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5例报告

陈登;杨兵;裴永恩

关键词:迟发性, 外伤性颅内血肿, 急性颅脑损伤, 临床特点, 诊断及治疗, 住院病人, 手术, 扫描, 床高
摘要: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比较少见,特别在CT问世后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9年4月共收治急性颅脑损伤286例,经CT扫描或手术证实迟发性血肿15例,占同期急性颅脑损伤住院病人的5.2%。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加以讨论,以期引起临床的关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办好高校广播 强化育人功能

    高校广播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具有育人的功能。因此,高校广播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面向广大学生,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下面联系我院广播工作的实际,对高校广播的育人功能作一点肤浅的探讨。

    作者:张晓燕;王德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氯氮平的副反应

    氯氮平(Clozapine),亦称氯扎平,系二苯二氮草类广谱抗精神病药物,是院外维持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之一,特别适用于需长期服药治疗的精神病人。但其自投放临床使用以来,随着使用的普及,新的毒副反应不断出现。为使临床上更全面了解氯氮平的副反应,便于安全用药,对氯氮平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发生机理等综述如下。

    作者:杨万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肺癌首发肺外表现17例临床分析

    1992年6月至1997年6月,作者经治了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7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32~75岁,平均53.5岁。出现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为3~92天,平均31.5天。1.2 首发肺外表现形式与初诊疾病(见表1)

    作者:郑国豪;王勇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葛根素对奎尼丁转复慢性房颤的影响

    现代研究认为,对所有房颤患者应尽可能地给予复律治疗。除直流电复律外,药物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的药物维持依然是常用而有效的措施,奎尼丁是应用得多的药物之一。葛根素是葛根(Pueraria pseudohirsata)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它不但能扩张冠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还能显著降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人血浆中儿茶酚胺的含量。为了观察葛根素对奎尼丁转复慢性房颤的影响,我们对两组慢性房颤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

    作者:杨沙宁;程芳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总管粗大伴右侧副肝管1例

    男尸,身高166cm,年龄约50岁。  肝左管与肝右管汇合成肝总管时,发现汇合处膨大,压扁径为12mm,距肝门8mm。肝总管粗大,走行在肝固有动脉的右前方。中段压扁径为12mm,末端压扁径为11mm,全长25mm。在与肝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时,发现有右侧副肝管存在。右侧副肝管起于肝门右侧,在胆囊深面和胆囊管外侧走行,于胆囊管末端从后方注入胆总管的后壁。右侧副肝管起始处压扁径为8mm,中段压扁径为8mm,末端压扁径为7mm,全长30mm,与肝总管成50夹角注入胆总管。其营养由胆囊动脉分支供应。胆道其余部分未见异常。

    作者:李敏才;胡圣望;胡振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医科类成人教育实验课教学的特征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场所,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开展直观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的必修课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实验课与普通高校教育同一专业的实验课有一定的不同,具有如下特征。

    作者:胡娟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角膜内皮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它把有关角膜内皮的研究从实验室带入了医师办公室和手术室,使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了起来。本文就角膜内皮细胞的基本功能、损伤和修复,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肖琼;黄菊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纯化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原(Sj31/32)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疗效考核价值。方法:利用纯化Sj31/32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ELISA方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结果: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Sj31/32抗体检出率为100%和95%,与正常人、肝吸虫和肺吸虫病患者血清未出现交叉反应;抗SEA抗体检出率为97.4%和90%,与正常人和肠道吸虫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血吸虫病人治疗后3 个月、半年和1年抗Sj31/32抗体的阴转率分别为52.5%、72.5%和82.5%,而抗SEA抗体的阴转率则分别为15%、37.5%和50%。结论:Sj31/32抗原诊断血吸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考核价值,可用于血吸虫病现场和临床应用。

    作者:罗金萍;沈定文;陈喜圭;覃金红;彭胜国;王松茂;陈爱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Turner 综合症1例

    患者女,17岁,学生,因“未来月经”就诊。该女从未有月经来潮,两月前阴道流出少许咖啡色样液体半天。既往体健,无重要系统疾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智力一般,成绩中等。独生子女,其母诉其孕期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身高148cm,体重40kg。女性外表,头颅五官未见异常,颈后发际较低,蹼颈,盾状胸,乳房未发育,心肺肝脾未见异常,四肢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幼女型,可见阴道口,肛查盆腔空虚,未触及明显子宫,未触及双侧附件。辅助检查:①彩超示幼稚子宫,大小为1.0cm×1.2cm×1.5cm,未见内膜线,右侧卵巢1.0cm×1.2cm,左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卵巢回声;②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5XO/47XXX;③内分泌激素全套示:FSH为49.1MIU/ml(正常为1.3~20MIU/ml),E2<5pg/ml(正常为12~237pg/ml),LH、T、PRL均在正常范围。诊断为Turner 综合征。给予激素替代治疗(HRT),天然雌二醇2mg×20d,第11天起加用安宫黄体酮8mg×10d;停药后第三天阴道少量出血,持续三天,用卫生巾半包;月经来后第五天开始第二个周期治疗,连续三个周期为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其间有月经来潮,经期3~5天,量少,用卫生巾一包。两个疗程后,长高2cm,乳房稍隆起,外阴发育,阴毛生长。改雌二醇为1mg,安宫黄体酮8mg继行HRT两个疗程,月经规律来潮。复查身高151.5cm,体重45kg,乳房继续发育(但较正常偏小),乳头及乳晕增大,外阴继续发育,可见较多阴毛生长。B超示子宫切面形态正常,大小为2.9cm×2.0cm×2.5cm,肌层回声均匀,未见局限性异常回声,内膜厚0.5cm,居中,左卵巢1.6cm×1.0cm,未见明显卵泡回声,右附件区未见明显回声(系因肠管积气看不清)。

