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强
高粘滞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配合高压氧(HBO)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67例,女31例;年龄37岁~70岁,平均55.4岁。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者3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24例,缺血性心脏病者23例,糖尿病(Ⅱ型)18例。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在21.3/13.3kPa以下,所有病例均无HBO禁忌症。2 治疗方法 口服通脉活血汤(自拟方):桃仁、红花、苏木、地龙、桂枝各10g,丹参、黄芪各30g,赤芍15g,水蛭3g,土鳖虫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除降压、降糖、扩管(冠)药外,停用其它药物。
作者:刘毅;邢宏志;向荣;郑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白银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白银含漱液治疗,对照组用珠黄散治疗,设定四级标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银含漱液既有止痛作用,又有祛腐生肌、促进溃疡愈合、缩短病程的作用。
作者:张志荣;黄秋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微量元素与临床辨证诊断 近几年来,人们对某些微量元素与中医临床某些证型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探索。 人体由许多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各有不同,凡占人体总量的1/万以上者,如碳、氢、氧等称为宏量元素;凡占人体总量的1/万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其中铁、锌、铜、锰、钼、钴、硒、镍、钒、锡、氟、碘、锶等14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正常人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水平。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微量元素也随之变化。故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其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同时对中医辨证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有研究表明[1]:阴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增高,锌/铜比值明显下降;阳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锌/铜比值的变化不及阴虚证患者明显;而阳虚证患者的血清锌低于正常人,其降低程度依次为正常人>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且各型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久病及肾”的发病机理(脾阳虚病情较轻,肾阳虚病情较重,脾肾阳虚型病变已涉及脾、肾两脏),颇为一致。脾气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高于湿热证(实证),脾阳虚患者的血清铜、肾阳虚与肾阴虚患者的血清锌均有不同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微量元素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 微量元素在体内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具有高度的生化效应,其独特的生物学作用,与心血管、免疫等密切相关。有人[2]对冠心病气虚型、痰浊型、阴虚型患者与正常人发中锌、锰、镁等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气虚证患者的锌、锰、镁及锌/铜比值降低,铜及铜/铁、铜/锰比值升高,与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近几年来,有人对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湿热未尽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胆虚型、肝肾阴虚型、正虚血瘀型)患者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并与健康人对照,发现除正虚血瘀型组外,各型铁含量均有增高,尤以湿热未尽型含量高。血清铁含量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意义。各型锌的含量降低,特别是血清锌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且随慢性肝炎,由实转虚的病情发展,锌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此相反,铜含量则有升高倾向。
作者:王立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确保乌头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乌头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统计,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止乌头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应对策。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乌头类药物不良反应是可以防止或避免的。
作者:周祯祥;刘晓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针刺、艾灸、针加灸治疗,观察三种治疗方法的降压效果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钠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对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钠素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三者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加灸的作用强,针刺次之,艾灸的作用较弱。
作者:张英;刘又香;潘克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的特征性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糖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证相类似。本文试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瘀病理和活血化瘀疗法作一探讨。1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观念多认为是阴虚燥热。然而临床观察DM—2型患者以肥胖者居多,少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等阴虚燥热症状,而常见形体肥胖,精神抑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暗黑,胸胁闷痛,四肢刺痛,舌质暗淡或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沉细或细涩等气虚血瘀证候。
