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黄海波

关键词:超早期, 脑血肿碎吸引流术, 高血压, 脑出血
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2月 ~2017年2月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血肿碎吸引流术进行治疗.A组作为观察组在患者发病6~7h内即给予治疗,B组作为对照组则在患者发病7~72h以后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以后,A组患者格拉斯预后评分(GOS)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半年以后,A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给予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日常活动能力,促进康复.
数理医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胫骨平台骨折修复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胫骨平台骨折修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6年1月 ~2017年12月期间,将前来某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计52例归入到研究对象群中,所有患者病情均进行X射线检查 、CT检查 、手术病理验证,对比CT与X射线诊断结果 ,汇报CT检查结果,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CT诊断结果准确率高达100%,X射线诊断结果准确率为84.62%,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检查发现有左侧骨折29例,右侧骨折21例,双侧骨折2例,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同;有37例患者接受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效果显著,膝关节评分表现优秀,有13例患者膝关节评分良好,有1例患者膝关节评分中等,有1例患者膝关节评分为差,整体治疗效果优秀,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6.15%.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具有优秀的判断效果,诊断效率较高,结果十分准确,可为后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诊断借鉴信息.

    作者:吕永章;刘伟业;蔡宇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耳鼻喉内镜检查护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目的:分析在耳鼻喉内镜检查护理中运用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效果.方法:借助数字随机选择的方法,从某院耳鼻喉科2016年5月 ~2017年5月接收并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的临床护理模式将其平均分作A组与B组,每组各60例.A组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实施基础护理,B组在基础护理的同时积极融入人文关怀,对比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A组SAS评分 、SDS评分依次是(57.3±4.9)分 、(56.3±4.1)分,高于B组的(41.1±2.3)分 、(42.1±1.9)分,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满意率是83.33%,显著低于B组的98.3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耳鼻喉内镜检查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配合人文关怀,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刘学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治疗肾结石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护理路径以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 ~2017年4月某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79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接受常规的肾结石围手术期护理,实验组40例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输尿管软镜和钬激光治疗肾结石,并对手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曹群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研究将2015年5月 ~2017年5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采用尿激酶治疗的为参照组(39例),采用瑞替普酶治疗的为试验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的胸痛缓解率 、冠状动脉再通率 、生存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瑞替普酶治疗的冠脉再通率更高,更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胸痛症状,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且治疗安全,更适合用于临床应用.

    作者:李会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优质护理在预防IC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给予ICU脑出血患者优质护理干预预防肺部感染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0位曾经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来某院ICU进行过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并按照入院的顺序将他们依次编号,从0~160号,试验组人员为单号,对照组人员为双号,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人员,采用优质干预护理的方式护理试验组人员,对比两组人员肺部感染几率.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护理方法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3.75%)、住院时间(17.89±3.45)d以及死亡率(2.50%)都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抑制ICU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具有临床应用的意义.

    作者:赵绘丽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接受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治疗,实验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结果:实验组HP根除率以及溃疡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疾病半年复发率 、1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几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接受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意义重大.

    作者:黄森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循证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组实施循证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循证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50),对照组发生率为16%(8/5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中,给予循证护理干预,不仅可缓解负性情绪,而且可预防并发症.

    作者:吴伟华;杨秋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分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及效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分型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及效果.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4月 ~2017年2月100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作为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B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症状缓解时间短于B组患者,回乳率 、脓肿形成率及复发率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外周型乳腺炎患者回乳率 、脓肿形成率低于中央型乳腺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外周型乳腺炎患者回乳率 、脓肿形成率低于中央型乳腺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同临床分型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回乳率 、脓肿形成率及复发率,加快康复速度.

    作者:刘少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蒙特卡洛算法的中医药特性研究及应用

    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了445味中草药的信息,发现其内容有缺失部分为功能主治 、性味 、采制等.借助蒙特卡洛算法,利用概率统计理论可以得到其余中药材性味与功能主治 、生长地 、植物形态的关联以及概率,通过比较相关已知内容,得出缺失的信息.由于信息量大,要先对信息特征进行数字化处理,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分布信息,通过使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方法,比较中药各属性间的相似度,聚类得出适合的分类情况,之后通过聚类谱系图以及终聚类中心表分析出分布情况.后,找出主治呼吸道感染的止咳中药,及患者所处地点 、发病季节以及并发症状,筛选出符合治疗条件的中药,并根据药性及相关文献参考配制成止咳方案.

    作者:李雅洁;朱畅;杨雨晴;魏杰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痛风知识教育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给予痛风知识教育干预对其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某社区在2013年1月 ~2017年9月期间5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问卷调查及体检结果将其中54例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痛风知识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血尿酸水平及血脂水平等.结果:干预前两组血尿酸及血脂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尿酸水平 、TC、TG、LDL-L等血脂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实行痛风知识教育干预,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血脂水平,缓解患者症状.

