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公交车司机压力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邱鸿钟;陈晓云;马利军

关键词:公交车司机, 压力, 应对方式, 心理压力自测量表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公交车司机的压力状况及其应对方式,分析其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心理压力自测量表(PSTR)及特制应对方式问卷量表(TCSQ)对212名公交车司机进行了调查.结果 1广州公交车司机的压力状况存在性别差异(t=-3.417,P<0.01)、户籍差异(t=2.571,P<0.05)、婚姻状况差异(t=-4.478,P<0.01),差异显著;2广州公交车司机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存在文化水平的差异(t=-2.661,P<0.01),差异显著;③积极应对与压力呈显著负相关(t=-0.285,P<0.01),消极应对与压力呈显著正相关(t=0.499,P<0.01).结论 职业压力会影响公交车司机的身心健康,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会使压力水平增高;运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公交车司机的身心健康;正确面对职业压力,减少负性情绪影响,可以提高公交车司机的服务质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居民亚健康与非亚健康的压力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亚健康的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非亚健康状态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这方面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社区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亚健康-16、压力水平以及生活事件量表对2335居民进行自评,以亚健康-16问卷评分≥30分的划为2组进行分析,并且在性别之间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均经SPSS 10.1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 亚健康状态的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存在的比例明显多于非亚健康状态的(t=3.80~30.20,P<0.001),两者存在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人群中平均压力水平以上检出率为14.99%,男女之间无差异;然而亚健康状态与非亚健康状态的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亚健康状态的压力水平明显高,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历的社会应激事件较多;并且压力水平及其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发展有影响.

    作者:代伟;王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氟伏沙明合并舒必利治疗抑郁症分析

    目的 探讨氟伏沙明合并舒必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7例符合务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氟伏沙明联合舒必利组(观察组)及单用氟伏沙明组(对照组),疗程8周.用4级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观察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2组BPRS、HAMD总分及因子分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氟伏沙明联合舒必利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单用氟伏沙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5,P<0.05);观察组BPRS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和总分治疗8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5.32,4.21,6.75;P<0.05);观察组HAMD的睡眠障碍和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7.75;P<0.01).结论 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舒必利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氟伏沙明,不良反应少.

    作者:安颖琦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与评价

    目的 探讨对冠心痛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名住院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人,两组均接受心内科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照既定的干预方案进行心理干预,采用两组间干预前后对照的方法,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于干预前后评价所有入选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前,两组SRHMS和SAQ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进行干预效果调查,干预组在自测健康的3个维度和总得分上的差值高于对照组(t=2.772,7.779,6.403,7.035;P<0.01);干预组在心绞痛发作状态、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识程度3个维度及西雅图总分上的差值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t=1.015,8.774,6.771,9.972,P<0.01),且干预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x2=16.536,P<0.01),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身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谢芳;黄宇玲;朱小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与就业意向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学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与就业意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就业意向问卷、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态度问卷和主观规范问卷,对426名广州市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主观规范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F=6.98,P<0.01);2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以及主观规范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t=47.635,P<0.001;t=12.867,P<0.01).结论 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有一定影响.

    作者:路红;吴洁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不同专业军医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

    目的 调查不同专业军医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学习.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调查不同专业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计划性等方面的习惯.结果 不同专业军医大学生参加学习班、利用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学习别人的经验、对学习进行总结、请教别人、课堂参与讨论、预习、复习、订立学习计划等方面的习惯均有不同(x2=42.019,37.768,37.453,37.349,67.294,34.995,49.913,38.892,28.992,57.671;P均<0.05).结论 不同专业军医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长学年制、军医、护理、卫管学员的学习习惯相对较好.

