胺酶基因,共33种B-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1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再用DNA测序法分析oprD基因突变,测得DNA序列转为氨基酸序列后与鲍氏不动杆菌敏感株(SDF株)比对,作三维结构同源建模(模板为PDB:3SY7)分析.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0%.20株菌oprD测得序列完全一致,且突变率达100.0%.oprD基因转为氨基酸序列后蛋白质分子三维结构明显有别于SDF株,同源建模分析提示4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不同可致结构不同.此外还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ADC、blaOXA-23群、blaO XA-66),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c2'-Ⅰb、aac(3)-Ⅰ、aac (6')-Ⅰb、ant(3”)-Ⅰ、aph3'-Ⅰ、armA)和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int Ⅰ 1、tnpU、tnp513、ⅠSaba1、ⅠS26),且检出率非常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20株菌有明显的聚集性,且有3个克隆播散:2-4-5-6-8-9-10-11-12-14-16-17等12株为第1个克隆,1-18-20等3株为第2个克隆,3-6为第3个克隆.结论 膜孔蛋白oprD突变及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共同导致本组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100.0%耐药率,鲍氏不动杆菌菌株聚集现象明显,3个克隆传播提示有医院感染的存在.
作者:陈彩云;吴庆;赖红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孕11~13+6周胎儿的颈项透明层(NT)增厚与心脏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孕早期单胎筛查NT的病例2389例,追踪胎儿的心脏畸形情况,分析NT增厚与胎儿心脏畸形之间的关系.结果 45例胎儿出现NT增厚情况,NT增厚者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35.55%(16/45),NT正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0.64%(15/2 34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NT增厚的胎儿中,NT增厚2.5~3.5 mm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19.23% (5/26),NT> 3.5 mm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57.89% (11/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增厚程度越大的胎儿出现心脏畸形的可能性就越高.当孕早期胎儿的NT增厚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脏超声检查.
作者:程常云;胡波;魏亚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茵栀黄颗粒治疗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茵栀黄颗粒0.50g/次、0,75个?次、1.0g/次、1.25g/次治疗.治疗7d后,观察4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胆红素下降值;比较4组患儿胆红素下降至正常值的天数,行双面光疗治疗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行光疗治疗前).结果 C组、D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B组(均P<0.05);但C组与D组,以及A组与B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4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4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均P< 0.05);C组、D组患儿胆红素值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 0.05).C组、D组患儿胆红素恢复正常值天数明显少于A组、B组(均P<0.05);但C组与D组,以及A组与B组患儿治疗7d胆红素值及恢复正常值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均P< 0.05).结论 采用剂量为1.0g/次茵栀黄颗粒干预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有助于降低患儿行光疗治疗率,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剂量.
作者:黄横;余宇龙;李绍锦;丁振尧;林子良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情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患者200例,经过1年对其血压的4次监测,从中选取血压达标者72例,基本达标者67例,血压未达标者61例,比较3组患者1年前后血压、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的变化情况,比较3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GLU、TG、LDL-C、HDL-C和I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C: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S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3组GLU、TC、TG、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S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压控制达标情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密切相关,血压控制达标,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新强;王琼;陈乔;朱高辉;潘晓静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卒中常规流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行静脉溶栓的72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关键时间点.结果 实验组到院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到院至卒中小组评估时间、到院至CT检查完成时间及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常规采集至报告时间和凝血功能采集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减少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
