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军;王宇军;李莉
因创伤、肿瘤所致的骨缺损、骨不连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自体骨移植由于其来源有限且增加创伤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及人工骨则有成骨能力受限、费用高等缺点[1].
作者:姚旺祥;马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拟建立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并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Sprague-Dawley,SD)大鼠中的表达.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15只和野百合碱组(MCT)15只,MCT组一次性颈背部皮下注射MCT(60mg/kg),NC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饲养3周后分别测定两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之后处死大鼠,测定右心室游离壁(RV)和左心室加室间隔(LV+S)的重量比,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中UⅡ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细小动脉UⅡ蛋白的表达.结果 MCT组大鼠MPAP、RV/LV+S显著高于NC组(P<0.01),MCT组大鼠血浆中UⅡ的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1);免疫组化显示随着肺动脉分支下移,UⅡ的水平越来越高(P<0.05和P<0.01).结论 通过野百合碱诱导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是一种较为经济方便的方法,UⅡ在肺动脉高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林伟;王毅;吴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联合产后应用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选择产科出生的早产儿126例,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与观察3组,每组各42例.观察1组给予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观察2组仅给予地塞米松,观察3组仪给予盐酸氨溴索.观察三组早产儿RDS发生率.结果 观察1组NRDS发生率4.76%,明显低于观察2组(23.81%)及观察3组(2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观察2组与观察3组的NRD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联合产后立即应用盐酸氨溴索(静脉输注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两种给药方式合用)是预防NRDS的较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婉玉;陈莉亚;陈素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Pauwel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DHS固定技术和空心螺钉固定技术进行对比评价,判断何种技术牛物力学更稳定,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PauwellsⅢ型股骨颈骨折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单腿站立时的受载情况,对两种不同固定技术分别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 DHS系统固定时,其抗张力性能和抗扭性能与空心螺钉系统相当,而抗压性能明显差于空心螺钉系统,其结构稳定性较差.结论 DHS系统固定时,其结构稳定性比空心螺钉系统要差.建议临床考虑使用空心螺钉系统.
作者:金亚平;徐刚;万曲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手术的风险及防范.方法 回顾分析了本院近10年行气管切开的烧伤患者258例.结果 210例气管切开顺利;48例手术出现风险:13例全麻患者中有2例插管失败后改紧急做了环甲膜切开术,全麻后改常规气管切开;3例麻醉后即出现低血压等休克症状;局麻的患者有43例气管切开困难,其中5例手术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此5例紧急做了环甲膜切开术;5例术后套管脱出.结论 对烧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手术易出现插管失败、低血容量性休克、术中呼吸暂停、气管暴露困难及术后气管套管脱出等风险,术前要有环甲膜切开准备,掌握好气管切开的时机、全麻术前给予有效补液及合理的改进操作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黄立真;张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置管反复硬化治疗高龄巨大单纯性肾囊的疗效.方法 选择15例高龄巨大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并置管,反复注入95%无水乙醇的方法治疗.结果 本组硬化治疗后6个月复查B超,治愈12例(80%),显效3例(20%),成功率达100%.结论 B超引导下置管反复硬化治疗高龄巨大单纯性肾囊肿简单、安全,疗效满意.
作者:杨毅;王培乐;何文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两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合并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3月间本院门诊患者所有的含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的处方共1811张.记录了这些处方的正文,统计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各自的单用和合并用药处方数;这二种药物的合并用药处方中含有CYP3A4底物或抑制剂的处方数.结果 在辛伐他汀合并用药处方币,与CYP3A4底物和抑制剂合用的处方分别占45.5%、5.4%;在阿托伐他汀合并用药处方中,与CYP3A4底物和抑制剂合用的处方分别占46.3%、5.8%.涉及的GYP3A4底物和抑制剂分别有17种、9种.结论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应引起重视,以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程敏毓;陈国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表现、生化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等特点.方法 对52例35岁以下的PHC病例和178例60岁以上的PHC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两组问的比较研究.结果 青年组HBsAg检出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老年组TBIL、ALB、ALT、AKP、r-GT均高于青年组(P<0.01);青年组以巨块性、弥漫性为主,而老年组以结节多见,且青年组较老年组更易发生门静脉癌栓;青年组血AFP可持续大于1000 ng/mL,而老年组血AFP值多在400~1000 ng/mL;青年组的手术切除率、术后1年复发率、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 青年人PHC与老年人PHC比较,其乙肝病史、实验室检查、病理类型、手术及预后均有差异,应重视各自特点,对青年HBV感染者应定期监测,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兴龙;吴育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浅表性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CV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2例发生于阴道壁的SCVM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理特征,肿瘤位于黏膜下,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有Grenz带.周边区域的肿瘤细胞相对稀疏,间质呈粘液样或水肿样,瘤细胞多呈条束状、网格状或紊乱排列;中央区瘤细胞排列密集,瘤细胞间可见致密纤细的胶原组织,瘤细胞呈束状或波浪状排列,与胶原纤维走向一致并紧密排列似包埋于胶原当中.高倍镜下瘤细胞由基本一致的梭形或星形细胞组成,胞浆嗜伊红,无明显异型,可有小核仁,核分裂罕见(<2个/50HPF).肿瘤内可见散在的薄壁血管及少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强阳性表达Vimentin、desmin、ER和PR,部分表达CD34,不表达a-SMA、Actin、h-caidesmon、S-100、calretinin、EMA、AE1/AE3、CD57、GFAP及NF等.结论 SCVM是一种新发现、较罕见、具有相对独立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的良性肿瘤,多发于绝经后妇女,易引起临床及病理的误诊、漏诊.部分病例有明确服用抗雌激素类药物史,具有复发或再发的可能.
