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男性吸毒人员人格特质测查分析

王云;赵雪艳;闻素霞

关键词:男性吸毒人员, 聚类分析, 人格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摘要:目的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分析吸毒人员的人格特质和人格类型.方法 使用16PF对长沙市吸毒人员进行人格分析,并与常模比较.选用远邻法,以欧式距离为测度距离的方法对样本进行聚类.结果 男性吸毒人员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7个因子上低于常模(t=-15.41,-7.00,-8.21,4.26,-3.91,-8.52;P<0.01);而在持强性、敢为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5个因子上高于全国常模(t=4.56,6.60,7.90,10.18,6.23;P<0.01).人格类型聚类结果:吸毒人员中兴奋型占33.75%,忧郁型占66.25%.结论 男性吸毒人员有特殊的人格特质,与全国成年男性人格特质有明显差异.男性吸毒人员可以分为兴奋型和忧郁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

    目的 探讨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方法 通过调查200名大学生的方式,编制出《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调查问卷》.对50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通过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动机由4个因素构成:幸福生活与和谐;认知与理念;资源忧患;节约环保(方差贡献率36.12%,12.52%,7.65%,6.84%);②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认知与理念”、“节约环保”因素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0.38,0.83;P>0.05);在“幸福生活与和谐”、“资源忧患”因素上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t=-2.85,P<0.01;t =-2.13,P<0.05);③不同区域的大学生“节约环保”因素上评分差异显著(F=0.033,P<0.05);在“幸福生活与和谐”、“认知与理念”、“资源忧患”因素上评分差异不显著(F =0.750,0.282,0.328;P>0.05).结论 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心理动机是积极的,强度较强.幸福生活追求是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机.大学生的心理动机受性别、专业、区域因素影响.

    作者:陈秀芹;许抄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羞怯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羞怯的关系,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倾向量表》和《羞怯量表》对湖南省某高校5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6.149,P<0.01);②大学生羞怯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各因子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39,0.34,0.33,0.36,0.28;P<0.01).结论 大学生羞怯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作者:唐海波;朱传文;罗黄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产前抑郁状态与产后泌乳不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孕产妇的产前抑郁状态及产后泌乳情况,探讨产前抑郁状态与产后泌乳不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Beck抑郁量表及自行编制的一般情况与回访问卷于产前15 ~30天对877例孕产妇进行调查,并于产后2个半月~3个月时对产妇进行回访,详细了解婴儿的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泌乳充足、泌乳不足和无泌乳3组被试的产前抑郁水平差异显著(F=47.075,P<0.001).且抑郁组和无抑郁组产妇的泌乳水平有显著差异(x2=81.983,P<0.001),抑郁组产妇泌乳不足的比例(67.8%)要显著高于无抑郁组产妇泌乳不足的比例(32.1%).结论 产前抑郁是影响泌乳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产前抑郁要及早预防并干预,以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作者:杨怀亮;郭玉星;张丽霞;王永钦;张江萍;王慧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理行为干预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门诊首次发病并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告知注意事项,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干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6月末分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疗效评定和不良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结果 对照组及研究组第1、2、3、6月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同期两组间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同期两组间TE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末,两组WHOQOL-100各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作者:彭喜娟;李莎;叶秀娟;黎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精神科护士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改善护士身心健康,降低其工作倦怠,提高精神科护士工作效率和改进招聘选拔标准.方法 通过随机取样,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Luthans心理资本问卷(PCQ-24)及工作倦怠量表(MBI-GS),对某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10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的精神科护士自我价值维度得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3.95,P<0.05;F=4.47,5.37;P<0.01),月收入不同的护士之间的希望维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4,P<0.01),职称不同护士的韧性维度得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4.96,P<0.01).工作年限不同的精神科护士心理资本中疲劳感维度,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36,P<0.01),职称和月收入不同的精神科护士的成就感降低维度,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84,6.83,P<0.01).除了心理资本的希望维度与工作倦怠的人际关系敏感维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外,精神科护士心理资本的其他维度与工作倦怠的其他维度都呈负性相关(P<0.01).结论 精神科护士的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程度密切相关,心理资本可以显著改善工作倦怠的负面影响作用.

    作者:何珊;赵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学生考试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

    目的 探讨中学生考试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 将30例诊断为考试焦虑症中学生患者作为实验组,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中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验组在考试前后分别予P300检测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比较组间P300各成分及SAS评分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考试前实验组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延长,P3波幅明显降低(t=6.823~9.051,P<0.05或0.01).考试后,实验组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考试前明显缩短,P3波幅明显增高(t=5.973~ 11.120,P<0.05或0.01);考试前实验组SAS评分与P3潜伏期、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4,0.8,-0.51,P<0.05或0.01).结论 中学生考试焦虑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针对缓解焦虑症状的干预十分必要.

