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排;罗菊霞;邓生德;吴惠宁;黄宝生;周新梅;朱少军;阎健
目的:研究 CT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对肌骨肿瘤与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40例肌骨肿瘤与瘤样病变行平扫与增强后单层动态扫描,绘制出病变与健侧对应点的时间-密度曲线.分别测量曲线的强化幅度(A)、斜率(K),计算出病变与对应点强化幅度之比(RA),分析曲线的形态并将其分为两个类型.结果:良、恶性病变 A、RA、曲线类型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 K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20Hu的良性病变与 A>20Hu恶性病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66.6%,72.7%,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4).RA≤2.5良性病变与 RA>2.5的恶性病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75%,71.44%,二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性(P=0.003).良性病变的曲线以Ⅱ型为主,占 66.7%(12/18);恶性病变以Ⅰ型为主,占 86.4%(19/22),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具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所得的时间-密度曲线对鉴别良、恶性肌骨肿瘤与瘤样病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A、RA、曲线类型为有鉴别价值的指标.
作者:余文昌;王仁法;周燕发;覃文;徐曼云;黄文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 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 CT影像表现.结果: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其 CT征象为:偏心囊性膨胀性破坏,骨壳完整或残缺,可有不规则硬化缘,破坏区内软组织密度不均匀,部分病例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瘤组织强化明显.结论:骨巨细胞瘤的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诊断骨巨细胞瘤优越性大于 X光平片,两者密切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亚玲;刘玉珂;王平;张国庆;孔西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材料和方法 16例均为生育期女性,年龄 21~36岁,平均 30岁,均以突然腹痛就诊,腹痛时间为 2小时~2天,腹痛多在月经过后 19~20天发生,仅 2例月经期延长 7天和 9天,均无阴道不规则流血,16例均行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使用仪器为 ALOKA SSD-63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为 3.5MHz.常规妇科 B超检查,急诊患者行生理盐水充盈膀胱.
作者:林海淑;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用 CT评价肺部恶性肿瘤多弹头射频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插入多弹头射频电极行射频热凝固治疗 40例共 58个病灶,治疗后即时及 3或 6个月后 CT扫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即时 CT扫描显示病灶周边渗出,38个病灶密度减低,31个病灶内出现小气泡影;3或 6个月后 CT复查 3个病灶完全消失,36个缩小,10个增大,9个基本无改变.37例有肺部相关症状及体征在治疗后消失或好转.结论:多弹头射频治疗肺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确切,CT可准确引导射频针的插入及显示肺癌治疗后的病理改变.
作者:林顺发;陈俊辉;王少彬;刘源;曹伟华;黄旭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几年来,经皮穿刺动脉插管置入化疗泵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已被应用于临床.外科多采用手术中置入化疗泵,但只限在外科手术中进行,而放射科利用介入放射学方法经锁骨下动脉置入化疗泵,具有穿刺难度高,易引起气胸的缺点,给置入化疗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采用介入治疗常采用的股动脉插管,作为置入化疗泵的基本通道,简便了操作程序,很少引起并发症.采用化疗泵贯序化疗,提高了疗效.为晚期恶性肿瘤的局部化疗开辟了一条新的给药途径.
