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淑云;李红;蒋孟良;何群;蒋晓煌;葛金文
目的::建立七厘散凝胶剂工艺研究中质量控制指标血竭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为七厘散凝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质量控制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DiamonsilR C18(250 mm ×4.6 mm,5μm);检测波长为440 nm;柱温为30℃;采用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45∶55)作为流动相;流速为l .0 ml·min-1。结果:血竭素含量在1.632~64.250μg·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2%,RSD=0.77%(n=6)。理论塔板数按血竭素高氯酸盐色谱峰计算为7100,且阴性无干扰。结论:本方法客观、准确、灵敏、可信度高,且操作简便快速,其测定结果可做为七厘散凝胶剂工艺研究的质量控制依据。
作者:蒋淑云;李红;蒋孟良;何群;蒋晓煌;葛金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制订复方肤清洗剂中赤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赤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乙腈-0.01%磷酸水(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ml·min-1,柱温:40℃,进样量:10μl。结果:TLC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芍药苷在0.070~4.5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8.36%,RSD为2.73%(n=6)。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肤清洗剂质量控制。
作者:熊辉;石金敏;周灿;邹青伟;张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乳癖消颗粒各提取部位的抗痛经作用。方法:采用缩宫素致小鼠扭体实验观察乳癖消颗粒各提取部位的抗痛经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乳癖消颗粒的各提取部位均能显著减少缩宫素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 P <0.05,P<0.01或P<0.001);其中,水溶性部位效果好(P<0.001),且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癖消颗粒的水溶性部位具有显著抗痛经作用。
作者:王树圆;纪宏宇;孙晓佳;吴琳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并评价羟基氯喹(HCQ)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HCQ(4.78,9.55,19.10,38.20,76.40μg?ml-1)对A549细胞、HepG2细胞、HT-29细胞、K562细胞、Hela细胞和B16细胞的抑制作用。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 A)值并计算肿瘤细胞抑制率和IC50。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HCQ对6株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明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 <0.01)。浓度达到38.20μg?ml-1的HCQ对6株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在60%以上。 HCQ对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6.70(A549)、27.47(HepG2)、5.72(HT-29)、14.03(K562)、20.21(Hela)、13.62(B16)μg?ml-1。结论:HCQ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在治疗肺癌、直肠腺癌、肝癌、宫颈癌、黑色素瘤和红白血病方面可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涛;李国铭;薛林路;黄博;王琪;邓长生;徐勤;宋健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制备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双效麻醉药,并考察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对成犬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考察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微观形态及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对成犬的麻醉效果。结果: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平均粒径为(217.6±48.2) nm,多聚分散系数为(0.212±0.032),Zeta电位为(-31.2±3.8) mV,透射电镜显示微乳粒径均一。药效学研究表明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对成犬部分脾切除手术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过程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双效麻醉药复方瑞芬太尼-丙泊酚微乳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有望用于临床。
作者:潘丽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生白术中阿魏酸和咖啡酸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C18(150 mm ×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2%甲酸水-乙腈(70∶30),检测波长:32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结果:阿魏酸进样量在0.040~0.500μg、咖啡酸进样量在0.060~0.7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均为0.9998。阿魏酸和咖啡酸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0%(RSD=1.08%)、98.66%(RSD=0.61%)(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生白术中阿魏酸和咖啡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德珂;马传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例伊立替康导致的迟发性腹泻。方法:分析导致患者发生迟发性腹泻的原因,机制,遗传因素和治疗。结果:迟发性腹泻是伊立替康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与其代谢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 SN-38)的细胞毒性有关。基因多态性是伊立替康相关迟发性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患者腹泻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临床药师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加强伊立替康用药患者的药学监护十分重要。
作者:夏晖;王璇;王之彝;朱红;曹明雪;王黎黎;刘峰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冠心病病例,按应用他汀类药物品种及剂量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d-1),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40 mg·d-1);瑞舒伐他汀低剂量组(瑞舒伐他汀10 mg·d-1),瑞舒伐他汀高剂量组(瑞舒伐他汀20 mg·d-1)。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肝功能指标水平( ALT、AST、AKP、TBIL)、肝功能异常发生时间、处理对策及预后等,比较各组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评价肝功异常干预对策合理性及干预效果。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269例,其中14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21例患者的ALT高于3倍正常上限。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ALT高于3倍正常上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1)较低剂量组发生严重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增加。
