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h信号通路抑制剂Cyclopamine对Hela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

李盼盼;陈红;李玲玲;陈慧君;王晶晶;杨红;陈丹

关键词:Hh信号通路, Hela细胞, 增殖, 侵袭迁移, Gli1, FOXM1, EMT
摘要:目的:研究Hh信号通路抑制剂Cyclopamine作用Hela细胞后Gli1、FoxM1、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相关标记物表达的改变及对其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探究Gii1、FoxM1、EMT过程的可能作用关系,以期为宫颈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多个靶点.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ela、Siha细胞系Hh信号通路中Shh、Ptch1、Smo的表达情况,选择Hh信号通路表达较高的Heta细胞系作为后续实验细胞,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Cyclopamine作用Hela细胞后其增殖能力的改变;采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Hel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并采用实时定量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li1、FoxM1、EMT过程标记物的表达情况.结果:①Hela细胞中Hh信号通路成分(Shh、Ptch1、Smo)在mRNA水平显著高于Siha细胞(P<0.01),且相应蛋白的表达强度也高于Siha细胞;②Cyclopamine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③Cyclopamine作用Hela细胞48 h后,细胞侵袭试验显示,实验组侵袭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细胞迁移试验显示,实验组细胞迁移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l);④Cyclopamine作用Hela细胞48 h后,实验组Gli1、FoxM1、Vimentin在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相应蛋白的表达强度也低于对照组;E cadherin在实验组中mRNA层面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应蛋白的表达强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抑制Hh信号通路可显著降低Hela细胞系增殖、侵袭迁移能力,FoxM1很可能是Hh信号通路末端转录因子Gli1的下游靶基因,且其对宫颈癌细胞系增殖、侵袭迁移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EMT实现的.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胡黄连苷Ⅱ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胡黄连提取物对缺氧/复氧后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别用不同梯度浓度胡黄连苷Ⅱ(1,10,100,1 000 μg/ml)进行药物干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BCA蛋白质分析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检测Bax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Bax和Bcl-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各缺氧/复氧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凋亡细胞或死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单纯缺氧/复氧组比较,不同浓度梯度的胡黄连苷Ⅱ可抑制细胞内的氧化损伤.胡黄连苷Ⅱ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培养液中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增强,Bax蛋白和HMGB1蛋白表达下调,Bax mRNA水平下调,Bcl-2 mRNA水平上调.结论:缺氧/复氧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氧化应激增强,胡黄连苷Ⅱ能通过抑制肾小管细胞内氧化应激来改善缺氧/复氧后的细胞凋亡和坏死.

    作者:刘洋;刘修恒;王磊;陈志远;翁小东;汪志顺;杜洋;包贤涛;杨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成人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HAT)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成人肝移植术后急性HAT患者7例.7例均因肝酶学异常或早期床旁超声监测未见明显肝动脉血流信号而行急诊血管造影检查确诊.6例介入治疗成功.观察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及有无手术并发症,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肝固有动脉完全阻塞.导管内溶栓(IAT)后,6例血管成功开通,其中2例行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内支架置入(ES)治疗.1例溶栓治疗失败,后行外科血管重建术.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P<0.001).随访2-12个月,未出现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应用于肝移植术后HAT的治疗,近、中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有待随访观察.

    作者:吴宝林;周军;李小奇;凌公豪;龙清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μ阿片受体外显子7在大鼠EM-1镇痛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μ阿片受体外显子-7在EM-1镇痛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鞘内置管成功造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 siRNA组及E-siRNA组,每组8只,每组分别经鞘内给予生理盐水30μl,阴性siRNA20μl质粒(N-siRNA组),或阳性siRNA 20μl质粒(E-siRNA组),连续处理3d,每天一次,于第4天检测机械痛觉,在基础机械痛阈检测后1h注射药物,大鼠分别于鞘内注射10μg的EM 1,于药物注射后5 min,20 min,40 min及60 min时间点检测机械性缩足反射痛阈值.E-siRNA组在上述实验结束6h后给予EM-1,10 μg加10 μg的纳洛酮,重复5min,20 min,40 min时间点检测痛阈值.结果:各组间的基础机械痛阈无差别;E-siRNA组EM-1的镇痛效能未降低(P>o.05),但表现延迟现象,在20 min时达到大;E-siRNA组在EM-1加纳洛酮未显示镇痛作用.结论:鞘内注射的靶向μ阿片受体外显子-7的阳性siRNA,对基础机械痛阈无影响;对EM-1的镇痛作用有延迟作用但未降低其镇痛效能.