    作者:谈玲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同时检测二种弧菌的探讨

    目的:建立一种敏感、快速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tiple PCR)同时检测二种弧菌基因。方法:对72份腹泻患者粪便进行了常规培养和生化鉴定,同时进行PCR法检测。后者在实施中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在一次PCR反应中同时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的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基因和01群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A亚单位(ctxA)基因。结果:在11份培养阳性标本中经PCR法检测,ctxA基因8份,tdh基因3份,而常规培养为阴性的61份标本,经PCR法检测获得tdh基因5份。结论:该法具有简便、快速、特异和不需要培养等特点,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郑曦;肖先清;梅同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引产I号”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自1997年12月至1998年10月,我科应用“引产I号”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引产Ⅰ号”配方  蓖麻油30ml,鲜鸡蛋3个,加食盐少许,搅拌均匀,炒熟后立即食用。

    作者:阎北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改良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

    目的:探讨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并对克氏针进行改良。方法:将克氏针针头1cm加工成螺纹状,再将针头做轻度弯曲,治疗锁骨骨折病人。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治疗锁骨骨折病人37例,优良率为97.3%。结论:改良克氏针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改良后增加了摩擦力,减少退针,增加了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且操作简单,易推广。

    作者:张晓明;肖德明;代成甫;徐忠世;陈基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椎间盘炎1例分析

    患者女,33岁,于1999年6月7日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以“腰5骶1椎间盘突出”收入院。入院查患肢直腿抬高小于50度,跟腱反射减弱,于1999年6月11日在硬膜外麻下行腰5骶1髓核摘除术。术后第一天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疼痛症状消失,第二天晚上出现腰骶部剧痛,腰背肌痉挛,体温40℃,血沉65mm/h,行抗菌素和对症治疗疼痛无缓解。诊断为“椎间盘炎”,于6月19日在局麻下行椎管探查术,术中见椎间隙及陷窝处有脓性液被包裹,术中吸出脓液并冲洗,置引流管。脓液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术后应用敏感抗菌素。4周后体温恢复正常,6周后腰腿痛明显减轻,血沉恢复正常,8周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住院71天出院,随访半年无异常,恢复正常工作。  椎间盘炎是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一种严重手术并发症,临床上极少见。我科从1994年~1999年共行腰椎间盘手术535例,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1例,发生率为0.19%。椎间盘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腰骶部剧痛,腰背肌痉挛,伴有高热,血沉增高。由于病程长,症状重,病人常有焦急、悲观、消极情绪等表现。其治疗措施为:①术前对一般情况较差的病人,给予高蛋白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并给予抗菌素预防感染。②做好手术器械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③将破坏的椎间盘组织彻底清除,避免损伤软骨结构。④术后常规使用大剂量有效抗菌素。⑤加强护理, 主要包括卧硬板床休息,重视心理护理,超短波,TDP灯照射,进行腰背功能锻炼和早期活动患肢等。

    作者:赵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试论高校图书馆期刊的管理与改革

    期刊作为当今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载体,具有信息量大、时间性强、报道及时、内容广泛等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校图书馆收藏的丰富期刊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文献,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以及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不可忽视的“窗口”,加强图书馆期刊的管理与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蒋若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膀胱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当患者的组织学诊断确定后,精确地界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明确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和深度,有无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正确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影像学检查是临床界定肿瘤侵犯范围的佳手段,现将38例患者的超声诊断与分期报告如下。

    作者:朱从群;樊去仙;乐治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单纯性血尿52例病因分析

    小儿单纯性血尿又称无症状血尿,是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约占肾病患儿的20%,发病年龄多为2~12岁,多由幼儿园、学校普查或其他疾病就医查尿而发现。现将临床工作10年来收治的52例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惠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硫贲妥钠和琥珀胆碱静脉麻醉在无抽搐电休克中的应用体会

    电休克作为精神科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过去由于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且电刺激引起肌肉抽搐,牙关紧闭,易导致缺氧等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对此治疗有恐惧感。1998年底我院利用美国的治疗仪,开始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内镜高频电治疗大肠大息肉18例报告

    我院1990年4月至2000年4月,从内镜检查的2968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387例次(716颗),其中经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直径>2.5cm以上较大息肉18例(20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川芎嗪佐治小儿哮喘45例疗效观察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时明显影响小儿正常生活,其特点是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气道高反应性。为提高临床疗效,我们应用川芎嗪静滴治疗45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彭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31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型调查(摘要)

    应用随机抽检法抽样,采用南京军区医学研究所生产的标准血清(抗A、抗B分型试剂),试管法检查,以汉族正常人群为对照调查住院的31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型。结果表明:①患者中O型血分布频率(36.10%,基因频率0.6008)显著高于对照组同型(30.49%,基因频率0.5522),两者比较,P<0.05。②患者中74例(23.46%)家族中有精神病史,其中O型血者38例(12.41%);46例(14.69%)患者的一级亲属有精神病史,其中O型血者22例(7.03%)。患者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机率O型血显著高于A型(P<0.01)和B型(P<0.01),表明O型患者中可能存在有与血型遗传相关联的某种遗传因子。③在ABO血型中,ⅠA、ⅠB是显性,Ⅰ是隐性,O型血是一对相同的隐性等位基因ⅠⅠ的纯合。因为显性等位基因的特征往往是产生成为有活性的酶的组成部分的多肽链,在隐性纯合子中则不形成有活性的酶。有文献报道O型血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结合本文结果,作者认为在汉族人群中O型血与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可能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ABO血型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参考标志之一。

    作者:周天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