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高危妇女预防性乳房切除及再造的探讨

周晓;欧阳立志;王炜;鲁开化;高景恒

关键词:乳腺癌, 乳房再造, 预防性乳房切除
摘要:1 概述预防性乳房切除(prophylactic mastectomy)是指针对乳腺癌高危人群,在乳腺癌发生前以外科手段切除单侧或双侧乳房,其目的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1].这种手术在初期是饱受争议的,因为当时使用手术方式预防乳腺癌的有效性,并未得到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证实.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脂肪抽吸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自2002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们采用脂肪抽吸术对147例患者行四肢、腹部、腰部、背部脂肪塑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王丹;张艳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外扩张联合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6年81例患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研究背景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是一个有待科学验证的吸引人的选择.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通道研究,81例女性患者(年龄17~63岁)穿戴Brava装置(一个类似乳罩的真空外扩张器)4周,然后在每侧乳房选择10~14个入针点三维扇形地进行自体脂肪注射(每侧乳房平均注射277ml).然后,患者再次全天穿戴Brava装置7d或更久.利用MRI成像扫描三维体积重建测量治疗前、后乳房体积,并将治疗效果与近期报道的6篇未扩张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本组患者随访观察12个月至6年(平均3.7年).结果 乳房体积在3~6个月间无变化.本组有71例患者顺应Brava装置的穿戴,且12个月时每侧乳房体积增加233ml,而文献中报道的未穿戴Brava的每侧增加量为134ml(P <0.00001).穿戴Brava与未穿戴Brava的脂肪移植成活率分别为82%±18%及55%±18%(P <0.00001).移植前Brava预扩张与脂肪移植隆乳术效果间有强烈的线性关联(R2=0.87).无可疑的脂肪肿块或硬结.术后1年的乳房影像学分析可以很容易地通过MRI检查到16%的脂肪坏死发生率.结论 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中引入Brava扩张可疑通过增加脂肪置入空间、提高移植成活率、减少移植坏死和并发症的发生来增加脂肪增大的量,证实其为安全、有效的措施.(循证医学证据等级:Ⅳ级,疗法)

    作者:Roger K. Khouri;Marita Eisenmann-Klein;Eufemiano Cardoso;Brian C. Cooley;Daniel Kacher;Eva Gombos;Thomas J. Baker;魏峰;高景恒;张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内镜下经腋路双平面法假体隆乳术58例经验介绍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技术及双平面法在经腋路假体隆乳术中的优点及重要性,并总结操作要点及手术经验.方法 切口位于双侧近胸壁侧腋横纹,长4.0~5.0cm.根据患者乳房特点,设计新的乳房下皱襞水平(距乳头的垂直距离≥8.0cm)及内外侧剥离边界,根据腺体及皮下组织量的多少,设计胸大肌离断水平.插管下全身麻醉,在胸大肌后间隙,置入10mm-30°内窥镜,用电钩凝切分离至设计范围,沿胸大肌离断水平线凝切离断肌肉直至显露腺体,构成双平面,然后置入适合的硅凝胶假体,留置负压引流3~5d.结果 术后42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与传统的盲视下单一平面假体隆乳患者相比,本组患者术后乳房外形更自然逼真,手感柔软,活动度增大,疼痛及局部肿胀明显减轻,无包膜挛缩发生,手术效果非常满意.结论 内窥镜的应用使双平面构建更确切,剥离更到位,止血更彻底,能充分发挥胸大肌后间隙和乳腺后间隙隆乳术的优点,摒弃其缺点.此手术方法以微创、精确为特色,满足了现代女性对自然美、和谐美的要求,是假体隆乳术的发展趋势.

    作者:郝立君;徐海倩;于冬梅;罗赛;吕远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乳房局部畸形矫正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修复乳房畸形的方法.方法 自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我中心将脂肪颗粒分离纯化后进行多层次分散注射,采用少量多次的注射移植方法,对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乳房畸形及Poland综合征乳房畸形63例进行修复.结果 63例患者获随访6个月至2年,2例(3.2%)畸形纠正不彻底而欠满意,57例患者满意,4例患者较满意,满意率达90.5%.未出现明显脂肪液化、硬结、钙化 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矫正水凝胶取出术后及Poland综合征导致的乳房畸形,控制脂肪颗粒在每隧道中注射量及移植总量,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穆大力;栾杰;穆兰花;王黔;辛敏强;刘春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探讨一种简易和持久性强的鼻唇沟矫正术