作者:吴月飞;韩栋;徐瑶;黄悦士;杨剑宏;吴宇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对具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于其妊娠情况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89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28.00±5.95)岁,共剔除子宫肌瘤152个,平均每例患者剔除(1.71±0.74)个;其中子宫体肌瘤患者85例,子宫颈肌瘤患者4例.在随访期间共有69例患者发生妊娠79次,其中自然妊娠56次,人工辅助妊娠23次,不孕患者20例.在全部妊娠患者中,1次妊娠59例,两次妊娠10例,终共发生70次成功分娩,得到活产婴儿70名,活产婴儿的平均孕周为(38.26±1.35)周.分娩过程未出现子宫破裂产妇.结论 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使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有助于获得良好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作者:叶瑞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静脉留置针因其显著的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产房也不例外.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产妇均需建立安全的外周静脉通道,以便于输液、输血或静脉内给药[1-2].留置针的应用不仅能够大大减轻产妇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产妇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同时也减轻了产房护士的工作量,而且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抢救和治疗过程中赢得了时间[2-3].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卫生保健组织间鉴定联合委员会(JCAHO)就已经提出了质量控制的概念;发展至9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S)和持续质量改进(CQI)强调监督全过程来不断改进结果[4-6].为了提高产房静脉留置针的完整率,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特别设立了静脉输液质量控制小组,本人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仇春波;王渊萍;金佳柠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用于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肝癌患者共113个病灶的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分布、大小及形态,比较不同扫描时相病灶与正常肝脏组织的密度水平.结果 共检出病灶113个,其中单发42个,双病灶19个,三病灶11例;病灶为直径1.2~14.8cm,平均(4.92±1.10)cm;病灶中位于肝左叶50例,肝右叶12例,左右叶同时分布10例;病灶强化期主要呈不规则团块状、片状及多发结节状.平扫、门静脉及延迟期病灶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肝脏组织(均P<0.05);病灶动脉期密度显著高于正常肝脏组织(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用于肝癌诊断可有效反映病灶密度差异和增强特征,有助于提高检出准确率.
作者:蔡才本;徐敬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在子宫标本中检出率为69%~77%.大多数平滑肌瘤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特殊生长方式的肌瘤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对1例子宫非典型平滑肌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旨在为子宫非典型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鉴别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加颖;张晶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miR-203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40例,另选取良性甲状腺肿瘤标本30例,使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RT-PCR)检测特定的miRNA表达,Transwell实验测定miR-203对细胞侵袭性的影响,通过启动子区乙酰化寻找与miR-203表达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系中miR-203的表达量均低于良性甲状腺组织或细胞系(P<0.05),且survivin的表达量有所上升(P<0.05);miR-203启动子区的去乙酰化会导致miR-203的表达异常.结论 miR-20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低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诊断及靶向治疗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作者:戴磊;吴贤江;张舟径;李健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置换术后隐性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240例,分为A组(静脉滴注)70例,B组(局部应用)92例,C组(空白对照)78例.A组术前10min予氨甲环酸10 mg/kg静脉滴注,缝合伤口前再次给予10 mg/kg静脉滴注;B组于松止血带之前经引流管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2 g溶于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C组在手术开始时予250 m1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3组术前凝血功能、输血比例、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 3组病例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B两组术后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静脉滴注与局部应用均可有效地减少全膝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同时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作者:蓝芳;林伟龙;林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次全切术(ST)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大(NG)的效果.方法 84例N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ST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TT)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复发4例,观察组5例,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2年以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3%(40/42),对照组为97.61%(4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ST治疗NG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愈率高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志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SDC)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少见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DC初诊患者的MRI表现,16例均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MR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16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3例位于浅叶,9例位于深叶,4例病灶跨深、浅叶.病灶大径为1.4~7.0cm,平均(2.9±0.3)cm.病灶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4例,不规则分叶状9例.病灶边界清晰6例,边界不清10例,其中6例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侵犯腮腺皮肤、咽旁间隙各2例.信号均匀5例,不均匀11例;病灶MRT1WI呈等信号7例,低信号9例;T2WI呈稍高信号4例,低信号12例.增强扫描11例病灶呈明显强化,5例中度强化.10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腮腺深叶或跨深、浅叶、边界不清、T2WI低信号、明显强化及易坏死的占位灶可以提示SDC的诊断,MR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洪映;陈晓冰;邝平定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