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最华;王成湖;李彩华;肖素华;何根华;陈权新;郑芳
氧气雾化吸入是通过氧气加压,使气流从小孔喷入雾化器内时产生负压,带动溶液从吸管中上升,溶液与气流混合后变成3~6μm的微粒,均匀地作用于气管黏膜表层,直达靶器官,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并直接作用于咽喉部,充分播散到下呼吸道[1-2].而老龄大手术患者由于麻醉剂的应用及呼吸道的炎性反应等因素引起痰液增加,进而增加排痰困难,如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郑利仙;张美红;姜华鸣;金永英;王燕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早期多发性脑脓肿的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早期多发性脑脓肿药物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有发热、头痛,2例伴意识障碍,2例伴癫痫发作,3例伴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症状、体征及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MRI均显示有2~13个脓肿形成,脓肿新旧不等,大小不一,脓肿主要位于脑功能区或脑实质深部或分散存在各脑叶,脓肿均< 2.0 cm,无明显占位效应.经内科保守治疗,3例痊愈,1例患者遗留听力障碍,2例遗留肢体偏瘫症状,2例遗留癫痫.结论 对于早期多发性脑脓肿患者,早期诊治,及时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云玲;颜政;尹素芳;陶涛涛;王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青年脑卒中患者50例(治疗组)与无神经系统疾病青年体检者62例(对照组),进行病因、危险因素比较.结果 治疗组高血压、卒中家族史、高血脂、吸烟、糖尿病、高同型半胱血症、动脉硬化、心源性脑梗死、脑血管异常、凝血机制异常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青年人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应早期开展针对青年脑卒中病因的相关检查,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以便明确病因并针对其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降低青年人卒中病死率病残率.
作者:虞美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联合左房碎裂电位消融是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中的主导术式[1-3],因其具有较好的消融成功率与远期预后,是目前房颤消融的研究热点.但因该术式消融范围广,对心房基质破坏较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4],因此加强术后护理,尽早发现与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术后患者顺利康复.本文通过对23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经环肺静脉消融联合左房连续碎裂电位标测与消融术后实施精心护理与观察,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要点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雪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收集36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有67.9%(250/368)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组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8.1%(18/64),44.1%(30/68)和72.3% (136/18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OR=1.789,P=0.032)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存在相关(OR=5.308,P=0.000).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6%(82/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12.9% (8/62),28.8% (19/66)和32.1%(60/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OR=50.739,P=0.000).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作者:汪飞;廖庆红;秦丽丽;陈诗莉;徐文文;周志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RSA)的耐药性情况.方法 比较分析19例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患者(观察组)和105例院内获得性MRSA感染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以及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观察组年龄(30.89±13.2)岁,较对照组年龄[(56.1±11.9)岁]小(P<0.01),而且观察组患者基本都没有基础疾病.观察组的细菌和对照组细菌对万古霉素的体外敏感率都达到了100%;两组细菌对于利福平、磷霉素的体外敏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奈替米星、克林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较对照组细菌高(均P<0.05);在社区感染分离株当中,多重耐药株的发生率相对于院内感染来说要低很多(31.6%vs81.0%,P<0.01).结论 社区获得性MRSA与医院获得性MRSA存在差异,在临床用药的时候应该仔细观察区别对待.
作者:倪双龙;魏志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中应用Crestal Approach-Sinus Kit (CAS-KIT)提升上颌窦粘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患者上颌后牙缺失,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2~9mm,经CAS-KIT行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高度超过3mm的植入羟基磷灰石陶瓷,同期植入种植体,高提升10 mm,共计植入ITI士卓曼种植体46枚.结果 术后当天X线片显示上颌窦底平均抬高(3.9±1.8)mm,所有病例未发生上颌窦炎及骨替代品泄漏等并发症,种植体稳固,术后3个月X线片示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部分骨结合良好,抬升上颌窦粘膜连续性完整.所有种植体术后3~6个月完成修复,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利用CAS-KIT提升上颌窦是一种简单、微创的技术,能有效的应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种植修复,疗效良好.