    作者:陈锋;刘茂春;陈冬玲;王焱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对重症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及预后评价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周血细胞中嗜酸粒细胞水平与老年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到2016年9月ICU及RCU入住的318名AECOPD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病合并呼吸衰竭需要入住ICU或者RCU进行治疗.根据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水平分为Eos%>2%组和Eos%≤2%组.统计一般临床特征、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并发疾病、机械通气情况、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及各项指标差异.结果:Eos%>2%组共45人,Eos%≤2%组273人.Eos%>2%组和Eos%≤2%组住院时间为:(13.98±4.38)d vs (16.96±9.11)d,死亡率:11.1% vs 27.5%,有创通气使用率:18% vs 3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AECOPD需要入住ICU的患者,嗜酸粒细胞大于2%具有更短的住院时间,更低的有创机械通气使用率,更低的死亡率,嗜酸粒细胞水平作为生物标记物有助于判断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金晓晴;陈波;王颖;邹世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hsa-miR-214-3p对宫颈癌SiH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hsa-miR-214-3p对宫颈癌SiH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samiR-214-3p mimics/inhibitor转染SiHa细胞,分析过表达和下调内源性hsa-miR-214-3p的表达对SiHa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用TargetScanHuman7.1、Pictar、miRanda、miRTarBase以及DAVID数据库进行靶基因预测和富集通路分析.结果:hsa-miR-214-3p在宫颈癌细胞中呈高表达;过表达hsa-miR-214-3p后,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增强(P<0.05);而当抑制内源性hsa miR-214-3p的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则明显减弱(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iHa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上升(P<0.0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过表达hsa-miR-214-3p和抑制内源性hsa-miR-214-3p表达对SiHa细胞的迁移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sa-miR-214-3p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以及Wnt信号通路等.结论:过表达hsa-miR-214-3p可以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内源性hsa-miR-214-3p的表达可以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hsa-miR 214-3p可能通过调节Bcl2基因的表达来调控SiHa细胞的凋亡进程.上述结果为宫颈癌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同时也为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作者:周煜;徐战战;石芳;丁氏兰瑛;曹晔萱;赵旻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易损斑块血流速度的CFD模拟和PIV实验

    目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粒子图像测速法(PIV)都可以测量流场速度分布,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为临床评估血流速度分布提供参考.方法:制备3组狭窄程度不同的血管仿体,分别在PIV硬件平台采集超声图像计算PIV实验结果,同时将PIV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条件作为CFD模拟方法的边界初始条件,进行数值模拟获取CFD模拟的结果.后将这两种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30%狭窄程度较低的斑块仿体中,CFD与PIV实验结果相符,而在50%和70%狭窄程度的斑块仿体中,CFD和PIV实验结果相差较大.结论:PIV和CFD都可以用于流场血流速度的计算,但是CFD更适用于低速度流场的计算.

    作者:周慧;牛丽丽;李帅;卢广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胎儿生长受限胎盘血管形成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胎儿生长受限(FGR)是导致围生儿患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远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重要影响.胎盘血管正常发育是确保胎儿充足血流供应、氧及营养物质摄取的基础,对维持胎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pt)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等参与妊娠时期胎盘血管形成,其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胎盘血管网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妊娠早期子宫内螺旋动脉重塑障碍也会影响胎盘血管形成,导致胎盘血流供应不足,从而导致FGR发生.

