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张平
目的 研究情感干预对医学生二语写作成绩和二语写作焦虑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只进行写作培训;实验组除了写作培训,还通过网络对学生二语写作进行群体、个体的在线及面对面情感干预.利用SPSS软件分析对照组、实验组二语写作成绩、二语写作焦虑值变化程度.结果 1对照组经过写作培训后二语写作成绩增加了22.18%(t=-5.79,P<0.01);二语写作焦虑值降低了9.39%(t=12.78,P<0.01);2实验组实验后二语写作成绩明显增加(t=-14.03,P<0.001),增加了41.98%;二语写作焦虑值明显降低(t=21.38,P<0.001),降低了18.64%;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二语写作成绩提高率和焦虑值下降率具有显著性差异(t=-3.210,P<0.05;t=8.816,P<0.001).结论 对医学生二语写作情感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其二语写作焦虑,提高二语写作成绩.
作者:曾祥发;王学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监狱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情况以及三者间的关系,比较两类群体的差异.方法 采用工作压力量表、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1名监狱民警和106名社区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 与社区工作者相比,监狱民警自尊水平低(t=-3.988,P<0.001),对生活满意度低(t=-2.717,P<0.01),体验到的负性情感多(t=2.268,P<0.05).监狱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的自尊对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t=5.406,P<0.001,t=2.995,P<0.01,t=-6.137,4.724;P<0.001,t=2.941,P<0.01,t=-5.040,P<0.001),工作压力对监狱民警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708,P<0.01).结论 监狱民警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应通过工作生活条件的改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作者:崔福建;郑晓边;向远明;关玉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硕士研究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的关系.方法 参照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修订形成<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问卷>,结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8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测查.结果 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较高(项目均分为2.68);行为不当与情绪低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9,P<0.001);2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维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③自我效能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或P<0.001).结论 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研究生的学习倦怠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梁晓;郭孝军;丁凌云;李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中小学生内、外学习动机,以了解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情况.方法 通过Lepper动机量表对434名3~9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内部学习动机在所有年级水平上未出现显著变化,外部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9.746,P<0.001);2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83,P<0.01);③不同年级学生在内部学习动机的任务挑战性与独立掌握维度上存在差异,在外部学习动机的3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结论 随着年级的升高内部学习动机水平有下降趋势,外部学习动机呈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但内部学习动机水平仍远远高于外部学习动机水平.
作者:赵千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运动员完美主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方法 运用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和中国运动员完美主义问卷对某体育学院竞技体校126名运动员进行测试.结果 体育院校运动员的完美主义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得分(3.33±0.37)分,高分5分,其中男运动员(3.39±0.37)分,女运动员(3.24±0.36)分,男运动员明显高于女运动员(t=2.337,P<0.05);运动员的完美主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关注错误因子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紧密;高运动性心理疲劳者的完美主义高于中心理疲劳者,中心理疲劳者的完美主义高于低心理疲劳者,但三者之间的完美主义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育院校运动员完美主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有显著正相关,降低运动员对自我的完美主义要求,有利于减轻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
作者:王翠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对冠心痛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名住院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人,两组均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照既定的干预方案进行心理干预,采用两组间干预前后对照的方法,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于干预前后评价所有入选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前,两组SRHMS和SAQ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进行干预效果调查,干预组在自测健康的3个维度和总得分上的差值高于对照组(t=2.772,7.779,6.403,7.035;P<0.01);干预组在心绞痛发作状态、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识程度3个维度及西雅图总分上的差值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t=1.015,8.774,6.771,9.972,P<0.01),且干预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x2=16.536,P<0.01),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身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谢芳;黄宇玲;朱小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州公交车司机的压力状况及其应对方式,分析其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心理压力自测量表(PSTR)及特制应对方式问卷量表(TCSQ)对212名公交车司机进行了调查.结果 1广州公交车司机的压力状况存在性别差异(t=-3.417,P<0.01)、户籍差异(t=2.571,P<0.05)、婚姻状况差异(t=-4.478,P<0.01),差异显著;2广州公交车司机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存在文化水平的差异(t=-2.661,P<0.01),差异显著;③积极应对与压力呈显著负相关(t=-0.285,P<0.01),消极应对与压力呈显著正相关(t=0.499,P<0.01).结论 职业压力会影响公交车司机的身心健康,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会使压力水平增高;运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公交车司机的身心健康;正确面对职业压力,减少负性情绪影响,可以提高公交车司机的服务质量.
