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国
目的:观察TRH在蓝斑复合核的呼吸和心血管效应,并探讨此效应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62只行乌拉坦静脉麻醉和人工呼吸的家兔,采用脑内核团微量注射的方法,将TRH微量注入蓝斑复合核,使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平均动脉血压升高;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分别预注射α2或β受体阻断剂,使TRH在蓝斑复合核的呼吸增频效应明显减弱,其升压效应可被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分别预注射α或β受体阻断剂拮抗。结果:TRH在蓝斑复合核具有呼吸兴奋和升压效应,此效应可能是通过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的α或β受体介导实现的
作者:夏保芦;艾永循;杨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微量元素与临床辨证诊断 近几年来,人们对某些微量元素与中医临床某些证型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探索。 人体由许多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各有不同,凡占人体总量的1/万以上者,如碳、氢、氧等称为宏量元素;凡占人体总量的1/万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其中铁、锌、铜、锰、钼、钴、硒、镍、钒、锡、氟、碘、锶等14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正常人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水平。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微量元素也随之变化。故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其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同时对中医辨证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有研究表明[1]:阴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增高,锌/铜比值明显下降;阳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锌/铜比值的变化不及阴虚证患者明显;而阳虚证患者的血清锌低于正常人,其降低程度依次为正常人>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且各型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久病及肾”的发病机理(脾阳虚病情较轻,肾阳虚病情较重,脾肾阳虚型病变已涉及脾、肾两脏),颇为一致。脾气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高于湿热证(实证),脾阳虚患者的血清铜、肾阳虚与肾阴虚患者的血清锌均有不同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微量元素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 微量元素在体内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具有高度的生化效应,其独特的生物学作用,与心血管、免疫等密切相关。有人[2]对冠心病气虚型、痰浊型、阴虚型患者与正常人发中锌、锰、镁等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气虚证患者的锌、锰、镁及锌/铜比值降低,铜及铜/铁、铜/锰比值升高,与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近几年来,有人对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湿热未尽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胆虚型、肝肾阴虚型、正虚血瘀型)患者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并与健康人对照,发现除正虚血瘀型组外,各型铁含量均有增高,尤以湿热未尽型含量高。血清铁含量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意义。各型锌的含量降低,特别是血清锌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且随慢性肝炎,由实转虚的病情发展,锌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此相反,铜含量则有升高倾向。
作者:王立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白银含漱液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白银含漱液治疗,对照组用珠黄散治疗,设定四级标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银含漱液既有止痛作用,又有祛腐生肌、促进溃疡愈合、缩短病程的作用。
作者:张志荣;黄秋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的降压效果。方法:46例门静脉高压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照组(20例)口服心得安。结果:治疗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分别缩小,总有效率分别为61.5%、53.6%,与对照组(25.0%、20.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后门脉系统血流量明显减少。结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肝硬化有明显降低门静脉压的效果。
作者:孙现广;陈其铭;何振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湖北省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区和商品基地,中药材的生产、供销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其主要地道中药材有黄连、茯苓、独活、厚朴、南苍术、射干、续断、山麦冬、湖北贝母、皱皮木瓜等20余种。这些地道药材质量好、品质优,在全国中药材商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些还是出口创汇的品种,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九五期间,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一批优质骨干地道药材生产基地。但是,我省目前中药材生产和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还很低,距国际市场和中药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生产出的药材难以保证质量,影响了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今国际市场上植物药(含中药)的需求量正以年增长10%以上的速度递增。这些都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在十五期间,按我国即将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建设一批我省地道中药材示范基地,在全省逐步做到中药材生产标准化、工程化和现代化,为湖北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刘合刚;詹亚华;陈家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内容艰深,难以理解与记忆,被医学生称为难学的一门学科。笔者尝试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小结如下。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首先应注意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强调中医理论以经验为基础,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和考察机体的生命活动;而生物化学则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运用化学的方法和手段,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两者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互为补充。如通过研究cAMP和cGMP,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阴”与“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运用生物化学知识理解中药材的治病机制。利用对比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已成为现代中医学必修的主干课程。
作者:董彩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高粘滞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配合高压氧(HBO)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67例,女31例;年龄37岁~70岁,平均55.4岁。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者3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24例,缺血性心脏病者23例,糖尿病(Ⅱ型)18例。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在21.3/13.3kPa以下,所有病例均无HBO禁忌症。2 治疗方法 口服通脉活血汤(自拟方):桃仁、红花、苏木、地龙、桂枝各10g,丹参、黄芪各30g,赤芍15g,水蛭3g,土鳖虫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除降压、降糖、扩管(冠)药外,停用其它药物。
作者:刘毅;邢宏志;向荣;郑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温病热毒血瘀证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时常见的证候类型,主要以热毒炽盛、热瘀交结为病理特点。本证属现代医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DIC前期的范畴。近年来,国内外对本证的研究极为活跃,现就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理论研究1.1 热毒血瘀证的形成与机理 关于本证形成的原因,万氏强调,阴液损伤是重要原因,并把阴液受损的原因归结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血行涩滞;邪热亢盛,炼熬血液,凝聚为瘀;热盛伤阴,脉络受损,血溢致瘀;热盛伤阴,脏腑亏损,导致热瘀等[1]。戴氏则认为热邪入营是致瘀的始动因素,热瘀的病理环节是热毒病邪引起营分热盛,直接煎熬营阴血液成瘀,抑或热邪引起其它病理变化而间接致瘀,都是热邪为之变[2]。金氏认为,致病微生物和内毒素可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儿茶酚胺大量入血,引起小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产生收缩和痉挛,导致红细胞与血小板在血管内沉积,从而发生DIC[3]。翟氏认为,温邪在病变过程中,可以化火化毒,内陷营血分导致营热炽盛,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是导致热毒血瘀的首要致病因素[4]。