作者:胡茂通;邬万新;施红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11例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患者均行B超检查,10例行CT或MRI检查.结果 3例行患侧肾切除术,7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1例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行肿瘤剜除术.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MRI可作为选择性检查.对于肾错构瘤破裂出血者应积极治疗,以开放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介入栓塞治疗.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
作者:胡政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和培哚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的前瞻性研究,将66例发病36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33例(剂量6.25~12.5nlg)和培哚普利组(剂量2~4mg)33例治疗48小时,监测给药前2小时及给药后48小时的无创血压及心率.结果 给药48小时后两组血压、心率及低血压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卡托普利组大血压下降值较培哚普利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小时内使用卡托普利和培哚普利是安全的,但培哚普利血压波动幅度较小,更适合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作者:龚铭;匡永东;叶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一腹水脂质梯度(SALG)在腹水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肝硬化(A组)24例,自发性腹膜炎(B组)9例,腹膜转移癌(C组)32例,结核性腹膜炎(D组)4例,分为门脉高压组与非门脉高压组,比较两组AFIP、SAAG及SALg的差异以及SAAG与SALG在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上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门脉高压组(A、B组)和非门脉高压组(C、D组)SALG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SALG(TC)、ShLG(TG)、SALG(HDL-C)、SALG(LDL-C)用于门脉高压相关性腹水鉴别诊断,其临界值分别为2.0mmol/L、0.6mmol/L、0.5mmol/L、1.3mmol/L,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9%和88.9%、51.5%和61.1%、84.8%和80.6%、84.8%和80.6%;SALG(TC)、SALG(HDL-C)、SALG(LDL-C)对门脉高压相关性腹水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与SAAG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ALG(TC)、SALG(HDL-C)、SALG(LDL-C)对腹水的初步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恩典;倪双双;郑亮;张东矗;陈益川;叶蕤;王英;兰巧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胆总管结石109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109例采用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手术治疗均获成功,术后无胆漏、胆汁性腹膜炎、残留结石、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全部治愈,且创伤少、恢复快.结论 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及优良手术器械的基础上,应用内镜完全能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胆管缝合的手术治疗.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相比,值得推广.
作者:潘英辉;罗云峰;苏峰;周先进;叶冠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的病种,伴以血管中心性病变、血管破坏和坏死为主的病理学表现.1994年国际淋巴瘤研究小组将其命名为血管中心性淋巴瘤,1997年WHO淋巴瘤分类提议改为NK/T细胞淋巴瘤,2001年出版的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正式采用这一命名[1].
作者:王文权;朱永林;朱淼勇;谢炳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卒中后血管性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组(45例)和盐酸舍曲林对照组(44例),疗程均为12周.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rl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6个月复发率.结果 治疗12周后,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有效率为84.4%,盐酸舍曲林对照组有效率为45.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HAMD、CSS和MBI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6个月复发率4.4%,盐酸舍曲林对照组6个月复发率36.4%,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盐酸舍曲林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盐酸舍曲林对照组为37.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盐酸舍曲林联合治疗尼莫地平治疗卒中后血管性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用盐酸舍曲林对照组,且安全性好.
作者:连妙芬;贾震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文拉法辛与舍曲林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5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文拉法辛(36例)和舍曲林(29例)药物治疗12周,用HAMA、HAND和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4周,两组HAMA、HAN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治疗后12周,两组HAMA、HAMD减分率都大于70%,达到缓解标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 文拉法辛能有效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不良反应轻,与舍曲林相当,且适宜长期治疗.
作者:曹日芳;陈树林;唐文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保留喉功能的喉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部分喉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新方法的应用,重建良好的喉功能.方法 声门型喉癌患者16例,根据切除的肿瘤范围及创面大小,应用甲状软骨双蒂肌软骨膜瓣修复喉腔13例,其中,T12例、T2 11例;应用颈阔肌皮瓣修复喉腔3例,其中T2 1例、T3 2例.结果 总拔管率为93.8%(15/16).全部病例术后保存了发音功能,与正常状态比较,部分病例存在轻、中度声嘶,但发音清晰流畅,无交谈困难,均能用语言进行交流,患者均恢复了良好的吞咽及发音功能.结论 甲状软骨双蒂肌软骨膜瓣、颈前颈阔肌皮瓣等用于修补垂直部分喉切除后的喉腔缺损,均能较好地重建喉形态及恢复喉功能.
作者:江波;陶宝鸿;蔡志毅;杨义军;张朝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特殊的以CD117蛋白表达阳性为特征的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来源于Cajal 细胞(ICC)或具有向ICC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干细胞)[1].现就GIST基因突变有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品南;刘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中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糖仪血红蛋白>8.5%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35例采用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每餐前口服那格列奈唐力片,每晚10时注射甘精胰岛素针.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的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仅2例发生低血糖.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胰岛素治疗中,那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使用简便,安全性好,住院率低,有利于门诊早期开展.
作者:朱岚;傅莉萍;魏燕;洪郁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对判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预后的作用.方法 将9r7例心力衰竭患者按血清hs-CRP≤2.76 mmol/L(平均值)组和hs-CRP>2.76mmoL/L组,对两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hs-CRP大于平均值的患者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小于平均值的患者(P<0.05).在总体无事件生存的多因素分析中血清hs-CPP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8).结论 血清hs-CRP可作为心力衰竭预后判晰的指标.
作者:陈积党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