作者:邱鸿钟;陈晓云;马利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在相互认识的同学间的比例为75.56%,发生在男生与男生之间的比例为62.22%,发生于23时之后的比例为80%;宿舍是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占71.11%;大学生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和心理性攻击,大学生对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存在较大问题;酗酒是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 攻击行为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性别、时间、地点及是否酗酒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作者:尹绍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中国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描述并检测情感支持认知的作用.方法 横断研究设计,采用无作为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长春理工大学的535名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从本次调查样本来看,大一新生综合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十分理想.特性不安量表上得分高于平均分≥43点的同学占50.0%(42.42±8.97).自评抑郁量表得分高于平均分≥40点的同学占52.0%(39.93±8.49),自评结果总分(粗分)≥42分的同学为45.0%,换算成标准分值后显示其中轻度抑郁为110人(23.9%),中度抑郁为85人(18.5%),重度抑郁为12人(2.6%).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低于平均分≤18点的同学占55.0%(18.81±5.90),56.2%的同学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来自朋友的情感支持认知程度对特质不安、抑郁水平及生活满意度呈一致性统计学意义的影响作用.结论 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应积极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在重视大学生关于情感支持主观认知能力培养的同时,建立各种朋辈情感支援等学生组织来辅助大一新生顺利完成过渡阶段.
作者:胡文燕;宗像恒次;杨文洁;王佳惠;冯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和检验焦虑自评量表(SAS)在精神科患者中的因子结构.方法 联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SAS的因子结构.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4因子,特征根分别为5.49,1.96,1.52,1.12,共解释50.46%的变异.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SAS的4因子模型,x2(拟合优度检验)为262.61(P>0.05),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52.结论 心理科患者SAS呈现4因子结构,SAS在不同人群中的因子结构相对稳定;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分析的联合运用在心理学量表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文菁;谭文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护理记录中存在的书写缺陷,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提高低年资护士书写精神科护理记录的质量,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随机抽取精神科护理记录200份,对记录中出现的问题及记录的护士进行分析.结果 精神科低年资护士书写护理记录出现的问题与较高年资护士相比较,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填写项目不全、漏项、涂改(x2=4.034,P=0.045),护理内容重点不明确,不能体现专业特点(x2=5.973,P=0.01 5),记录内容缺乏连续性、完整性(x2=5.079,P=0.024),文字书写基本功欠缺(x2=5.334,P=0.021),医护记录不一致(χ2=4.318,P=0.038),记录不规范(x2=5.637,P=0.0.018),记录不及时(x2=4.134,P=0.042),其他(x2=4.66,P=0.031).结论 应加强培养低年资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健全护理记录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低年资护士书写出高质量的护理记录,确保护理安全.
作者:魏玉莲;魏玉涛;李云贤;刘立英;陈海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医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 从某医科大学2008级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6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结果 1存在孤立和孤独状态的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2医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t=-3.94,P=0.001)及支持利用度(t=-2.916,P=0.001)和客观支持(t=-7.14,P=0.001)因子分有关,个人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因子分越高,其孤独感水平越低.结论 1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情绪体验;2社会支持是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产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作者:牛利;王卫平;牛忠贤;赵淑娟;姜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男女军医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其有效学习.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男女军医大学生参加辅导班、学习的主动性、预习复习、订立学习计划等方面的习惯.结果 男女军医大学生参加辅导班、利用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对学习进行总结、请教别人、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订立学习计划等方面的习惯均有不同(x2=49.215,13.921,10.513,9.138,26.850,12.650,25.328;P均<0.05).结论 性别角色对军医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影响,女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更高,男学员更注重开放式学习.