    鼻唇沟是颊部与鼻唇部分解的解剖标志,随机体老化而逐渐变深,是人中面部老化的显著特征.目前,考虑多的是如何用理想的技术得到长期持久的美容效果,即较好的组织复位及较少的复发[1].由于单纯手术矫正作用甚微,因而许多学者尝试应用组织填充的方法来矫治.填充材料有自体脂肪[2]、筋膜组织、胶原蛋白及化学合成材料等[3],但因液化、吸收以及免疫反应等诸多因素,手术效果特别是远期效果不理想.而聚四氟乙烯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化学性质以及特有的多孔超微结构,组织可向其内部生长,不形成纤维囊,是较理想的填充材料,在整形外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5].自2004年至今,我们采用美国GORE-TEX公司生产的聚四氟乙烯补片(产品型号:SAM200)制成细小颗粒,矫正鼻唇沟患者3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亚峰;徐世霞;王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眼轮匝肌外侧区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确定面神经在眼轮匝肌外侧区域的分布特点,同时讨论在该区域通过实施选择性神经离断以消除或减弱导致鱼尾纹产生的动力性因素的除皱方法.方法 对13具尸体共26侧成人尸头标本于显微镜下行眼轮匝肌区局部解剖分离.结果 支配眼轮匝肌眶部外侧区域的神经支为颧支上行支和颞支前支.其中颞支前支穿过眼轮匝肌至眶上区,沿途发出次级分支进入眼轮匝肌外上区域,其在接近外眦点上部时,该支主干常与外眦点距离近,短距离r=(21.16±2.98)mm;颧支上行支在进入眼轮匝肌前,即发出5~6支次级分支,先与颞支前支形成吻合网后进入眼轮匝肌外侧缘.在眶外侧区以外眦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自骨膜层向浅层切开眼轮匝肌,即可有效截断支配眼轮匝肌眶周部外侧缘肌肉的颞支次级支,且不损伤颞神经前支主干.结论 在以r为半径OB线与Y轴正向夹角的扇形范围内,可以有效阻断支配眼轮匝肌眶外侧大部区域的神经支,而不伤及重要的神经主干从而减弱眼轮匝肌外侧肌力.

    作者:王子华;刘晓燕;陶凯;车建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隆乳术中剥离范围及假体大小的选择

    目的 介绍一种提高假体隆乳术后效果的方法.方法 选定乳晕内侧点A,从该点向胸骨中线做垂线并相交于B,以A为圆心,AB-1cm为半径画圆,同时做该圆的内、外及下方切线,以该圆及其与3条切线所包含的范围设计剥离范围,并根据此范围选择相应厚度及大小的假体进行假体置入隆乳术.结果 采用该方法共对197例求美者进行手术,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有求美者术后获随访6个月,其中6例双侧轻微不对称,5例发生包膜挛缩,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方法可以减少包膜挛缩,提高了隆乳手术的满意率.

    作者:李万同;陶凯;黄威;杨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组别MS-TRAM皮瓣切取后大鼠腹壁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组别MS-TRAM皮瓣切取后对腹壁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研究采用SD大鼠模型:其中预试验6只,其余共计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MS0组、MS1组、MS2组和MS3组).术后第3、6周切取腹壁标本,采用岛津生物力学检测仪检测标本大抗张强度.结果 所有组别皮瓣均100%存活.术后第3、6周,MS2组和MS3组的腹壁大抗张强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2-TRAM和MS3-TRAM切取术后的腹壁大抗张强度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上MS2-TRAM皮瓣和MS3-TRAM皮瓣切取后,患者腹壁疝的发生概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郭金才;吴跃俊;吴华;严晟;陈达;孙燚;吴溯帆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再造耳术后15年外伤耳软骨外露的手术治疗一例

    2012年7月,我科收治了1例再造耳术后15年因外伤引起软骨外露的患者,我们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再造耳术后15年因车祸致右再造耳皮肤破损、软骨外露12d入院.专科检查:右再造耳前方对耳轮上下角位置皮肤破损,见耳软骨外露,面积约2.0cm×1.5cm,无红肿,未见分泌物.

    作者:田蒙;章庆国;刘暾;韩雪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应用透明质酸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部皱纹

    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月,我们对131例面部不同部位皱纹的求美者,进行透明质酸填充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郭云;沈金翠;肖玮;王爱玲;邓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循证医学途径的乳房上提联合隆乳术

    [编者按]循证医学是提高临床医师获取佳临床证据的有效的手段,也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更是临床医师提高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想读懂本文,首先要学会并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本刊将在2013年重点推广循证医学的论文.

    作者:龙笑;王阳;赵茹;王晓军;刘元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处理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术后各种并发症436例的临床体会

    自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针对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lyacrylamide hydrogel, PAHG)隆乳术后各种并发症,我们采用乳晕切口联合负压抽吸的方法将PAHG注射物连同包膜取出,清除率达98%,患者对术后效果均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心霞;项艳;郭爱弟;逯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作者回复:Brava非手术乳房增大系统的初期应用经验

    我们感谢Smith医师能将其应用Brava的初期经验进行周到地分享.应当为他取得的成果和发现Brava是矫治乳房不对称畸形的有效方法的发现表示祝贺.同时,也为其对Brava的评论表示感谢.