作者:徐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几年来,我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1998年招生400多人,2000年达900多人,两年翻了一番。面对这种超常发展的局面,我们是既喜又忧:喜的是扩招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忧的是这种扩招需要靠学院挖潜来解决,短时间里投入难以跟上,加之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冲击。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加快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安方;童思雄;黄必胜;黄保希;孙玲;胡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归蓉补血片滋阴填精功效的药理作用。方法:观察该药对小鼠阴虚证模型的影响。结果:归蓉补血片组小鼠的体重净增和自主活动次数、低温游泳存活时间明显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强、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结论:该药对小鼠阴虚证模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促进该模型血清SOD活力,抑制LPO的含量。
作者:夏洪生;张永锋;刘立昌;杜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尿失禁的病因,大致可归纳为膀胱和尿道两方面[1]。 笔者对15例尿失禁患者用电针刺阴陵泉前后,行尿动力检查,发现静态大尿道闭合压明显升高。另以14例尿失禁患者(行电针刺足三里)作为对照组,发现静态大尿道闭合压无明显变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电针刺阴陵泉组(治疗组):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1岁~76岁,平均54.5岁。
作者:沈泳;黄安康;程宗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12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复方丹参-1.6二磷酸果糖在治疗本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复方丹参-果糖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意识、反射、肌张力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和74.1%(P<0.05);意识恢复天数分别为3.86±0.83和5.87±1.18(P<0.01);反射恢复天数分别为4.42±1.14和5.96±1.52(P<0.01);肌张力恢复天数分别为4.20±1.14和5.11±1.14(P<0.01);住院天数分别为9.57±2.73和12.89±3.16(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复方丹参-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
作者:赵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时间医学,亦称时间治疗学,主要研究时间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时间与发病、诊断、预防、治疗的关系。纵观《伤寒论》397条原文,论及时间者达百余条,其中有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都属时间医学的范畴,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病理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医学认为,病理变化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时间在疾病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伤寒论》十分注重病理变化上的时间特点。1.1 以时间判断疾病的传变与否 《伤寒论》中六经病证的传变,有一定的时间性。注意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和长短,结合其它表现,可以判断疾病传变与否。如太阳病伤寒证的第二或第三日,是传变之期,若过二至三天后不见阳明、少阳证,就表明虽到传变之期,而未传变,仍可从太阳治之(见原文5条)。又如阳明病见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如果发热于“日晡”时盛,或“六七日”或“五六日”不大便,伴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则是经证变为腑证(见原文214、217条)。在观察少阴、厥阴病的病理变化中,时间性更为重要。如少阴病得之“五六日”,见自利而渴者,是病仍在少阴;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即见口燥咽干者,此为伏热在里,灼伤肾阴,如不急下,易致肾阴枯竭;或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见腹胀不大便,亦是邪从热化伤津之象,亦宜急下;或少阴病得之“八九日”,不应发热,而见一身尽热,亦是寒邪化热,病由阴转阳(见原文282、320、322、293条)。再如厥阴病,若出现厥“四日”,热“三日”,又复厥“五日”,是主阳气退,病势进。这即是以厥的“日数”多于发热的“日”数来判断的。
作者:江淑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醒脑益智方治疗老年痴呆作用的形态学机制。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系统观察中药醒脑益智方对SAM-P/10老化痴呆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治疗各组对海马超微结构均有明显改善,表现在:脂褐素数量、体积均明显减小,溶酶体也明显少于P/10空白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等接近于正常R/1品系状态。多聚核糖体数目增多,预防方表现为线粒体基本正常,单位膜清晰,嵴无断裂。其它海马神经元部分都有明显改善,但都以预防方和1号方效果明显。结论:海马神经元病变符合中医“髓海不足”、“脑髓消减”的改变,而脂褐素形成增加、线粒体肿胀变性,则为“痰浊”等实邪病因提供了客观依据。用补肾健脑、化瘀开窍方早期预防给药及治疗老年痴呆,有明显作用,并优于西药组。
作者:王平;梅家俊;张六通;邱幸凡;周安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瘀证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研究分组,血瘀组502例,健康组200人,青年组200人。结果:1.血瘀证组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下降,与健康人和青年人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0.001);健康人组与青年人组对照也有差异(P<0.05)。2.血瘀证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血瘀的程度及年龄增长呈反比(P<0.05~0.005)。结论:1.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与红细胞变形功能关系非常密切;2.血瘀程度越重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差;3.年龄越大其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差。
作者:龚梅芳;张惠珍;霍慧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表里先后缓急,是《伤寒杂病论》在疾病表里同病时,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厘定的治疗原则。其中又包含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独治等多种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本90条,宋本条文下同)。是六经病证,多由初犯太阳之表,而后及其里,故其治疗大法,则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此与《内经》“先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的含义类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先里后表的治法,此与“急则治其标”的治则略同。本条虽是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实则说明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大法。