    作者:吴寒舒;刘福林;吴婉容;陈雨柔;张蔚;王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小鼠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IL-12/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构建pGL3-IL-12p40 promoter和pGL3-IL-10 promoter两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鉴定.方法:通过提取小鼠T细胞基因组DNA,分别PCR扩增IL-12p40和IL 10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与pGL3-Basic连接成重组体pGL3 IL-12p40 promoter和pGL3-IL-10 promoter,通过转化扩增,筛选出阳性克隆,并通过酶切、测序及生物学活性检测鉴定构建好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结果:成功构建了pGL3-IL-12p40 promoter和pGL3-IL-10 promoter两个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分别在IFN-γ或IL-4的诱导下,能启动细胞内荧光素酶的表达.结论:pGL3-IL-12p40 promoter和pGL3 IL-10 promoter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成功构建为研究IL-12和IL-10蛋白的表达调控机制和以IL-12/IL-10为检测指标的巨噬细胞活化状态的判断,以其为靶标的抗肿瘤药物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

    作者:张帆;叶鹏;邓君健;冯静;沈秉正;宋金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2、 C3型骨折

    目的:比较分析掌背侧联合入路与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2例桡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2组:掌背侧联合入路组29例;掌侧入路组23例.术后分别从腕关节功能、腕关节正侧位X线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50例获得5-6个月随访,平均5.3个月,2例患者失访.两组患者术后X线评分、腕关节功能优良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均能取得良好复位效果以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卜祥鹏;潘振宇;漆白文;张浩;王耀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调节性T细胞在烟熏诱导的小鼠肺气肿模型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CD4+ 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烟熏诱导的小鼠肺气肿模型中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8周龄C57BL/6 FoxP3-GFP knock-in小鼠18只,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吸烟组(S组)和非吸烟组(NS组),将吸烟组小鼠暴露自制烟熏箱里,每天烟熏4h,每周烟熏5d,连续24周建立小鼠肺气肿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置入空气清洁的房间.24周后取两组小鼠的肺组织进行HE染色评价肺气肿,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组织、纵隔淋巴结、脾脏中Treg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 CD69+T细胞、CD8+ CD69+T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与非吸烟鼠相比,烟熏24周后吸烟鼠肺组织的病理染色可见典型肺气肿表现;吸烟鼠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纵隔淋巴结中Treg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其活化细胞(即CD4+ CD69+T细胞和CD8+ CD69+T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非吸烟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细胞在两组小鼠的脾脏中的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吸烟鼠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纵隔淋巴结中Treg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其活化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非吸烟鼠,提示小鼠肺气肿模型中存在将累及肺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异常炎症反应,而淋巴细胞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由于Treg细胞相对不足或功能障碍使其不能正常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赵考昌;陈雪芹;陈国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特定皮肤区域血供研究应用于中国人群下肢重症缺血腔内治疗价值的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特定皮肤区域血供(Angiosome)研究指导膝下动脉腔内重建术(EVR)治疗下肢重症缺血(CLI)的临床疗效.评估特定皮肤区域血供研究指导膝下动脉EVR术治疗CLI的应用价值.同时分析CLI病人通过EVR治疗开放流出道(RO)数量与保肢率相关性,评价流出道再通数量与病人保肢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EVR的58名CLI患者(58条患肢)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为直接组(DR)与间接组(IR).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随访(11.60士1.40)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溃疡愈合率、溃疡愈合时间、保肢率以及生存率等指标.结果:本组膝下动脉EVR术58例(58条患肢),围手术期死亡0例,随访死亡率8.62%.①ABI:术前术后相比,两组患者AB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ABI增加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伤口愈合率:DR组90.3%(28/31)较IR组74.7%(20/27)显著提高(P=0.048),卡普兰-迈耶分析(K-M)Log Rank=1.490,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患者术后12月保肢率为81.0%(47/58),DR组87.1%(27/31)较IR组74.1%(20/27)显著提高(P=0.027),K-M分析Log Rank=2.504,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术后12月累积生存率:DR组97%(30/31)较IR组85.1%(23/27)显著提高,Log Rank=1.299,P=0.2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随访发现,EVR重建RO数量对应保肢率分别为1条83.3%(30/36)、2条80%(14/18)、3条75%(3/4),P=0.842.EVR术重建RO数量与保肢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特定皮肤区域血供研究指导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能帮助建立精准有效的下肢血液循环,对改善CLI患者下肢缺血情况,促进缺血损伤组织愈合和提高保肢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喆;皋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加替沙星联合黄柏水提取物涂层导尿管的抑菌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联合黄柏水提取物涂层导尿管的抑菌作用.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昏迷无自主排尿能力,不伴尿路感染、糖尿病等基础疾患、未使用抗菌药物、未口服免疫抑制剂等的患者,共80例,年龄为21-88岁,平均年龄54.5岁,其中男性41人,女性39人.患者入院时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为普通foley导尿管组,B组为加替沙星涂层导尿管组,C组为黄柏水提取物涂层导尿管组,D组为加替沙星联合黄柏水提取物涂层导尿管组.四组患者全部由经验丰富、操作娴熟的同一的医师进行无菌操作留置三腔导尿管,并常规留取首次导尿尿液做常规检测、尿沉渣检测和尿培养,以排除原有尿路感染患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对四组患者进行导尿管日常护理.分别在0,3,7,14,21 d收集每组患者的清洁中段尿标本(要求尿液在膀胱中停留6h以上),进行尿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四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和强度均不同.四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替沙星联合黄柏水提取物涂层导尿管能有效延缓和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