作者:董陈;钱智溢;李幼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国产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HA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9例AML患者给予地西他滨15~20mg·m-2·d-1静脉滴注d1~3;高三尖杉酯碱2 mg静脉滴注d1~8;阿糖胞苷25 mg皮下注射q12h,d1~8;阿克拉霉素20 mg静脉滴注d1、3、5、7治疗.结果 完全缓解6例(66.7%),部分缓解1例(11.1%),无效2例(22.2%),有效率77.8%,治疗中的毒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结论 国产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HAA方案治疗AM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蔡志梅;赵利东;王莹;薛连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于2012年3月开始实行对拟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前探访、宣教及术中、术后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这对解除患者术前紧张情绪,提高ERCP诊断及治疗成功率起到积极作用,现在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胡红涛;秦文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进程,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日趋显露.由于医务护理人员的缺编,多数老年患者一般都有躯体症状伴神经精神方面的问题,行动不便加上记忆智能的改变等导致老年病区对护工需求不断增加[1].本研究拟通过对精神科老年病区护工压力进行调查,来给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作者:王伊娜;鲍洁琼;俞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已经是我国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BPH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研究显示,BPH总患病率为43.68%[1].BPH特征为前列腺间质和上皮细胞增生,发病主要与年龄和性激素有关、可以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2].传统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被视为BPH治疗的金方法,此外经尿道前列腺切开术和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等也是治疗BPH的常用方法[3].
作者:傅晓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68例(68眼),分为A、B两组,各34例(34眼).A组予以激光光凝治疗,B组予以羟苯磺酸钙口服,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黄斑水肿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视力水平、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后两组大部分患者黄斑水肿逐渐消失或减轻,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黄斑中心凹CMT水平均降低;A组完全消退14例,部分消退15例,9例新生血管均消退;B组完全消退5例,部分消退17例,7例新生血管有4例消退;两组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黄斑中心凹CM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相应的安全性.
作者:汤利琴;方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且老年人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而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极易引起坠积性肺炎、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有效的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拟探讨围手术期的护理的策略,现报道如下.
作者:索金兰;马素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诊输液也成为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出诊输液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本文回顾性分析795例出诊输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输液环境、急救条件及护士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脏EAML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缺乏或少有脂肪成分;可见“杯口征”、“劈裂征”;皮质期病灶内可见点状、线状或增粗迂曲的血管.组织学表现:肿瘤主要由单核或多核的上皮样细胞或神经节样细胞构成,偶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MA、Vimentin、HMB及CD36(+);CK、EMA(-).结论 肾EAML的临床易于其他肿瘤相混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作者:殷洁;舒锦尔;王利霞;应明亮;王新宇;黄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经阴道超声介入治疗盆腔良性囊性包块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行经阴道超声介入穿刺治疗的145例盆腔良性囊性包块患者,共计168个囊腔,其中卵巢单纯囊肿33个(A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11个(B组)、输卵管积水14个(C组)、输卵管积脓与盆腔脓肿41个(D组)、盆腔包裹性积液69个(E组),术中采取无水乙醇硬化凝固处理,穿刺后予以甲硝唑反复冲洗,术后予以预防感染处理.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阴道彩超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5组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术后1个月A组与C组、A组与D组、A组与E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B组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个月A组与C组、A组与D组、A组与E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B组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A组与C组、A组与D组、A组与E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B组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卵巢单纯囊肿以及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裘伟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CSHF患者96例,设为CSHF组;再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32例,Ⅲ级34例,Ⅳ级30例.另选取健康者3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对象的血清UA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评定左室肥厚程度.结果 CSHF组UA、IVST、PWT及LVMI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LVD低于对照组(P<0.01).在CSHF各组中,从Ⅱ级~Ⅳ级,UA、IVST及LVMI均逐渐升高(均P<0.05).CSHF组血清UA与IVST、LVMI呈正相关(r=0.56、0.63,均P<0.01).结论 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CSHF患者UA水平逐渐升高,血清UA水平与IVST、LVMI呈正相关,因而血清UA水平有助于评估CSHF患者的病情.
作者:李春华;廖福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CV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对照组)仅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84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妥洛特罗贴剂,疗程均为14d,观察比较两组的症状评分、肺功能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的症状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两组FEV1、PE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总显效率为52.9%,观察组为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吸入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妥洛特罗贴剂对CVA疗效更加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廖彩霞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ASPECT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药物应用于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大动脉型脑梗死患者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斌达;张亚萍;何松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岁患者47例(52.8%),≥60岁患者42例(472%).81例患者于服用他汀类药物3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占91.0%.其中单一用药的有32例,占36.0%,合并用药的57例,占64.0%.以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为55.1% (49/89),其次分别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4.5%(4/89);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确保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乐岚;刘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