作者:李家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推拿疗法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行之有效地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没有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手术对人体的危险性,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中独树一帜。目前,人们对推拿调整机体作用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中医学定性定量分析测试手段的发展和提高,推拿调节机体各系统生理、病理的机理也逐渐被揭示。现将近10余年来,推拿对机体调整作用的实验研究概述如下。1 推拿调整机体免疫系统的研究 推拿后机体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加强,血清中补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从而发挥其免疫功能,朱氏通过对体弱易感家兔模型按摩前后免疫指标变化,并与正常组对照观察时发现,推拿前除C3b-IC外,选模动物IgG、IgA、C3b-R、ANAE药免疫指标均低于正常组(P<0.05)。经推拿后,模型家兔除了IgA外,各项指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各项指标均处于未恢复状态。在室外耐寒实验及呼吸道致病菌攻击试验中,推拿组的耐寒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易感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推拿具有较强的提高和调整体液和细胞免疫的作用[1]。李氏对实验性接种肿瘤的小白鼠进行选穴推拿治疗,发现推拿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NK细胞数量升高,寿命延长。表明推拿能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2]。临床上通过对咳嗽患儿和银屑病患者推拿前后免疫指标的观察,同样也证明了推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能力[3][4]。
作者:刘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国高等中医教育存在医药分家过严,彼此互不往来的弊端,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和狭窄,不能适应我国中医临床和医药市场的需要。本文仅就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中医药结合教学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1 中医药结合的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记载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将中医与中药紧密结合在一起。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等著名的医药家都是既精通中药又精通临床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许多中医诊所或药店都是采用“前店(诊所)后厂”(药物炮制加工厂)的形式来为患者服务的。
作者:杨新中;陈科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机率和死亡率。方法:将522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分成3组:314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1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和147例收缩期、舒张期均高的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塞、脑缺血、脑出血)的老年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机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1]。结论: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治疗。
作者:李兰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鉴别湿疹清颗粒中的连翘、地黄、茯苓皮和甘草,测定方中黄芩甙的含量,建立湿疹清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方中四味药物,用HPLC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结果:TLC色谱可明显鉴别方中连翘、生地黄、茯苓皮,但不能检出甘草。HPLC法测定黄芩甙含量的方法简便迅速,重现性良好。结论:所建立的实验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
作者:芦金清;韩巧凤;赵享法;刘新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元气和元气学说 何谓元气,《说文解字》曰:“元,始也,见《尔雅*释诂》。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可见元气即原始的初的气。元气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人已认识到“宇宙生气”(《淮南子*天文训》),即宇宙大爆炸出现的“混沌”状态为气。并认为这种气不停运动变化,气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本乎天者为天气,本乎地者为地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万物皆由元气所化生。如王充《论衡*言毒》中说:“万物之生,全禀元气”。《春秋*繁露》也指出:“元气者万物之本”。 所谓元气学说,就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元气的物质性、运动性及功能性等特性,并用以解释物质世界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是古代具影响的哲学思想之一。可以说,元气学说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的代表。 元气学说被中医学广泛运用,用以说明天人相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黄志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TRH在蓝斑复合核的呼吸和心血管效应,并探讨此效应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62只行乌拉坦静脉麻醉和人工呼吸的家兔,采用脑内核团微量注射的方法,将TRH微量注入蓝斑复合核,使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平均动脉血压升高;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分别预注射α2或β受体阻断剂,使TRH在蓝斑复合核的呼吸增频效应明显减弱,其升压效应可被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分别预注射α或β受体阻断剂拮抗。结果:TRH在蓝斑复合核具有呼吸兴奋和升压效应,此效应可能是通过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的α或β受体介导实现的
作者:夏保芦;艾永循;杨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