    作者:麦允珍;梁翠贤;林美桂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放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宫颈癌患者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宫颈癌患者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7月 ~2017年1月某院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共6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放化疗+复方苦参注射液,n=32)与对照组(放化疗,n=32),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CD4+/CD8+、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效果更为理想,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海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恶性淋巴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心脏改变的监测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对恶性淋巴癌患者蒽环类药物(AN T H)治疗后心脏改变的监测效果.方法:选取某院于2015年4月 ~2018年4月收治的3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 HL)患者,行CHOP方案化疗.结果:在化疗至第2、4、6疗程时,GLS相比化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GCS、GRS在第6疗程时,出现显著下降(P<0.05).结论:通过运用2D-STI技术,能够早期发现N HL者AN T H化疗后的心脏功能改变,可用作对患者AN T H化疗后亚临床期心脏功能减退情况的监测.LVtw与GLS的减低负相关于AN T H累积剂量.

    作者:杨汇娟;魏伟;贾月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综合干预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根据对应的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将干预前的2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为实施干预措施的18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干预前20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0%,术后长时间卧床 、多种合并症(≥2种)、肿瘤病理类型等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3),与年龄 、手术时间 、手术方式 、下肢静脉曲张等因素无关(P>0.05);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妇科肿瘤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张红玲;居红英;周雨晴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2月 ~2017年2月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血肿碎吸引流术进行治疗.A组作为观察组在患者发病6~7h内即给予治疗,B组作为对照组则在患者发病7~72h以后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以后,A组患者格拉斯预后评分(GOS)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半年以后,A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给予超早期脑血肿碎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日常活动能力,促进康复.

    作者:黄海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维生素D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1月 ~2018年5月期间在某院进行检查的60例孕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参加此次孕妇均实施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分析妊娠期糖尿病与维生素D水平,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维生素D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维生素缺乏孕妇16例,维生素不足孕妇为14例,维生素D充足孕妇为30例;(2)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维生素D水平比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低,数据差异显著(P<0.05);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空腹血糖水平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数据差异显著(P<0.05);(3)将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纳入Pearson中发现,两者呈负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维生素D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D可作为预防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方式.

    作者:芦娟;陈渊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不同通气模式空氧混合气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疗效及对氧合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不同通气模式空氧混合气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疗效及对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1月到某院接受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治疗的患儿2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通气模式空氧混合气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13例)与观察组(14例),其中观察组采取高频震荡通气(HFOV),对照组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 V),比较患儿氧合功能 、转归情况 、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结论:治疗后观察组PaO 2、PaCO 2和OI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泡复张时间 、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不同两种通气方式在气胸治疗中,HFOV能显著改善肺炎合并气胸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

    作者:钱霜霜;林振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ICU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析预见性护理应用于ICU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4月 ~2017年4月期间某院接收的ICU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常规组(常规护理)与实验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精神症状 、ICU停留时间 、症状持续时间的优劣.结果:实验组并发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ICU停留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少于常规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运用在ICU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中的效果确切.

    作者:周云香;丛颖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小针刀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所致疼痛及功能障碍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所致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某院2016年9月 ~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82例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三维腰椎牵引治疗和小针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疗效标准(JOA)评分法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实验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且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2.86%(39/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两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对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黄栢通;郑明锋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阳春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及分析

    目的:分析阳春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 ~2016年12月12515例经临床医学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血样观察血清总IgE以及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水平.结果:12515例患者中共发现IgE阳性10645例(85.1%),SIgE阳性5131例(41.0%).食入性过敏原检出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牛奶 、小麦 、蛋白 、鱼虾 、腰果花生 、牛羊肉;吸入性过敏原检出率从高至低的顺序为:粉尘 、蟑螂 、猫狗毛 、柳絮杨絮 、葎草;其中吸入性过敏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检出率(P<0.05).有2986例(23.9%)患者只对1种过敏原出现阳性反应,有1752例(14.0%)患者对两种过敏原出现阳性反应,有125例(1.0%)患者对3种过敏原出现阳性反应,有112例(0.9%)患者出现4种或以上过敏原出现阳性反应,仅对1种过敏原过敏的患者明显高于对2种及以上过敏原过敏的患者(P<0.05).结论:阳春地区过敏性疾病中食入性过敏原主要以牛奶 、小麦 、蛋白为主,吸入性过敏原主要以粉尘 、蟑螂 、猫狗毛为主,通过过敏原检查能够明确患者的发病诱因,从而为避免食入或接触过敏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谭天照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对急诊惊厥患儿症状改善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对急诊惊厥患儿症状改善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急诊惊厥患儿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治疗,观察组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清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及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变化,随访半年统计两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后,观察组血清S-100β 、NSE、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急诊惊厥患儿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惊厥对其造成脑损害,降低预后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永召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数理医药学杂志

数理医药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医药数学专业委员会