    作者:田佳;杨丽萍;吴松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R205在脓毒症小鼠心脑肾中对HMGB1表达的影响

    目的:检测在胆碱能抗炎通路(CAP)中miR-205表达变化和对脓毒症小鼠脑、心、肾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调节作用.方法:15只BALB/C小鼠被随机分成3组:脓毒症组和CAP组各6只,对照(control)组3只,分别腹腔注射脂多糖(LPS) 15 mg/kg+生理盐水,LPS 15 mg/kg+GTS-21 4 mg/kg,等量生理盐水.24 h后处死小鼠取材心、肾、脑组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脓毒症小鼠和胆碱能抗炎通路小鼠的脑、心、肾组织中miR-205与HMGB1的表达.结果:脓毒症小鼠脑、心、肾组织的miR-205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2、P4、P6>0.05),CAP组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1、P3、Ps<0.001).脑、肾组织中HMGB1的表达CAP组较脓毒症组有明显降低(P1、P3<0.001).心肌组织中HMGB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和CAP组差异无显著性(P5>0.05).结论: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时,脑、心、肾组织中表达升高的miR-205降低脑、肾组织中HMGB1的表达.

    作者:周文海;李建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住院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后抗体滴度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住院新生儿接种首针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HBsAb滴度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2014年我院的1 00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b滴度,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HBsAb滴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免疫后,HBsAb滴度<10 mIU/ml者397例,10-99 mIU/mt者294例,100-999 mIU/ml者252例,≥1 000 mIU/ml者59例;低无抗体率为67.0%,其中无抗体率为39.6%,低抗体率为29.4%oo.经综合考虑单因素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胎龄、母亲HBsAb滴度和母亲HBsAg这3个因素是新生儿HBsAb滴度的影响因素,其低无抗体的OR值分别为1.179(胎龄<32周)、8.906(母亲HBsAb<10 mIU/ml)、4.203(母亲HBsAb 10-99 mIU/ml)和3.134(母亲HBsAg阳性).结论:胎龄<32周、母亲HBsAb<100 mIU/ml和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后HBsAb滴度较低,应加强HBsAb滴度的监测.

    作者:李维禧;谢蒙;樊盼盼;蒋勇;赵东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泌尿外科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泌尿外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制定和预防泌尿外科真菌感染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真菌感染和非真菌性感染的病例,其中真菌感染患者124例为观察组,非真菌性感染患者130例为对照组,并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找出泌尿外科真菌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使用抗菌药物天数(29.72±22.52)d,三线用药使用率52.42%,基础疾病发生率70.97%,导管留置率81.45%,≥60岁患者占69.35%;对照组使用抗菌药物天数(19.53±17.54)d,三线用药使用率14.61%,基础疾病发生率41.54%,导管留置率56.15%,≥60岁患者占48.46%,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常见病原菌为念珠菌,占84.oo%.结论:长期使用高级别抗菌药物、基础疾病、导管留置、高龄是引起泌尿外科真菌感染重要的危险因素,泌尿外科真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是念珠菌.

