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充铁剂纠正血透患者贫血的分析

王曦

关键词:铁剂, 血透患者, 透析患者, 透析病人, 贫血状况, 差异显著, 维持性, 合并症, 口服, 静脉
摘要:贫血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的严重合并症.我们于2004-07~10观察了口服、静脉补充铁剂及不补充铁剂的透析病人,发现3者贫血状况的改善差异显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特纳综合征30例核型及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30例特纳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的核型、临床表现及其关系.方法 1991~2004年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诊治30例Turner综合征患者,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检查染色体,G显带、R显带技术分析核型.记录每例的核型及临床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 Turner综合征的核型可分为4类,即单一型、嵌合型、X染色体结构异常及含Y染色体核型;绝大多数为嵌合型.核型异常越明显,性发育不全等症状越典型.结论典型Turner综合征患者有身材矮小、闭经及性发育不全、特殊体型等表现,不同核型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核型异常的程度及异常核型和正常核型细胞系的比例.含Y染色体者多有两性畸形,应早期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

    作者:陈东晓;陈懿青;陈慎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初治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按1980年NHL国际工作分类,可将NHL按恶性程度分为低恶度,中度恶性,高度恶性以及不能分类者共4类.由于各类型之间的生物学行为很不一致,其治疗也不尽相同,预后也不相同.下面谈谈初治中高度恶性NHL的化疗.

    作者:刘彦琴;张素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90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2-01~2002-12收治9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李芹;李丹;卢霞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1~2004-01汕头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难治性ITP患者16例,使用MMF进行治疗.MMF剂量为每日1.0~1.5g,分早晚2次口服,疗程3个月,有效者原剂量继续服用3个月后逐渐减量维持.结果显效4例,良效7例,进步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68.75%.副反应主要为轻度消化道症状.结论 MMF对难治性ITP有较好的疗效,副反应小,可作为难治性ITP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洪少杰;唐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1 概念与历史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MALT)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边缘区B细胞分化和表型,低度恶性的淋巴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侵犯范围、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于其他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宫立众;田小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中多项检查方法的评价

    目的评价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多项临床试验方法的作用.方法收集1995~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104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生化检查、体位激发试验、影像学检查与肾上腺静脉插管在诊断中的阳性率及符合率.结果 (1)血醛固酮升高为筛选PA阳性率高的检测指标.(2)醛固酮腺瘤患者生化异常较明显.(3)与手术病理比较,B超在醛固酮腺瘤和双侧肾上腺增生中的诊断符合率分为95.77%及73.33%;CT为98.51%及31.03%;体位激发试验以升幅30%为标准时在醛固酮腺瘤和双侧肾上腺增生中的符合率分别为61.11%及57.14%,以50%为标准时为72.22%及42.86%;肾上腺静脉插管的符合率为83.33%及100%.结论 PA的诊断中,典型患者经血钾、血尿醛固酮及血浆肾素活性等筛查可明确诊断,但部分患者上述生化改变并不典型.体位激发试验结果在醛固酮腺瘤及双侧肾上腺增生中有部分重叠.影像学未能发现明显占位灶者可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

    作者:张炜;汤正义;胡仁明;方文强;王卫庆;赵咏桔;罗邦尧;宁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发病机制虽然不完全清楚,但T、B淋巴细胞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早已被证明.B细胞产生破坏性自身抗体,同时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促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1].现将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AIHA的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邢莉民;邵宗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强化疗法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血液病的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恶性淋巴瘤及骨髓瘤误诊2例分析

    例1.男,8岁.以发热、呼吸困难、咳嗽、胸痛3个月,于1998-11-14入院.

    作者:曲甦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或结外淋巴瘤,多发生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由于NHL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之CNSL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性和复杂多变的特点,极易造成误诊误治.

    作者:董作仁;潘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恶性髓系血液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2002-06~2004-01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初治20例AML及24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VEGF的表达.结果 AML患者骨髓细胞VEGF(412.30ng/L)均高于对照组(128.14ng/L),化疗后完全缓解组骨髓细胞VEGF明显下降(P<0.05),化疗后未缓解组的VEGF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下降(P>0.05).MDS高危型(RAEB或RAEB-t)骨髓细胞VEGF与低危型(RA或RAS)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其中RAEB-t与AML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L及高危型MDS患者骨髓中存在血管新生,且VEGF在AML及MDS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与MDS病程进展有关.

