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Wallenberg综合征的护理

张靓

关键词: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丘脑侧束, 眼球震颤, 眼球内陷, 吞咽困难, 瞳孔缩小, 声音嘶哑, 交叉型, 感觉障碍, 神经脊, 阳性, 延髓, 眩晕, 呕吐, 面部, 裂变, 患者, 病变
摘要:瓦仑伯格(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患者多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型感觉障碍、同侧的霍纳征阳性(一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可伴同侧面部少汗)、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1].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是一种制订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遗漏项目,缩短患者住院日,提高护理质量[1].

    作者:谢华;章瑞云;秦丰明;黄立印;宋金美;唐欧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射频消融是近几年来推广的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技术,它是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升温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具有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1].

    作者:李春红;李俊芝;王志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

    肺性脑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呼吸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呼吸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作者:孙秀侠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保护大隐静脉提高冠脉搭桥成功率的对策

    冠脉搭桥术(CABG)是对患有严重冠脉疾病患者采取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严重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二支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或左室功能受损,对巨大或壁薄室壁瘤,内科药物治疗不理想或内科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者都应积极选择冠脉搭桥[1].

    作者:颜海莲;冯晓玲;谭肖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儿科护士长有效管理的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儿科病房在内容和方式上相对其他科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儿科护理管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现探讨如下.

    作者:周成;吴朝晖;郑小芬;吴碎春;金茹;张愫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胸大肌肌皮瓣行舌再造术的术后护理

    目的探讨胸大肌肌皮瓣行口底癌切除舌再造术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总结7例行胸大肌肌皮瓣舌再造术患者的护理观察重点,包括皮瓣的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反应及皮瓣蒂根部血运情况;再造舌体伤口周围皮肤及渗出物的性状;而呼吸道的观察在于患者的呼吸和血氧监护.结果7例移植皮瓣均成活,再造舌功能恢复良好,其中1例术后4 h肌皮瓣颜色变白,经及时处理后缓解.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和呼吸道并发症.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行舌再造术后护理观察的重点在于皮瓣、口腔伤口和呼吸道观察,细致、全面的护理观察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徐晨;朱易凡;余素梅;陈礼云;刘俊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为老年患者发放镇静催眠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由于随年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的传统认知普遍存在,使老年人单纯因为睡眠不佳而到医院求治者很少.老年患者于住院治疗其他疾病期间仍然服用安眠药改善睡眠的现象比较普遍[1].

    作者:戴付敏;李桂芳;张俊红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巧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吸氧湿化瓶管芯的方法

    目前医院吸氧常用的塑料湿化瓶管芯,由于长期频繁使用,不易进行消毒处理而易造成交叉感染.同时湿化瓶发出的噪音很大,尤其在夜间声响非常明显,影响患者睡眠.

    作者:张爱华;努尔亚;刘新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联合瓣膜置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撤机护理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行联合瓣膜置换的患者由于术前存在严重的肺血管病理改变,体外循环过程加重,肺泡及血管内皮损伤,使其术后较普通体外循环患者更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撤机风险高.

    作者:林汉慧;孔海燕;林碎钗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镇痛泵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镇痛泵对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效果,及时发现患者术后疼痛治疗时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以达到佳镇痛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由3种不同给药途径使用镇痛泵进行术后疼痛治疗的患者1 042例,使用可视模拟标尺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治疗效果、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给予评分,并对所发生的副作用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结果3组疼痛治疗方法的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种疼痛治疗方法组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3种疼痛治疗期间发生不同副作用组间的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每种疼痛治疗方法所发生的不同副作用组内的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术后使用镇痛泵疼痛治疗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无论选择何种镇痛泵进行疼痛治疗都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通过对进行术后疼痛治疗患者的随访,及时发现镇痛泵的操作问题、疼痛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的发生,以便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范里莉;王恒林;王卓强;刘秀珍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阿斯匹林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影响的临床观察

    选择正确的静脉输液工具是每位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要技能,它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郑蓉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交锁钉术后髓内感染的护理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髓内钉术后感染的护理.方法对19例患者进行术前的饮食指导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的宣教.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19例患者髓内感染都得到控制,窦道创面愈合.除1例患者出现足下垂外,其余患者的患肢都达到理想的功能.结论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交锁钉术后髓腔感染是一种相对经济,控制感染效果又好的治疗方法,通过精心护理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郑荷娟;袁玉仙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护理经验.方法观察组危重患者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监测值指导和实施液体复苏;对照组50例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观察组治愈44例,死亡9例,其中肺水肿、ARDS、DIC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4%;对照组治愈36例,死亡14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达24.0%,2组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差异显著.结论在危重患者的液体复苏过程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提供直观、连续、可靠的指导依据,并为及早建立监测系统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莫蓓蓉;刘海丘;韩雪飞;李新利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脑血管病是目前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1].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术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目前脑血管病治疗的趋势[2].

    作者:谷月玲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无关供者动员采集的护理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干细胞采集具有方便、创伤小、短期内可重复采集等独特的优点,在临床的应用日见广泛,也逐渐被志愿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无关供者所接受.

    作者:蒋秀美;陆风云;李建勇;钱思轩;濮益琴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探索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法.方法选用N-PASS量表(neonatal pain,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对12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疼痛评分,按随机原则分3组:未干预组(对照组)、应用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和给予体位支持组,每组40例.分别于针刺足跟后1,5 min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3组间的疼痛评分在刺激后1,5 min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值=22.13,P<0.05;F值=22.44,P<0.05).疼痛程度方面,不同的干预方法在1 min的轻、中度疼痛的镇痛效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x2值=9.67,P<0.05;x2值=7.85,P<0.05),对重度疼痛和5 min时疼痛的缓解效果,各种干预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对急性、短暂性疼痛很敏感;不同的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近期效果不同,NNS在短期内缓解疼痛的效果优于体位支持组;非药物疼痛干预方法对新生儿轻、中度疼痛效果好,在短时间内作用显著;应重视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作者:时亚平;刘江勤;王建光;林振浪;贾玉双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1例Wallenberg综合征的护理

    瓦仑伯格(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患者多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型感觉障碍、同侧的霍纳征阳性(一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可伴同侧面部少汗)、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1].

    作者:张靓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女性尿路结石患者留尿瓶的制作与应用

    传统方法留尿是采用便器接取沉淀尿液来观察结石的排出情况.便器虽能接取尿液,但不方便过滤结石,特别是在患者外出时留尿就更不方便,易造成结石的流失,从而影响排石量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丽媛;凌秀芬;张艳华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后护理比较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的术后护理方法,探讨非体外冠脉搭桥术后护理特点及措施.方法分析45例OPCAB与35例CCABG患者术后在血液动力学监测、循环与呼吸系统监护、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内出血量、电解质、血糖、血压、尿量及术后康复等方面的情况.结果OPCAB较OCABG术后患者在呼吸循环、血液动力学等方面相对稳定,且术后用药少,拔管早,进食早,活动早,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OPCAB较CCABG术后护理相对容易,护理工作量较轻,工作效率较高.而且患者创伤小,康复快,住ICU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费用低,患者生命质量较高.

    作者:张云霞;荣春芳;时成英;郑洁;高振双;刘建新 刊期: 2006年第19期

  • 巧除肚脐内污垢的方法

    2005年7月,我们尝试用液体石蜡油为80例腹部手术患者清理肚脐内污垢,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洪芝;李丽;张艳 刊期: 2006年第19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