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
应用随机抽检法抽样,采用南京军区医学研究所生产的标准血清(抗A、抗B分型试剂),试管法检查,以汉族正常人群为对照调查住院的313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型。结果表明:①患者中O型血分布频率(36.10%,基因频率0.6008)显著高于对照组同型(30.49%,基因频率0.5522),两者比较,P<0.05。②患者中74例(23.46%)家族中有精神病史,其中O型血者38例(12.41%);46例(14.69%)患者的一级亲属有精神病史,其中O型血者22例(7.03%)。患者家族中有精神病史的机率O型血显著高于A型(P<0.01)和B型(P<0.01),表明O型患者中可能存在有与血型遗传相关联的某种遗传因子。③在ABO血型中,ⅠA、ⅠB是显性,Ⅰ是隐性,O型血是一对相同的隐性等位基因ⅠⅠ的纯合。因为显性等位基因的特征往往是产生成为有活性的酶的组成部分的多肽链,在隐性纯合子中则不形成有活性的酶。有文献报道O型血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结合本文结果,作者认为在汉族人群中O型血与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可能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ABO血型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参考标志之一。
作者:周天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临床上严重的新生儿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期死亡及远期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1992年3月至1999年3月,我院收治新生儿HIE 120例,对其中的60例采用胞二磷胆碱加脑活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氯氮平(Clozapine),亦称氯扎平,系二苯二氮草类广谱抗精神病药物,是院外维持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之一,特别适用于需长期服药治疗的精神病人。但其自投放临床使用以来,随着使用的普及,新的毒副反应不断出现。为使临床上更全面了解氯氮平的副反应,便于安全用药,对氯氮平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发生机理等综述如下。
作者:杨万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福普美(羟乙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伴骨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服用福普美8个月,对照服药前后疼痛、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副作用少,治疗后效果良好,骨痛缓解有效率达91.3%,骨密度增加显著,由用药前的0.394±0.041g/cm3增加到用药后的0.612±0.027g/cm3,P<0.01。结论:福普美近期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骨痛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伟民;陈绥亚;梅武轩;梁正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就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对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241例病人,共256侧肢体,均为Ⅲ度胫腓骨骨折。用钢板内固定174侧,用外固定架66侧,一期截肢16侧肢体。结果:钢板内固定组一期创面感染率12.9%,二期创面感染率21.05;外固定架组一期创面感染率13.64%,二期创面感染率18.18%。两种固定法二期创面肉芽长满时间,钢板内固定组(n=19):3周以内6例,占31.58%,3周以上13例,占68.42%,外固定架组(n=22):3周以内17侧,占77.27%,3周以上5侧,占22.73%。钢板内固定组平均愈合时间120±8.4天,畸形愈合率5.17%;外固定架组平均愈合时间180±9.3天,畸形愈合率18.18%。结论:可一期闭合创面的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首选钢板内固定;不能一期闭合创面的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则以外固定为佳。
作者:林博文;肖德明;黎伟凡;谢伟平;曾纪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16和C-erbB-2与肺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5例存档石腊包埋的肺鳞癌标本进行P16和C-erbB-2蛋白表达检测。结果:P16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在肺鳞癌分别为42.2%和51.1%;P16的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erbB-2的阳性表达在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低表达和C-erbB-2高表达可作为肺鳞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邢凌翔;杨炯;陈德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并对克氏针进行改良。方法:将克氏针针头1cm加工成螺纹状,再将针头做轻度弯曲,治疗锁骨骨折病人。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治疗锁骨骨折病人37例,优良率为97.3%。结论:改良克氏针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改良后增加了摩擦力,减少退针,增加了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且操作简单,易推广。
作者:张晓明;肖德明;代成甫;徐忠世;陈基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于1988年8月至1999年12月间,收治了8例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继发窝囊肿的患者,术中同时行窝囊肿摘除及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波;王以强;冯华明;黄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自1995年2月至1999年6月对31例成人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进行手术治疗,随诊6个月至4年,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华;邹伟民;谢伟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时明显影响小儿正常生活,其特点是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气道高反应性。为提高临床疗效,我们应用川芎嗪静滴治疗45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彭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当患者的组织学诊断确定后,精确地界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明确原发肿瘤的大小、部位和深度,有无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是正确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影像学检查是临床界定肿瘤侵犯范围的佳手段,现将38例患者的超声诊断与分期报告如下。