作者:陈晓林;孙刚;赵鑫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桥本氏病及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 37例经病理证实的单纯桥本氏病及合并症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比分析.结果:37例中,单纯桥本氏病 23例,占 62.16%,诊断符合率为 73.91%(17/23).桥本氏病合并症 14例,占 37.84%,部分诊断符合率(仅诊断了合并症)为 57.14%(8/14).23例单纯桥本氏病的声像图表现为三型:腺体回声减低型 10例(43.48%)、多发结节型 9例(39.13%)、单发结节型 4例(17.39%);彩色多普勒显示 12例(52.17%)甲状腺组织彩流丰富,呈网状分布,部分似 Graves病的“火海征”,单、多发结节型有 10例(76 92%)的结节内部可显示彩流信号.14例桥本氏病合并症,其超声表现各不相同,往往合并症病变掩盖了桥本氏病图像,而多结节时,超声无法鉴别某个结节是否有癌变倾向等.单纯桥本氏病及桥本氏病合并症结节内 Vs和 RI比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桥本氏病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桥本氏病合并症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作者:唐丽娜;任永富;阎若元;尚志红;沈友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有关.肌瘤的大小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 40岁以上的白人妇女中发病率约 20%,在 50岁以上仍有月经的女性中发病率达 40% [1];在未产妇中更常见;黑人女性发病率更高、发病时间更早;非洲-加勒比地区女性的发病率是白人的 3~9倍.停经后肿瘤缩小.临床症状通常有月经不调、月经过多,而出血是粘膜下及肌壁间肌瘤的常见症状,并常导致缺铁性贫血;肌瘤的肿瘤效应及增大的子宫可产生泌尿道及神经症状如腹胀及疼痛、下坠不适感.另外子宫肌瘤还可导致不孕及流产 [2,3].
作者:潘新元;崔进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胃癌螺旋 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进一步评估螺旋 CT对胃癌的检出及分期.方法:对 42例术前胃镜证实为胃癌的患者进行双期动态螺旋 CT扫描,分析 CT图像上肿瘤的胃壁侵犯情况及淋巴结检出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 50%,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 100%,对 T1,T2,T3,T4期的准确性分别为 50%,83.3%,60%,33.3%.胃癌 CT扫描显示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结论:胃壁增厚及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对诊断胃癌有意义.虽然螺旋 CT对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但此方法对临床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还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建议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 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
作者:周晓峻;裘敏剑;章士正;郑伟良;胡吉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简称骨纤)恶变为肉瘤罕见.据国外文献报道,骨纤恶变率约为 0.5%,而国内统计恶变率也仅 3.4%,且多认为与放射治疗有关.我院遇见 1例单骨型骨纤自发恶变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杜纯忠;储关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 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资料完整曾行 CT检查并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中骨肿瘤 29例,其中良性肿瘤 24例,恶性 5例,肿瘤样病变 16例.良性肿瘤包括:巨细胞瘤 12例,软骨母细胞瘤 4例,骨样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各 3例,内生软骨瘤及骨母细胞瘤各 1例.恶性肿瘤包括:恶性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各 2例,纤维肉瘤 1例.肿瘤样病变包括:骨囊肿 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 3例.发病部位包括骺板闭合前 28例(其中骨骺 4例,干骺端 24例),闭合后骨端 17例.主要 CT表现为骨端囊样骨破坏,包括膨胀性改变 34例伴皮质断裂 13例,骨性包壳形成 21例,瘤内钙化 13例,液-液平 2例,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分别为 5例和 4例.结论:CT能清晰显示 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囊”壁、“囊”内及周围结构的细微表现,因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因表现有重叠,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
作者:李忠喜;徐凯;冯守信;程广军;任忠清;王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常规 CT、HRCT和支气管造影对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的价值,优化支气管扩张症的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25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摄平片后作支气管造影,造影前或后半个月内作了常规 CT和 HRCT,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面.常规 CT层厚和间隔均为 10mm;HRCT层厚为 1mm,间隔为 10mm.结果:25例共检出 86个病变肺段,所有病例在 HRCT和支气管造影中均发现有一叶或一叶以上病变,检出病变的肺段数分别为 80个和 83个,二者病变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常规 CT有 18例发现病变,检出病变肺段数为 55个,其病变检出率明显低于 HRCT和支气管造影(P<0.05).结论:常规 CT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有一定的限度,HRCT和支气管造影对病变检出的敏感性较高,但都有假阴性,因 HRCT系无创性检查,可作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言伟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胃先天性幽门异位并十二指肠球部缺如较罕见,我们见到 1例,报道如下.病例男,58岁,主诉:上腹部疼痛 20天,加重 3天.查体:面色稍苍白,巩膜无黄染,肝脾无肿大,上腹部轻度压痛.上消化道气钡造影示:胸腹部透视如常,食道未见异常.胃扩张不成比例,粘膜纹粗大,于胃小弯中部可见异位的幽门开口,幽门管狭长,粘膜纹纵行粗大,十二指肠球部缺如,幽门直接与十二指肠降段相接,胃体盲端轻度扩张.