    作者:鲁娟;崔乔礼;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5年制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唐山师院玉田分校1~5年级1079名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躯体症状、抑郁、焦虑、恐怖、敌意、妄想和精神病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t=-3.71,-4.85,-3.67,-7.42,4.18,4.25;P<0.001和t=2.47,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8.77,16.75,16.71,10.29,7.28,16.89,26.79,12.40,22.30;P<0.001).结论 女生更容易出现躯体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男生更容易出现敌意、妄想、精神病性;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作者:苏春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中小学生内外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的研究

    目的 调查中小学生内、外学习动机,以了解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情况.方法 通过Lepper动机量表对434名3~9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内部学习动机在所有年级水平上未出现显著变化,外部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9.746,P<0.001);2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83,P<0.01);③不同年级学生在内部学习动机的任务挑战性与独立掌握维度上存在差异,在外部学习动机的3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结论 随着年级的升高内部学习动机水平有下降趋势,外部学习动机呈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但内部学习动机水平仍远远高于外部学习动机水平.

    作者:赵千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亚健康人群心率变异性特点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亚健康状态人群自主神经功能的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70例亚健康状态人员,75例健康状态人员分别接受短时(5分钟)心率变异性分析,以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为考察指标,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亚健康状态人群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和总功率都显著低于健康人群(t=-4.643,P=0.00;t=-3.492,P=0.002);同时与健康人群比较,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低频功率增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t=0.898,P=0.377);高频功率有所下降,亦未达到统计学水平(t=-0.899,P=0.376);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与健康人群没有差异(t=0.943,P=0.354).结论 亚健康状态人群心率变异性降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减退.

    作者:别怀玺;刘小娟;李笑;周雪;中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验证性因子分析在焦虑自评量表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和检验焦虑自评量表(SAS)在精神科患者中的因子结构.方法 联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SAS的因子结构.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4因子,特征根分别为5.49,1.96,1.52,1.12,共解释50.46%的变异.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SAS的4因子模型,x2(拟合优度检验)为262.61(P>0.05),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52.结论 心理科患者SAS呈现4因子结构,SAS在不同人群中的因子结构相对稳定;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分析的联合运用在心理学量表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文菁;谭文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艺术类高中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学业成败归因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艺术类高中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方法 对90名艺术类高中生进行自尊量表(SES),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测验,以及内隐自尊(IAT)测量研究.结果 1艺术类高中生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r=-0.078,P>0.05);2艺术类高中生对学业成功进行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努力(r=0.162,P<0.01),归因于运气(r=0.291,P<0.01);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能力(r=0.075,P<0.05);(③进行学业失败归因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情境(r=0.116,P<0.05),归因于运气(r=0.091,P<0.05);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情境(r=0.104,P<0.05),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学生倾向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不足(r=-0.231,P<0.05).结论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不同的艺术类高中生在进行学业成败归因时会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作者:张艳艳;景一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情感干预对医学生二语写作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情感干预对医学生二语写作成绩和二语写作焦虑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只进行写作培训;实验组除了写作培训,还通过网络对学生二语写作进行群体、个体的在线及面对面情感干预.利用SPSS软件分析对照组、实验组二语写作成绩、二语写作焦虑值变化程度.结果 1对照组经过写作培训后二语写作成绩增加了22.18%(t=-5.79,P<0.01);二语写作焦虑值降低了9.39%(t=12.78,P<0.01);2实验组实验后二语写作成绩明显增加(t=-14.03,P<0.001),增加了41.98%;二语写作焦虑值明显降低(t=21.38,P<0.001),降低了18.64%;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二语写作成绩提高率和焦虑值下降率具有显著性差异(t=-3.210,P<0.05;t=8.816,P<0.001).结论 对医学生二语写作情感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其二语写作焦虑,提高二语写作成绩.

    作者:曾祥发;王学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大学生QQ的使用及亲密度相关研究

    目的 探究大学生使用沟通工具QQ和由此带来的亲密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亲密度相关问卷,并用统计方法分析.结果 大部分的QQ使用者,不仅通过QQ进行口头的联系,而且是其促进情感交流的沟通方式.相关系数分析表明QQ的使用频率和亲密之间确实存在相关,研究的假设被数据支持,当QQ使用增加,感知的语言亲密也增加(F=8.24,P<0.01);当QQ使用增加,同样情感亲密也在增加(F=4.87,P<0.05).结论 调查结果对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亲密关系的维持,缓解社会对QQ产生的舆论压力都有重要意义;在QQ上面的交谈会激发人们真实面对面交流的欲望,同时也增强了远距离人们的情感沟通.