作者:朱从群;樊去仙;乐治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小儿单纯性血尿又称无症状血尿,是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约占肾病患儿的20%,发病年龄多为2~12岁,多由幼儿园、学校普查或其他疾病就医查尿而发现。现将临床工作10年来收治的52例单纯性血尿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王惠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男尸,身高166cm,年龄约50岁。 肝左管与肝右管汇合成肝总管时,发现汇合处膨大,压扁径为12mm,距肝门8mm。肝总管粗大,走行在肝固有动脉的右前方。中段压扁径为12mm,末端压扁径为11mm,全长25mm。在与肝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时,发现有右侧副肝管存在。右侧副肝管起于肝门右侧,在胆囊深面和胆囊管外侧走行,于胆囊管末端从后方注入胆总管的后壁。右侧副肝管起始处压扁径为8mm,中段压扁径为8mm,末端压扁径为7mm,全长30mm,与肝总管成50夹角注入胆总管。其营养由胆囊动脉分支供应。胆道其余部分未见异常。
作者:李敏才;胡圣望;胡振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场所,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开展直观教学、理论联系实践的必修课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实验课与普通高校教育同一专业的实验课有一定的不同,具有如下特征。
作者:胡娟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纯化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原(Sj31/32)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疗效考核价值。方法:利用纯化Sj31/32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ELISA方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结果: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Sj31/32抗体检出率为100%和95%,与正常人、肝吸虫和肺吸虫病患者血清未出现交叉反应;抗SEA抗体检出率为97.4%和90%,与正常人和肠道吸虫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血吸虫病人治疗后3 个月、半年和1年抗Sj31/32抗体的阴转率分别为52.5%、72.5%和82.5%,而抗SEA抗体的阴转率则分别为15%、37.5%和50%。结论:Sj31/32抗原诊断血吸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考核价值,可用于血吸虫病现场和临床应用。
作者:罗金萍;沈定文;陈喜圭;覃金红;彭胜国;王松茂;陈爱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肿瘤专家的重视。这不仅因为直肠癌生物学特性较为良好,癌灶下侵的距离较短,淋巴结转 移少见,还由于吻合操作技术的改进,使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技术有了广阔的前景,各种保肛术式也应运而生。我院近5年来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16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作者:王汉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介绍一种采用双斯氏针交叉轴位固定术对波及距下关节有移位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法。方法:在跟骨结节、跟腱附着点的内、外侧,分别打入斯氏针各一枚,在“C”臂X 光机监视下复位,当Bohler's角恢复到27~32度后,将斯氏针先后打入穿越骨折线到骨前端近皮质处;术后石膏塑形固定患足于背屈90度位。结果:36例38个跟骨骨折行该术式治疗,经6月~5年随访,根据患者自觉症状、距下关节活动度及X光提示的Bohler's角度评定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2.1%。结论:双斯氏针轴位固定术治疗波及距下关节有移位的跟骨骨折,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疗效满意,符合距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便于推广。
作者:代成甫;镇万新;杨大志;闫福民;黄向南;李晓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33岁,于1999年6月7日因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以“腰5骶1椎间盘突出”收入院。入院查患肢直腿抬高小于50度,跟腱反射减弱,于1999年6月11日在硬膜外麻下行腰5骶1髓核摘除术。术后第一天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疼痛症状消失,第二天晚上出现腰骶部剧痛,腰背肌痉挛,体温40℃,血沉65mm/h,行抗菌素和对症治疗疼痛无缓解。诊断为“椎间盘炎”,于6月19日在局麻下行椎管探查术,术中见椎间隙及陷窝处有脓性液被包裹,术中吸出脓液并冲洗,置引流管。脓液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术后应用敏感抗菌素。4周后体温恢复正常,6周后腰腿痛明显减轻,血沉恢复正常,8周后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住院71天出院,随访半年无异常,恢复正常工作。 椎间盘炎是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一种严重手术并发症,临床上极少见。我科从1994年~1999年共行腰椎间盘手术535例,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1例,发生率为0.19%。椎间盘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腰骶部剧痛,腰背肌痉挛,伴有高热,血沉增高。由于病程长,症状重,病人常有焦急、悲观、消极情绪等表现。其治疗措施为:①术前对一般情况较差的病人,给予高蛋白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并给予抗菌素预防感染。②做好手术器械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③将破坏的椎间盘组织彻底清除,避免损伤软骨结构。④术后常规使用大剂量有效抗菌素。⑤加强护理, 主要包括卧硬板床休息,重视心理护理,超短波,TDP灯照射,进行腰背功能锻炼和早期活动患肢等。
作者:赵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老年人呼吸道真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现将我院1991至1998年住院的老年病人确诊为呼吸道真菌感染的46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有关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43±4.58岁,70岁以上28例(61.0%)。全部病例皆有各种不同的基础疾病,其中慢阻肺合并肺心病、呼衰29例(63.0%),慢阻肺5例(10.9%),肺癌4例(8.7%),糖尿病3例(6.5%),肺结核2例(4.3%),支气管扩张症2例(4.3%),白血病1例(2.2%)。其中危重病人28例(61.0%)。
作者:李剑军;张秀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1990年4月至2000年4月,从内镜检查的2968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387例次(716颗),其中经内镜下高频电切除直径>2.5cm以上较大息肉18例(20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兵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