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振山;骆桂珍
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生毕业前夕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5名沪州医学院毕业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测试.结果 应届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0.53%,SCL-90总分,各因子均分都低于国内常模.非临床专业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临床专业的学生.结论 医科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差异密切相关.
作者:郭燕;唐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5799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我校新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0%,主要表现为强迫、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强迫、焦虑、敌意、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因子均低于大学生样本;大学新生各因子分性别、学院、文理科和民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来源于乡镇大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其他因子上没有差异.结论 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应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作者:杨新华;谢倩;周贤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高校护生在交流情景中表现出的交流恐惧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对314名在校护生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性别、年级、来源、是否独生子女等作为单独因素对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没有明显影响(P>0.05),文理生与家庭经济状况对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状况在某些维度上有较为显著的影响(P<0.05);双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级因素分别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性别、年级、文理科、家庭经济状况、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影响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状况,本文结果可为进一步消除或缓解高校护生的交流恐惧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
作者:史琼;樊嘉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提倡两者的结合.方法 查阅文献,对消极心理学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结论 积极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新视角,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红;宋颖惠;顾凡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将80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帕罗西汀合并氯氮平治疗组,B组为单用氯氮平治疗组作为对照组,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临床症状,用副反应评定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护土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病人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分别在患者治疗前、治疗2、4、8、12周末进行评定.结果 A组在治疗2周末开始SANS评分较B组即有显著下降,治疗8周后,SANS评分下降更加明显,NOSIE评分A组治疗后总消极分降低,总积极分上升,与B组有显著差异.治疗后4、8、12周末TESS评分,A组低于B组,且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帕罗西汀合用氯氮平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
作者:孟月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意图发生婚前性行为与其婚前性行为态度的特点和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贵州某高校大二、大四少数民族大学生319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态度、意图发生婚前性行为在性别、年级上有极显著差异;婚前性行为态度与意图发生婚前性行为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婚前使用安全套相关不显著.婚前性行为态度对意图发生婚前性行为有着显著的预测力.结论 婚前性行为态度是影响婚前性行为意图的重要变量,须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性心理与性态度的正确引导.
作者:梁燕君;赵守盈;谌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方法 采用自编主观幸福感量表(SSWBS)对58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聚类为高、中、低3种类型.②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成绩差异(t分别为1.721,2.420,1.890,3.057;P<0.05).结论 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整体上显著偏低(P<0.05).
作者:孙琪;李建伟;顾玉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少年式)、应付方式问卷、亲子沟通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496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人格中的神经质、应对方式中的不成熟应对或混合型应对、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沟通均能显著预测高三学生抑郁.在抑郁的影响因素中,影响作用大的是神经质人格.结论 培养健康人格和训练成熟的应对方式是缓解高三学生抑郁的重要途径.
作者:吴九君;郑日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编制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方法 通过对被试开放式问卷所作的回答进行分析整理,制定出包含69道题目的原始问卷,然后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因素进行检验.结果 问卷包含12个项目,4个维度(分量表),分别是身心满意度、人际满意度、价值/能力满意度、经济满意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4个维度可解释总方差的63.66%,各维度的项目载荷在0.46~0.73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 编制的研究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研究生使用.
作者:李建伟;李娜;聂玉玲;李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中学生抑郁障碍发病状况.方法 以淮北市区4所中学为抽样学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171名中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2158份,筛选出抑郁症状156人(7.2%).104人(4.8%)被确诊有抑郁障碍.结论 抑郁障碍是青少年群体的常见精神疾病,应当引起卫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作者: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徐惯侠;刘恩平;尹国兴;陶怀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丙戊酸钠联合奎硫平与联合氟哌啶醇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急性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奎硫平组34例,氟哌啶醇组34例,两组分别在应用丙戊酸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用奎硫平或氟哌啶醇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躁狂量表及副作用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6周末,奎硫平组显效率为73.52%,氟哌啶醇组为75.76%,两组总体疗效相当;奎硫平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氟哌啶醇组(P<0.05).结论 丙戊酸钠联合奎硫平与联合氟哌啶醇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疗效相当,但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刘晓华;吕伟;李美花;张玖龙;沈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飞行员家庭子女和婚姻(SLOCE)因素,为开展飞行员婚姻家庭方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深入飞行员家庭,夫妻同时进行Olson婚姻质量问卷的子女和婚姻分量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紧张性生活事件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评.结果 飞行员以及妻子的SLOCE与双方的个性、心理健康水平、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年龄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揭示飞行员的SLOCE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而妻子的SLOCE即受情绪因素也更多的受生活事件的影响.结论 要提高飞行员夫妻SLOCE的满意度,应把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年龄因素纳入咨询的治疗内容.
作者:娄振山;骆桂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某高校400名毕业生为被试,研究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结果 ①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②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有直接影响;而积极的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③通过调查,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情感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呈显著相关.
作者:王德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90例,根据单纯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单纯进行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医学应对问卷(MCMQ),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应对方式的变化.结果 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MCMQ面对、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面对得分差别有显著意义,回避和屈服得分有极显著意义.对照组经过单纯药物治疗后,屈服维度得分并未改变.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
作者:张静;郭凤琴;傅文青;于宏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三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方法 使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考试焦虑问卷和考试元担忧问卷调查了广州市1142名高三学生.结果 ①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水平差异显著,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②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属于中等偏高水平,男生比女生更焦虑;③考试过程、家庭冲突及前途命运是造成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元担忧因素;④家庭的元担忧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影响大.结论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教育可作为缓解高考考试焦虑的重要策略.
作者:许思安;张积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问题、药物治疗情况作一综述,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回顾.结果 发现迄今国内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还很少,国外则有较多和较深入的研究. 结论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应予以重视.
作者:李萍;孙宏伟;庄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部队独生子女士兵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问卷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部672名士兵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与普通男性常模、军人常模相比,某应急部队独生子女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男性常模;除躯体化因子外,其它因子都高于军人常模.结论 如何对独生子女士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教育,使独生子女士兵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部队来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郝利勇;张珂;朱春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成人依恋量表,对河南某高校随机抽取的288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其抑郁情绪有影响,其中,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抑郁情绪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成人依恋的类型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
作者:石英华;魏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应激方式的影响,提高当代大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的心理素质.方法 应用路西量表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 大学生心理应激指标:逆商指数平均70分左右,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逆商值,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经积极干预后,大学生逆商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使之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
作者:何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进入内地学习的藏族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适应性.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了南昌市17中藏班129名和汉班103名学生,使用MHT量表测查其学习生活适应性情况.结果 得出预科班、藏班初一年级和汉班初一年级3个群体在恐怖倾向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但其比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的年级主效应、性别主效应显著,过敏倾向、总分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总分上年级性别交互效应显著.结论 在赣学习的藏族学生在预科期的学习生活适应性状况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作者:艾炎;胡竹菁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