    作者:李君君;颜家运;余海仁;黄丽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代诊断和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作者:李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血清抵抗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质量浓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血清抵抗素(resistin)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质量浓度的变化.方法 2004-04~09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对52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18例糖耐量异常(IGT)组及30例健康对照(NCT)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空腹血清resistin及sICAM-1质量浓度;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及血脂水平;并以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IGT组resistin明显高于DM组及NCT组(P均<0.05);DM和IGT组sICAM-1均高于NCT组(P<0.01,P<0.05);DM组、IGT组HOMA-IR明显高于NCT组(P<0.01).结论 resitin和sICAM-1二者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

    作者:赵晓娟;于学满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相关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0~2003年住院均行冠脉造影患者368例.所有病例取血检查前均未行降脂、利尿剂、促血尿酸排泄药、阿司匹林及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治疗,均无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患者分成两组:无冠心病组140例,男性86例,女性54例.因胸痛、胸闷等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均正常.冠心病组228例,男性141例,女性87例.有典型心绞痛、心绞痛不典型或陈旧心梗史,冠脉造影狭窄>50%.其中195例患心绞痛,29例患陈旧心梗,2例冠脉搭桥术后,2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病人住院时询问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冠心病家族史.

    作者:林树无;姚敏;徐旺达;刘立凡;曲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急性胰腺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01~2003-03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SLE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15例.结果急性轻型胰腺炎12例,重型胰腺炎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痊愈5例,好转5例,死亡5例.结论 (1)急性胰腺炎是SLE病情活动的表现;(2)胰腺血管病变是导致胰腺炎的主要致病机制;(3)糖皮质激素可能不是导致胰腺炎的病因;(4)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陈伟光;史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补充铁剂纠正血透患者贫血的分析

    贫血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的严重合并症.我们于2004-07~10观察了口服、静脉补充铁剂及不补充铁剂的透析病人,发现3者贫血状况的改善差异显著.

    作者:王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时心肌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们于1999~2004年对急性胰腺炎(AP)36例心肌酶谱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其在临床的意义.1 资料和方法本组36例AP病人均为住院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31~79岁,平均(52±6)岁,其中轻症AP 23例,重症AP 13例.轻重症AP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因方面比较P>0.05,有可比性.对照组28名健康体检者,与AP两组性别、年龄比较P>0.05,具可比性.方法:入院后24h内抽肘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羟丁酸脱氢酶(HB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采用酶活性速率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作者:陈晓琴;周力;王岚;吕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反酸、胃灼热感等反流症状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7例,按照内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破损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和反流性食管炎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反流症状、是否合并H.pylori(Hp)感染,以及食管动力测定和食管胃24h pH监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嗜好等一般情况及合并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组不典型反流症状(胸骨后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两组患者都存在病理性酸反流,但两组患者之间酸和(或)碱反流比较无差异.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体部各段蠕动波峰值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卧位胃酸分泌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不典型反流症状发生率更高.在两组发病机制异同上,反流的强弱并非主要因素,重要的是食管防御机制的差别.

    作者:张珊珊;王智峰;刘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反映胰岛素抵抗的佳血脂指标探讨

    目的探讨反映胰岛素抵抗(IR)的佳血脂指标.方法引用福田人民医院2003-11体检中无糖尿病史且空腹血糖<5.6mmol/L的人群1002例参加本研究,根据甘油三酯(TG)按百分位数法将研究对象均等地分为3组,以稳态模式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IR.结果 HOMA-IR随TG升高而增加,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以HOMA-IR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脂指标中仅TG进入回归方程;TG对I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 TG是反映IR的佳血脂指标.

    作者:陆泽元;林怿昊;邵豪;施侣元;邹钢;赖丽萍;庄雄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后早期再出血率分析

    目的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后早期再出血及出血后的病死率.方法总结了1992-05~2002-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93例次肝硬化和(或)肝癌单纯EVL治疗的资料,分析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特点、原因及转归.结果 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为4.7%(28/593),出血后病死率为64.3%(18/28).EVL术后早期再出血量大,尤其是对Child C级病人,与一般静脉曲张出血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6;EVL术后早期再出血病死率较一般静脉曲张出血病死率高.结论对Child C病人,与一般静脉曲张出血相比,EVL术后早期再出血量大,病死率高.

    作者:李鹏;张澍田;于中麟;于永征;冀明;俞力;焦月;李丽;鄢鹏;刘亚平;潘锦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