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探索

马大坤;代文杰

关键词: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发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临床型研究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前后泪膜及功能的观察

    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青-白联合性手术方式进行治疗[1],并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该种手术后不仅对眼压有较好的控制,对延缓视神经的进一步损伤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一次性解决白内障导致的视物模糊等症状,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

    作者:章峥嵘;赫迪;陈洁;王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超声造影即时评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疗效及其生存率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即时评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其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患者,分为造影组和对照组各45例,造影组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对照组则单纯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90例肝癌患者均随访2年.统计并比较两组病灶灭活率、病灶残留率、病灶遗漏率;治疗1个月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及生存率.结果 造影组患者的病灶灭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病灶残留率、病灶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分别=26.41、11.12、10.08,P均<0.05).造影组患者的AFP值下降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升高人数所占比例、无变化人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分别=5.07、11.07、4.11,P均<0.05).造影组患者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分别=5.29、4.44、4.49,P均<0.05).结论 超声造影即时评估有助于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疗效,提高病灶整体灭活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赖小伟;陈方红;黄岩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发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临床型研究生.

    作者:马大坤;代文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综合康复治疗对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塞患者120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治疗前高(t分别=10.92、5.25,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07,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分别=9.66、9.97、3.78、6.11,P均<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4.37、4.82,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分别=16.94、8.34、7.34、3.07,P均<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8.75、5.81,P均<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大脑前循环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与心理状态.

    作者:陶正德;陈志瑞;饶高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自动咽鼓管吹张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评价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非化脓性中耳疾病,各年龄阶段均有发病.临床表现为耳闷、耳鸣、传导性听力下降、鼓室积液等症状,若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导致发生中耳粘连、硬化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病变,影响听力.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持久迁延不逾,引起儿童听力损失,甚至影响语言发育[1].

    作者:周华军;张东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适宜技术推广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安全性分析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1].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作者:相鹏;罗秀英;崇爱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原创便携式简易呼吸囊用于全麻复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目的 探讨原创便携式简易呼吸囊在全麻复苏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择全麻手术后带气管导管入复苏室(PACU)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采用原创便携式简易呼吸囊吸氧,对照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采用呼吸机自主呼吸模式吸氧.每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氧流量:L1组2 L/min、L2组4 L/min、L3组6 L/min,各30例.分别记录每组患者入PACU后自主呼吸恢复即刻(T1)和自主呼吸恢复10 min(T2)动脉血气分析中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有创动脉平均压(MAP)、心率(HR)、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和脑电熵指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等指标.结果 在L1小组中,观察组患者在T2时相的PaCO2高于对照组,MAP和H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5、2.11、4.25,P均<0.05),而SaO2、SAS、SE和R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37、0.49、0.77、0.70,P均>0.05).在L2小组和L3小组中,观察组患者在T2时相的MAP、HR和S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7、4.32、2.24、2.17、4.75、2.50,P均<0.05),而SaO2、PaCO2、SE和R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6、0.46、0.71、1.19、0.33、1.06、0.32、1.12,P均>0.05).结论 原创便携式简易呼吸囊可用于患者全麻手术后的复苏期自主呼吸培育,在氧流量≥4 L/min时,对MAP、HR和躁动影响更轻.

    作者:吴振威;陆雅萍;黄冰;倪华栋;周煦燕;姚明;周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全程陪伴干预对足月分娩产妇会阴裂伤程度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分娩人性化理念被广泛接受,传统干预局限性逐渐暴露,无法满足产妇及家属需要[1].而相关学者报道显示,产科服务模式在母婴结局改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有效提高产妇分娩舒适度,实现潜在本能分娩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2].

    作者:方裕平;李柳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不同部位对老年患者封管效果观察

    老年患者多呈现体质弱、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血管条件差的特点.传统普通针头行静脉穿刺较为困难,使用效率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有效减少穿刺次数且便于患者肢体活动,也在老年患者抢救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霄妃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效果的综合评估

    肺炎是指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气道、肺泡炎症,临床以胸痛、咳嗽为主要表现,重症肺炎是ICU病房常见炎性疾病之一,死亡率较高[1].重症肺炎治疗中,初始需要抗生素治疗,由于抗生素本身同时存在利弊[2],因此采取更为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更加重要.