    作者:唐琳;王喆;杨涛;袁宏伟;周振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

    目的 比较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校三年级456名文、理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26人)和对照组(230人).两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前组开展以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恋爱的心理健康、应急与心理健康、心理防御的措施、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处理、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等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后组不参加心理健康月教育.两个月后,对两组进行干预前后评定和比较分析.结果 总样本焦虑和抑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0.42%、16.72%.观察组干预后SAS和SDS的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t=2.194,3.615;P <005),中度以上焦虑和抑郁的检出率也明显下降(x2=9.353,5.802;P <0.05).对照组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东平;詹合琴;卫世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影响机制

    目的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自杀和暴力心理的发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攻击问卷(BPAQ)等,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家庭、人格、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产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成立.家庭教养、人格和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有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316,0.272,0.553,P<0.05),心理韧性通过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产生影响(系数为0.347,P<0.05).结论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发生机制存在共性,未来可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心理韧性是个体自杀和暴力心理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作者:陈斌;高正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团体辅导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通过随机区组设计把24名被试分成3组: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实验1组接受卡尔·罗杰斯的“会心团体”辅导方案;实验2组接受森田疗法取向的“生活发现会”团体辅导方案,各进行8次,每次2小时,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结果 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在SCL-90人际关系敏感等维度上的后测有显著差异(F=22.73,P<0.001).结论 以卡尔·罗杰斯的“会心团体”和森田疗法取向的“生活发现会”为指导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李力生;郭华星;赵冬梅;朱莹;彭小燕;张丽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肠脑健康状况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 编制一份测量肠脑健康状况的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经查阅文献和访谈形成含31项的预测问卷;分别对180名和479名被试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选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自评抑郁量表和阿森斯失眠量表为效标.结果 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包含3个维度:肠道状态、饮食习惯和排便情况,21个项目的肠脑健康状况问卷,共解释了54.7%的变异;信度分析显示各维度信度系数在0.64 ~0.79之间,重测信度在0.70 ~0.78之间;效度分析表明各维度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各维度与总分间存在显著相关(r=0.488~0.798,P<0.01);验证性因素结果显示3因素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x2/df=1.728,RMSEA=0.067,CFI=0.869);肠脑健康状况总分与各效标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初步编制的肠脑健康状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肠脑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作者:段云峰;吴晓丽;金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文版独处问卷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目的 检验独处问卷在大学生群体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通过翻译、回译形成独处问卷中文版.方便选取93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n =322)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多组比较分析(n =613).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中文版独处问卷包括3个因子:积极独处、消极独处和中性独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3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3.70,NFI =0.92,NNFI =0.90,CFI=0.94,GFI =0.97,AGFI=0.94,RMSEA=0.07;男女多组比较验证性分析显示,3因子模型男女大学生群体上模型的因子负荷等同.积极独处和中性独处与独处偏好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6,0.29;P<0.001),3个因子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 ~0.22,Ps<0.05),积极独处因子和中性独处因子与情绪创造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0.21,P<0.001;r =0.13,R<0.05),消极独处因子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0.23,P<0.001),中性独处因子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r=0.17,P<0.01).量表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1,0.67和0.56,2周后重测信度分别为0.80,0.80和0.75.结论 独处问卷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评定大学生独处体验.

    作者:陈晓;颜棱植;高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学生EPQ人格特征稳定性的追踪研究

    目的 探讨中学生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与稳定性.方法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48名的初一、高一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在自然升学条件下追踪18个月后进行再次调查.结果 ①相关分析(r):初中男生神经质(N)18月前后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r高为0.351.高中生3个人格维度18个月前后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其中男生N分的相关系数高,为0.613.②吻合度分析(k系数):高中男女生人格内外向(E)、N得分≥61.5检出率k检验18个月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男女生的N吻合系数分别为0.599和0.444,其次是男女生的外向为0.408和0.337.结论 高中生神经质中度稳定,初中生不稳定,因此,初中阶段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作者:王丽敏;代鹏;张振峰;尹慧;陶雨春;劳鑫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调查

    目的 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在性别、年级、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等的分布差异,并从家庭、个体、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大学生自杀风险检出率为16.5%,暴力风险检出率为15.4%.自杀意念者在性别(x2=11.92,P<0.01)、家庭结构(x2=4.49,P<0.05)和年级(x2=7.97,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暴力风险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x2=4.17,P<0.05).家庭、人格、心理压力与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父母对子女的干涉限制、神经质倾向人格以及心理压力感会增加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作者:高正亮;童辉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设计出一套心理教育、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考察其对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10名存在学习倦怠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实验,采用李永鑫等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干预效果反馈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后测在情绪耗竭(t=2.465,P<0.05)、成就感低(t=3.161,P<0.05)上低于前测,追测在情绪耗竭(t =2.313,P<0.05)、成就感低(t=2.555,P<0.05)上低于前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中不存在差异,但两组的后测在情绪耗竭(t =-2.422,P<0.05)、成就感低(t=-2.746,P<0.05)上,追测在情绪耗竭(t=-2.149,P<0.05)、成就感低(t=-2.337,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对干预的主观评价较好.结论 干预方案较为有效,但尚需改进和完善.

