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秀清;彭祖贵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成人依恋量表,对河南某高校随机抽取的288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其抑郁情绪有影响,其中,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抑郁情绪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成人依恋的类型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
作者:石英华;魏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调查了2097名理工科大学生.结果 ①理工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多个因子上显著高于大学生综合样本,且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②应付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③成熟型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付方式与之显著正相关.④自责、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求助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理工科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影响其心理健康.
作者:南守宇;张海芳;冯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方法 采用自编主观幸福感量表(SSWBS)对58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聚类为高、中、低3种类型.②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成绩差异(t分别为1.721,2.420,1.890,3.057;P<0.05).结论 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整体上显著偏低(P<0.05).
作者:孙琪;李建伟;顾玉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住院的22例多种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给予奥氮平治疗,观察两周.采用BPRS、CGI及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时间为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末、2周末.结果 治疗72小时BPRS总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周末时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2例,无效2例,有效率90.9%.不良反应有轻度体重增加、嗜睡、乏力等.奥氮平平均日剂量为18.41±3.18mg.结论 奥氮平对多种急性期精神病起效迅速,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较好.
作者:回秀清;彭祖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针对有社交行为障碍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社交能力训练,探讨网络成瘾的矫正,以便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借鉴作用.方法 采用测验法及社交能力训练 .结果 网络成瘾大学生社交能力训练前后在网络成瘾、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孤独感4个方面都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能力训练对改善网络成瘾有显著效果.
作者:葛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飞行员家庭子女和婚姻(SLOCE)因素,为开展飞行员婚姻家庭方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深入飞行员家庭,夫妻同时进行Olson婚姻质量问卷的子女和婚姻分量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紧张性生活事件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评.结果 飞行员以及妻子的SLOCE与双方的个性、心理健康水平、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年龄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揭示飞行员的SLOCE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而妻子的SLOCE即受情绪因素也更多的受生活事件的影响.结论 要提高飞行员夫妻SLOCE的满意度,应把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年龄因素纳入咨询的治疗内容.
作者:娄振山;骆桂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将8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帕罗西汀合并氯氮平治疗组,B组为单用氯氮平治疗组作为对照组,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临床症状,用副反应评定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护土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病人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分别在患者治疗前、治疗2、4、8、12周末进行评定.结果 A组在治疗2周末开始SANS评分较B组即有显著下降,治疗8周后,SANS评分下降更加明显,NOSIE评分A组治疗后总消极分降低,总积极分上升,与B组有显著差异.治疗后4、8、12周末TESS评分,A组低于B组,且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帕罗西汀合用氯氮平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
作者:孟月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西南地区大学生归因方式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对西南地区1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西南地区大学生存在问题,对于负性事件倾向于整体、不可控的归因;归因方式存在学科的显著差异.结论 需要改进大学生归因方式,优化归因策略.
作者:王树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少年式)、应付方式问卷、亲子沟通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496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人格中的神经质、应对方式中的不成熟应对或混合型应对、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沟通均能显著预测高三学生抑郁.在抑郁的影响因素中,影响作用大的是神经质人格.结论 培养健康人格和训练成熟的应对方式是缓解高三学生抑郁的重要途径.
作者:吴九君;郑日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中生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方法 对247名高中生进行自我概念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生活支持量表测试.结果 ①高一学生的教师支持显著好于高二学生(t=2.09,P<0.05),男同学的身体自我概念显著好于女同学(t=2.6,P<0.01).②生活事件与自我概念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显著正相关.③学习压力负向预测自我概念,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正向预测自我概念,朋友支持在学习压力和自我概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 生活事件中的学习压力对自我概念有负面影响,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自我概念有正面影响,朋友支持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对自我概念的负面影响.
作者:戴必兵;夏晓娟;廖凤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5799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我校新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0%,主要表现为强迫、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强迫、焦虑、敌意、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因子均低于大学生样本;大学新生各因子分性别、学院、文理科和民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来源于乡镇大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其他因子上没有差异.结论 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应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作者:杨新华;谢倩;周贤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中学生抑郁障碍发病状况.方法 以淮北市区4所中学为抽样学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171名中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2158份,筛选出抑郁症状156人(7.2%).104人(4.8%)被确诊有抑郁障碍.结论 抑郁障碍是青少年群体的常见精神疾病,应当引起卫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作者: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徐惯侠;刘恩平;尹国兴;陶怀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对师范院校实习生的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增强实习生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466名师范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师范实习生的焦虑显著高于在校大学生和全国大学生常模(S-AI & T-AI P=0.00),②女生的焦虑显著高于男生(S-AI P=0.01,T-AI P=0.06);③专科实习生的焦虑显著高于本科实习生(S-AI P=0.00,T-AI P=0.01);④理科类学生的焦虑显著高于艺体类学生(S-AI & T-AI P=0.03);⑤来自农村家庭的实习生的焦虑显著高于来自城市家庭的实习学生(S-AI P=0.00,T-AI P=0.03).结论 实习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在校大学生;性别、学历、专业类别、家庭背景、对实习的适应状况和对实习结果的期望值、对就业前景的态度是影响实习生焦虑的主要因素.
作者:刘宗发;冉汇真;曾云华;谢玉兰;周静;汪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编制护士职业认同量表.方法 在潍坊地区11所医院选取479名护士进行施测,对所编制的护士职业认同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量表包括职业自我概念、职业获益感、职业动力感3个因子,信度、效度检验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都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结论 量表的编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作者:陈祥丽;张乐华;杨昭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高校护生在交流情景中表现出的交流恐惧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对314名在校护生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性别、年级、来源、是否独生子女等作为单独因素对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没有明显影响(P>0.05),文理生与家庭经济状况对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状况在某些维度上有较为显著的影响(P<0.05);双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级因素分别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性别、年级、文理科、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影响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状况,本文结果可为进一步消除或缓解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
作者:史琼;樊嘉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0名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 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结论 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李韧;刘先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过程中认知干预的作用.方法 64例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采用中药灌肠治疗,研究组的患者中药灌肠治疗同时运用心理认知疗法 ,连续治疗10天后,用NIH-CPSI、SCL-90进行疗效评定,观察认知干预对CP患者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①干预组患者心理不适明显减少;②干预组患者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缓解.结论 认知干预能起到减轻CP患者心理不适、缓解躯体症状的作用.
作者:吴海英;杜文东;丁学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初中生自动思维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自动思维问卷(AT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290名初中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 自动思维与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SCL-90的各因子症状都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动思维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初中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动思维给予更多关注,以矫正他们的负性自动思维,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钱少月;王金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某高校400名毕业生为被试,研究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结果 ①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②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有直接影响;而积极的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③通过调查,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情感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呈显著相关.
作者:王德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社会功能转归和疾病的预后.方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从表现、评测方法到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结果 认知功能损害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神经心理损害中有一定特征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心理测验中都发现有额叶功能损害.认知障碍的病理学基础是前额叶-纹状体-丘脑-颞叶(称为额-颞叶系统)相互之间的连接功能紊乱,其中海马功能障碍起着重要作用;自知力与认知损害有密切联系,改善认知功能不但能改善病人的症状,对治疗的反应,还可改善社会问题的处理技巧,提高心理社会技巧,促进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终将促进病人整体功能的恢复.结论 如何正确评测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利培酮和氯氮平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均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5- HT2A受体拮抗剂,不但能保持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不继续恶化,而且还能改善其认知功能.认知行为治疗比一般支持治疗有效,并可减少复发和住院次数,减少社会的医药卫生负担.
作者:李玥;邹义壮;李建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