作者:朱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呈现出它的重要性。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组织管理和引导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团委积极探索的课题。笔者仅就有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浅谈几点体会。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三项原则1.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和育人原则 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坚持以特色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倡导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水平较高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思想,增长学生的才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者:段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国高等中医教育存在医药分家过严,彼此互不往来的弊端,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和狭窄,不能适应我国中医临床和医药市场的需要。本文仅就加强高等中医教育中医药结合教学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1 中医药结合的历史渊源 《黄帝内经》记载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将中医与中药紧密结合在一起。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等著名的医药家都是既精通中药又精通临床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许多中医诊所或药店都是采用“前店(诊所)后厂”(药物炮制加工厂)的形式来为患者服务的。
作者:杨新中;陈科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鉴别湿疹清颗粒中的连翘、地黄、茯苓皮和甘草,测定方中黄芩甙的含量,建立湿疹清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方中四味药物,用HPLC法测定黄芩甙的含量。结果:TLC色谱可明显鉴别方中连翘、生地黄、茯苓皮,但不能检出甘草。HPLC法测定黄芩甙含量的方法简便迅速,重现性良好。结论:所建立的实验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制剂的质量。
作者:芦金清;韩巧凤;赵享法;刘新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瘀证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研究分组,血瘀组502例,健康组200人,青年组200人。结果:1.血瘀证组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下降,与健康人和青年人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0.001);健康人组与青年人组对照也有差异(P<0.05)。2.血瘀证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血瘀的程度及年龄增长呈反比(P<0.05~0.005)。结论:1.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与红细胞变形功能关系非常密切;2.血瘀程度越重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差;3.年龄越大其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差。
作者:龚梅芳;张惠珍;霍慧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几年来,我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1998年招生400多人,2000年达900多人,两年翻了一番。面对这种超常发展的局面,我们是既喜又忧:喜的是扩招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忧的是这种扩招需要靠学院挖潜来解决,短时间里投入难以跟上,加之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冲击。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加快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安方;童思雄;黄必胜;黄保希;孙玲;胡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通过对耳穴特异性及相对特异性的论述,探讨耳穴作用的规律。主张应从耳穴的作用机能上去理解其相对性,从组织结构上看其特异性。在临床辨证选穴时不忽视耳穴的相对性,在实验研究时注意耳穴的特异性,方可在临床运用和实验研究中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作者:王祚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尿失禁的病因,大致可归纳为膀胱和尿道两方面[1]。 笔者对15例尿失禁患者用电针刺阴陵泉前后,行尿动力检查,发现静态大尿道闭合压明显升高。另以14例尿失禁患者(行电针刺足三里)作为对照组,发现静态大尿道闭合压无明显变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电针刺阴陵泉组(治疗组):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1岁~76岁,平均54.5岁。
作者:沈泳;黄安康;程宗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针刺、艾灸、针加灸治疗,观察三种治疗方法的降压效果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钠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对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钠素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三者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加灸的作用强,针刺次之,艾灸的作用较弱。
作者:张英;刘又香;潘克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DM)的特征性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糖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证相类似。本文试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血瘀病理和活血化瘀疗法作一探讨。1 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观念多认为是阴虚燥热。然而临床观察DM—2型患者以肥胖者居多,少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等阴虚燥热症状,而常见形体肥胖,精神抑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暗黑,胸胁闷痛,四肢刺痛,舌质暗淡或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沉细或细涩等气虚血瘀证候。
作者:徐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机率和死亡率。方法:将522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分成3组:314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1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和147例收缩期、舒张期均高的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塞、脑缺血、脑出血)的老年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机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1]。结论: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治疗。
作者:李兰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武汉市四家大医院1994~1998年间,因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入院的42005个病例为基础,分析疾病发病的季、月、旬分布特征;再分四季建立各病种日发病率的气象预报模型,分冬、夏半年建立了各病种周发病率的气象预报模型,并确定了发病率的一套等级划分指标;分析了冷锋天气过程演变对疾病发病的不同影响;后在微机上开发出了“医疗气象预报系统”。
作者:陈正洪;杨宏青;张鸿雁;王祖承;陈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醒脑益智方治疗老年痴呆作用的形态学机制。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系统观察中药醒脑益智方对SAM-P/10老化痴呆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治疗各组对海马超微结构均有明显改善,表现在:脂褐素数量、体积均明显减小,溶酶体也明显少于P/10空白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等接近于正常R/1品系状态。多聚核糖体数目增多,预防方表现为线粒体基本正常,单位膜清晰,嵴无断裂。其它海马神经元部分都有明显改善,但都以预防方和1号方效果明显。结论:海马神经元病变符合中医“髓海不足”、“脑髓消减”的改变,而脂褐素形成增加、线粒体肿胀变性,则为“痰浊”等实邪病因提供了客观依据。用补肾健脑、化瘀开窍方早期预防给药及治疗老年痴呆,有明显作用,并优于西药组。
作者:王平;梅家俊;张六通;邱幸凡;周安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