    作者:刘彦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干预措施及疗效

    本文综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学方面的干预措施,以便于未来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过程中提供参考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王红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服刑中期男性服刑人员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

    目的 了解服刑中期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基本情况条目对289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服刑人员的心身症状评定量表总体上与全国常模相比具有较高的心身症状水平(t =7.764,P<0.001),其主要问题是强迫.SCL-90总均分、各因子分均与神经质(N)存在密切正相关(β =0.029~0.580,P<0.001);精神质(P)仅与偏执(β =0.204,P<0.01)和敌对(β=0.131,P<0.05)密切正相关,内外向(E)仅与抑郁(β=-0.135,P<0.01)和敌对(β=-0.124,P<0.01)密切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总均分(β=-0.005,P<0.05)和人际敏感(β=-0.156,P<0.01)、偏执(β=-0.130,P<0.05)、精神病性(β=-0.170,P<0.01)呈密切负相关,已服刑期的长短与躯体化(β=0.106,P<0.05)和敌对(β=0.138,P<0.01)密切正相关.结论 服刑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身症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高神经质的人格和低社会支持水平,人格的内倾性、高精神质以及服刑时间长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作者:江琴;张晓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本科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现状,为培养其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方便整群抽样法抽取陕西省3所院校297名临床医学生,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道德调查问卷和宁维卫修订的塞普洋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在性别变量上,男生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行为3项指标的平均分低于女生(t =-2.951,-2.937,-3.590;P <0.01);在年级变量上,低年级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行为3项指标的平均分高于高年级(t=3.285,2.637,3.143;P<0.01);在学历变量上,本科生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指标平均分高于研究生(t=3.043,3.251;P<0.01).临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在15个因素排序中,位于前5位的因素为利他主义、生活方式、成就、同事关系、声誉,排在后5位的因素为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安全性、变动性、管理;在学历变量上,本科生外在报酬指标的平均分高于研究生(t=-2.114,P <0.05).结论 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观水平总体较好;女生比男生更重视职业道德,低年级比高年级更重视职业道德,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加重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加重视外在报酬.

    作者:张艳梅;王锐安;王雯;孙程程;李娅楠;胡竞;吕衡;杨群;曹宝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大学生版)、大五人格问卷和生涯决定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大学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宜人性、尽责性、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大学生(t=-2.16,-3.89,4.60;P<0.05;t =-4.73,-4.67,-3.69;P<0.001);工科大学生的生涯自信心和心理自我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生和理科生(F=3.29,P<0.05,F=4.62,P<0.01);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三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特质对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张菊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单亲、重组家庭战士人格特征及其心理健康状态

    目的 分析作战部队不同家庭类型战士人格特质及其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各家庭类型战士心理状态及行为倾向性,提高心理服务针对性及预防极端事件出现.方法 对975名作战部队战士应用一般情况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查.结果 户口类别(x2=8.660,P=0.034)、军衔(x2=11.416,P=0.01)与家庭类型的分布相关;人格各维度中神经质维度(F=2.71,P=0.04)与家庭类型相关;在症状自评量表中,单亲、重组及其他类型家庭在人际关系(F=4.06,P=0.007)、抑郁(F=3.72,P=0.011)、焦虑(F =4.41,P=0.004)、恐怖(F=4.07,P=0.007)、偏执(F=5.09,F=0.007)、精神病性(F=4.26,P=0.005)、其他(F=5.39,P=0.001)共7个因子得分及SCL-90总分(F=4.43,P=0.004)较一般家庭得分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家庭类型的战士有着不同的人格及心理特征,要有针对性的对战士进行心理服务,促进战士健康人格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状态的维护.

    作者:戴晴晴;张景兰;国生辉;冯纳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效应

    目的 探讨青少年依恋对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SFD)、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IP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93名中学生被试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回归分析显示,SSFD中家庭气氛和个性化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主效应(R2 =0.063,P=0.000;R2 =0.016,P=0.012),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家庭气氛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056;P =0.040;P=0.001),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恋在个性化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P>0.05,母亲、父亲及同伴依恋依次为P=0.746;P=0.317;P=0.125).结论 青少年家庭动力中的家庭气氛和个性化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陈艳;缪绍疆;赵旭东;童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