    作者:申莎;张兆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80后与90后军校学员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80后与90后军校学员幸福感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392名军校学员进行综合幸福感问卷的调查.结果 90后军校学员在生活满意、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和友好关系4个维度与80后军校学员存在显著性差异(t=-2.18,P<0.05;t=-3.04,P<0.01;t=-2.25,P<0.05;t=-2.99,P<0.01),前者高于后者.结论 年龄是影响军校学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作者:徐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儿童精神分裂症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在我院首次住院 (年龄≤18岁)经CCMD-3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184例,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疾病严重程度CGI-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及自制调查表,随访与量表现场测评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资料,后完成随访的患者164例,脱落20例.结果 经x2检验分析得出女性患者的复发率较男性患者低(x2=8.89,P<0.05),女性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状况较男性患者好(x2=10.62,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CGI得分、居住地、自知力恢复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结论 女性儿童精神分裂症预后较男性好,CGI得分越高的患者社会功能越差,居住在城市、自知力恢复好、是独生子女的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潘多;李泽爱;刘寰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eatment-refractorv schizophrenia,TR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4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基础上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PANSS评分明显降低(t=2.04,3.22,3.55;P<0.05或0.01),WMS在治疗第1天末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42,2.06,2.23,2.56;P<0.05),但1周、2周末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邱述领;周保卫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工作满意度在情绪智力与组织承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目的 考察工作满意度在员工情绪智力与组织承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工作满意度通用量表和多维度组织承诺量表对272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情绪智力与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呈显著正相关(r=0.43,0.31;P<0.001);2工作满意度与规范承诺的相关强(r=0.57,P<0.001),其次是情感承诺(r=0.50,P<0.001),而与持续承诺的相关弱(r=0.18,P<0.05);③工作满意度在情绪智力对情感承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c'=0.28,P<0.001),在情绪智力对规范承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c'=0.09,P>0.05).结论 情绪智力可直接影响情感承诺,也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情感承诺;情绪智力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规范承诺.

    作者:刘丽;张珊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编制

    目的 分析驻疆官兵在执行某任务中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并比较3个单位之间的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差异.方法 以执行某任务的202名驻疆官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高原战士生活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1该量表结构效度与预期构想一致,各因子与总问卷分的相关系数在0.611~0.819之间(P均<0.05),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15;2工作任务压力因子得分(3.64±2.27),生活保障因子得分(3.57±1.03),人际关系因子得分(4.12±0.96),忧虑因子得分(3.91±1.11),环境因子得分(4.20±1.01),躯体化症状因子得分(3.68±1.11),睡眠质量因子得分(3.44±1.09);③3个单位的战士在生活保障因子与躯体化症状因子题目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该问卷的信效度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应用标准,可作为制定提高军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依据.

    作者:迟冬青;胡文东;李津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紧张性头痛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照研究

    目的 以药物治疗为对照,探讨心理治疗对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9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由精神科的心理治疗师给予心理治疗,共8周.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5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2.22%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00,P<0.005).结论 相对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紧张性头痛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素娟;刘学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及其亚型的反应抑制研究

    通过文献法对近20年来有关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主要理论及研究结果予以综述.归纳了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DHD)反应抑制研究的2个争议,总结出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出现的4个问题.在所提问题的基础上,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作者:吕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调查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出院后生存质量问题.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住院2次以上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心理、社会、家庭、精神和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调查,并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学处理,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护理支持.结果 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高于大专以下文化程度者(x2=13.49,P<0.005);2享受医疗保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高于自费患者(x2=14.45,P<0.005);③病人对住院治疗疗效较满意,认为病情有明显好转的占69.6%,58.9%的病人对疾病的康复有较强的信心,而67.9%的病人认为自己生活质量较差,又不知道怎样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有53.6%的病人没有日常的保健知识.结论 对出院后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支持-教育系统是佳的护理方案,即提供专业咨询、卫生宣教、生活指导,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静;王卫华;郭艳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