    作者:邓海清;张孝斌;程帆;余伟民;饶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管化纳米复合材料n-PDLLA/ PRGD/ HAP/ VPA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目的:探讨血管化复合纳米材料n-PDLLA/PRGD/HAP/VPA神经导管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及修复的效果.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均于右侧制备坐骨神经15 mm缺损模型.A组:PDLLA/PRGD/HAP/VPA神经导管桥接+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pHVEGF16);B组:单纯PDLLA/PRGD/HAP/VPA神经导管桥接;C组:自体神经移植;D组:硅胶管桥接.术后每隔2周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每4周检测腓肠肌湿重,3个月后取材并进行神经肌肉电生理、组织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检测.结果:A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快(P<0.05),腓肠肌湿重检测优于B、D组(P<0.05).术后12周,A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计数结果较B、D组好(P<0.05).A组再生坐骨神经纤维较B、D组排列密集且成熟,接近正常神经组织,脱髓鞘改变和雪旺细胞空泡样改变少见.结论:运用n-HAP/PRGD/PDLLA/VPA复合神经材料导管合并局部注射pHVEGF16对大鼠15 mm坐骨神经缺损显示出了良好的神经修复效果,说明此种复合神经材料导管对于损伤神经再生和血管化效果明显.

    作者:曾海涛;刘世清;吴飞;邱波;邓明;何启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抗CD1d单克隆抗体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CD1d单克隆抗体对鸡卵清白蛋白(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抗CD1d单克隆抗体组、哮喘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抗CD1d单克隆抗体组、哮喘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OVA和PBS致敏和激发;抗CD1d单克隆抗体组在激发前1h尾静脉注射抗CD1d单克隆抗体,哮喘组和对照组以等量PBS代替.分别采用HE和PAS染色检测肺组织学和支气管杯状细胞数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OVA特异性IgE和BALF中IL-4、IL-5、IL-13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Ⅰ型NKT细胞、IL-4+和IFN-γ+Ⅰ型NKT细胞的数量.结果:抗CD1d单克隆抗体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和气道基底膜杯状细胞减少;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血清OVA特异性IgE和BALF中IL 4、IL 5、IL-13水平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0.05).抗CD1d单克隆抗体组小鼠肺Ⅰ型NKT细胞、IL-4+和IFN-γ+Ⅰ型NKT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哮喘组(均P<0.01).结论:抗CD1d单克隆抗体可能通过抑制Ⅰ型NKT细胞活性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作者:杨巧玉;何青;刘琳琳;陈硕;王爱玲;李瑞云;余红缨;黄毅;丁续红;聂汉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usashi家族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Musashi(Msi)家族是一种进化保守的RNA结合蛋白,包括Musashi1(Msi1)和Musashi2 (Msi2),研究显示Msi家族RNA结合蛋白在神经干/祖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特性的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通过调控转录过程中相关RNA的稳定性来参与复杂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我国发病率高的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新的研究发现,Musashi家族可能参与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本综述旨在概述Musashi家族的分子结构、功能、参与的信号通路以及其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孙萌;王红玲;冯加锐;刘攀;陈志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的诊疗进展

    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PSP)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和多种疾病混淆,诊断是临床医生的难点.近国际上关于PSP治疗的几个新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已经结束,为其治疗的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PSP的诊断、新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郭树晨;李承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在腹腔脓肿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腔脓肿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213例腹腔脓肿患者,其中114例在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引流为造影组,99例在常规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脓腔有无、数量以及大小的诊断准确率,统计两组中脓肿的穿刺治疗方式并分析两组脓肿穿刺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213例腹腔脓肿中,膈下脓肿、盆腔脓肿和肠间脓肿分别为31例、84例和98例.超声造影对脓腔的有无以及脓腔数量、大小的诊断准确率均高达100%,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造影组穿刺治疗成功率(94.7%)明显高于对照组(85.8%),且并发症发生率(6.1%)也低于对照组(1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准确判断腹腔脓肿中脓腔的形成以及数量、大小,并能提高脓肿穿刺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海燕;黄鑫;陈辽;陈文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