    作者:Roger K. Khouri;Thomas J. Baker;魏峰;高景恒;张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联合Brava外扩张的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

    隆乳术是常见的整形外科手术;同时,根据ASPS2011年的整形外科统计报告[1]显示,隆乳术也是2011年实施多的美容外科手术.脂肪组织移植隆乳术与其他美容和再造修复目的一样,是一项受欢迎的整形外科手术.目前,可以看到大量有关利用脂肪移植手段进行隆乳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文献报道.本期PRS专栏所选文章将重点放在这些新型的、进展性的联合技术(脂肪移植联合隆乳术)上.

    作者:Rod J. Rohrich;魏峰;高景恒;张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整形外科传统技术方法的回顾、借鉴与发展

    中国现代整形外科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整形外科传统技术时期、70年代的显微外科技术时期和80年代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新技术时期.

    作者:郝新光;高景恒;梁杰;张培华;张刚;李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增量技术在上颌骨前牙区囊肿术后骨缺损中的美学应用

    目的 总结骨增量技术在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中的美学效果.方法 对24例颌骨囊肿患者,手术摘除囊肿后,应用Bio-Oss骨粉、Bio-Gide可吸收胶原膜骨诱导成形术,修复骨缺损区.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的颌骨缺损区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颌骨形态佳.结论 使用骨增量技术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有利于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外形及功能.

    作者:谢洪;邓巍;孙晓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刮除法和剪除法去除腋窝大汗腺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常用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即刮除法和剪除法的疗效.方法 在患者的腋部注射肿胀麻醉液,在腋窝中央切开长约1cm的切口,用剪刀进行腋窝皮下分离.用刮匙进行皮下搔刮至皮肤呈现紫色,然后将切口适当延长,皮肤翻转.观察大汗腺刮除情况,沿切口边缘剪除1.5mm宽的一小条皮肤做组织学检查.用剪刀剪除大汗腺和部分真皮至形成厚中厚皮片.止血后缝合伤口,剥离区域打包加压包扎.结果 自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用此种方法进行42例手术.刮除手术完成后,翻转皮瓣时均可见真皮层深面有粉红色的大汗腺组织残留;病理检查也发现刮除后有腺体残留.术后随访经过刮除和剪除法治疗的患者3~12个月,有效率为97.6%.出现血肿3例,伤口延期愈合4例,复发1例.结论 应用剪刀剪除法比单纯刮除法去除大汗腺更彻底.

    作者:黄威;邱涛;李淼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单侧唇裂鼻畸形综合整形术

    自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我们对21例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应用鼻中隔软骨复位+肋软骨移植鼻尖成形+鼻基软骨植入,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胡秀启;胡翠英;刘凝;李储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假体隆乳术临床常见问题解析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乳房整形手术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和创新[1-2].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化的隆乳临床技术指南,且乳房整形医师关于隆乳假体的部分观点也不一致,这影响了隆乳手术满意率的进一步提升.鉴于此,笔者将重点对近年国内外关于隆乳手术中临床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助于乳房整形医师获得更客观、更系统的认识.

    作者:罗盛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体外扩张增大皮下组织厚度、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重建的小鼠模型

    背景与目的 脂肪移植是一种有效的软组织重建方式;然而,关于移植受床处理的科学事实并未被完全理解.脂肪移植前利用吸力进行的体外扩张已应用于临床,以改善移植物成活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笔者通过小鼠模型来探讨体外扩张的潜在机制.方法 笔者制作了一个连于25mmHg真空负压的软硅胶碗状外扩张装置,将其置于小鼠背部,并将其反应的效果与封闭包扎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利用MRI成像监测治疗区域.处理后7d采用血管灌注的方法研究微血管重塑情况.处理后28d分析组织厚度、脂肪细胞数量、细胞分化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情况.结果 宏观分析(大体观察)显示,外扩张部位处理后21d局部组织肿胀.28d,外扩张使皮下脂肪层厚度倍增,MRI下也可观察到同样结果.扩张部位皮下层次的细胞增殖率倍增,脂肪细胞数增加2.2倍;血流灌注研究显示血管网重塑,表现为血管的重定位和管径增大,同时血管密度增大1.9倍.结论 体外扩张的小鼠模型显示,扩张可诱导皮下组织高度增殖和血管化.利用外扩张装置进行受区预处理可能成为提高细胞和组织移植效果的重要步骤.

    作者:Yvonne I. Heit;Luca Lancerotto;Ildiko Mesteri;Maximilian Ackermann;Maria F. Navarrete;Collin T. Nguyen;Srinivasan Mukundan Jr;Moritz A. Konerding;Daniel A. Del Vecchio;Dennis P. Orgill;魏峰;高景恒;张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