作者:梁宇;谈继玉;姜明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优选炙甘草汤的壳聚糖絮凝纯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提取液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总含量及除杂率为评价指标,考察药液质量浓度、壳聚糖加入量、静置温度对纯化工艺的影响。结果:炙甘草汤壳聚糖絮凝纯化的佳工艺为药液质量浓度0.25 g·ml-1,静置温度25℃,壳聚糖加入量12%。结论:优选的壳聚糖絮凝纯化工艺除杂率高,指标性成分损失量少,为炙甘草汤的剂型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曾庆锋;谭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从管理学与心理学角度对医院药师的职业生涯管理进行初步探讨,为药剂科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借鉴发展心理学中的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医院药师职业生涯管理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管理理念与具体管理手段。结果:药剂科管理者应树立动态发展的员工观,形成尊重差异、因材管理等理念,转变管理角色,提升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并通过轮转与定岗、职业指导、发掘潜力、开辟通道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等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结论:建议药剂科管理者利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医院药师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这将有助于实现员工和科室共同发展的目标。
作者:杜小莉;梅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苯双酯( dimethyl dicarboxylate biphenyl,DDB)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和凋亡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接种HSC-T6细胞于96孔板和6孔板中,分别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浓度联苯双酯作用于细胞24 h后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药物对HSC-T6细胞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相比于对照组(0μmol·L-1),DDB在实验浓度(8~64μmol·L-1)能明显抑制HSC-T6的增殖(P<0.05),促进HSC-T6的凋亡(P<0.05);药物处理过的HSC-T6细胞PPARγ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DDB可通过上调HSC-T6细胞中PPARγ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
作者:魏丹芸;张洪;张英;彭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综述近年来槲皮素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槲皮素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槲皮素通过对Ⅰ相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和Ⅱ相药物代谢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s),硫酸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 SULT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影响多种常用药物在体内、外的代谢。同时,槲皮素对代谢酶的调控作用需要各种核受体的参与。结论:槲皮素对多种药物代谢酶均具有抑制或诱导作用,因此槲皮素将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作者:杨婷玉;刘亚妮;师少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优选当归保肝胶囊的佳超声提取制备工艺。方法:以阿魏酸含量和当归多糖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30%乙醇倍量、超声时间和提取次数3个影响因素。结果:佳的超声提取制备工艺为:加12倍的30%乙醇,超声提取4次,每次1.5 h。结论:该超声提取制备工艺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作者:秦龙;李平;杨奇明;李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布鲁菌感染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方法与思路。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布鲁菌感染患者的会诊,针对患者的病情,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职业和接触史,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提出的会诊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临床认可,对协助医师合理用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显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个体化用药,协助临床医生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作者:彭红艳;周慧;黄兴富;刘灵敏;李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石膏饮片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其等级划分的方法。方法:检测不同产地石膏饮片的性状、主要成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X-衍射专属特征峰等指标,结合市场饮片分级情况,进一步完善石膏饮片的分级标准。结果:参考各项检测指标,综合评价将石膏饮片划分为优级饮片和统货饮片两个等级。结论:对于指导市场石膏饮片分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孙晓静;杨柳;邹戬;张义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以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响应面法筛选佳煎煮工艺。方法:以芍药苷含量和得膏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2因素5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考察液料比、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十全大补膏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芍药苷含量和得膏率综合评分与考察因素二次回归方程数学模型,结合生产实际,筛选佳工艺为液料比10.6 ml·g-1、煎煮时间96 min,煎煮3次。结论:优选的煎煮工艺科学、合理、稳定。
作者:龚昕芳;钱敏;岳显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药药历是中药临床药师临床实践工作的完整记录,也是中药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但是,目前尚无关于中药药历统一规范的书写模式,本文从中药药历书写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关注的重点等方面对中药药历的书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中药药历的书写搭建了初步的框架。
作者:王丽霞;沈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测定复方阿托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两种药物含量的RP-HPLC法。方法:采用Gemini-NX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以20 m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至pH至4.0)-乙腈-甲醇(30∶10∶6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4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阿托伐他汀和氨氯地平浓度分别在0.4~40.0μg·ml-1和0.2~2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两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和99.7%,RSD分别为0.92%和0.85%(n=9)。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稳定可靠,可用于复方阿托伐他汀钙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两种药物的含量测定。
作者:果秋婷;张小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离和鉴定短梗五加果提取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方法:采用开口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系统的化学分离,使用1 H-NMR、13 C-NMR、HSQC和HMBC等波谱学手段,结合ESI-MS质谱确定其分子结构。结果:从短梗五加果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α-hydroxychiisanogenin (1),chiisanogenin (2),3-oxo-24-methylenecycloartan (3),mangif-eronic acid (4),isomangiferolic acid (5),齐墩果酸(6),白桦脂醇(7),白桦脂酸(8)。结论:化合物3、4、5为首次从五加属中分离得到。
作者:孟永海;王欣慰;吴琼;吴高松;姜海;翟春梅;杨春娟;宋洋;王知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药用植物滥用现象带来的众多有害反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药物安全使用问题亟待解决。 DNA条形码是一种强有力的分子鉴定技术,它能弥补传统形态学和化学方法鉴定中药材的不足之处。近年,DNA条形码技术给中药材的鉴定带来了新的视野也获得了众多突出性成绩。一些热门的DNA条形码候选序列如ITS, ITS2, psbA-trnH, rbcL, matK已经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作者:郭慧;王谦博;贾力维;丁常宏;郭盛磊;王振月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