作者:鲁娟;崔乔礼;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究大学生使用沟通工具QQ和由此带来的亲密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亲密度相关问卷,并用统计方法分析.结果 大部分的QQ使用者,不仅通过QQ进行口头的联系,而且是其促进情感交流的沟通方式.相关系数分析表明QQ的使用频率和亲密之间确实存在相关,研究的假设被数据支持,当QQ使用增加,感知的语言亲密也增加(F=8.24,P<0.01);当QQ使用增加,同样情感亲密也在增加(F=4.87,P<0.05).结论 调查结果对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亲密关系的维持,缓解社会对QQ产生的舆论压力都有重要意义;在QQ上面的交谈会激发人们真实面对面交流的欲望,同时也增强了远距离人们的情感沟通.
作者:申莎;张兆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通过文献法对近20年来有关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主要理论及研究结果予以综述.归纳了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DHD)反应抑制研究的2个争议,总结出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出现的4个问题.在所提问题的基础上,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作者:吕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以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对148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护理专业学生的SCL-90总均分(t=2.79,P<0.05)及躯体化(t=2.43,P<0.05)、强迫(t=4.12,P<0.05)、抑郁(t=2.11,P<0.05)、焦虑(t=2.59,P<0.05)、恐怖(t=3.45,P<0.05)、精神病性(t=4.95,P<0.05)多个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护理专业学生消极应对总均分显著高于一般人群(t=5.45,P<0.05);③SCL-90总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310,P<0.05),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427,P<0.05).结论 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有相关关系.
作者:吴花林;刘金泉;孙永胜;马存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以药物治疗为对照,探讨心理治疗对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9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由精神科的心理治疗师给予心理治疗,共8周.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5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00,P<0.005).结论 相对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紧张性头痛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素娟;刘学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亚健康的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非亚健康状态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这方面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社区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亚健康-16、压力水平以及生活事件量表对2335居民进行自评,以亚健康-16问卷评分≥30分的划为2组进行分析,并且在性别之间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均经SPSS 10.1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 亚健康状态的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存在的比例明显多于非亚健康状态的(t=3.80~30.20,P<0.001),两者存在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人群中平均压力水平以上检出率为14.99%,男女之间无差异;然而亚健康状态与非亚健康状态的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亚健康状态的压力水平明显高,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历的社会应激事件较多;并且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发展有影响.
作者:代伟;王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方法,为大学生的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在小样本多基线实验设计中,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1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来访者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前来访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某些因子分显示异常,如焦虑4.0、恐怖4.14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为34分.在没有使用任何辅助药物的情况下,通过11次咨询后SCL-90各项因子分均达到正常水平,焦虑1.6、恐怖1.86等,HAMA得分为14分,来访者在学校能够正常生活.结论 此实验初步证明了,元认知干预技术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是很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作者:金洪源;王韶华;赵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维稳官兵心理健康的现状.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并对220名武警官兵与全国常模和军人常模比较.结果 躯体化症状(t=2.91,P=0.0039)、人际关系(t=4.02,P=0.0001)、恐怖(t=4.2936,P=0.0000)、偏执(t=4.525,P=0.0000)和精神病性(t=3.027,P=0.0028)与军人常模比有显著差异;躯体化症状(t=8.0241,P=0.0000)、人际关系(t=3.5196,P=0.0005)、恐怖(t=3.51 29,P=0.0005)、敌意(t=7.0515,P=0.0000)、焦虑(t=1.9967,P=0.0471)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维稳军人心理健康状态有别于普通人群,和军人常模有差异.
作者:梁晓慧;张志斌;宋永斌;马孝俊;李志枚;侯世芳;徐建春;徐江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