作者:张皓;周怀琪;郭顺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NF)的 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 12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 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NFⅠ型 10例,NFⅡ型 2例,MRI能够很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结论:MRI是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优影像学方法.
作者:季洪兵;郑春雨;吴纪瑞;王锦良;董其龙;李铭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脑白质疏松(LA)是 Hachinski等 [1]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于描述脑白质内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近年来,被许多学者所接受,并对其临床意义做了较深入探讨.随着社会老年化和 CT、MRI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脑白质疏松的检出大为提高,本文结合文献就其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作者:王长生;马翠芝;杨月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 CDFI技术检查在原发性骨肿瘤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 Acuson128XP/10型电脑彩色声像仪,对 64例疑为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男 36例,女 28例)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肿物在二维图像中有良好表现,CDFI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内的血流形态.恶性骨肿瘤血流速度高于良性骨肿瘤,而 RI、PI前者低于后者.结论:通过二维及 CDFI观察肿瘤内部血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对原发性骨肿瘤作出初步诊断.
作者:杨一林;段云友;宋海棠;赵柏山;曹铁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史:女,12岁,以上腹痛 3月,发现上腹部肿物 1天来诊.查体上腹略饱满,可触及实质性肿物,上界不清,硬如石样,活动差,表面不光滑,触痛不明显.实验室检查:肝功、骨穿正常,AFP 2.45IUml(≤5IU/ml).影像表现:CT:肝脏体积增大,肝内可见大小不等、多发的低密度病灶,大者约 5cm× 4cm,小者约 1cm× 1cm,病灶中心呈更低密度区(图 1).MR:(SE 500/15 FSE 3482/96 GRE 120/2)平扫肝脏饱满,肝缘表面尚光滑.可见肝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病灶,呈圆形、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楚,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作者:刘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对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 12例(15肾)重复肾患者的超声表现,其中 8例(11肾)经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结果: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特别是伴有积水的患者,具有特征的声像图表现.结论:超声对重复肾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云超;张青萍;邓又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例女,53岁,中上腹持续性隐痛 2个月,进食后加重.1个月前在外院查 B超提示胆囊壁增厚、粗糙.上消化道钡透示: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即按胆囊炎抗炎治疗.治疗 5天后,症状加重.我院门诊超声示:胆囊不大,壁稍厚,胆总管轻度扩张至胰头以下水平,内径 0.8cm.胰管全程扩张,内径 0.37cm,遂考虑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继采用饮水、加压、旋转扫查方法,探及十二指肠局部壁增厚改变,并有溃疡凹陷.首次上消化道内窥镜检因故未进入十二指肠,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口服“丽珠得乐”12天,无效,出现柏油样大便.
作者:张靖;冯保华;陈丽蕴;高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例女,32岁.妊娠约 38周,因停经史不详来院就诊.产科检查:体重 63kg,腹围 98cm,宫高 37cm,血压 15/10kPa,头位,胎心好,双下肢无浮肿.
作者:王秀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 MRI对小脑扁桃体位置的测量,为枕大孔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诊断标准.材料和方法:在 525例 1~80岁正常人颅矢状 MRI上,按不同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缘至枕大孔前后唇下缘连线(基线)的垂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小脑扁桃体下缘至基线的平均距离为 0.6±1.8mm(-1.9±1.8~2.9±3.1mm),女性的平均距离为 0.8±1.9mm(-2.0±1.6~2.4±2.1m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邻年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相间年龄组间(40岁以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脑扁桃体的位置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30岁以后趋于恒定.结论:小脑扁桃体的位置有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在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诊断中,单纯距离测量是不恰当的,年龄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作者:柏根基;张金坤;王德杭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