    作者:鲁丽利;王静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1].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是使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华法林抗凝是目前主要治疗预防手段.但抗凝治疗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老年患者.

    作者:黄芳芳;汤云霞;张继丰;陈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化疗方案的直肠癌患者的血清肿瘤异常蛋白表达比较

    由于不当的饮食结构加之不良的生活方式,直肠癌已成为威胁国人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高发病[1].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是由前苏联学者Kostyantin发现并提出的,是在新陈代谢中由癌细胞排放出来的异常糖蛋白和钙-组蛋白复合物,是细胞中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突变后表达的产物[2,3].

    作者:方晓红;张子萱;林彩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应激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变化

    胃癌为源于胃黏膜上皮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发病率为各种肿瘤的第一位[1].一般情况下采用外科根治手术进行治疗,而传统开腹根治手术会对患者机体产生较大损伤,导致炎性因子释放,人体免疫系统受抑制.

    作者:张英杰;张国强;潘林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自护线索引导清单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院外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慢性心衰现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1],该病种在我国现阶段的发病率为0.9%,在60~74岁年龄层群体中约有400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 慢性心衰老年病例常因症状的反复发作与持续加重而多次入院[3],成为家庭社会沉重照护与经济负荷[4],院外自我护理能力低下是该类患者出院后3~6个月内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滢;贺灵琼;涂毅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循证护理在手足口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08年,手足口病正式被列入丙类传染病目录.临床上该症多以手部、口部以及足部的皮疹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绝大部分病患病情较为轻微,也有少数重症病患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脑炎、肺水肿而威胁到其生命安全,因此,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当前阶段医护纠纷的重要病症[1].

    作者:吴小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ICU病房120例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调查,于患者肠内营养前及肠内营养后前3天测量患者的腹内压,并评估患者肠内营养过程中喂养不耐受(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泻、胃残余量、便秘、呕吐/反流、胃肠道出血)的发生情况.采用偏相关分析腹内压与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确定腹内压预测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临界值.结果 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3.33%,其中主要的表现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54.16%)和腹泻(48.3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腹内压与肠内营养后前3天腹内压水平与喂养不耐受呈正相关(r分别=0.37、0.46,P均<0.05).基线与肠内营养后前3天的腹内压预测患者喂养不耐受的ROC曲线下的AUC依次为0.81(95%CI:0.73~0.89)和0.86(95%CI:0.79~0.93),其预测喂养不耐受发生佳临界值分别为9.12 mmHg和11.10 mmHg.结论 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的腹内压与喂养不耐受呈正相关,当腹内压基线≥9.12 mmHg及肠内营养后前3天腹内压≥11.10 mmHg时,应警惕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作者:徐燕平;叶卫国;马建平;朱明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大量输血治疗方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凶险,急诊处理十分棘手,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输血在抢救该类患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以往的复苏策略是先单纯使用浓缩红细胞和晶体液,在输注一定数量的红细胞后才开始补充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凝血底物.

    作者:汪艳;沈翠芬;夏森林;许岚;胡鸿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骨科手术切口大,时间长,局部血液循环受到较大的破坏,导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升高以及影响手术的预后.同时随着广谱抗生素广泛使用,使切口感染的细菌种类发生了变化,其耐药性也有所增加.本次研究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提供指导和相应预防措施.

    作者:吴华军;姚晓君;沈健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迟发性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4例分析

    白内障超声乳化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首选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是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往早期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多因人工晶体植入不当或后囊破裂等不熟练的手术操作所致[1];而今,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早期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已经较少见,但相对迟发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在临床偶有出现.

    作者:许英;应靖璐;方伟;翟晶;李毓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胱抑素C在子痫前期病情评估及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判断价值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蛋白尿,可引起母体多组织脏器功能损伤、增加母婴围产期风险[1,2].子痫前期患者持续高血压及蛋白尿可造成肾功能损伤,肾小球率过滤功能障碍可增加机体水钠潴留、增加尿蛋白含量,两者形成恶性循环并终促使病情进展,故早期发现肾功能损伤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是优化孕妇治疗结局的关键所在[3].

    作者:何丽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